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道龙,字洗凡,号良骏,1860年生于湖乡闵家冲(现属白莲乡石塘村)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向萼楼,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扶善惩恶,以爱打抱不平而为乡里所推重,在当地颇有声望。向道龙有兄弟三人:大哥向良碧,幼时赴衡阳赶考,在河里洗澡不慎淹死;其弟向良会,亦名向田野。向道龙在家中排行第二,从小便聪明过人,加以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遍及天文、地理、历史、算术等,尤喜读唐宋八大家诗文”,十五岁便考中秀才。而向道龙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十分反感,据当地老人回忆,由于他不愿写八股文章,当局革去了他的秀才功名,因而时人称他为“被革秀才”。此后他索性将自己的住地闵家冲改为“隐家冲”,终日隐居在家,将兴趣转移到校点注释古籍上。
在阅读整理古籍的过程中,他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在其著作《王制损益考略》(一卷)一书中,他提出了变革旧制的思想;在《周易释义》(二卷)中,他对《周易》中的每一句话,都加了四句浅释,阐述了他的变易思想。中法战争以后,向道龙目睹国势衰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便开始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医治之方。每当他冥思苦想有所收获时,心情异常激动,向道龙思想的变化使他不再蛰伏于书斋,而是毫无顾忌走出家门与人谈论国家大事,抨击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慷慨激昂”。时人将其视为“狂人”,对他敬而远之,但他仍然如故,甚至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对清王朝的愤恨达到了“不肯与之终古”的地步。
与此同时,他到处宣传科举考试的弊端,极力反对作八股文,主张废除科举考试,在与塾师谈话时说:“世事如此不好,考个秀才举人有何用!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中,哪有一篇八股文?”他常常给那些泥古不化的士人反复讲解拯救国家的道理,在一次吸烟时,他拿起纸煤启发大家:“你们看,纸煤一吹就燃,再一吹就熄,是何道理?”言下之意,就是告诉他们世事可变,事在人为!他多次对家人说:“我一不再赴考,二不再著书,要搞就搞国事!”
1888年,28岁的向道龙毅然抛妻别子,背井离乡,赴两广地区拜师学艺,访察民情。在此他结交了许多豪杰志士,特别是维新派人士;同时对下层人民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898年向道龙“闻(戊戌)政变,慨然发愤”,认识到改良道路是走不通的,产生了反清革命思想。于是他由两粤返回郴州、桂阳,沿途联络哥老会众和其他反清志士,风尘仆仆地返回家乡,适逢白云峰下沙泉铺的彭鹤年、彭钟泰兄弟与南岳印心和尚结纳。他们以宗教为掩护,聚集了一批贫苦农民,打出了“劫富济贫”的旗号,发动下层群众进行反清斗争。“向道龙参与谋划,彭氏兄弟奉为首领,把当地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打造大刀长矛,在南岳山上封寺发出檄文宣布起义。首先对当地的豪绅恶霸进行斗争,接着四处攻伐,队伍日益扩大”。很快发展到3000多人。
向道龙等人所写的《讨清廷檄文》,通过分析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大力宣传反满革命思想,借以唤起民众的觉悟。
向道龙对十九世纪末的民族矛盾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我国积弱久矣!溯自英吉利开海禁,列强挟其船坚炮利,垂涎于我者,五十年矣。常借端寻衅,耀武扬威,迫订城下之盟,以致我藩篱尽散,山河破碎。金缯岁币,难填诸强之欲壑;丧权割地,未餍帝国之野心。蚕食鲸吞,已见诸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匹夫匹夫,亦且痛心!”
而要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革新政治。他认为“国之君主,所以选贤与能,以兴公利,除公害者也”。而清政府却“任人唯亲,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花翎之辈,多长年萦神于哦八股、写白折、递手本、唱会诺,手颤脚跛,眼瞎耳聋,政治上之民主思潮,文化上之科学世界,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内不能兴公利,外不能御强敌”。这段话指出了清政府大小官僚的颟顸无能、闭目塞听的弊端,描绘了一幅官僚空居其位、无所事事的官场图画。
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了造成严重民族危机的主要根源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政府,他进一步指出,形势危迫,“盱衡现代,优胜劣败,不蓄实力,畴为友邦?当兹各强虎视鹰瞵之日,理当踔历风发,安能苟且偷生?”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我以广土众民之大国,惨败于蕞尔之扶桑,马关条约闻,人人怀国耻,群情怨愤!近狎邪僻之淫后慈禧,尤为祸首罪魁!”“洋务运动以西学为用,本强兵富国之一途,而淫后多方阻挠;康、梁维新,尤属繁荣昌盛之要道,甫行及日,而淫后斩之;振旅经武要务,而淫后移海军经费于建似阿房宫之颐和园,鼎铛玉石,层楼凌霄,民脂民膏,徒供小撮亲贵之佚乐;丧权辱国之事,罄竹难书,何莫非腐败无能之清廷所致耶?”
