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又名兼善,字岳菘,又作岳松、若松。l888年生于湘多县杨家滩(今涟源市杨家滩镇)。
李鑫幼时家贫,其父常年在安化茶厂等处做雇工以养家糊口。李鑫少时读私塾,勤奋好学.且喜听老辈讲述岳飞抗金和洪秀全发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及长,目睹清朝政治腐败。外侮频仍,异常愤慨。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决心投笔从戎。l905年。李鑫随族人投奔在江苏徐州任镇台的刘若文,任护卫队帮办文书。其问,由于职务之便,他与外界有所接触,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也通过友人接触了不少从海外输入的革命书刊,从而使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不料,其日益强烈的反清革命倾向被人察觉,并被暗中监视。乡人刘月芝见风声吃紧,便私下里告诉他此地不可久留。1906年,他便借父病危之机,告假还家。
不久,李鑫又邀约方孝纯、郑挽澜再次离家。前往镇江寻访革命组织。途遇蒋翊武、杨王鹏、詹大悲等革命志士,言谈间,情投意合,遂结为莫逆,一同前往上海。抵沪后,李鑫又结识董天人,会晤宋教仁、谭人凤,旋被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被委派为长江中部交通联络员。此后他积极投身革命工作,经常携带《猛回头》、《警世钟》等进步书刊,深入工农群众,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当时,清政府为时势所迫正推行“新政”,在军事上编练新军是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湖北方面大量招收青年入伍。为积蓄反清武装力量,不少革命志士乘机投身新军。1908年,李鑫投入湖北新军第八镇第三十一标当了一名普通的新军士兵。随即他又考入武昌陆军特别学堂,从事联络工作。在校期问,他广交志士,参与发起组织湖北军队同盟会。只因该组织十分松散,加上主事者任重远亡命于四川,刚成立不久就无形解散。
1908年。清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革命志士为之欢欣鼓舞.加紧活动。l2月l3日,李鑫邀集同乡好友杨王鹏、钟畸以及其他湘、鄂籍革命志士黄申芗、章裕昆、唐牺支、李六如等人在武昌小东门外沙子岭金台茶馆召开会议,成立群治学社,推钟畸为主席。鉴于日知会过分暴露,军队同盟会过于松散的沉痛教训,群治学社按照中国同盟会组织原则制定简章,建立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李鑫利用同乡关系,在陆军特别学堂中发展了不少学生为群治社社员,使该校社员占发展人数的一半以上。l910年4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当局急调湖北新军赴湘弹压,群治学社社员黄申芗趁机密谋起事,不幸被清吏侦知,学社被破坏。随之,其机关报《商务报》也因报道李鑫、杨王鹏、刘复基、何海鸣等人惩治为清廷借债筑路摇唇鼓舌的杨度一事.揭露清廷出卖铁路主权罪行而被迫停办。
为了重新组织革命力量,1910年7月.李鑫与杨王鹏、钟畸、黄驾白、李六如、单道康、廖湘芸、章裕昆、祝制六等湘、鄂籍革命志士在湖北新军第四十八标一营左队召开振武学社筹备会。8月中秋节,李鑫又与他们在黄土坡“开一天”酒馆正式召开振武学社成立大会,推举湘乡同乡杨王鹏为会长。振武学社的组织本已相当严密,但因社员人数多,保密难度大,仍被新军协统黎元洪侦知。黎元洪不仅将队官潘康时撤职.而且将杨王鹏、郑士杰、李六如、钟卓宾等一并开除。振武学社被迫再次停止活动。李鑫也改名兼善.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在1909、1910年间,他还与董天人、高世杰、戴宗毅、何见龙、宋韬、张羽等人组织数百名新军士兵结成武德自治社,表面上以发扬武德、以自治代替官治为宗旨,实际上暗中积蓄反清革命力量。
1910年底,李鑫与蒋翊武、詹大悲、刘复基商议,决定在联合益智社、神州学社、武学研究会以及武德自治社的基础上,将振武学社改组成文学社,“以研究文学为名,避人耳目”。l911年元旦。李鑫与蒋翊武、刘复基、詹大悲、章裕昆、土守愚等人以及各标营代表在黄鹤楼之风度楼召开文学社成立大会,推蒋翊武为社长、王宪章为副社长。新成立的文学社继续在新军和学堂中发展组织,积蓄反清革命力量。
