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年谱年表
先祖嗣同公年谱初稿
作者:谭训聪
【摘要】谭氏以国为氏,春秋时有覃阝国,清段玉裁云:覃阝谭为古今字也。浏阳谭氏,明初为闽人,著籍福建清流县,远祖渊佐明成祖与靖难之役,死来河之战,事定,叙功追封崇安侯,故后世以武功显。

  甲、浏阳谭氏渊源

  谭氏以国为氏,春秋时有覃阝国,清段玉裁云:覃阝谭为古今字也。浏阳谭氏,明初为闽人,著籍福建清流县,远祖渊佐明成祖与靖难之役,死来河之战,事定,叙功追封崇安侯,故后世以武功显。四传宗纶公官湖广行省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剿九溪蛮,久留湖广,故其子功安、功完留居焉。功安公定居湖广长沙县,又三传逢琪公避明季流寇之难,肇迁浏阳县,遂为浏阳人。

  

  迁居浏邑后,卜居浏城梅花巷,故邑人称梅花巷谭氏。世代以教读为生,笃学固穷,不改厥志。至先祖之王父学琴(贵才)公,以父病家贫,屈身为县吏。学琴公有四子,长继昇(海峤),次继墉(子朴),三继洵(敬甫),四继猷,除继猷幼殇外,三子均卓然有建树。继洵公为先祖之父,以咸丰十年庚申科成进士,官至湖北巡抚。母徐太夫人,同邑北乡芦烟洞人,勤俭和肃,持家有节度,事迹见先祖先撰先妣事状。

  

  同怀兄姊四人:长兄嗣贻字癸生;仲兄嗣襄字泗生;长姊嗣怀,字同邑宋氏,在室殇;次姊嗣淑,适翰林院庶吉士灌阳唐景崶。异母弟妹五人,弟殇二人,幼弟嗣冏字秦生;妹殇一人,幼妹嗣嘉适湘乡刘国祉。

  

  妻李氏名闰,晚号臾生,清进士长沙李公寿蓉(篁仙)之长女。曾任中国女子学会倡办董事。入民国,任浏阳公立女子学校董事、校长等职。附谭氏谱系表

  迁浏始祖逢琪——世昌——之美——文明——经义{一、学夔

  二、学琴—{一、嗣贻——传觉(殇)

  三、(殇)                 传赞

  二、 嗣襄(出嗣学新公)

  三、 嗣同—传炜(兼祧)——恒锐(训聪)

  传铎(殇)

  四、嗣準(异母弟——殇)

  五、嗣冏(异母弟)——传绶闿裘

  六、嗣揆(异母弟——殇)

  四、学新——继洵(兼祧)嗣襄——传炜——恒针(训彝)(民国十九年病殁 )

  五、学炳

  六、学聚(殇)

  

  乙、先祖幼年时代:

  

  清同治四年乙丑(公历一八六五年)二月十三日公生于京师宣武门外烂眠胡同寓所,时继洵公方官户部主事。

  

  继洵公——生于道光三年(癸未)徐太夫人——生于道光九年(己丑)时继洵公年四十二岁,母徐太夫人亦年三十八岁,伯兄嗣贻十三岁,仲兄嗣襄九岁。是年康有为先生已八龄。

  

  五年丙寅(一八六六)二岁。是年国父孙中山先生诞生。

  

  六年丁卯(一八六七)三岁。是年唐才常先生生。

  

  七年戊辰(一八六八)四岁。

   

    八年己巳(一八六九)五岁。是年始受书,与仲兄俱事毕莼斋师。

  (公撰三十自述称:“五岁受书,即审四声,能属对。”)

  

   九年庚午(一八七○)六岁。 

  

  十年辛未(一八七一)七岁。徐太夫人挈伯兄(嗣贻)南归就婚,置公于京师,戒毋念;公目泪盈眶,强抑不令出,人问终不言,然实内念致疾。

  

  十一年壬申(一八七二)八岁。与伯兄(嗣贻)仲兄(嗣襄)读书京师宣武城南;塾师为大兴韩荪农先生。

  (韩先生墨迹余曾见之,系跋欧阳询帖一段文字。)

  

  十二年癸酉(一八七三)九岁。徙居库堆胡同——在今北半截胡同内——浏阳会馆。

  (按徙居库堆胡同无明文可据,集中城南思旧铭所称:“八九岁读书宣武城南,烂眠胡同旧宅”。又欧阳中鹄撰徐太夫人墓志,所谓同志甲戌,敬甫官户部员外郎,居浏阳会馆。即库堆胡同迁徙之期,不在此年冬,当在明岁之春。)

  是年梁启超先生生。

  

  十三年甲戌(一八七四)十岁。继洵公官户部员外部,欧阳中鹄(瓣姜)主其家,公及仲兄俱受业焉。

  光绪元年乙亥(一八七五)十一岁。继洵公升任户部郎中,监督坐粮厅,驻通州。公随父之任,仍时来京师。

  是年长侄传赞公(路生)生。

  (通州即今通县,濒北运河。坐粮厅掌验收漕粮,催督运转,为仓场大臣属官。)

  

