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年谱年表
禹之谟年表
作者:禹问樵;禹坚白
【摘要】八月二十七日(七月十八日),诞生于湖南省湘乡县青树坪侧石桥贻则堂(现属湖南双峰县青树坪区增加乡繁新村)。
  1866年(清同治五年丙寅)诞生
八月二十七日(七月十八日),诞生于湖南省湘乡县青树坪侧石桥贻则堂(现属湖南双峰县青树坪区增加乡繁新村)。

之谟名志谟,字之谟,别号稽亭,行一。祖父禹定为,字愈特,号荣达,读过一些古书,做过多年乡村私塾教师,中年改行,经营小商,在邵阳岩口铺(现属隆回)开设山货店。之谟生才两月,定为即去世。父亲禹国华,行四,字春晖,号巨卿,继父店经商,但有吸食鸦片嗜好,又不善经营,致家庭经济日趋贫困。国华原配刘氏,早逝,生之谟及志钧,并女一,钧幼殇。继配欧阳氏,亦早逝,生志诰,童殇。再继配贺氏,生志森、志善及女一,善又幼殇。故之谟实只兄弟二人,妹二人。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六岁
春季启蒙,接连几年就读于离家约四里许的曾翰卿处。曾系邑庠生,授以《四书》、《五经》等书。

  1878年(清光绪四年戊寅)十二岁
母刘氏因贫困忧患病逝,年仅三十五岁,之谟受刺激很大,以后就依三婶母李氏、四婶母伍氏抚养。伍家兄弟习文尚武,有文武举人数人,两家过从甚密,之谟颇受伍氏兄弟影响,从而初具侠义思想。
从小不信迷信,蔑视鬼神,在私塾读书期间,曾在其就读私塾所在的神庙——笃亲所取回两个木偶菩萨给小孩们作玩具。

  1880年(清光绪六年庚辰)十四岁
是年冬,结束私塾读书生活。在这段时间中,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对八股文尤其厌恶,喜爱的是古文、唐诗和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及一些侠义小说。对塾师讲解,常相诘难,并发抒自己的见解,同学们说他“好竖奇论”。好书法,每日练字,从此养成习惯,终身不衰,爱作古风、竹枝词一类的诗歌,没有应过科举考试。爱打抱不平,常为同学排难解纷。

 1881年(清光绪七年辛巳)十五岁
继母欧阳氏病逝,年仅三十四岁。由于家庭连年遭变故,无力继续读书。是年春,赴宝庆府城(今邵阳市),由伯父禹用卿介绍到城里一位堂叔禹蕉圃经营的商店当学徒。每见社会上的不平现象,辄激起他的义愤。邻居有悍妇殴姑,其夫懦不能制,他猝入其室,摔妇于市,其家人来责难,片言折之,由是侠勇之名大著。
在店目睹商场尔虞我诈的市侩行为,极感不满,渐对商业消极怠工,每日只顾读书和练字,引起店主责难。

1882年(清光绪八年壬午)十六岁
由于对商业的厌倦,是年初离店回家。从此在家一面劳动,一面刻苦自学。自此时至二十岁前,研读过《史记》、《汉书》、《御批通鉴辑览》、《船山遗书》、《明季忠烈传》及诗、古文辞等,思想学业进益甚大。曾说:“曾(国藩)、左(宗堂)、彭(玉麟)、胡(林翼)好大喜功,皆由不善读书之过。”闻者目为狂徒。对书法兴趣更浓,汉、魏、唐、宋名家碑帖,临摹殆遍,旁及金石篆刻,挥笔操刀,寒暑无间。

同情农民疾苦,常帮助贫苦农民撰写揭帖、状纸,以反对豪劣压榨。对于凶年饥岁及青黄不接之际,地主囤积粮食、闭粜、抬价等行为,尤其痛恨,常鼓动农民向地主“闹粜”。对他的舅父刘献庭的屯积剥削行为,同样极力反对,曾谐音骂其舅父是财猪(主)。其舅恨甚,故于他后来被清廷罗织罪名,逮捕入狱时,打过送死禀帖。

  1883年(清光绪九年癸未)十七岁
异母弟志森(蔚亭)生。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乙酉)十九岁
娶妻赵孟媏(1863—1940)。赵长之谟三岁。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丙戌)二十岁
随叔父禹骏烈去南京,开始游幕江淮。禹骏烈是个秀才,曾就学岳麓书院,时充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幕僚,倾向维新变法,得刘信任。时有湘乡名士张通典、通谟兄弟寄寓南京。之谟到南京后,由禹骏烈介绍到张家“拜门”,作为张氏“门客”,研求学问。在张氏兄弟影响下,思想上受到启发,书法及篆刻也有很大进步。此后十余年中,与张氏兄弟过从甚密,风谊师友,相得甚欢。在此期间,曾一度充张家的家庭教师,之谟的长子夷苍亦随同伴读。仅数月即离去,从事其他活动去了。

