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年谱年表
陈三立年谱简编
作者:杨剑锋
【摘要】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早年襄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维新变法,提倡新学。失败后被革职。晚年以诗歌自遣,是清末民初“同光体”诗歌的代表人物。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先生一岁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州人,右铭公陈宝箴长子。其先自闽上杭来迁,高祖腾远,字鲲池。曾祖克绳,学者称韶亭先生,年八十馀卒。祖父伟琳,字琢如,生于嘉庆三年十一月九日。国子监生。以侍母疾精中医之学,知名于乡村间。子三人:树年;观瑞,早卒;宝箴,即陈三立之父。

  先生之父名宝箴,谱名观善,字右铭,号四觉老人。生于道光十一年正月十八日(公元1831年3月2日)。七岁始入塾。少负志节,诗文皆有法度。娶黄氏。咸丰元年(1851年),以附生举辛亥恩科乡试。时逢太平天国之乱,宝箴从父治乡团,义宁团练名一时。

  九月二十一日,陈三立生于江西义宁州竹塅里(今江西省修水县义宁镇桃李片竹塅村)。时正当太平天国之乱,母黄夫人负先生避乱走邻县界。

  咸丰四年(1854年),二岁。 

  八月二十一日,祖父伟琳公卒,年五十七。咸丰五年(1855年),三岁。

   

  元室罗孺人生。

  咸丰六年(1856),四岁。

   

  五月,弟三畏生。三畏名绎,字仲宽。

  咸丰八年(1858),戊午,六岁。

   

  与伯父树年长女德龄共入邻塾读书。

  咸丰九年(1859),己未。七岁

   

  季妹金龄生。

  咸丰十年(1860),庚申。八岁

   

  八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九月,恭亲王奕訢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九岁。

   

  与弟三畏同学于四觉草堂。

  七月,季妹金龄卒,年才三岁。

  七月,咸丰帝病卒。九月,慈禧发动政变,逮捕肃顺、载垣、端华等辅政大臣。载淳即皇帝位,改元同治。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史称辛酉政变。

  同治五年(1866),丙寅。十四岁

   

  约于此年,始出应州试。

  同治七年(1868),戊辰。十六岁

   

  同治六七年间,宝箴以知府发湖南候补。暂系于本年。不久,全家迁居长沙。时郭嵩焘自粤抚离职回湘,以为宝箴“见解高出时流万万”。

  同治十年(1871),辛未。十九岁。 

  陈宝箴以功擢道员,居长沙,与郭嵩焘、易佩绅等交往。

  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二十一岁

   

  侍父在湘,居长沙闲园。

  正月十六日,梁启超出生。

  秋,先生至南昌应试。是年,入赘罗亨奎酉阳知州官所,娶罗氏女,罗孺人年方十九。

  光绪元年(1875),乙亥。二十三岁

   

  宝箴署湘西辰沅道事,治凤凰厅(今湖南凤凰县)。

  序《鲁通甫集》,以文才初露头角。

  光绪二年(1876),丙子。二十四岁

    长男衡恪生,乳名师曾,后以为字。

  九月七日,祖母李太夫人病卒,得年七十八。

  光绪三年(1877),丁丑。二十五岁

   

  居长沙闲园。廖树蘅馆于陈氏闲园,课先生弟三畏、子衡恪。

  光绪四年(1878),戊寅。二十六岁。

   

  妻罗氏生子不育。

  与毛庆藩、廖树蘅游。

  腊月,送弟三畏就婚永州。

  光绪五年(1879),己卯。二十七岁。

   

  赴南昌应试,与文廷式相识。

  闰三月,郭嵩焘卸驻外公使任回国,定居长沙。郭氏推重先生之才,尝谓:“陈伯严、朱次江,皆年少能文,并为后来之秀,而根底之深厚,终以陈伯严为最。”

  光绪六年(1880),庚辰。二十八岁。

   

  正月,次子同亮生。

  七月,父宝箴改官河北道(河南省之河北道,治武陟),先生携家侍父赴任。

  十月五日,夫人罗氏病卒于溜犊湾,得年二十六。

  光绪七年(1881),辛巳。二十九岁。

   

  侍父在武陟任所。

  十一月二十日,先生伯父树年卒,年五十九。

  光绪八年(1882),壬午。三十岁

   

  正月,以所著诗文寄郭嵩焘,郭氏颇为激赏。

  秋,还南昌乡试中举,座师陈宝琛。时题为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先生不以时文(八股)答卷,而以古文答之。初选时曾遭摒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破格予以录取。