  二年丙子(一八七六)十二岁。是年春京师大疫,公仲姊(嗣淑)居京师得喉风,徐太夫人往视,染焉,遂卒于所居浏阳会馆内寝;仲妹先母四日死,伯兄后母死一日死。公是时染疫,死三日苏,继洵公因字之为“复生”。

  (集中湘痕词序,所谓“少更多难,五日之丧”是也。)秋九月仲兄奉父命,护丧归浏阳,亲属殁于京师者六人。

  

  三年丁丑(一八七七)十三岁。是年继洵公补授甘肃巩秦阶道,加二品衔。冬侍父回浏阳原籍。由京师而天津,泛海经烟台,转上海,易舟溯江而上,至汉口易舟,仍溯江,泛洞庭,浮湘江,至长沙,陆抵浏阳。

  

  四年戊寅(一八七八)十四岁。夏公侍父赴甘肃任。时豫陕大旱后,疫疠踵兴,途中触暑宾从死者二人,厮隶十余人。夏由浏河乘舟至长沙,易舟流湘,泛洞庭,浮长江迳湖北,溯汉,至襄阳登陆,陆迳洛阳,入函谷、潼关,至陕西,秋至兰巡,回抵秦州(甘肃天水)。

  

  五年己卯(一八七九)十五岁。夏归湖南——取道徽县,流嘉陵江,至洛阳,陆至汉中,流汉,至襄阳易舟,仍流汉,迳湖北,溯长江,泛洞庭,至长沙,陆抵浏阳。

  是年秋从邑东涂启先(舜丞)先生学,开始学诗。

  异母弟嗣冏公(秦生)生。

  (启笔之作,有“送别仲兄泗生赴秦陇省父”五首。)

  

  六年庚辰(一八八○)十六岁。居浏阳从涂先生学。

  

  七年辛巳(一八八一)十七岁。居浏阳从涂先生学。秋游长沙,寻归。

  (秋游长沙,乃公赴秋闱试也。

  先祖居浏阳故里几三载,时将届弱冠,除学诗文外,必有交游,余意公识唐才常(佛尘)、刘善涵(淞芙)贝允昕(元征)应在此时。)

  

  八年壬午(一八八二)十八岁。春赴甘肃(舟行至长沙,易舟流湘,泛洞庭,迳湖北,溯汉,至襄阳易舟,仍溯汉,溯丹,至紫荆关,陆迳陕西,夏抵秦州,从行伏羌(甘谷)。秋赴兰州,冬返秦州。

  

  (集中刘云田传及致沈兆社(少沂)书),多叙少年居甘肃时事,刘传中云:“嗣同兄弟少年盛气,凌厉无前,独喜强云田并辔走山谷中,时私出近塞,遇西北风大作,沙石击人,如中强弩。明驼咿嘎,与鸣雁嘷狼互答,臂鹰腰弓,从百十健儿,与凹目凸鼻黄须雕题诸胡,大呼疾驰,争先逐猛兽。夜则支幕沙上,椎髻箕踞,掬黄羊血杂雪面咽;拟琵琶,引吭作秦声,或据服匿与群相饮博,欢呼达旦。”致沈书云:“弱娴技击,身手尚便,长弄弧矢,尤乐驰骋。往岁客河西,尝于隆冬朔雪,挟一骑兵间道疾驰,凡七昼夜,行千六百里,岩谷阻深,都无人迹,载饥载渴,斧冰作糜,比达,髀肉狼藉,濡染裈裆。”此乃公少年宫时居秦州事。先曾祖日记中记载:“七儿好弄,观近作制艺文,不合式。”茶陵谭公延闿(组庵)题近代湘贤手札(攸县龙氏藏)有云:“复生为长沙李篁仙年丈婿,少从居鄂,又从瓣姜、蔚庐两先生游,慨然有用世之意,鄙视时文不足为,以敬甫年丈教督严,奋笔题其课文,曰‘岂有此理’,时同在兰州事也。”(谭组庵先生,钟麟制军之三子,时制军正任职甘肃。)

  是年填词一阕,望海潮调。(戴石菊影庐笔识中)

  

  九年癸未(一八八三)十九岁。春赴兰州,继洵公升任甘肃按察使。公旋赴鄂,四月初三日结婚,婚后寻赴甘肃。

  (是时李公寿蓉(篁仙)以道员居鄂候补。李公名进士,工乐府诗词。)

  

  十年甲申(一八八四)二十岁。公居兰州。

  (梁传云:“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不果。”按集中三十自述文,无至新疆事。公挽刘联自注云:“昔巡抚新疆时,余兄弟皆蒙其疏荐。”梁传盖指此也。

  公居甘肃时,狄道州(地名)李景豫(榕石)交厚。

  (李君早卒,诗文多佚,现公集石菊影庐笔识中,存李诗十一首。

  

  丙、先祖壮年时代

  

  十一年乙酉(一八八五)二十一岁。春公归湖南——迳陕西,至龙驹寨,流丹,迳淅川,流汉,至襄阳,易舟,仍流汉,至湖北,又易舟,溯江,泛洞庭,溯资,至益阳,又易舟,流资,溯湘,至长沙,夏陆抵浏,秋赴长沙,寻归。

  冬赴甘肃——陆至长沙,流湘,泛洞庭,流江,迳湖北,溯汉,至襄阳,易舟,仍溯汉,溯丹,至紫荆关,陆迳陕西。

  

