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5月14日生于湖南长沙县花果园易家老屋(今长沙县果园镇果园村)。字梅园,或作梅臣、枚丞、梅丞,号梅僧。父亲易道生长期在外做长工,后回家务农。母亲蒋氏养蚕、缫丝、织绢,操持家务。易象上有一姐易克勤(戏剧家田汉的母亲),下有一弟易震。易象幼时休弱多病,且家境贫寒,但其母决意送他读书。易象4岁入同屋桐门大公学馆习《四书》、《五经》,5岁改入门张家老屋张十二的学塾,10岁至周家坝陈湘波处求学。他从小联聪敏好学,成绩甚好,很受塾师器重。后来又补廪生,进县学。1898年他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
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日益高涨,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省份,长沙城内新思想异常活跃。易象常愤国事不振,众生不平,对时局的认识常有独到的见解。据易克勤回忆,“梅臣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替我们带来许多消息和新的见解,让我们心里也模糊地知道这世纪在变。”但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害,使易象深受刺激。
1901年,易象娶夫人陈氏,1903年生女漱渝(后与田汉结婚)。1904年8月易象讲学于南湘。这一期间,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湖南留日学生杨毓麟的《新湖南》和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论著在湘人中激起强烈反响。易象读后豁然开朗,坚定地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他原想弃文从武,改学陆军,但因眼睛高度近视未能如愿。
1907年,东京同盟会总部通知在湖南的林伯渠,设法前往东北,易象同往。他们的任务是调查东北边疆形势,联络绿林豪杰,配合宋教仁等在东北建立革命据点。同年秋,他们抵达吉林,以办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为尔后东北光复打下了基础。易象和林柏渠在长期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田汉后来追述:“公与我梅舅,相交逾管鲍。清末走鸡林(吉林),忧国心如捣。松花江畔路,慷慨倾怀抱。但能除封建,何惜涂肝脑?”
当时仇鳌被委派至北方发展党务,易象在吉林与他相识。他们志趣相投,交情浑深。1912年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在宋教仁支持下,仇鳌在北京创办《东亚新闻》,仇自任社长,易象任总编辑兼主笔,大力宣传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
1912年6月,仇鳌回湖南掌民政,易象也随之回湘,在仇鳌属下任科长。他赋诗言志:“春水何茫茫,一去不复悔。誓将铁血红,研就乾坤碎。”
辛亥革命后,人心振奋,湖南报界大为活跃。1913年,《湖南日报》和《军国日报》合并成《国民日报》,成为国民党公开的党报。易象、李隆建等人分任编辑、撰述。3月20日,“宋案”发生后,湖南反袁斗争异常激烈,报界尤以《国民日报》态度鲜明,反袁最力。湖南都督谭延闿态度暖昧,易象写诗斥责:“指日雄师破武昌,楼船日夜下潇湘。金牌下敢还天子,恭顺原来有定王。”同时,易象、柳聘农、刘大禧等人参加了反袁团体会,公开指斥袁世凯违背约法,破坏共和,“虎视狼饕”,不惜掷全国头颅换来之民国,以遂其帝帛自专之野心不止“。在舆论的压力下,谭延闿于7月间宣布湖南独立,后又取消独立。1913年10月,汤芗铭入湘,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并将国民党方面的报纸,一概封闭。《国民日报》于1913年底亦被查封。易象与程潜、林伯渠等被迫流亡日本。
1914年,革命党人云集东京,孙中山、黄兴请寺尾丰博士在东京郊区成立了政法学校,易象、仇鳌等人进入该校学习。仇鳌组织开会,易象写文章,共同组织革命活动。同年7月,易象、林伯渠等加入了中华革命党。1915年8月,拥袁称帝的“筹安会”出台,留日学生纷纷成立学会,进行抵制。其中,易象发起成立的“乙卯学会”尤为著名。该学会对人会资格规定得比较严格,仅限于各大专院校中对学术较有研究的公费学生。它表面上是一种学术组织,实际上是以反袁为目的的政治团体。
11月,易象便随程潜回国,在沪、港联络各派力量,开展反袁斗争。易象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正如他在《别黄界民》一诗中所说:“顾鞍一笔先君去,两载蓬莱好自闲。闻道江南春讯早,自由花发在人间。”