  试后至长沙,娶绍兴望族俞文葆女。俞氏名明诗,字麟洲,时年十八,擅书法、古琴,亦能诗。

  秋,宝箴擢升浙江按察使。

  光绪十年(1884),甲申。三十二岁

   

  仍居长沙。

  七月,清廷下诏对法宣战。

  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三十三岁。

   

  卞宝第欲致先生入幕府,先生认为其人虚浮无实,不通洋务,未应。

  夏六月二十三日,葬伯父树年于百步岭。

  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三十四岁。

   

  春,会试中式。以楷法不中律,格于廷试。在京友朋文酒,盛极一时。继而抵上海。

  四月,弟三畏卒于长沙,年三十一。

  五月,返长沙,参加释芳圃、敬安所开碧湖诗社,从郭嵩焘论文论学。

  光绪十三年(1887),丁亥。三十五岁。

   

  居长沙蜕园。与郭嵩焘、罗顺循、文廷式、王闿运、释敬安等交往,文酒之会,几无虚日。

  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三十六岁。

   

  正月初四,次男隆恪生。

  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三十七岁。

   

  二月,与王闿运、瞿鸿禨等乘船离长沙,抵沪。

  四月,在京应殿试,成进士,授吏部主事,为正六品。时部吏弄权,积重难返,先生未尝一日居官。

  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三十八岁。

   

  五月十七日,三子寅恪生于长沙。

  十月十七日,宝箴授湖北按察使,视事三日,改署布政使。先生随侍湖北任所。

  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三十九岁。

    侍父武昌官署。时张之洞为湖广总督,建两湖书院,先生任都讲。

  六月十三日,郭嵩焘卒,年七十三岁。

  冬十一月十五日,四子方恪生。

  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四十岁。

   

  宝箴还任湖北按察使。先生在武昌侍父,与易顺鼎、梁鼎芬、张之洞过从。张之洞时任鄂督,尝聘先生校阅经心、两湖书院卷,先施往拜,备极礼敬。先生虽未入张之洞幕,然常为之洞座上客。

  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四十一岁。

   

  三月三日,女康晦生。

  春夏间,偕易实甫、范仲林、罗达衡等游庐山,其诗存于《庐山志》。

  宝箴复署湖北布政使、直隶布政使。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四十二岁。

   

  八月二十五日,女新午生。

  冬,长子衡恪娶范当世女孝嫦。

  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大败。

  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四十三岁。

    宝箴擢任直隶布政使,先生侍母留武昌。湖北巡抚谭继洵赠鱼翅、酒及银票五百两,领鱼翅及酒。

  四月,为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五至卷八作跋云:“驰域外之观,写心上之语,才思横轶,风格浑转,出其余技,乃近大家。此之谓天下健者。”又云:“奇篇巨制,类在此册。较前数卷自益有进。中国有异人,姑于诗事求之。”

  日军陷我威海卫、刘公岛。五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宝箴痛哭曰:“无以为国矣!”历疏陈利害得失,言甚痛。时先生在武昌侍母,亦致电张之洞,请先诛李鸿章,再图补救。先生父子对李鸿章之责难,不在于不当和而和,而在于不当战而战,以为李上迫于毒后仇外之淫威,下劫于书生贪功之高调,以致丧师辱国,不可收拾。

  秋八月,宝箴诏授湖南巡抚。是时湖南旱饥,清廷促宝箴赴任,勿入觐。宝箴遂取海道入长沙,先生随侍。

  十月,上海强学会成立,先生与焉。

  光绪二十二年(1896),丙申。四十四岁。

   

  宝箴抚湘,效法日本明治维新,以变法开新治为己任,招致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江标等维新人士,创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整顿湖南政治、经济及文教。一时群贤毕至,湖南风气为之一变。

  先生随侍其父抚湘,于新政多所擘划。与当时贤士大夫交游,讲学论文,慨然思维新变法,以改革天下。与谭嗣同(壮飞)、吴保初(彦复)、丁惠康(叔雅)有“四公子“之名,而先生与谭之名尤著。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四十五岁。

   

  襄助父宝箴在湘巡任上推行新政。

  正月十一日,五子登恪生。

  春夏之交,为时务时堂事,东游上海、南京。

  十一月,江西倡议立学堂,招先生往。

  十二月十八日,母黄氏卒,享年六十六岁。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四十六岁

   

