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姚宏业传
作者:
【摘要】姚宏业,字剑生,号竟生,原名宏业,“自谓慕朱洪武、洪秀全之为人,乃改名洪业”。I881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县下梅塘(今属益阳县欧江彷乡北平村)。姚宏业自幼聪颖,爱读书,善作文。“慷慨喜任侠,人有急,辄舍己从之”,读“王船山遗著,慨然有民族思想”。
  姚宏业,字剑生,号竟生,原名宏业,“自谓慕朱洪武、洪秀全之为人,乃改名洪业”。I881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县下梅塘(今属益阳县欧江彷乡北平村)。姚宏业自幼聪颖,爱读书,善作文。“慷慨喜任侠,人有急,辄舍己从之”,读“王船山遗著,慨然有民族思想”。03年秋“人明德学堂速成师范班第一班.就学于黄兴、张继门下”。1904年2月15日,黄兴等人在长沙明德学堂校董龙璋西园寓所召开华兴会正式成立大会,姚宏业加入华兴会,并积极参与华兴会组织的革命活动。华兴会成立不久,黄兴、刘揆一、马福益在湘潭会晤,确立了长沙起义的计划,根据分工,姚宏业和陈天华被派往江西“游说江西防营统领廖名缙届时响应”。由于他在江西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所以未引起湖南地方当局的注意。翌年5月,他在明德学堂顺利卒业。当l904年夏湖南巡抚赵尔巽选派学生赴日本留学时。姚宏业被推荐人选。是年7月。姚宏业人日本宏文学院学习。他初入此校,读日本明治维新历史,知日本“倒幕攘夷,皆教育,遂有志于师范”。不久,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运动进入高潮,湖南人民积极投入运动,姚宏业闻讯,在日本积极响应,他激动地说:“铁路者,国脉也,无粤汉铁路,是无中国。”于是.他邀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友,在日本神田青年会所开办路矿学校.希望为国培养路矿人才。姚宏业留日期间,接触到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民主革命兢宏业思想有了长足的发展,更加坚定了反清革命的志向。他曾对人说:“我排满以口,满排我以兵,危道也。”其时,日本有的大学增设“征兵科”,对学员实施短期军事培训,两个月毕业,姚宏业曾计划在1905年暑假参加培训,但届期征兵科因故撤销,未能如愿。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10月14日,姚宏业由黄兴等人主盟,加人同盟会,他深深懂得,国事日非,“非求学时也”。于是毅然返国,投身实际革命运动。但当他回到上海的时候,目睹清吏骄横,人心涣散,武装起义的条件尚未成熟,怍短期停留后又悄然返回日本。

同年ll月2日,日本政府文部省颁布了《关于许清国人人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俗称“取缔规则”),严厉禁止中国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对留日学生的集会、结社和言论、通信自由横加干涉。留日学生不堪其辱,3日,各校代表齐集留学生会馆,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取缔规则”,并提出全体留学生罢课的决议。5日,留日学生在东京富士见楼召开会议,会上发表了《东京留学生对文部省取缔规则的驳议》的长篇声明,对“取缔规则”逐条予以驳斥。7日,全体留日学生8000多人实行总罢课,以示抗议。但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同盟会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以秋瑾、宋教仁为代表组成的联合会.坚决主张全体留日学生一致翼学归国:而以胡汉民、汪精为代表组成的维持会,丰张忍辱负莺。继续在日留学。这两种观点各有一批支持者,相持不下。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在这种复杂的斗争形势下,乘机引退,不愿负起领导责任。日本报界幸灾乐祸,指责中国留日学生是“乌合之众”,日本《朝日新闻》公然丑诋留日学生“放纵卑劣”,姚宏业的亲密战友陈天华忧时感事,遂于l2月8目投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自尽,以一死警醒国人。姚宏业得此噩耗,痛不欲生,决心继承陈天华的遗志,完成陈天华未竞事业。姚宏业认为,罢学归国的问题是一个“事关国体"的问题,“非全体休校不可”。他还进一步认为,“国民欲有爱国思想,不可无自立之学校,负笈三岛者日多,终非久计”;更重要的是,要在国内广设学校,启迪围民的爱国思想。培养革命的通才及各方而的专门人才,才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基于此,他决定回国自筹资金办学。