  十二年丙戌(一八八六)二十二岁。春抵兰州。是年夏,公伯父继昇(海峤)卒于故里。

  (继昇公精审明达,为吾邑团练首领,洪杨之难,率义勇保乡里,又为地方事劳累:兴义举,修县志;凡事必躬亲,劳而不怨,事成身退,公私判然,至今日邑人仍啧啧称道。公编浏阳谭氏谱,特撰海峤府君家传。)

  

  十三年丁亥(一八八七)二十三岁。公居兰州。

  (公居兰州,以甲申、丙戌、丁亥三年为久,继洵公升任甘肃布政使,计亦在丙戌、丁亥间。公集中(石菊影庐笔识下篇),记甘肃布政使署灵鸽事,并叙署中牡丹繁茂,及憩园诗联等作。联语诗句多作于此时期中,余居家时,曾见憩园诗石刻拓本,字划工整,少年时作也。)

  

   十四年戊子(一八八八)二十四岁。夏公归湖南——迳陕西至龙驹寨,流丹,迳淅川,流汉,至老河口,易舟,仍流汉,至沙洋,又易舟至荆州,又易舟溯江,出太平口泛洞庭,流资,溯湘,至长沙,陆抵浏阳,秋赴长沙,寻归。冬赴甘肃,循十一年路径返兰州。

  

  是年公与仲兄约同与秋试,时仲兄居故里,故先归浏邑。报罢后,公返甘肃,仲兄拟北上博一官,谒涂舜丞师于长沙汤氏馆舍。

  (见涂先生撰谭生泗生哀辞。)

  是年冬,公西行度陇,仲兄亦北行,作别于汉口,同舟涉江,风涛大作,舟子失色,独公兄弟相视而笑。有口占诗两绝,及别仲兄诗两律。

  (见石菊影庐笔识下篇。)

  是年八月初一日先父传炜(怀仙)“李号淮生”公生,先父生才数月,本生祖嗣襄公离家北上,旋渡海趋台湾,时戚属灌阳唐景崧(维卿)为台湾道。

  是年康有为初次上书,请求变法,格不能达。

  

  十五年己丑(一八八九)二十五岁。春抵兰州,寻离兰州,上京师,从子传简随行。道出陕西,出潼关,渡河,迳山西,夏抵京师。原拟约仲兄同赴北闱试,不意夏五月五日仲兄嗣襄卒于台南府城蓬壶书院。噩耗猝至,不克与试。遂南奔至沪,迎兄榇归葬。

  (今赤崁楼下仍存院门,门额有“蓬壶书院”四字。)

  

  附录公挽仲兄联:空回首三十三年,盖世才华都被艰难磨折尽,为君略计大端,以妙理启深思,君善于学;以滑稽演文理,君善于辞;属怵目惊心,处家庭非常之变,君又善于行权;卒至窜身荒岛,委命穷乡,倘泉壤有灵,应慨壮游万里,吞声怕念家山,寂寞琴书,藐藐遗孤尚文褓。莽伤心五月五日,蓬瀛风色竟教噩耗远飞来,顾我犹深隐痛:当平居失弟道,我负其生;当含殓未躬亲,我负其死;值盘根错节,无缓急可恃之才,我尤负其期望;徒然翘首天涯,羁留沪上,忆汉阳语谶,终成一别千秋,衔石谁填恨海,苍茫烟水,飘飘何处著冤魂。(此联集中未载仅见手抄本)。

  

  是年公在京师,曾从同邑刘人熙(蔚庐)先生游,始究张横渠、王船山之学理。

  是年冬自定十五岁至二十五岁诗为一卷。

  有得仲兄寄书感赋,仲兄墓柱联,先从兄馥峰跹像诸作。

  是年从子传简病殁。

  子传铎生于兰州,越年殇。

  是年冬继洵公升任湖北巡抚。

  

  十六年庚寅(一八九○)二十六岁。春继洵公由甘肃之鄂抚任。公先期由浏阳起程,舟行至长沙,易舟流湘,泛洞庭,流江,抵湖北迎父。是年公外舅李公篁仙适署湖北汉黄德道,公寄庽署中,豫为布置。夏归湖南,秋返鄂。寻又赴安徽,流江迳九江,抵安徽,小住即返。

  是年李公遵回避制调官安徽。

  作湘痕词八章。

  义宁陈公宝箴(右铭)于是年授湖北按察使,子三立侍,公识陈公父子当在斯时。

  

  十七年辛卿(一八九一)二十七岁。秋归湖南,抵长沙,游衡岳,冬返。检点仲兄遗文及行述、墓铭并哀诔等作,辑成远遗堂集外文初编。

  是年十一月作远遗堂集外文初编序,又作武昌踏青词,晨登衡岳祝融峰诗。

  

  十八年壬辰(一八九二)二十八岁。公居武昌。集中集禊帖赠吴君小珊联,跋云:“家大人开府湖北,宾从文宴,盛极一时,瓣姜师外,若王君信余,吴君小珊,张君憩云,涂君质初,贝君元征,方诸芝兰吾臭味也。诗文旨趣尤与吴君合。因集王氏二十有二名,属憩云书以赠,志嘉会,兼示劼巩。”读此可卜当年盛事。是时公居鄂久,诗文游宴必多,游洪山,鹦鹉洲吊祢正平,公宴诸作,多作于此时。代大人撰赠奉政大夫任君墓志铭。