  先生随侍父宝箴推行新政。张百熙保举二人参与新政,一为康有为,次即先生。时先生丁母忧,依例丁忧人员不列保荐,得免于戊戌之难。

  秋八月六日,戊戌政变,慈禧训政,囚光绪帝于瀛台。康、梁出奔海外。清廷捕拿文廷式。时文在湘,先生赠三百金,属其速赴上海,廷式由沪游日本,遂得不死。十三日,“六君子“死难。宝箴以“滥保匪人”被罢免湖南巡抚职。先生一同被革职,一生政治抱负遂尽于此。冬,侍父返江西南昌。在南昌西山筑屋三楹,以为归隐计。宝箴取青山字相关属之义,名之曰“崝庐”,又自撰门联:“天恩与松菊,人境拟蓬瀛”。西山又名散原山,先生以此为号。父子二人忧时感事,往往深夜孤灯,相对欷嘘,不能自已。

  光绪二十五年(1899),己亥。四十七岁。

   

  侍父居南昌崝庐。

  四月,葬母黄夫人于西山下青山之原。

  十月,伯父树年长女德龄卒,年四十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四十八岁。

   

  四月,先生挈家移居江宁,寓南京头条巷,筑散原精舍,与妻兄俞明震(恪士)为邻。父宝箴暂留西山崝庐。先生原拟秋后迎父迁居。子寅恪少时多病,先生常自为诊。自此始延西医治病,渐不用中医。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与光绪帝逃奔西安。维新人士发起勤王运动,先生与焉。

  六月二十六日,宝箴忽以微疾卒,享年七十。近来学者研究表明,宝箴为慈禧密旨赐死。

  夏,长子(师曾)妇范孝嫦卒于江宁,年二十五岁。

  七月,慈禧用义和团对抗列强,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与光绪帝出奔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四十九岁。

   

  定居金陵头条巷,一肆意于诗,《散原精舍诗》始于是年。读《天演论》等严复译著,接受启蒙思想。同时在家办学堂,延师教读。除四书五经外,设有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课程。除方便家中子弟外,亲戚朋友家子弟也附学。先生藏书甚丰,以此寅恪诸子国学基础俱佳。

  春,长子衡恪26岁,至沪入法国教会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五十岁

   

  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来宁考察教育,宴集陆师学堂,先生有诗相赠。

  春,次子寅恪随衡恪至沪,东渡日本留学。

  冬,返南昌谒墓。

  是年金陵大水。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五十一岁

   

  范肯堂时来江宁,间与先生唱和,多身世之感。

  由南昌返金陵,路过上海,小住。

  十二月二十三日,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宣布中立。

  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五十二岁

   

  五月,以本年为慈禧七十寿辰,戊戌党人除康梁外,皆复原官,但先生始终无意仕进。

  夏,从张之洞游燕子矶。

  八月,文廷式卒于金陵。

  秋,经九江赴南昌。十月二十七日,子隆恪、寅恪考取官费留日,先生至上海送行。在沪期间,与丁惠康、吴保初等酬唱。

  十二月,抵南昌西山扫墓。是月,范肯堂卒于沪,有诗哭之。严复随张翼离沪赴伦敦,对质开平矿局讼事,先生与之自此相识,有诗送之。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五十三岁。

   

  正月,至南通会葬范肯堂,

  秋,返南昌,继至武昌,从张之洞至洪山保通寺饯送梁鼎芬。

  冬至沪,晤座师陈宝琛(弢庵),筹办南浔铁路。有诗相赠(《赋呈弢庵阁学师》),陈宝琛次韵答之(《次韵答和伯严》)。先生自光绪八年中乡试,与宝琛别已二十四年。

  再返南昌崝庐。

  本年《国粹学报》在上海创刊,主编为邓实。先生诗文常发表于此刊。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五十四岁

   

  春,仍居南京。熊季廉卒于上海。

  四月,返南昌上坟,寓崝庐。

  袁世凯授意毛庆藩、罗顺循、吴保初等电邀先生北游。先生复电,谓与故旧聚谈,固所乐为,但绝不入帝城,且止限于旧交晤谈,不涉他事。三君诺之,乃离赣,四月下旬由武昌乘汽车至保定。闰四月,过天津,继循原路回汉口,登江舟还金陵。五月,抵沪。六月朔返南京。

  秋,再至武昌。又以事至九江,与省绅李有棻等创办南浔铁路。因人事废罢。秋末还家。

  是年,学部奏派先生为二等咨议官。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丁未。五十五岁

   

  子衡恪、隆恪还自日本。

  七月十三日与全家照像,写诗纪之。

  秋,因病卧床。

  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五十六岁

   