游幕江淮前后约达十年。初到南京时,在某军营充文书职务,由于干练、勤谨和谦逊,甚得官兵敬重。不久,调军需职务,担任运输粮饷等工作,往来于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与当地豪俊及帮会首脑有所接触。又入同宗如皋县长禹松龄幕,并在扬州、常州等处住过—段时间。于考察祖国山川形胜以外,在这些历史上遭受过民族浩劫的地方,凭吊洪杨革命遗迹,缅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状以及鸦片战败的南京城下之盟,抚今追昔,不禁喟然兴叹,思想感情,因而发生急剧变化。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丁亥)二十一岁
女金莲生。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已丑)二十三岁
祖母欧阳氏于五月卅日病逝,享年七十七岁。随叔父禹骏烈由南京奔丧回家,治丧完毕,八月底外出。

  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二十四岁
长子金简(夷苍)生。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二十八岁
参加甲午中日战争,投入刘坤一节制下的军队担任江南转运津局德州分局派运军械委员,运输粮饷军械,由山东经河北出山海关到辽宁等沿海战区,不避艰险,卓著劳绩。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二十九岁
是年七月(农历五月二十日),循例报捐监生,给予翰孔目衔;继循新海防例加捐,以县主薄候选。十二月,运务告竣,由刘坤一以“随办转运,在事出力”由,奏赏五品翎顶。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三十岁
  一月(乙未十二月),父病危,召归。二十四日,父死,办完丧事复外出。二月,赴上海,研究实业。感于祖国沉沦,时事日非。毅然抛弃旧的生涯,向往“实业救国”,悉心研习矿学,考察长江下游矿产,想兴办矿业,遇阻力而止。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三十二岁
  回湖南,与谭嗣同、唐才常、毕永年等有所接触,同情变法维新,与唐才常交谊尤笃。
百日维新运动失败,之谟从这次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认为“倚赖异族政府改行新法,无异与虎谋皮”,遂积极投入反清斗争。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三十四岁
在上海参与唐才常的起义筹划活动,如筹设正气会、自立会以及开办富有山堂,召开中国国会等,之谟均与其事。是年秋,偕唐才常在汉口规划组织自立军起义,之谟负责由沪筹运军械。八月,船抵汉阳,事发,尚不知,二十二日,入唐寓,值逻骑满室,乃从容伪作寄信人得脱。逃到南京,整理行装,于十月经上海东渡日本,学习纺织工艺和应用化学,投身大阪、千代田等工场,实习操作技能,以为回国兴办实业的准备。在此时期内,接触了不少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并和留学界人士有所交往,考察日本变法图强的实际情况。
二儿金伟(宣三)生。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三十六岁
由日本回国。在日购买织布机械随身携回,在安庆开设阜湘织布厂,阴为革命机关,鼓吹反清革命。事为清政府所闻,潜回湖南。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三十七岁
设湘利黔织布厂于湘潭,租西昌宾馆为厂址,常往长沙经正学堂与黄兴密谈,有所计议。
与刘静庵、冯特民、曹亚伯等组织日知会,会所设立于圣公会内,以避军警耳目。在长沙入会者,有黄吉亭、黄轸(即黄兴)、禹之谟、刘揆一、宋教仁、易本羲、陈天华、胡瑛等。
三儿金狮(省三)生。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三十八岁
为便于开展革命,正拟迁厂长沙,适曹亚伯至湘潭,促成之,遂迁湘利黔织布厂于长沙小吴门附近(在曾公祠斜对门),继移北正街圣公会隔壁,扩大工厂规模,附设工艺传习所。“湖南之有机织,自君始”。湖南巡抚赵尔巽拨借官款千元,以示倡导。湘利黔织布厂共有工人、艺徒约五、六十人,之谟与他们共同生活和工作,亲自传授技术,参加生产,并于业余时间组织学习,自己讲课。厂里还备有各种宣传反满革命的书报,以灌输革命思想。凡新出版的革命书报,都可在那里看到。

先是,黄兴、刘道一、宋教仁等创华兴会于长沙,之谟随即加入。是年,华兴会党人谋在长沙趁西太后“万寿节”举行武装起义。事泄,清政府捕党人甚急,黄兴避走上海,之谟就担负领导湖南革命运动的实际工作,甚得黄兴信赖和倚重。