  

    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二十九岁。春赴芜湖——流江,迳九江、安庆,抵芜湖,寻返。时李公寿容权徽宁池太广道,驻芜湖。夏上京师——流江,迳九江、安徽、江苏,至上海,易舟浮海,至天津,又易舟溯潞,至通州,陆抵京师。秋返湖北——取道天津,浮海迳烟台,至上海,易舟溯江,迳江苏,至安徽,易舟仍溯江,迳九江,抵湖北。

  是夏与饶仙槎李正则同写影于上海,作三人像赞。编远遗堂集外文续编成,并作序。

  又有城南思旧铭,和饶仙槎除夕感怀诗等作。

  冬十月,继洵公赴四川查办事件,越年二月返鄂。

  

   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三十岁。秋归湖南,先至长沙,陆赴湘乡,寻流涟,流湘,至长沙,陆抵浏阳,冬返湖北。

  刘襄勤公(锦棠)卒于湘乡故第,公奉父命赴湘乡祭奠。

  作莽苍苍斋诗序、三十自述、海上纪事诗等。又成浏阳谭氏谱四卷。

  是年夏秋间中日战争爆发,我国陆海军均大败,大月刘坤一奉命赴山海关督师,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继洵公兼署湖广总督。

  是年公有二长函,一致欧阳中鹄(兴算学议),一致贝元征先生(思纬吉凶台短书,两书均主张变通,行西法,所谓“见于大化之所趋,风气之积,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而必变法始能复古,不恤首发大难,画此尽变西法之策。”

  (此书可见公之志事,盖甲午战役前后,公之思想及治学方法,乃有大转变。)

  

  二十一年乙未(一八九五)三十一岁。公由鄂赴上海,旋上京师。是年七月康有为倡强学会于京师,时割台辽之议起,人心震奋,士大夫发起一政社,讲究自强之法,袁世凯亦为当时赞助人之一;并刊行中外公报,分送朝士,寻为清廷封禁。

  

  公始识梁启超于京师。

  (梁传云:“君乃自湖南溯江至上海,游京师,将以谒有为;有为适归广东不获见,启超方任强学会书记,语以有为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君大感动喜跃,自称私淑弟子。”)

  是年秋公赴京师,居颇久,年底方旋鄂。乙未除夕上欧阳中鹄师信,曾提及,“途中连上数书,随于廿三日到鄂……适有赞使之说,不能暂作应酬。”

  

  (此信见欧阳予倩所编谭嗣同书简。)

  是年王之春奏调公出洋,任庆贺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专使随员,王旋罢使,公得不赴。

  

  (此事曾于家书中见之,先人手泽,现已片纸无存,余家居时,曾于楼上旧藤簏中,发现大批信札及会客门簿,除家信外,信札中有郑孝胥、徐仁铸、江标、王之春、陈宝箴、陈三立、丁惠康、熊希龄、梁启超、宋恕、黄遵宪、罗振玉、言敦源、(言为世凯幕友,入民国,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次多年,后任内务总长。)陶濬宣、钱洵、张通典、龙璋、龙绂瑞、徐乃昌、左孝同、沈兆祉、汪诒书、易顺鼎、吴铁樵、樊锥等,以及学生林圭、范源濂二人信;方外有八指头陀(释敬安),邑人有欧阳中鹄、贝元征、唐才常、刘善涵、李正则等,其中以欧阳中鹄,及张通典、黄遵宪、刘善涵三先生为最多。门簿中,尤多知名之士,如旧党首领荣禄,帝傅翁同龢,他如沈曾植、张孝谦、容闳、杨锐、郭之全(字友琴,河南人,袁世凯之友)等均列名其中。同乡罗维垣携子良鉴亦来晋谒(门簿上记有罗少爷良鉴字样,罗于光绪二十九年中应经济特科考及格,晚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晋谒时,盖在童年时)。在沪接见人士,有汪康年、梁启超、经元善、顾湄(顾维钧之父)、朱葆三等。在宁有袁昶、杨文会、蒋德钧、杨鸿度等。惜此簿未曾携出,浮沉大陆,今日不卜遗落何处。训聪谨按,门簿中所接见之客,系在乙未、丙申两年间,公居京、居沪、居宁时也。)

  

  作傅保高媪小照赞。先祖母李太恭人亦题诗一绝,“髫龄失母实堪怜,朝夕相依十六年,问暖嘘寒勤抚恤,追随不异在孃前。”

  (祖母幼而失母,高媪任抚育之责,迄至成立。)

  是年八月陈公宝箴调任湖南巡抚。

  

  二十二年丙申(一八九六)三十二岁。春奉父命上京引见,并送胞侄传赞考荫。

  (见公上欧阳中鹄师书,及欧阳师复书,均载欧阳予倩编印谭嗣同书简内。)

  