1905年12月底,姚宏业被留日学生推举为归国设学代表,遂偕宁调元一道回到上海。此后陆续由日本回国返沪的留日学生已达4000余人,人众纷纷,靡所依归。如何安排这批新自日本归国的留学生就学已成当务之急,他便和宁调元商量,在上海虹口倡办“中国公学”。姚宏业建议,各省在上海皆设一事务所,处理各省有关归国留学生就学及筹款事宜。而在中国公学设总机关“中央事务所”,以总其成。姚宏业率先在上海新马路首创湖南事务所,其他各省继之。姚本人并被公推为中央事务所总机关干事。他在任职期间,呕心沥血。不辞辛劳。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公学初建不久,即具有相当规模。他对中国公学的办学宗旨、性质及其作用都有过明确的阐释.这从他后来所写的《遗书》中可以反映出来。姚宏业在《遗书》中首先谈到了中国公学的创办目的,即是为了“造成真国民之资格,真救世之通才”,迥异于清朝统治下的腐败学堂。中国公学注重德育,它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以造就一代通才。接着.他在《遗书》中还阐述了中国公学的性质,由于中国公学的刨办是因爱国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规则”而筹建的,所以,中国公学虽为振兴教育而设,但就其性质而言,已含有“对外之性质”。因此,中国公学的成败成为检验“我中国民族能力之试金石”。《遗书》中还肯定了中国公学的作用,既可以破除省界之分,“熔全国人才于一炉,破除畛域”;又可以普及教育.“鼓铸强健文明之国民”。他寄希望于中国公学,期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相媲美。

姚宏业办学不忘革命,他曾对友人说:“我国革命潮渐渐动矣!若有英雄振臂一呼,直以兵出上游,循长江,捣北京.亦明祖传檄中原之时势也。”并决定偕友人去长江中、上游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曾一度向中国公学总机关自请辞职。但中国公学总机关中央事务所同人倚重姚宏业,一再挽留,使之未能成行。此后,他一如既往.对中国公学倾注全部心血,试图把中国公学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民立大学。

然而,姚宏业在办学过程中却遇到重重阻遏,最大的困难是经费奇缺,赞助者寥寥无几。他“求助于政府无效,求助于官府无效.求助于绅、商、学界又无效”。非独无效,“仇视”公学者有之;“诽谤”公学者有之;”“破坏”公学者有之。尽管姚宏业和他的同仁惨淡经营,“拮据呼号”,“然权轻力薄,难动听闻”,“无米之炊,巧妇不能”。而各省事务所“筹解校款不至,留沪之无自治能力者,复时有所闻,各地立宪妖说,亦日触如耳。东京之现象既如彼,内地之悲观又如此”,姚宏业在这种“赞成者少,而反对者多”的进退维谷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蹈黄浦江自戕的道路,希冀以自己的死唤醒国人的觉悟,将中国公学继续办下去。诚如他在《遗书》最后所说的:“我诚不忍坐待我公学破坏,致外强以我中国人为绝无血性之国民,因而剖分我土地,渐灭我同胞,而亲见此惨状也,故蹈江而死,以谢我无才、无识、无学、无勇,不能扶持公学之罪。夫我生既无可补,即我死亦不足惜,我愿我死之后,君等勿复念我.而但念我中国公学。”他希望在中国公学求学者,“竭力求学以备中国前途之用”。他呼吁社会各界人士,“贵者施其权,富者施其财,智者施其学问筹划,共维持、扶助我中国公学,即向来仇视我公学、诽谤我公学、破坏我公学者,我亦愿其哀我临死之言,翻然改悔,将仇视、诽谤、破坏公学之心,尽移于我既死之一伤心人之身,则我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1906年3月27日,姚宏业愤而投黄浦江自戕,年仅25岁。姚宏业之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震动。上海绅、商各界人士迅即出资维持校务,使中国公学得以继续发展。乃至到了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公学的办学规模又有扩大,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还亲自过问中国公学事务,拨款以解燃眉之急,并帮助聘请教员,使中国公学越办越好,为革命和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姚宏业、陈天华的爱国思想和事迹也鼓舞了湖南社会各界人士,1906年5月20日,长沙各界人士近下人在左文襄公柯举行了陈、姚二烈士追悼大会,并当场决定公葬二烈士于长沙岳麓山。5月23日,陈天华、姚宏业二烈士灵柩同时运抵长沙,当天便举行了公葬仪式,l0000多人前往送葬。队伍分两路出发,分别从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江,一路由禹之谟领队,抬着陈天华的灵柩;一路由宁调元领队,抬着姚宏业的灵柩,首尾绵亘l0余里。时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漫山皆白.场面十分壮观、感人。毛泽东后来称赞公葬陈、姚二烈士事为当时“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由于陈、姚两位烈士生前系亲密战友,均因救国而死,其蹈海事迹亦复相同,人们将二烈士石棺平行安放,台葬在一起,以供后人凭吊、瞻仰!


下载全文:
 
来源:《三湘英烈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卷》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