  夏、秋间至沪,晤陈宝琛,留宿洋务局。与郑孝胥等交往。

  中秋,患足疾,不出户匝月。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卒,溥仪继位,改元宣统,摄政王载沣监国。次日,慈禧卒。

  宣统元年(1909),己酉。五十七岁

   

  仍居南京。

  五月,请郑孝胥删定诗集,并请为序。

  《散原精舍诗》两卷本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伊立勋隶书题端,卷末附郑序。收集先生1901-1908年诗作共769首。

  五月十一日,清廷调端方为直隶总督,张人骏接任两江总督,就职之前由江宁布政使樊增祥署理。后陈先生曾应张人骏之邀,入两江总督幕府,时间当在宣统元年至宣统三年之间,暂系于本年。

  秋,子寅恪经沪赴德,至沪送之。

  是年,南京地震。

   宣统二年(1910),庚戌。五十八岁

   

  春,回南昌扫墓。

  秋,长子衡恪自日本回国。赴武昌视黄小鲁疾,抵南昌西山谒墓。

  是年,《散原精舍詩》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为宣统元年商务石印本之再版,郑孝胥题端,其序亦移至卷前。

  宣统三年(1911),辛亥。五十九岁

   

  于南京青溪旁筑新宅。

  秋九月,辛亥革命爆发,南京革命军起义,先生避兵乱挈家迁沪,与沈曾植、朱祖谋、沈渝庆、梁鼎芬、樊增祥等交游。

  十月初七,友人端方在四川资州被起义新军所杀。

  十一月,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壬子。六十岁

   

  是年全家仍居沪。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先生怀念清朝,不肯剪辫。

  正月,初游上海哈同园。与沈曾植、梁鼎芬、郑孝胥、陈曾寿、沈瑜庆等交游。

  严复欲聘先生入京师大学堂任职,辞不受。列入中华民国联合会。

  秋九月二十一日,六十岁初度。

  十月初七,端方遇害一周年,于张园设祭悼之。

  民国二年(1913),癸丑。六十一岁

   

  仍居沪。春三月三日,与李瑞清、樊增祥、周树模等发起成立超社,年内十馀集,诗酒酬和。

  春,教育部致函严复及蔡元培、王闿运、张謇、梁启超、章太炎、马良、辜汤生(鸿铭)、钱恂、汪荣宝、沈曾植、沈曾桐、陈三立、樊增祥、吴士鉴等人,商请编撰国歌,并附送世界各国国歌译意及原文各一册,以资参考。最终仅得章太炎、张謇、钱恂、汪荣宝四人回复。先生未复。

  春暮,揩家人暂返南京,居散原别墅,留十日返沪。

  五月,与俞明震、陈曾寿等人游焦山。

  六月,与俞明震等至杭州游西湖。

  九月二十四日,伯母张宜人病卒于义宁,享年八十四岁。张宜人十几岁嫁先生伯父树年,即长姊德龄之母。先生因避乱不及奔视丧,越四岁乃葬。

  冬,再度孤身返金陵旧居。有《留别散原别墅杂诗》十首,纪乱后景象。长子衡恪续妇汪春绮病卒于北京。

  民国三年(1914),甲寅。六十二岁

   

  仍居沪。

  三月,回南昌西山上冢。

  七月十二日,再还金陵散原别墅,留月余返沪。

  仲冬,返江宁,有《留别墅遣怀》九首。在宁过阳历年。

  本年7月26日,第一世界大战爆发。孙中山领导中华革命党兴兵讨袁。

  民国四年(1915),乙卯。六十三岁。

   

  元旦,访王伯沆不遇,登扫叶楼。仍返沪渡岁。

  正月廿五日,参加逸社第一集。

  春,南浔铁路初成。溯江至九江,转南浔路乘火车至南昌,抵崝庐谒墓。

  夏,挈家自沪还居金陵别墅。是夏大旱,蝗虫成害,继又暴雨成灾。

  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不久,蔡鄂、唐继尧、李烈钧等宣布拥护共和,反对帝制。

  民国五年(1916),丙辰。六十四岁。 

  二月初八,从下关出发,经九江抵崝庐扫墓。

  三月二十五日,盛宣怀卒于沪,年七十三。

  春末,长女康晦嫁张宗义,为此至沪,留两月,与诗友相聚甚欢。子寅恪随侍。

  九月二十一日,六十四岁寿辰,与家人合影于南京俞宅竹园。二十四,乘车赴杭州,访陈仁先、俞明震。夜抵南湖新宅。

  是年,陈叔通执宝箴致陈仁和书札数通,属先生缀其末。

  是年《散原精舍诗》由文艺杂志社石印出版。此为初集第三版。

  袁世凯宣布本年为“洪宪元年”。元月1日,中华民国护国军政府成立,发表讨袁檄文。3月22日,袁申令报销承认帝制案。5月9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正式提出“三民主义”。6月6日,袁世凯卒。黎元洪就任大总统。