  公六月十八日出都,迳赴金陵,就江苏候补知府缺,廿九日到达。

  是年公曾赴天津,参观轮船、船坞、铁路、火车、铁桥、电线、炮台等,又如唐山煤矿、漠河金矿;又出都见上年被水灾之难民,栖止堤上,至为悲感。

  

  在此京晤诸佛教学者,如吴雁舟、夏穗卿、吴小村父子。又晤耶教中人,传教士傅兰雅,与语辄有微契。公抵金陵后,寄寓戚属杨公鸿度(彦规)家。

  

  (杨为湘乡杨昌濬宫保长子,吾外祖翰橿(子端)孝廉之兄,时主江南督销局事,寓居南京庐妃巷之刘公祠。)

  是时金陵有居士石埭杨文会(仁山)者,博览佛乘,寄居金陵之碑亭巷。(今碑亭巷屋宇,门额上有金陵刻经处五字)。以流传经典为己任公时与之游,得以遍窥三藏。故吾家藏佛像、佛经、佛器甚伙。

  

  (先祖母于民国十四年九月初七日逝世,越年春余于内室楼上,发现先祖遗物,用大小木箱数十及藤簏贮藏,内储瓷器、砚石、书籍、字画、古钱、刀剑、乐器、仪器及手枪等物,藤簏中全是佛经、佛像(佛经多金陵刻经处板本),约计有六、七簏。书籍中有亲自批点王船山全集,新旧约全书,英文字典,尤多当时所谓“格致”书籍,及英人丁韪良所译万国律例(国际法),并有公演算稿本数十册(用毛笔演算)。更可异者,书本中亦有昆曲抄本。此外有报章杂志堆集一隅,计有申报、时务报、湘报、湘学报、知耻报、知新报、农学报等等。读此可知公之嗜好与兴趣。先祖母深闭楼门几三十年之久,裱褙之件,多遭虫蠹,盖畏重见故物。)

  

  公于是年十月廿一日返鄂一行,与盛宣怀(杏荪)谈论开发湖南矿事,原拟赴长沙与陈公宝箴商量,寻因盛意反复不决,事遂不果。公于越年正月初十日乘兵轮赴南京,因沿途搁浅,十七日方抵达。起坡住东关头公馆。是行公携眷属,奉寡嫂黎氏(嗣襄公配)挈侄儿女(先父传炜及适魏氏姑母)同行。

  

  是年八月,公在上海与梁启超(卓如)、汪康年(穰卿)、宋恕(燕生)、吴嘉瑞(雁舟)、胡惟志(仲巽)、孙宝鍹(仲愚)七人同映一像,或趺坐,或倚坐,或跽两足而坐。或褊袒左臂右膝着地,状类不一,(见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孙仲愚日益斋日记)。

  

  (按此像余曾见及,公乃褊袒左臂右膝着地而双手合十者,仁学中所印之像片,即从此照中拍取,刘善涵(淞芙)先生为题一长跋,余已不复忆及。)

  

  公又有一照片,乃居金陵时摄。公中立,外着长衫,内服武士装;左立者为邱菊圃先生,手持洞箫;先父髫龄,捧双剑右侍。

  (此照承郑晟礼(舜卿)先生(郑为时务学堂学生)见贻。民国二十四年,余旅居首都,特将公像映出,分赠亲友,今人间流传武士装像者,即此影也(原照片背面,有“金陵利涉桥二我轩照相”戳记。)

  是年公开始撰仁学。

  

  (梁传云:“需次金陵者一年,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成仁学一书。”梁任公三十自述亦云:“复生著仁学,每成一篇,辄相商榷。相与治佛学,复生所以砥砺之者良厚。”)训聪谨按公学凡三变:少之时,从欧阳瓣姜、涂大围两师受业,致力于诗文,尤善为骈俪文。二十以后,游于刘蔚庐师之门,服膺船山王氏之学,深明华夷之辨,分析变通之旨,更思有以自用。甲午战衄,益自奋发。前后两游京师,所闻所见,日弘月博;居金陵时,更研佛法,探西学,勇猛精进,日进不休。公在三十岁之后,是思想升荣之期,切非结晶之候也。)

  公之旧学四种。(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远遗堂集外文)编定于是年,越年春刊板。

  (旧刻本有“光绪丁酉金陵之刊”字样。)

  是年有留别湘中同志八篇,金陵听法诗,赠梁卓如,酬宋燕生见赠,赠吴雁舟,吏隐诗,官江苏,秦淮河诸作。

  公致欧阳瓣姜师长信,北游访学记,亦当作于是年七月廿三日。此乃公丙申北行,目睹世变,观赏新奇,且与当时学者及耶教中人接触,故详为报告,自称为北游访学记。

  (有珂罗版印本。)

  是年时务报刊于上海,梁启超氏任主笔。

  

    二十三年丁酉(一八九七)三十三岁。公于正月十九日携眷乘楚材兵轮由武昌抵金陵,同邑刘淞芙、黄颖初两君同行,遥睇庐山,有诗载集中,抵金陵后,有上张孝达(之洞)督部笺,以致谢忱。盖楚材兵轮,鄂总督部堂所辖也。

  

  二月初,公奉委派任筹防局提调。

  