不久,李鑫在陆军特学堂两年学习期满,毕业后回家省亲。途经长沙时得与共进会领导人焦达峰晤面。两人畅谈两湖革命形势,多有感叹。当得知湖南党人正在运动新军并监视立宪派谭延闿的活动时,李鑫异常兴奋,离长甫抵家门,在自家门首大书“兴汉”二字,充分表达了驱除鞑虏、实现共和的决心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念。在家小住数日,他又匆忙赶回武汉,将湖南革命情况转介于文学社诸同仁。恰文学社机关报汉口《大江报》因声誉日著,销量大增而亟须人手,受詹大悲邀请,李鑫留报社暂任文牍。但不久,该报因对清朝弊政时有指责,发表题为《大乱者救国之妙药也》的社论触怒湖广总督瑞澂而被查封,正、副主笔詹大悲、何海鸣被捕入狱。李鑫仓促间转移武昌,旋即受命任湖北同盟会支部总干事。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共进会在中部同盟会的推动下,举行联席会议,成立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共推蒋翊武为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制定计划筹备起事。不料,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赶制炸弹时失慎爆炸,机关暴露,全部文件被俄巡捕搜走。翌日,湖广总督瑞澂按缴获的名册捕人,逮捕同志30余人。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人遇难,总司令蒋翊武出走。在此生死关头,李鑫急与革命党人商议,主张采取果断措施,继续大举,并决定兵分三路攻打制台都署和第八镇司令部。他与文学社成员保持密切联系,听候消息,准备随时响应。lO月晚上9点,新军第八镇第八营熊秉坤率领士兵40人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李鑫与文学社员5000人分路进攻湖广总督署和新军第八镇统制署。一时枪声大作.总督瑞澂、统制张彪闻风丧胆,从都署后院越墙逃逸。不及三日武汉三镇遂告光复。全国为之震动。
武昌首义胜利后,湖北军政府成立。lO月14日,在汉口成立军政分府,詹大悲、何海鸣分任正、副主任。李鑫就任汉口军政分府粮台经理,筹运军需。时值湖北粮荒,前线兵员猛增,供应充足军粮对于稳定军心、振奋士气至关重要。李鑫夜以继日,在金口等处筹粮运粮,接济军需,不遗余力,对激发民军士气,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北洋军节节败退,民军形势一片大好。可民军临时总指挥张景良蓄意谋反,不仅制造谣言扰乱军心,且暗中准备火烧汉口粮台,幸被李鑫及时发觉,将其叛变行径报告汉口军政府,主任詹大悲气愤万分,立即将张就地正法,民军士气为之大振。10月28日.黄兴由上海抵达武昌,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战时总司令。组织北伐。黄兴将汉口粮台改为北伐兵站总监部,任命李鑫为兵站总监,负责军需。此时民军人员增加数倍,军需物资的供给更为艰巨。李鑫为此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因成绩卓著受军政府嘉奖。
南北议和之后,李鑫辞去北伐兵站总监职,在蒋翊武、杨王鹏等人支持下,在武昌创办《民心报》,自任经理。利用报纸.他大胆揭露旧官僚乘势渗入军政府以图东山再起的阴谋,特别是对袁世凯的奸诈多所抨击,疾呼“虎去狼来”,“共和必无希望”;并预言“如不及早防备,民国共和必遭破坏"。l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挽回败局,李鑫利用报刊,大造舆论,鼎力支持宋教仁提出的“责任内阁”、“政党政治”等主张。为了增强组织力量,1912年5月,他还支持蒋翊武提议,使5000名文学社成员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全国震动。孙中山从日本匆忙赶回上海,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再次兴兵讨伐袁世凯。李鑫对孙中山讨袁主张积极响应,就任江苏讨袁军第一军军长兼总指挥。随即率军誓师北伐,并初战告捷占领徐州。但北洋军兵力强大,不断增援,讨袁军被迫后撤。退至南京紫金山附近展开激战,李鑫率部浴血苦战,官兵损失惨重。不久,“二次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此后.袁世凯在全国范围搜捕革命党人。孙、黄流亡海外,李鑫也避难日本。1914年,他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华革命党.并与民义社成员密切联系,共同开展反袁斗争。1915年12月,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云南独立。李鑫受孙中山派遣与杨王鹏、龚铁铮、熊光岳、李唐、殷之辂、龚炼百、金东舒等数十人回国响应。他们在长沙南门口设立秘密机关,以经商为名,暗中筹运各种武器弹药,并运动袁世凯党羽汤芗铭卫队车震部,准备里应外合袭击督军署。l916年2月21日,李鑫与龚铁铮、熊光岳等人怀揣炸弹猛攻督军署。因内应失约,龚、熊殉难。翌日。李鑫与杨王鹏、李唐希图再举,但机密泄漏。遭官府逮捕。审讯中,李鑫大义凛然,受尽酷刑,始终英勇不屈,且大骂:“袁大盗!汤走狗!灭亡无日!” 28日,李鑫在督军署坪刑场惨遭炮烙之刑,复被剖腹剜心.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胞弟李岳峰将其尸体收殓,葬于湘乡县十区(今涟源市杨家滩镇)林家屋后山。孙中山念李鑫倒袁有功,为国殉难,追认其为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