1916年1月,“乙卯学会”与“中华学会”合并,改名为“神州学会”。会员100余人,推李大刈为评议长,易象、林伯渠、容伯挺等为干事。易象和林伯渠并肩战斗,来往密切。“神州学会”在中日两国都有活动,主要是组织学术讲演和出版刊物。如易象讲过《礼运•大同篇》,李大刈讲过《联邦和邦联》。学会的机关杂志是《神州学丛》。易象撰写了创刊词“神州学丛刊旨”,还在“选著”栏中发表论文《国本》、〈回顾录〉等。同时,易象还为留日学生总会出版的《民彝杂志》撰写了不少文稿。
1916年春,程潜由滇、黔入湘,招抚湖南,驱逐汤芗铭。6月,易象、李隆建、傅熊湘等湖南报界、教育界名流在程潜的邀请下着手起草《护国军湖南总司令程潜布告汤芗铭罪状》。这篇布告将汤芗铭的罪恶归纳为10条,证据确凿,无异于在政治上宣布了汤芗铭的死刑。7月4日,汤芗铭逃离长沙。6日,程潜率护国军进入长沙。易象常与程潜、林伯渠、刘建藩一起磋商袁世凯死后湖南有关事情。在此期间,他还主持了神州学会湖南分会的工作。8月4日,黎元洪任命谭延闿为湖南省长兼督军。由于各派政治力量纷争,程潜愤然辞职离湘,易象派充为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员。
1916年8月,易象携外甥田汉离长赴日。离长时,易象写有“送寿昌(田汉字——引者)留日发长沙”一诗,希望田汉努力寻求救国之道。诗云:“西风无恙送征帆,一幅潇湘晓色寒。嗟幸同行今有汝,不缘落笔兴初酣。眼前人物皆如此,乱后江山忍细看。好向蓬莱深处住,采将灵药驻童颜。”
至上海时,易象、田汉拜访了病魔缠身的黄兴。黄兴曾将他27岁时写的《墨铭》抄写一幅,赠予易象。《墨铭》云:“墨磨日短,人磨日老;寸阴是竞,尺璧勿宝。”遇见老友,黄兴对国事殊多慨叹。
到日本后,易象在学习和管理学生工作之余,继续参与“神州学会”的活动,还启发田汉注意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1917年3月,田汉撰写了长篇论文《俄国今次之革命与贫富问题》。易象看后,推荐给李大钊,受到李大钊的赞扬与鼓励,并将此文发表于9月20日的《神州学丛》第一号上。不久,易象回国从事革命活动。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大旗。湖南地处要冲,为南北军事必争之地。8月6日,段祺瑞任命傅良佐为湖南督军。易象和林伯渠、林修梅、刘建藩等中华革命党人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在衡阳、零陵发动起义。孙中山得悉,密派程潜由粤北入湘南,任护法军总司令,击败北军,驱逐傅良佐。11月20日,程潜率起义军进入长沙,被推为省长,易象任政务厅长。不到一月,程潜即遭桂系及谭延闿排挤,被迫辞去省长职务,专任湖南护国军总司令,易象任总秘书长。
1918年初,湘军失利,退守衡阳。3月下旬,易象和林伯渠、林支宇等在衡阳为部队筹措粮饷,策划守城工作。4月,吴佩孚兵临衡阳城下,易象、林伯渠等撤往耒阳、郴州。
1919年2月20日,易象参加了南北双方政府代表在上海举行的和平会议。3月9、10日,他与林伯渠先后在上海访问了江苏督军李纯的代表白坚武,纵谈南北各方对和议的动向。11日,易象宴请在沪“神州学会”会员,并邀白坚武列席。其时,谭延闿在上海组织“湖南善后协会”,发出许多传单通电攻击程潜。程潜派易象以“湘军维持会”名义予以反击并揭露真相。
1920年9月,易象随程潜到广东策动滇、桂军北伐。11月,受孙中山委托,程潜旧部李仲麟、张振武等与赵恒惕合作驱谭成功,赵恒惕上台。当时,孙中山已驱逐桂系,收复广东。他邀程潜前往广东组织政府,易象亦拟同行。临行前,程潜“深恐季隽(李仲麟字)妄自高大,常来长沙”,决定派易象回长沙,“坚嘱季隽加意练兵”,“保存一点湖南革命实力,为他日北伐之用”。
12月22日,易象从上海回到长沙,与李仲麟会晤,“坚致颂公(程潜)之意,力劝其即日回防,勿违众意,轻敌自大:”再过两日,决然回防;如再不回,非友也。“24日深夜,易象、李仲麟、叶松鳌等即被赵恒惕派人杀害。当时,士兵”将其自床上曳下,云奉令来执行枪决”,易象知不可拒,请写数字,士兵不允,经再三要求,始允之,他即于屋内桌布上题诗云:“天外飞来事可惊,丹心一片付浮沉。爱乡爱国终成梦,留取来生一恨吟。”写毕,即于门外遇害,时年39岁。
是年冬,林伯渠、林修梅和旅沪的湘籍革命党人为长沙事变的死难者易象、李仲麟等举行追悼大会,并对死者的家属作了安置。程潜致送遗属光洋1000元。易象葬于长沙县枫林港。遗著散见于《南社丛刻》。
次年,程潜追含逝者,作诗一首:
“愚者多嫉妒,庸人每残贼;
忠义匪所存,利害易为惑。
吾党盛秀士,夙志剪荆棘;
奋起乡闾间,行义如不克。
一时殉权者,岂不借其力;
宵游方从容,晨起已锄殛。
始知争逐际,祸福未可测。
哀哉二三子,含冤痛沉抑!”
解放后程潜曾亲笔写过“易象简历”,证明易象确系革命烈士。易象家属一直受到政府的抚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