  二月中旬公曾赴上海一行,送继洵公入京陛见,旋返金陵。

  公在鄂时,曾与张通典(伯纯)、吴铁樵两君商量,在汉口创办民听报,来金陵后,又与汪康年(穰卿)一再相商,拟向时务报贷款,但终未如愿。

  是年公悉心讲求科学,并襄助时务报推行事。又与郑孝胥(苏龛)、徐乃昌(积余)、缪荃孙(小山)、蒯通典(礼卿)、杨文会(仁山)、刘聚卿,茅子贞结一测量会。

  

  (余曾见郑孝胥致公信:“旧学英、测未成,俟异日到沪,与英人研习,再图入会耳。右事见公致汪康年、梁启超诸信。”)

  是年义宁陈公宝箴一再促公返湘,公于十月间离金陵,返湘佐理新政。

  是年秋时务学堂成立,公与凤凰熊公希龄(秉三)任总理绅。

  

  (按总理绅一职,即今日之校长。时务学堂,由湘抚陈公宝箴主办,江督刘坤一(岘庄)拨湘岸盐款七千元,公与熊公希龄实赞襄之。)

  

  聘新会梁氏(超启)任中文总教习,李维格(一琴)任教英文总教习,唐才常(佛尘)先生及康氏弟子韩文举(树园)、叶觉迈(湘南)、欧榘甲(云樵)均任分教习,以经、史、子、西学教士,经子以公羊、孟子为主,作扎记,并演述西洋民主、自由之理。学士四十余人,林圭、李炳寰、蔡艮寅(后更名——锷)范源濂、杨树达、郑晟礼、黄敦鼒(郑黄两君浏阳人)均受业。时学生皆住宿,不与外界通,年假诸子归省,扎记始流传于外。更秘密印行明夷待访录、铁函心史、扬州十日记等,并加按语,分别发布,因之遂引起旧党人士之排击。于是湘省巨绅士王先谦(益吾)、叶德辉(奂彬)及王弟子平江苏舆等撰文反对,编冀教丛编,丑诋备至。

  

  同时又设立南学会、湘报(日刊)、湘学报(旬刊),公任南学会学长,又时为报章撰文。是时公将私人所储藏之书籍,捐与南学会。

  

  (公有信致夫人,函中云:“我捐之书,乃自己有所,与父亲之书无涉;父亲书存祠堂楼上,已禀请派员检点”。南学会图书,戊戌政变后查封。光绪三十年端方任湖南巡抚,即以此书为基点,而成立图书馆。入民国定名为湖南省立图书馆,馆址在长沙教育内,民国十九年匪陷长沙,全部毁灭。)

  是年四月吴君铁樵病殁,公撰吴铁樵传。又有由武昌而建业,瞻望庐山诗。奉怀陈义宁公连辱见招竟不自拔。洞庭阻风赠李君时敏,菊花石砚铭(为梁任公先生作)诸作。江行感旧诗并叙,亦当作于此年中,盖送李公(篁仙)下窆时作也。又有壮飞楼治事十篇。

  

  是年六月黄遵宪授盐法长宝道,兼署湖南按察使。八月徐仁铸任湖南学政(原任学政为仁和江标)。

  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三十四岁正月赴金陵迎眷返湘。(是年迄次年公致夫人信札甚伙,缘公于上年十月间先返长沙,越年春始赴宁迎眷,抵长沙后,又安置夫人于浏邑。因此致夫人信聚有数十封之多,内中有涉及东渡日本事,函中有云:“东行须待姚锡光电,大约可以不去矣”。又说到捐款女学堂事及订阅女学报和寄不缠足会章程等事。捐款事归经元善主持,有石印捐款芳名册,先祖母“李闰”名标第一。)

  

  是年二月南学会开讲,讲题分四项:一、学术,由善化皮锡瑞(鹿门)主讲。二、政教,由梅县黄遵宪(公度)主讲。三、天文,由公自任。四、舆地,由新化邹代钧(甄伯)主讲。讲稿载湘学报,公有讲稿四篇,讲题四:一、论中国情势危急;二、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三、论学者不当骄人;四、论全体学。

  时公主持南学会及任时务学堂总理绅,又兼督办机器制茶事(此事见家书中,恐在筹划中,即遭事变而罢)。

  夏四月二十三日定国是之诏下,公以侍读学士徐公致靖之荐,被征召。(徐公致靖(子静),江苏宜兴人,光绪丙子进士,时官侍读学士,戊戌年七月升任礼部右侍郎(仅半月罢职)。子仁铸、仁镜均成进士,仁铸任湖南学政。徐公戊戌四月上请定国是疏、随于二十四日上保荐人才疏,密陈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五人。此两疏对戊戌维新确有重大作用。)

  

  夏四月十五日公离家北上,有诗别夫人——“戊戌北上留别内子”。末句云:“养亲抚侄赖君贤”。五月初二日由长沙寄书夫人,有云:“我此行真出人意外,绝处逢生,皆平日虔修之力,故得我佛慈悲也。夫人益当自勉,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至武昌又寄书云:“父亲慈心更胜于昔,问你们住何处为好?我说住浏阳好,若浏阳不安靖,则令来署中住,大人深以为然。”观此数段文字,可知应征前之心情,关怀家国,勉慰备至,其字里行间,隐隐中有咐托语。至鄂不久值大病,不能行,因电旨催促,秋七月始就道。抵京后又寄书云:“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我当自奋勉,不敢自暇自逸,此后太忙,万难常写家信”云云。

