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剑学,原名启甲,字叔莪,号熙农,因排行第八,故又雅称“八兄”、“八胡子”。湖南湘乡县潭市镇茶湾人,生于1884年2月25日。其祖父吴荣楷中过举人、进士,历任浙江武康、余杭、浦江、临安、海盐等地知县。其父吴光鱼英年早逝。留下一子五女,因经济拮据,三个女儿因病无钱医治,相继病故。吴剑学10岁丧父,靠母亲陈氏抚养成人。吴剑学从小聪慧异常,虑外患日亟,立志投考军校,练兵习武,以救国为己任。18岁时,得同乡好友陈方度资助,乘陈家盐船赴汉,考入湖北武备学堂;1902年,张之洞将武备学堂与将弁学堂合并为武高等学堂。吴剑学在武高等学堂因成绩优异,毕业后,官费派往日本留学,先入振武学校习日文,后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学军事。在此期间,他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加入同盟会,从而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当时,清廷派奸细在日本监视吴剑学的行动,吴发现后当众怒斥道:“站开点,我要革你们的命!”此事在留日学生中一时传为美谈。
1908年,吴剑学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返湘,适值其母陈太夫人病逝,他仓卒回家奔丧,以未能尽终养之责而悲恸不已,环顾海内外风云变幻,心潮澎湃,有感于中,遂于寝房内墙随手勾画雄鸡图一幅,此雄鸡图高约二尺,喔喔雄姿,极具气概,仿佛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向世人报晓,其志趣高远,情见乎画。嗣应湖北革命党人、时任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之邀,在其属下供职,共同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吴禄贞率部在石家庄截留清政府供应清军攻打武汉民军的饷械和其他军需物资,吴剑学参与其事。10月29日,山西太原新军起义,吴禄贞与山西革命党人商议在石家庄合组燕晋联军,吴禄贞被公举为燕晋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公开揭橥反清武装起义的大旗,吴剑学成为燕晋联军中的重要骨干。由于吴禄贞久居北方,在北方军人中素孚众望,对袁世凯早已洞悉其奸,是一支能与袁氏相抗衡的革命力量,这引起袁氏的嫉恨,于是,袁便采取卑劣的暗杀手段,以重利饵其部下,在石家庄将吴禄贞暗杀,吴剑学对此极为悲愤,拒绝在袁之属下任职,遂转至保定军官学校任步兵科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军事教官,以韬晦养志。当时,北方完全为北洋军阀势力所控制,吴剑学无法在此施展其政治抱负,其时,湖南反袁驱汤亟需军事人才,湘军中原士官生同学联名邀请吴剑学回湖南共谋发展。吴遂弃职南归,回到湖南;而此时的湖南亦为袁世凯走狗汤芗铭所盘踞,吴剑学通过湘军中之同学故旧关系,任长岳守备司令,统辖三个营的兵力。
1916年元旦,袁世凯公开宣布复辟帝制。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反袁护国运动。5月29日,汤芗铭为各方所逼迫,不得已通电宣布独立,自称都督,当即组成护国军,以曾继梧为湖南护国军第一军军长,下辖两个师,吴剑学任第二师第四旅旅长,率部参加护国战争。6月6日,袁世凯在国人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护国战争结束。7月4日,汤芗铭亦在程潜等部的进攻下,失败遁走。8月3日,以黎元洪为首的北京政府特任谭延闿为湖南省省长兼署督军;8月20日,谭延闿自沪抵湘就职。9月,谭下令收束军队,实施裁军,将原有四个师合编为两个师,编余部队及地方民军分别编为六个守备区,吴剑学任第一守备区司令,驻扎湘潭。