  民国六年(1917),丁巳。六十五岁。

   

  仍居南京。正月初二日,南京地震。

  春秋间至沪。

  八月,携子孙游燕子矶,有长诗纪游。

  九月二十四日,抵杭州南湖俞明震宅。

  本年,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征引先生诗“涛园钞杜集,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万灵襟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仆命骚。”评曰:“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效古人之心理也。”

  7月1日,张勋入京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各省拥护共和,出兵讨张。9月,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民国七年(1918),戊午。六十六岁。

   

  仍居南京。

  三月十五日,瞿鸿禨以疾卒,年六十九岁。瞿鸿禨(1850—1918),字子玖,号止盦,晚号西岩老人,湖南善化人。同治十年进士,官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清亡后,与先生多有唱和,有《瞿文慎公诗选》。

  立秋日,卧病,弥月方起。子方恪自京回宁省视。时俞明震亦病。

  九月二日,沈渝庆卒,年六十一。沈渝庆(1858—1918),字志雨,号爱苍,别号涛园。沈葆桢子,曾官江西巡抚,有《涛园诗集》。

  冬十二月,妻俞明诗之兄俞明震卒于杭州,以诗哭之。

  先生晚年,颇有学佛之志。是年,与章太炎、欧阳境无在南京金陵刻经处筹建支那内学院,为作《缘起》。

  本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民国八年(1919)年,己未。六十七岁

   

  正月十七,重访俞明震故居。

  清明,赴西山上冢。子寅恪至美入哈佛大学,登恪毕业于北京大学,回南京省亲,旋赴法国留学。

  本年,“五四“运动爆发。

    民国九年(1920),庚申。六十八岁 

  仍居南京金陵别墅。暮春,抵上海,与袁思亮、陈诗等游。

  四月,仍返宁。

  夏,再至沪,继复返宁。

  六月十六日,妹胥席曜衡卒于长沙,年六十。

  十一月二日,喻兆藩卒。

  民国十年(1921),辛酉。六十九岁

   

  八月,至杭州,十三日会葬俞明震。

  是年10月,严复卒于福州,有诗挽之。

  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七十岁。 

  三月三十日,与康有为游南京清凉山并联句。

  闰五月,至沪,视女康晦疾。

  八月,《散原精舍诗》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初集两卷,续集两卷。续集收录先生1909—1921年诗作1035首。仍请郑孝胥删定,并为序。

  九月二十一日,七十寿辰。沈曾植、冯煦、郑孝胥、诸宗元、夏敬观、姚华等人皆以诗贺寿。

  十月,沈曾植卒,年七十三岁。

  秋,与梁启超晤于金陵散原别墅。

  民国十二年(1923),癸亥。七十一岁 

  一月十五日,梁启超在东南大学讲学期满,将北归。临行,特往先生寓所拜会,先生以诗赠之。

  夏六月二十九日,夫人俞明诗卒,年五十九岁。长子衡恪自大连接家信,驰还南京,亲调汤药,又冲雨市棺,病甚,亦卒,距俞氏之丧逾一月,为八月初七日,得年四十有八。女康晦等请先生迁居杭州净慈寺。

  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七十二岁 

  居杭州。

  公历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至杭州晤先生,以诗集相赠,并合影留念。

  七月九日,友毛庆藩卒于苏州,得年七十有九。

  是年,郑孝胥奏废帝溥仪请召见先生,未行。

  9月3日,江浙军阀战争爆发。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1月,驱逐溥仪出宫。

    民国十四年(1925),乙丑。七十三岁。 

  仍居杭州,养病西湖净慈寺。

  秋,康有为至丁家山,过访先生不遇,复馈盆菊池鱼,先生以诗相酬。

  十月十八日(12月3日),葬妻俞氏、长子衡恪于杭州牌坊山之原。

  是年3月12日,孙中山卒于北京。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

  民国十五年(1926),丙寅。七十四岁。 

  仍居杭。

  秋七月,子寅恪至北京,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教授。

  初冬,避兵至沪,隆恪携家随侍。

  是年,《散原精舍诗集》由商务印书馆刊行,为民国十一年版本之再版。

  本年7月,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出师北伐。

  民国十六年(1927),丁未。七十五岁。 

  居上海。

  二月二十八日(公历3月21日),康有为卒于青岛,年七十。

  夏五月(阳历6月2日),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终年五十一岁。先生有联挽之曰:“学有偏长,与乾嘉诸老相抗;死得其所,挟鲍屈孤愤同归。”