  

  四月电旨:“翰林学士徐致靖奏请保通达时务人才一折: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张元济,著于二十八日预备召见。湖南盐法长宝道黄遵宪,江苏补用知府谭嗣同,著该督抚送部引见。梁启超著总理衙门察看。钦此”。

  公七月抵京,寓浏阳会馆。

  (近人杨一峰所编年谱,定为七月二十二日。)

  

  七月二十日上谕:“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产候补中书林旭,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均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钦此。”七月二十七日光绪帝决定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公拟旨,欲于次日赴颐和园请示西大后,公退朝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二十九日杨锐带出光绪帝密诏。(即清史杨锐传所收杨子庆昶所檄之良书)。

  

  (按雍正间设军机处,处理机要事务,选三品以上鸿达亲信者为军机大臣,得挑四品京堂以下,及部院各属才敏笔捷者为军机章京。章京职掌:草拟上谕,实核各方章奏。)

  公见诏大恸,乃有召用袁世凯之谋。是日光绪帝召袁世凯入京,八月一日袁由津入宫见帝,即以侍郎候补,次日

  

  恩又蒙召见。同日光绪帝促康有为出京,三日晚公赴法华寺访袁,激袁以忠义,促其杀荣禄,以报君父之恩,袁表示许诺。同日御史杨崇伊等赴颐和园上封事,请西太后训政。四日康有为奉督办官报之谕赴上海(亦有康氏五日离京说)。

  

  五日袁陛辞返津,下午三时到达,即晋谒荣禄,荣禄即乘下午五时车晋京,西太后亦于五日晨由颐和园返京(亦有四日酉刻返宫说)。

  

  八月六日难作,公仍居浏阳会馆待捕,劝梁氏速趋日本使馆,营救康氏。七日赴日本使馆访梁,促其东行,并以诗文稿数本及家书一箧奉托。

  (此类诗文及家书均告遗失,梁氏仅将仁学两卷付印。)

  

  七、八两日公复与侠士王正谊(子斌)谋。王绰号大刀王五,在京师业镖局。相谋营救光绪策,未果。

  (李岳瑞先生春冰堂野乘载“王故与谭复生善,戊戌之变,王诣谭君所,劝之出奔,愿以身护之行,谭固不可,乃已。”李氏亦维新志士,任工部员外郎,总理衙门章京,戊戌政变后,革职永不叙用。)

  

  八月十日晨九门提督来谒,公延入,相见即曰:“吾知之矣。”随即同去。旋缇卒入内室大索,取公文件而去,公已于先一日,将来往函件付之一炬,独留老亲手谕,故继询公得免。

  

  (同邑李鸿球先生言:北半截胡同之浏阳会馆,内进有莽苍苍斋,公憩息之所也。寥天一阁,公读书治事之所也。外进有怀旧雨轩,公见客之所也。被逮即在此处。)

  被逮后,系刑部狱,南所头监。

  

  在题壁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公云:“盖念仆及南海也。”有人认为指二侠士,王正谊、胡致庭。公师刘人熙(蔚庐)先生言:“言两仆相从,昆仑奴也。”唐代有昆仑奴,能飞墙走壁,出入生死。刘公有诗哀之:“谭生志气横天下,不忍逋逃累老亲,他日千秋传世笔,董狐良史要分明。”

  

  八月十三日下午四时公与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同死京师宣武门外菜市口,史称为戊戌六君子。(黄东富讯)

  

  系狱时,有二仆相随,一名罗升,一名胡理臣,公被难后,与浏阳会馆长班刘凤池之父(即老长班)同往刑场检收遗骸,刘为涤血缀元,殓后翌年,罗、胡二人扶枢南归。

  

  八月十四日上谕:“康有为实为叛逆之首,著各省严密查拿,极刑惩治,梁启超狼狈为奸,所著文字语多狂谬,著一并严拿。康有为之弟康广仁、御史杨深秀、军机章京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等,与康有为结党,隐图煽惑,情节较重,是以未候覆奏,于昨日谕令将该犯等即行正法,钦此。”

  

  公逝世后,归衬时,继洵公亦罪罢家居,丧归秘不以闻,权厝公柩于郊外墓庐中,丧礼至简,吊者寥寥,仅挚友唐才常烈士及亲友学生十余人而已。

  

  公墓在浏阳南乡南流桥唐家铺前石山下,有碑记,墓前二石柱,有石马、石虎各二,依清品官制也。石柱有联语,邑人宋君渐元(伯琪)作。(宋君于光绪三十三年七月死于防城之难)。联云: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公祠在浏邑西正街,两楹,就前戎署大堂地建造。民国二年茶陵谭公延闿督湘,专案核拨。先祖母鬻产成之,门首有石额,颜曰:“谭烈士专祠”。

  

  公逝后,挽章颇多,略摘录数则于下:

  唐寿田先生(才常烈士父)暨邱君文阶菊圃挽联:

  

  天事也难凭,人事也更难凭,落落孤踪,今若此谁能遣此!

  生才者造物,忌才者亦造物,茫茫事故,已焉哉谓之何哉!