1917年7月14日,皖系军阀段祺瑞取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以后,在北京僭任国务总理,他上任伊始,便将毁灭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重点。17日,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发表演说,明确揭橥护法旗帜,矛头直指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吴剑学通电响应,并将所部改称护法军。8月6日,段祺瑞任命傅良佐为湘省督军;9月9日,傅良佐抵省接印视事,谭延闿辞省长职,潜赴上海。傅良佐上任伊始,下令免除零陵镇守使刘建藩、湘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林修梅二人职务;9月18日,零陵镇守使刘建藩、驻衡阳湘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林修梅联合宣布衡、永独立,并宣布衡阳、零陵等湘南二十四县为戒严区,在湖南拉开了护法战争的序幕;9月21日,孙中山与非常国会分别致电刘建藩、林修梅祝贺湖南自主;10月24日,程潜率部自粤入湘,众推程为护法军湘南总司令,在粤、桂援军的支持下,湘军分兵反攻,北军纷纷溃退;11月15日,湘督傅良佐偕省长周肇祥自长沙仓皇出逃;1918年1月27日,吴剑学参与湘、粤、桂联军攻占岳阳,驱逐傅良佐出湘境,湖南的护法战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1918年春,北洋军阀吴佩孚、张敬尧率军攻入湖南,先后占领岳阳、长沙、衡阳等重要城市,湘军退守郴州、零陵一带;5月初,程潜将永兴、郴州之兵全数调往耒阳,自任前敌督战总司令,任吴剑学为作战总指挥官,坚守湘南。吴剑学指挥各部自耒阳乘锐进击,将士踊跃奋厉,军锋直指衡阳,吴佩孚闻警,即令其嫡系第三师之精锐王承斌所率第一混成协抗拒,并亲临督战,双方在耒阳境内形成拉锯战,作战兼旬,为争夺县城附近阵地激战三日夜,1919年夏,嗣因程潜离湘,吴剑学率所部四营兵力移驻资兴、东江一带整训,养精蓄锐,以利再战。
1919年9月25日,广州军政府为吴剑学加陆军中将衔,以嘉奖他对护法战争所作的贡献。
1920年,湖南全省开展驱张运动,吴剑学厉兵秣马,与湘军其他各方协同动作,统率所部向长沙进攻,取得了驱张运动的胜利。谭延闿第三次督湘,将湘军整编为二师五旅及十二个守备区,这些军队分属于谭延闿、程潜、赵恒惕(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毕业)三个派系,吴剑学任第一防区司令,驻宝庆。嗣因第二防区司令周伟专横跋扈,擅杀无辜,旋奉谭之命,赴武冈驱逐周伟部,战果累累。谭延闿督湘仅5个月,赵恒惕便利用湘军内部矛盾逼谭延闿离湘。1921年1月,赵恒惕自任湖南督军,解散程潜部队,扩充嫡系部队,将湘军各区陆续改编为旅,整编湘军为两师10旅,赵恒惕为拉拢谭延闿旧部,任命吴剑学为第5混成旅旅长兼宝庆镇守使。吴担任宝庆镇守使长达三年之久,其家乡离宝庆府不远,他桑梓情深,唯求保境安民,为政宽厚,不欲大动干戈,兵源补充,亦以招募为主,不强征民间壮丁,故三年之间,宝庆及周边地区战乱暂息。
1923年7月16日,孙中山因赵恒惕依附北洋军阀反对广州政府、与革命军为敌,特命时任广州大元帅府建设部部长的谭延闿为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率部入湘讨伐赵恒惕,并同时任命吴剑学为湘南第二军军长。8月7日,谭延闿由粤回湘,在衡州宣誓就任孙中山所委任的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职,组织讨贼军,讨伐赵恒惕。吴剑学率部由宝庆经湘乡进驻湘潭,其他各部湘军亦分兵出击,曾一度攻占长沙;赵恒惕率部顽抗,又收回长沙,形成拉锯战。此次驱赵之役虽然未能取得最后胜利,但它确是属于孙中山领导的1923年的军事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月29日,赵恒惕以“附逆毁宪”的罪名免除吴剑学宝庆镇守使各职。
