清巴陵县(今岳阳县)人。字本琛,号南屏,晚号牙生翁、柈湖老人。生于嘉庆十年(1805)。家资雄于乡里。幼年在本邑西山学舍读书近10年。好治古文,宗法唐韩愈、柳宗元和明归有光;诗则推崇宋人黄山谷(庭坚)。不喜八股文。道光元年(1821)入县学。后到岳麓书院就读。十二年乡试中举。二十四年春入都会试不第。
道光二十九年(1849),吴敏树被选为浏阳县训导。在任3年,写有《春秋三传义求》。后辞官游京师,由杨彝珍荐引,得与文人名流梅曾亮、邵懿辰、朱琦、孙衣言、王拯、曾国藩等交游,讲求古文经学。归里后,致函朱琦称:“不望见用于时,犹愿发挥文字。”再居京2年,因太平天国西征军逼近湖南,乃回岳阳,帮助地方组织团练。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再克岳阳,他出亡平江县。
咸丰十年前后,岳州设厘金局,吴敏树被聘主持局务,但始终不就。曾国藩两次请其入幕,亦婉言谢绝。同治七年(1868),客游金陵。时两江总督曾国藩出巡,邀其同行,因遍访江南旧战场和名胜。后将欲撰写湘军战绩告曾国藩,曾因不满意所言写法,未置可否。后郭嵩焘在长沙设局编纂湘军史,他亦未被邀参加。
吴敏树早年好诗,后治古文,颇得桐城派家法。当时曾国藩等推崇姚鼐,文人争号桐城派,而吴敏树独崇柳宗元,谓桐城派名称不当,曾国藩也服其论点,视为畏友。主张“文以纪实”,反对空谈“义理”。为文字字若履危石而下,力足举百钧。但有拟古主义倾向。又因怀才不遇,尝黄冠广服,放荡不羁,故时人比之为赤松子。同治十一年(1872),受湖南通志局聘请,主持编修《湖南通志》,带病尽职,修志之事,略具端倪。次年八月,在局病殁。若有《柈湖文集》、《诗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