  

  唐才常烈士挽联: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鸣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万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时皮锡瑞(鹿门)先生主南昌经训书院讲席,亦有诗哭公,据皮孙名振所撰皮鹿门先生年谱载:“八月十四日,阴风怒号,天地愁惨,公彷徨绕室,是夜五鼓,梦见谭复生来,公问彼实情,讶其何以得出;且云何人误事。”谭云:有人作祟。十五、十六日大风,屋瓦皆飞,十七日,闻杨锐等六人同罹难,公痛哭,就枕上作哭谭复生诗五首:

    一、竟洒苌宏血,难完孟博躯,南冠已共惜,西市定何辜?浊世才为累,高堂泪已枯,荣华前日事,缓步入中枢。

    二、同归首未白,相见眼谁青?访我来南学,看君上大廷。枫林忽魂梦,天道有神灵,一自沈冤后,朝朝风雨冥。

    三、稽康养生戮,何事说延年?杳矣匡时略,凄其怀旧篇!孝忠难喻俗,成败总由天,自古如弦直,纷纷死道边。

  四、九关屯虎豹,一夜变龙鱼,李杜死何憾,伾文谤是虚。焙茶嗟未试,芳草痛先除!尚有湘人士,来披鄴架书。

  五、君非求富贵,富贵逼人来,讵意山公启,翻成党祸胎!曾无纨裤习,竟枉栋梁材,沧海横流酷,人间大可哀。

  

  (皮先生诗五首,沉郁哀痛,出于性情。第三首言公倡办延年会事,延年会以养生节欲为主。其中“孝忠难喻俗”之言,盖公平日所行所言,非呫哔小儒所能共喻。第四首中有“焙茶嗟未试,芳草痛先除”句,因戊戌春问,公督办机器制茶事,不成而罢。旋即政变发生,此句盖双关语也。皮先生此诗知者尚鲜,故记于年谱中。)

  

  公友人平阳宋恕(燕生)先生亦作诗二首哭公:“悲哉秋气怨扬尘,命绝荆南第一人,空见文章嗣同甫,长留名字配灵均。”“灵均岂忍忘天下?壮士终期约海滨!遗恨沅湘流不尽,何年兰芷荐芳名。”

  

  又南海康先生有六哀诗:吊六君子,诗存康集中,因知者甚多,不赘录。

  

  丁 附录:

  公有逸诗二首,均戊戌年作。民国十一、二年,刘丈善浤(湘渠)抄送先祖母,祖母为之刊板,附于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后,名曰补遗诗,但流传未广,今日坊间翻印公集,均未见此诗。

  (按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戊戌政变时为九门提督抄去——见公狱中致仆人书。公卒后,先祖母就家存残本,并搜集零星诗文,都为一集,刻于浏阳,其刻书时间约民国初元,后附堂伯父传赞公跋。)

  兹将逸诗两首恭写于后:

  

    一、戊戌武昌别程子大: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事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二、题江建霞散花图:散花有梦亦匆匆,八部风雷劫火红,轰尽东方诸佛士,可怜粉碎不成空。

  公最后遗像,为戊戌四月与时务学堂同人共摄一影,照中除公之外,有熊希龄、唐才常、李一琴、韩树园、欧榘甲、叶觉迈、王史诸氏。

  (原照余曾见及,上有公题字“戊戌四月留影”及诸位姓名。)

  公遗著已付印者:有旧学四种——寥天一阁文集,莽苍苍斋诗集,石菊影庐笔识,远遗堂集外文。

  (以上为公三十岁以前作,光绪丁酉金陵刊行。)

  仁学。

  (梁启超氏为之刊行,先于日本印出。)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

  (三十以后之诗文及信托,民国初元刊于浏阳。)

  

  其他文稿则多见于湘学报,有人为之编印,题曰“浏阳二生集”,盖取公与唐才常烈士文合刊也。

  

  附记述异二则:

  先祖嗣同公生平行谊及思想变移之迹,杀身成仁之概,均一一分年纪述,不敢采不实之传说,以污先人。但人间传闻,有说公于光绪二年受疫不死,三日乃苏,实缘星君诃护,侠客还魂,更有高僧转世之论;因公平日行事,弱而好弄,长而好佛学而任侠也。余闻之长老,有二事足述者,兹附录于后:

    一、公少年时尝作梦,见己坐松根磐石间,濯足清流中,顾水中倒影,俨然一沙弥也。觉后举以告人,人因称为“七和尚”,盖公行七,且信佛也。

  (在堂兄弟行辈中,公居第七位。)

  

  、戊戌四月公由长沙返里辞别夫人,公离浏阳后,一日天将昧旦,厅堂上猝然大呼曰:“老七晋京不好”!夫人惊而寤,启户出视,则内庭阒然无人,对外门户紧闭;夫人即呼杨媪。

  (杨媪金陵雷氏女,佣余家将四十年,年八十余殁于浏邑。)

  

  命出观察,外庭亦寂寂无人迹,仆从均未起也。夫人不怡者多日。已而,闻公抱病留鄂未成行,以为梦兆在是,不虞有他事。七月公入京,八月十三日死国难,居军机职仅十余日,谢恩折尚未呈上,公竟死矣!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