同年10月中旬,因日商租借长沙大金码头租期届满,码头工人示威游行,要求收回利权,全省各届人士反日情绪普遍高涨,吴剑学在一次军事会议上痛切陈词,略谓:“现在外国鬼子已打到堂屋里杀人放火来了,我等军人守土有责,岂可任其横行,愿率部身先前敌。”这是湘军将领中率先喊出武力御侮的呼声! 先是1922年6月,陈炯明公然发动叛变,炮轰总统府,妄图谋害孙中山;次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讨贼军攻克广州,陈贼逃往惠州,勾结英国帝国主义分子与南北军阀,多次进犯广州。为粉碎陈炯明的一再进犯,孙中山乃于1923年11月12日致电谭延闿:“迅率所部星夜来援,”谭舍湘救粤,率湘军驰回广东,以解广州之危。吴剑学奉命撤出宝庆,退往祁阳,南下广州。20日,陈炯明逆军再次反攻广州,谭延闿立即率吴剑学援粤的湘军将领乘火车急驰进入广州车站,以随从、卫队、马弁、参谋、文书等鼓噪攻入市区;陈炯明部闻湘军来援,仓皇撤走,广州城危而复安,受到孙中山的嘉奖,责成谭延闿“督率各部迅速进剿”,并命“北江各部队著归该总司令指挥调遣”,21日,任命吴剑学为湘军第四军军长。此外,孙中山任命的第一、二、三军军长分别为宋鹤庚、鲁涤平、谢国光;而吴剑学与宋鹤庚、谢国光均为湘乡人,且此时皆为孙中山革命事业效力,邑人艳称他们三人为“湘乡系”。此后,吴剑学随谭部各军参加东江战役。
1924年2月22日,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商议东江作战方案,谭延闿偕吴剑学等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决定:从3月1日起至30日止,“限一个月肃清东江”,拟彻底消灭陈炯明叛军。25日,吴剑学率部任中路前锋,驻横沥。27日,孙中山命令谭延闿所部其他各军“赶紧催促驻省湘军出发东江”。4月10日,吴剑学部移驻增城;翌日,吴部又围攻博罗;继与湘军其他各部攻取惠州、粤北诸县及河源等地,嗣因瘴痢肆虐,士兵死亡无数,不得已而移师广州。
是年9月,湘军改称建国军。11月4日,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发动第四次北伐,西路为程潜统帅,进军湖南;东路由北伐总司令谭延闿亲自统帅,取道江西,分三路会攻吉安。并发布命令,任命谭延闿主持北伐事宜,令云:“所有大本营关于北伐事宜,着由建国军北伐总司令谭延闿全权办理,北伐各军概归节制调遣”。于是,谭延闿以湘军为主力,统率湘、赣、粤诸军,分三路进攻江西,吴剑学率所部建国军湘军第四军循湘赣边界由左路进入赣南,连克10余州县,会攻吉安。其时,江西军阀方本仁慑于建国军声威,惊恐万分,于是联络湖南军阀赵恒惕和广东叛军陈炯明所属之林虎部结成赣、湘、粤三省同盟,在北洋政府执政段祺瑞的支持下,对深入赣南的建国军实施围追堵截,使建国军受到内外夹击,腹背受敌;加之少数建国军将领犹豫动摇,指挥失误,以致败北,被迫退回广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病逝于北京,噩耗传出,举国震悼。吴剑学翻检孙中山赠给他并亲笔写有“熙农八兄惠存”的遗像,联想自己多次参与孙中山主持的军事会议,又多次应召入孙中山私邸,单独晤谈;想到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希望所系,功未成而身先逝,太息久之,悲恸不已。而广州留守府分崩离析,湘军内部勾心斗角,排挤奔竞,而赣南之役,湘军损失惨重,回粤之后,饷械不济,欲补充兵源,筹款亦无着落,颇感失望,遂与谢国光将军共萌退志,相约交卸军职,离开广州政府,同赴上海寓居”。住上海英租界慕尔明路,所有入粤湘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
吴剑学一身正气,敝屣权位。在沪寓居期间,他多次拒绝各地军阀的拉拢,不愿同流合污。山西督军阎锡山,原是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同学,交情甚笃,吴禄贞被刺之后,阎曾折柬相邀,寓居上海时,阎又具函并派专使来沪,特邀其赴晋担任高级职务;直系军阀、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亦是他在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同学,曾多次派人相邀。