苏报案判决后,禹曾往上海提兰桥监狱探望章炳麟、邹蓉(据《中华民国史》上卷,第181页)。

叔父禹骏烈(云峰)在南京刘坤一幕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三十九岁
趁清廷废科举、兴学校之机,之谟于是年年初回到家乡青树坪,动员青年五十余人赴省进学校;同时接全家眷属到长沙共同生活和参加厂内生产劳动。为了安排学生入学,解决省城学校少、学生多的矛盾,他和湘乡旅省进步人士借湘乡试馆创办驻省湘乡中学堂和师范学堂,规定所收学生不以湘乡籍为限。并和石广权(蕴山)等人,借邵阳试馆创办邵阳中学堂。又推动衡州、永州等旅省人士仿照湘乡办法,创立了衡州中学堂和永州中学堂,招收广大青年学生入学,并大力协助仇鳌创设“长沙民立一中”。

组织和领导了几桩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其著者如夏季的“反对英人要索”,秋季的“抵制美货运动”,冬季的“电阻割闽换辽”。是年九月,上书请提湘乡盐税附加浮收款兴学。

由于策动和组织长沙工、商、学各界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掀起了巨大的斗争浪潮,成为群众运动的领袖人物,长沙商会、湘学会、学生自治会均推之谟为会董、会长、干事长,任事精神更加振奋。

八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受黄兴函托在湖南发展组织,推销《民报》。此后和陈家鼎等人创立了同盟会湖南分会,并被推为分会第一任会长。会址初设天心阁,嗣移湘利黔厂内。“日持革命书报于茶楼酒肆,逢人施给,演说排满,悍然不讳”。又在天心阁召集工、商、学、军各界开会演说,和涂珩、刘次源等十二人刊布“大同会”传单,又和覃振、樊植、涂珩等人组织《民报》发行网。又在小吴门等处开设酒店,联络军人。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四十岁
春,反对湘境粤汉铁路“官督商办”,力争商人自办,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发表演说,大声疾呼,痛陈利弊。要求商界不要彷徨,立即行动起来,两期即集股款二百余万元。
四月十二日(农历三月十九日),创办惟一学堂(包括小学、中学及师范等,后更名广益中学校),收容被经正学校因闹学潮开除的学生数十人。

五月,为上海中国公学筹款事与同盟会员谭心休接触,随在天心阁召开会议,布置湖南中、西、南三路为中国公学共筹银一万两,需筹到方好,不可说空话。

他不顾清湖南当局和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与党人陈家鼎、宁调元、覃振等人力主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两烈士于岳麓山。五月二十三日,组织省会各界送葬者万余人,形成声势浩大的政治大示威。

紧接着于六月十九日领导学生揭露和开会斗争学界败类俞诰庆的嫖妓丑行。民气大为伸张,官场人物惴惴不安。

六月三十日(农历五月初九日),与驻省湘乡中学堂监督王礼培、教习易鹏鳌、舍监彭印怀及学生一百余人同赴湘乡县,为提取县城畅远盐行经收的食盐附加税浮收款充作湘乡中学堂经费,向县署请愿,严词责难县长陶福增,勒带行主责惩押缴。七月十日,陶福增受人意旨向湖南巡抚上书控以“哄堂塞署”罪。

七月十八日,与宁调元、石蕴山、邹价人等开湘学评议会于邵阳中学堂。

八月十日(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被湖南巡抚庞鸿书下令逮捕于长沙北正街湘利黔织布厂。惟一学堂同时遭封闭。被捕后,投入善化县监狱,在善化狱中致诸弟书,备言第一次受讯的大致情况。

在善化狱中,学生探监者甚多。清吏恐滋大事,于八月廿五日(农历七月初六日)深夜移监,二十七日(农历七月初八日)解抵常德,深夜始入城。适常德破获与革命党人涂衡有联系的杨怀三供出禹之谟是革命党魁,因此清常德地方当局曾将禹与杨并案会审,无结果。

九月五日(农历七月十七日)由常德解往洪江,十七日抵洪。十八日再解靖州,十九日下午抵达,即时带镣入狱。入狱后,探监者络绎不绝。十月十三日(农历八月二十六日),具保开去脚镣。十月十四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陈荆(树人)到靖州探监,至十一月十四日(农历九月二十八)以后才离去。

在靖州狱中,对于靖州商人的子弟之读家塾者,给他们讲授科学知识,并向长沙函购教科书以为教材。

八月中旬,与蓉、泽、蔚诸弟书,备言入狱后第一次受讯情况:阐明学界在天心阁集会并非秘密,社会各界人士均可旁听,“恨不得吾辈宗旨大义家喻户晓,印入人人之脑中”。

九月底,在靖州狱中致书黎桂荪、邹价人、石蕴山等人,揭露所闻的靖州社会黑暗情况及县官的昏聩贪婪。并云“谟入黑暗狱将编黑暗史”。

十月初,在狱中致书蓉亭,勉励诸弟上进,嘱全家从事实业,为社会增幸福。

十月某日,在狱中致同学诸君书,勉励他们“以百折不回之气概,振刷精神,毋少懈怠,毋稍退让”,“于大风潮、大势力、兴大狱之际,放大光明于黑暗世界”。期许“亚东之华盛顿,其在诸君乎!”