向道龙等人所撰写的檄文还从民族压迫的角度指出了清朝统治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他指出“清廷视九州为囊中之私产,视四百兆黎民为家奴,苛捐杂税,卖官鬻爵,官吏贪污,豪绅横行,灾难深重庶民,多歌偕亡,雨露所均,不育异类,禹甸旧邦,无取杂种。鞑虏本属邦外异族,前乘机侵入,盗窃神器,亲信颟顸昏聩之满贵,疑忌匡时济世之汉士,此世所公知也”。
檄文进一步指出,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民为邦本,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孙中山先生顺当代世界之民主潮流,应同胞求国富强之需要,创‘兴中会'于海外,为国为民。赤胆忠心之土,云集景从。”
向道龙等人在檄文的最后还表达了跟随孙中山等革命家从事反清革命事业的决心。他写道:“念兆民之倒悬待解,中华之振兴宜求,敢随‘兴中会'诸君之后,集志士俊民于衡山,高举义旗,吊民伐罪。披坚不息自强志,击楫每怀巨济心。抱挟山超海之意气;怀拯民匡时之宏愿,万手拿云,将建新邦回天之伟绩。九州板荡,民歌‘偕亡',昔陈胜揭竿而亡强秦,洪武奋袖而驱元暴,正义之师,所向无敌,潮流谁能拒,星火可燎原。望各地义旗,群起响应!期在伪廷官兵,弃暗投明,同立光复河山,驱除鞑虏之勋;共张义旗,齐建大同兴邦之业。他年人人鼓腹乐陶,炎黄后裔,咸庆永生,喜也何如?特檄驰闻。”
在这篇檄文的感召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起而响应。起义队伍不断扩大,向道龙与刘揆一、马福益等人商议,计划取衡山,驻醴陵,占领长沙,以图大业。
正当向道龙招兵买马,联络各地起义群众准备同时发难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与向道龙同族的向某曾在朝廷供职,这时衣锦还乡,当他听到向道龙将要起兵反清的传闻后,害怕官府追究下来株连九族,于是便密报县府。当时的衡山县知县黎庸得到密报后,赶紧派人禀报湖南巡抚,署理湖南巡抚锡良闻知此事大吃一惊,立即“飞饬该县及邻封营讯,督率弁兵团练,四面围拿;复委管带劲字前营、长沙协副将崧煜及分防衡州之管带刚字三旗、都司王鼎华,分泊湘潭之管带先锋水师、后营都司李洪斌会同补捕”。向道龙闻讯后赶紧指挥起义队伍,英勇抗击,最后由于军械误期及众寡悬殊等原因,起义失败,向道龙于1899年11月23日晚被捕。
临刑时,向道龙昂首阔步,“张目大呼大丈夫视死如归,何惜身殉?所恨者大事未成耳!”最后被害于衡山县城关马王庙坪,年仅39岁。被害时极其壮烈。其颈上鲜血上冲数尺,头颅滚地,怒目圆睁。至今衡山还流传着当时民间编的一首歌谣:“衡山人,好大胆,二十四人来造反。造反有造成,杀了向道龙。死了眼不闭,狗官脚发颤”。
向道龙举事的消息传出后,海内外震动,远在日本的秦力山也风闻此事,秦力山曾认为向道龙戊戌“政变以前,果为隐君子,则政变以后。亦决难为伟丈夫”。“窃自计不闻豪杰之日久矣”,获悉向道龙就义后发出感慨:“抑道龙之起晚已,但便有千万道龙,树自由之的,扬独立之旗,吾又安用哓晓于吾国民乎哉!”“吾中国竟以倾国之人,让一个人独为豪杰”。“何吾相知之晚也”。称赞向道龙“果伟也哉”。当时流亡日本的康有为赋诗赞:“衡山云气郁纵横,首唱勤王第一声。三日大呼徐敬业,祝融峰顶有英名。”
辛亥革命成功后,黄兴呈请中华民国政府批复,追认向道龙为烈士,授称“大汉右将军”。民国政府援给二千银元修建烈士墓,至今三方汉白玉石碑仍屹立在墓首:右为湖南省参谋次长罗友声撰写的《大汉右将军向烈士墓表》,中刻“大汉右将军向公道龙之墓”墓碑,左署北京大总统袁世凯、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南京留守黄兴三人名字。
向道龙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开后,湖南“南路及三湘、浏、醴间文人志士,和诗歌挽词追悼者不下数百首”,现录“挽向烈士联语”三首:
一
击鼓紫盖峰头,惊醒四百兆同胞,齐向幽燕问汉鼎;
挥戈白云岭畔,突逢数十辈狂贼,未先黎黄逐满酋。
二
八股专为奴隶场,谁言革命?唯公青年先觉,剑术,好兵书,议论纵横,慷慨激昂吞满虏;
三军莫夺匹夫志,立念复仇!叹我黄胄不扬,沉冤,加恤典,馨香祷祝,精灵正气壮衡山。
三
生白莲寺,死白莲庵,白骨葬青山,从今烈绩千秋祀;
还黄帝魂,惊黄种梦,黄粱皆幻境,只此雄心万古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