当孙传芳获悉吴剑学两次畅游西湖时,即派专人陪侍,曲意趋奉,并许以高级军职;吴剑学以阎锡山盘踞山西,孙传芳对抗广州政府,均与孙中山统一全国宗旨不合,拒绝出任军政要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邀约宋鹤庚与吴剑学至南京晤谈,拟任宋为两湖宣抚使,吴为两湖宣抚副使。蒋有此任命的原因是,当时正值宁汉分裂,武汉方面的实权为手握重兵、且反蒋亦极坚决的唐生智所控制,唐乃宋之旧部,至于两湖军界,亦多宋与吴之部属,蒋之任命便是想利用这层关系对其旧部策反;但吴剑学认为,时移势异,企图利用往日这层关系拉拢分化,很难奏效,又恐由此引发两湖军界混乱,反而招致桑梓糜烂,故辞不受命,径回上海。宋则勉为其难赴任,但到武汉之后即为唐所驱逐,蒋并未达到目的。吴剑学拒不受命,竟在蒋主办的一次宴会中借上厕所之机逃走,不辞而别。
1929年3月,国民政府念及吴剑学旧绩,特简任吴剑学与宋鹤庚为湖南省政府委员,拟任吴兼任民政厅厅长,宋兼任建设厅厅长,吴剑学因与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政见相左,对民政厅长一职亦辞不受命,仅允领委员虚衔,遇有例会,签名而已,优游自适,不欲与何键共事,时住长沙富雅里12号,深自韬晦。1935年8月1日,卸职家居,将私宅小花园题为“乐闲园”,自号乐闲老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剑学举家由省城迁回湘乡县,卜居景庆乡土桥八亩冲(今属梅桥乡新桥村)。他关心战事,每日阅报,对国民党丧师失地极表愤慨。
1944年夏,日军大举南进,湖南形势吃紧。6月21日,湘乡沦陷。家人环请他避,吴剑学回答说:“敌骑遍野,行亦非计,寇至唯有一死耳。”吴剑学所住之八亩冲距县城仅数公里,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吴剑学白天率家人藏匿于山林深处,傍晚则仍回家食宿,如此数日,因不耐山中热瘴、蚊虫叮咬,乃与三子吴家钢回至家中,虽白天亦复不再外出躲藏。28日,日寇116师团长岩家汪、133联队长黑濑平一率日军及汉奸30余人闯入吴剑学住宅,向吴递交一封日伪组织头目劝吴剑学出任伪职的信函,吴过目后,沉思良久,不为威胁利诱所迫。他大义凛然将信件退还,以示坚决拒绝。日一寇兵举枪大声对吴叫嚷,其子吴家钢急以身挡之,并举起双手;吴剑学低声叱责家钢说:“举手表示投降,快放下!”另一日酋斥退举枪寇兵,假意与吴“友善”,对坐欲与吴谈话,吴拒说日语,故日酋只好与吴用中文“笔谈”,并将其子家钢押入邻室,不许旁侍,家钢仅从门缝中窥见其父神情严肃,或疾书数字,或摆手摇头,作坚决拒绝之姿态。日寇进屋后,大肆抢劫,任意破坏,临走时将家钢带走,意欲作为人质。深夜,家人从山林中返回,吴剑学躺在竹床上,辗转反侧,沉默不语,家人环侍左右,未敢作声。良久,吴剑学愤怒地说:“他们要我当汉奸,出任伪职,我没有答应,临走时,他们要我好好考虑。”29日清晨,吴剑学命家人上山隐藏,自己一人留在家中,家人劝其同往藏匿,吴剑学说“昨天还过去了,当无大碍,且胜儿(家钢字胜生)尚未见归来。”坚持一人留守家中,以对付日酋。大约上午10时左右,日寇再次闯入吴剑学私宅,隐藏在住宅两边山林中的乡亲隐约窥见,数名日酋和汉奸前推后搡,拥吴剑学而出,至宅前地坪中,吴挣脱日酋,毅然回走,并愤然大骂日酋、汉奸无耻,并掌掴一日酋耳光,复被另一日酋推出,如此折腾反覆几次之后,吴剑学被推倒在地,厉声痛斥,日军联队长黑濑平一见状,恼羞成怒,一声枪响,吴遂遇难。敌人仓皇逃窜,乡亲闻声赶来,亦只能抚尸恸哭矣!
吴剑学坚贞不屈、壮烈殉国的消息一经传出,举国震惊,在国统区和解放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44年8月4日,中国国民党重庆《中央日报》以“革命耆宿大义凛然湘乡吴剑学氏拒敌惨遭杀害”为题,发出电讯,电云:“湘乡吴剑学先生,早岁隶同盟会,追随总理参加辛亥、护法各役,历任宝庆镇守使、湘军第四军军长及省府委员等职,卓著勋劳,晚年息影家园,守正不阿,此次湘乡沦陷,寇酋一再派联队长命其出任维持会,均严辞拒绝,并掌掴说者,寇酋恼羞成怒,遂遭杀害。似此临难不苟,大节凛然,实堪矜式,业由专员公署呈请省府,转呈中央抚恤。”同日,中国共产党重庆《新华日报》以“湘乡吴剑学正义凛然不当汉奸被敌杀害”为题,发出电讯,电云:“湘乡吴剑学先生,早岁参加同盟会,追随总理,参加辛亥、护法各役,历任宝庆镇守使、湘军第四军军长、省府委员等职,卓著勋劳,晚年息影家园,守正不阿,这次湘乡沦陷,寇酋一再派联队长命其出组维持会,都严辞拒绝,并打说客的耳光,寇酋恼羞成怒,遂遭杀害,专员公署已呈请省府转呈中央抚恤。”