十一月十二日,致陈松藤书,自言:“捕拿下狱,不遂我杀身之志,幽居无聊,又不能尽建设之义务,恨何如之!并以自己亲身经历的盐案这一铁的事实,揭露清政府下诏立宪的虚伪欺骗性。

十一月十四日上诸伯母书,备言入狱后及转监常德复移靖州途中情况及探监者络绎不绝等情,自叙“十年来不甘为满洲奴隶”,且大声疾呼世人毋为奴隶,劝慰家人“转忧为喜,喜吾家有甘为国民死、不为奴隶生者”。

十二月十一日致留日诸君书,阐述铁路“官督商办”的实质与前途,“今也督者执其权,办者仅供资财,款归中饱,资本无着,人皆悭而不前,势必大借洋款,路权去矣,而湖南与之俱亡。欲存湖南,必争路权,是所望于诸君!”

十二月中旬致书泽、蔚二弟书,感谢学界多方营救,并言“我之不容于虏,固也,加以群小构陷,置之死地,意中事也”。分别勉励二弟及家人深明大义振作精神,谨守岗位力求上进,顾全大局,为社会增幸福。狱中还关心靖州当地之私塾学生的教育问题以及思为靖州设立造纸厂增福当地人民。此外还申述公私合办织布厂之利弊,并亟愿传播办厂经验,供同行参考。

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靖州狱初受审讯。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四十一岁
一月二日(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再受审讯,重新带镣。

一月三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日),作《遗在世同胞书》,准备殉难。自言“身虽禁于囹圄,而志自若,躯壳死耳,我志长存”。勉励同胞“宁可牛马其身而死,甚毋奴隶其心而生”,“困心衡虑,终必底于成!”以后带镣坐牢近一月内,“日以《群学肄言》一书玩索而有得焉”。

一月下旬遗家人书,分别对象进行勉励和告诫。自言“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谢堂上抚育之恩,并向诸弟“托孤”。又将工厂经营前途和社会发展直接联系起来,鞭策家属办好工厂,“非仅关乎一家,即社会上实业发达系之,吾家有负先觉之责,若因循不进,或一蹶不振,其负罪于社会也深矣。”

一月三十一日第三次刑讯,“自三更至五鼓,(上桚子刑)赤身跪压,加以鞭背,几遗矢溺”。

二月二日作家书,备言受刑讯经过。是晚复受刑讯,“上桚子,裸其体,加用大椒灰熏其口鼻。金牧亲用线香一把灼其背,约二时之久,无所供。放下,抬至戏厅,吊其右大指及大脚趾,悬高八尺,数刻绳断,大指已经破烂;又系左大指,又用香火灼其背及膊,遍体无完肤。”

二月三日上午九时将二日晚受刑经过,遗书诸弟并普告同胞:“要知满政府下诏立宪,而专制的凶暴政治有进无已,将来四亿同胞其苦惨可想而知。我死矣,哀哉同胞!”

二月六日(丙午十二月二十四日)凌晨,被绞杀于靖州西门外出城右手城墙边。临刑前大呼:“禹之谟为救中国而死,为救四万万人而死!”

就义后,由旅靖禹氏族人及表弟李益轩收殓,停灵待运回家。噩耗传至长沙,长子夷苍于春节后奔赴靖州,将遗骸运回湘乡青树坪,葬于陇家坨屋后祖山。颜昌峣为作墓志铭。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壬子)
中华民国成立,南京留守黄兴呈请临时大总统追赠“陆军左将军”,恤其遗族,并予公葬岳麓山。宋教仁、宁调元等致电谭延闿,函云:“长沙都督鉴:禹之谟为满清酷吏金蓉镜周内,非刑毙命,同人共愤,乞逮案正法,慰死者,快人心。”

十月,湖南都督谭延闿派委员至青树坪启运灵柩赴长沙。十月三十日在祖山启灵发纼至青树坪。十月三十一日在青树坪举行盛大追悼会。十一月一日运至永丰(现双峰县治)下船,经过湘乡时,县城人民开会吊祭,十一月十四日到达长沙,起岸,停柩烈士祠。十五日,省会各界举行盛大追悼会,谭延闿及惟一校友会致祭。是时,黄兴适自汉返湘,匆匆赶到会场,鞠躬致悼,并执绋前导送葬岳麓山,摄影纪念。旋制刊有“就义成仁”四字的银质纪念章,分赠遗族留念。

十一月二十七日(壬子十月十九日),建墓完成。


下载全文:
 
来源:《跃起作龙鸣•禹之谟史料》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