  是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8月1日,中共南昌起义。

    民国十七年(1928),戊辰。七十六岁。 

  秋七月十七日,子寅恪与唐晓莹在沪结婚。

  是年夏,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改北京为北平。

    民国十八年(1929),己巳。七十七岁。

   

  阳历1月19日,梁启超病卒,年五十七岁。

  十月,乘舟迁居牯岭新居。子隆恪夫妇及孙女小从随侍。

  民国十九年(1930),庚午。七十八岁。 

  三月二十一日,女新午、婿俞大维携子赴柏林,有诗送之。徐悲鸿偕夫人蒋碧薇来游牯岭,与先生登鹞鹰嘴,并为先生写照。

  四月,由牯岭新居适至庐山松树林新宅,名“松林别墅”。

  七月十三日,携子隆恪、登恪访琴志楼,有诗纪之。十七日,诗友余肇康卒,得年七十七岁。余肇康,字尧衢,号敏斋,晚号倦知老人,湖南长沙人。

  十月,离庐山,寓九江桑树岭。

  《散原精舍诗》编年至此终。

    民国二十年(1931),辛未。七十九岁。

    秋,由沪避暑北平,中途感不适,受欧阳竟无邀请,改赴庐山。

  先生在庐山,登山临水,终日不疲,吟就各体诗百余首,汇成卷,请姻亲张劼庄(张觐珖,字鹏霄,号劼庄,张国焘之父)用楷书缮写庐山诗作石印,名《匡庐山居诗》,分赠亲友。收诗始于《己巳十月别沪就江舟入牯岭新居》,终于《庚午十月朔别庐山》,后收入《散原精舍诗别集》。

  9月,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是年《散原精舍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初集两卷,续集两卷,别集一卷。别集收录1922-1931年诗作311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壬申。八十岁。

   

  一月,日寇占上海闸北。三月,溥仪伪满洲国由日人操纵在长春市成立。

  先生居庐山牯岭,闻日人占上海,日夕不宁。于邮局定阅航空沪报,每日望报至,至则读,读竟,则愀然若有深忧。一夕忽梦中狂呼杀日本人,全家醒。

  九月二十一日,先生八十大寿。亲友赴庐山祝之,陈宝琛亦寄诗贺寿。诗云:“平生相许后凋松,投老匡山第几峰?见早至今思曲突,梦清特地省闻钟。真源忠孝吾犹敬,馀事诗文世所宗。五十年来彭蠡月,可能重照两龙钟?”首句本事在壬午闱中。先生读之曰:“吾师正念我。”

  时蒋介石亦在庐山,献巨额寿金,不受。

  民国二十二年(1933),癸酉。八十一岁。

   

  三月,撰《庐山志序》。

  是年夏,子寅恪接先生离庐山至北平,居西四牌楼姚家胡同三号。

  黄节持诗稿《蒹葭楼诗》求正于先生,先生读后叹服。

  民国二十三年(1934),甲戌。八十二岁。

   

  居北京姚家胡同。晤座师陈宝琛于北平,执弟子礼。

  民国二十四年(1935),乙亥。八十三岁。 

  二月朔,座师陈宝琛卒于北平,年八十八岁。先生挽之曰:“沆瀣之契,依慕之私,幸及残年赏小聚;运会所遭,辅导所系,务摅素抱见孤忠。”

  十二月,齐白石为先生写照,不收润笔,以报先生长子师曾知遇之恩。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丙子。八十四岁。 

  作为旧文学代表,被邀请赴伦敦国际笔会,以年迈不果行。

  是年,《散原精舍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别集》补入1931—1935年诗作14首。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丁丑。八十五岁。 

  7月7日,日军陷北平,“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

  日军既入北平,欲招致先生,说者日环伺其门。先生终日忧愤,疾发,拒不服药,于八月初十日(公历9月14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先生殁后,隆恪、寅恪、方恪、登恪等编定先生所为文为《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194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因战火频仍,先生灵柩暂厝于北平长椿寺。卒后十一年(1948年),始归葬于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牌坊山之原。

下载全文: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