同年9月19日,《新华日报》再次以“敌寇暴行在湘乡大屠杀耆绅多人被害”为题,发出电讯,电云:“敌陷湘乡后,湘乡民众组织地方武力为自卫,予敌重大打击,敌兽性暴发,大肆焚杀,距城五里内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庐舍为墟。湘耆绅郑家溉、吴剑学、凌敏刚被俘不屈遇害。省府悯念忠贞,各赠治丧费五万元,以示矜恤。”1945年9月25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全文如下: “国民政府令:吴剑学早岁志存匡复,隶籍同盟,辛亥首义及护法诸役均在行间,历任湘省军政要职,忠贞勤奋,懋著勋劳。晚年息肩故里,守正不阿,适寇犯湘乡,迫充伪职,利诱威胁,不为屈挠,卒以宿望峻行,惨遭戕害。缅怀大节,轸悼良深,应予明令褒扬,用彰忠烈。此令。”
1946年1月14日,吴剑学的追悼会在他的家乡湘乡县景庆乡土桥八亩冲隆重举行,为用吴剑学的感人事迹教育国人,将追悼会开好,宋鹤庚、胡子清等8人特在《湘乡民报》刊登讣告,讣云:“前建国湘军第四军军长、湖南省政府委员熙农先生讳剑学,于前年六月湘乡沦陷仓卒遇敌,抗节不屈,竟以身殉。时因地方未靖,不能举行丧葬,兹择于国历三十五年一月十四日即夏历三十四年十二月二日起在景庆乡土桥本宅治丧;十二月十八日出殡。亡厝于本乡印山湾别业右山之阳,恐讣未周,特代告。如承赐唁,请送湘乡县参议会代收。”由族人时任湘乡县参议会参议长的吴崇钦主持其事。湖南省政府主席吴奇伟特派前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黄维国为代表前往致祭。湖南省政府、省党部、省参议会,湘乡县政府、县党部、县参议会,以及各公法团体、故交旧部、生前好友、宗族亲属,均派代表亲临致祭,“素车白马,途为之塞。”中国国民党元老及政界、军界要员孙科、居正、覃振、张继、仇鳌、熊克武、程潜等人,湘军旧部王东原、唐生智、陶峙岳等人,黄埔系湘籍军人黄杰、宋希潦、李默庵等人,抗战时曾驻军湘乡之将领杜聿明、王耀武、彭位仁等人均送有挽联或挽词,“且曾汇集成册,铅印分送”,以表悼念之情。可惜此册在“文革”中散失,现仅存挽联两副,其一为吴氏宗族子弟吴容甫所撰,联云:“革命著殊勋,曾扬鞭岭外,开府湘中,叱吒有余威,临难犹能珍晚节;威时伤往事,意垂训庭前,拈须酒后,音容悲永诀,抗怀何处仰高风。”其二为挚友时任湖南高等法院院长陈长簇所撰,联云:“是谁任豺狼横行,残害忠良,伤国家元气;使我叹风云失色,感怀良友,狠天地无情。”挽联对当局懦怯之愤慨及对英烈殉国之感伤和怀念,溢于言表。追悼会原定开半月左右,实际持续一个月之久,可谓备极哀荣。致祭期间,《湘乡民报》曾发表社评盛赞吴剑学“治军垂三十年,有儒将风度,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士卒亦乐为用。国民革命诸战役,不避艰险,始终一节,所向有功,而不自眩”。“敌寇犯境,卒未及避,死甘如饴,卒成其志,大义凛然”,“将军不死矣”!同年6月15日,湖南《国民日报》发布省政府“通令采访忠烈事迹”,称吴剑学等人“俱属慷慨就义,为民族留正义”,“凡此可歌可泣之事,不仅充分表现湖南人士节烈之风操,亦属民族伟大精神所寄”。
吴剑学元配夫人易氏,湘乡人,名范清,字桂容,未育。继配萧氏,长沙人,字玉莲,育有4子1女,子家铮(字铁民)、家钺(字寿岳)、家镈(字屺瞻)、家炼(字稚熙)、女家璋(字德平)。继配潘氏,长沙县人,字秋圆,育有4子3女,子家钢(字胜生)、家锄(字肖农)、家镰(字力农)、家锽(字幼农)、女家琨(字德申)、家璿(字德麓)、家玮(字德午),其子女除家铮、家钺、家璋、家钢、家锽已去世之外,馀皆健在。个个事业有成,均能继其父之遗志,可告慰英烈在天之灵。
杀害吴剑学将军的刽子手侵华日军116师团长岩家汪、133联队长黑濑平一及其它日本战犯的滔天罪行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吴剑学将军临难不苟,大义凛然,拒当汉奸,宁死不屈,慷慨赴义,为民族留正义,堪称著名抗日英烈,其民族气节和献身精神,将永远为中华儿女所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