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论林则徐,龚自珍,魏源思想之异同
作者:林吉玲
【摘要】论林则徐,龚自珍,魏源思想之异同。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剧变,尤如石破惊天,使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清醒地看到,如不再革除弊政,中国将会国将不国,他们奔走呼吁,倡导改革,由此形成了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剧变,尤如石破惊天,使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清醒地看到,如不再革除弊政,中国将会国将不国,他们奔走呼吁,倡导改革,由此形成了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强敌入侵、政治黑暗,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了共性,特殊的个人阅历及社会地位的差异,使其思想又各具特色。

抨击时弊,谋求改革,乃林、龚、魏思想共性之一。到19世纪30年代,“康乾盛世,已是过眼烟云,当时社会呈现出三大特点:腐朽性、保守性、进行改革的迫切性。因此,极端的君主专制,腐败的官僚政治,成为林、龚、魏共同挞伐的对象。

清初建立了以满人为中心的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乾纲独断,君主专权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龚自珍在考察了古代君臣关系后指出:汉时,三公坐而论道;唐宋盛时,大臣讲官,从容于便殿之下,皇帝不断有踢坐、赐茶之举;“及其季也,朝见长跪,夕见长跪。”为树立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桑”。对臣子苛察、束缚、惩办,使官员互相牵制、动辄得咎,“左顾则罚俸至,右顾则降级至,左右顾则革职至”。官员为保住乌纱帽,只得唯皇帝命是从。龚自珍把专制主义的清王朝称之为“霸天下之氏”、“霸天下之统”。

君主专制之下,吏治黑暗、贿赂公行。为官者“以推诿为明智,以因袭为老成,以奉行应文故事为得体,恶肩荷,恶更张,恶综核名实”,而且“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馅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以至朝廷充斥着“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党而外不知人才为何物”的老朽官僚。地方官吏,“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政以贿成,刑以钱免,可谓清官员的真实写照。这些昏官圆熟老成,模棱两可,使你抓不住错处,“攻之无可攻,刺之无可刺,使天下阴受其害而已不与其责。”这种半死不活、麻木不仁的状态,正是封建官僚政治穷途末路的征候。魏源认为这是亡天下之大患。

吏治黑暗的产生与清廷对人才的扼杀和不合理的用人制度有关。清初,满族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在实行文化专制,大搞文字狱的同时,继续推行科举取士,以笼络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结果“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争治诂训声音,爪剖釽析”,“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封建士子为做官吃俸,也只能皓首穷经,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轨道逐级上爬。一旦学业有成。还要按资排辈为官,“凡满洲、汉人之仕官者,大抵由其始官之曰,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也三十年,贤知者终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驯而到,此今日用人论资格之大略也。”对有才能的人,朝廷不重视,相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不合理的用人制度,使人才凋零,造成“左无才相,有无才史,阔无才将,痒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局面。林、龚、魏认为人才是治国的关健,御敌的要害、求实的保障,“夫为国者以人才为重,此扼要之谈也”;“国之有人材,犹山川之有草木”,“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竟之谓贫,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才”,呼吁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在用人方面,他们主张打破封建的“贵以袭贵,残以袭残,的旧例,据人之所长短,量能授职,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并提醒当道:“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皇帝专制和吏治的腐败,使清廷统治面临着“日之将夕,悲同骤至”的危境。严酷的社会现实,使林、龚、魏产生了变革社会,以迎世变的迫切愿望。龚自珍认为“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魏源认为:“法久弊生,因时制度明,“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从改革吏治、财政、军事,科举到用人制度诸项,都提出了改革意见。如针对腐败的官僚政治,主张要“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痛、去营窟峪。在鸦片战争前,其改革主张集中在清财政中棘手的钱漕、盐政、河工,白银外流方面。鸦片战争时期,在中西比较中,又适时地提出了改革军事的具体措施,增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内容。

抵御外侮,是林、龚、魏思想共性之二。林、龚、魏都是禁烟派,都主张严惩鸦片贩子,积极备战,抵御英国侵略。龚自珍在《东南罢番舶议》中指出:英国侵略者性情狡猎,“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押之则蠧国”要人们警惕之。当获知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时,写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在文中嘱林到广州宜讲求火器,“多带巧匠”,“修整军器”积极备战,以武力抗英,并指出此战是民族自卫战,“非剿之也”,以此回击投降派的责难,在道义上声援林则徐,且愿随林南下共同禁烟,后因林则徐以“事势有难言者”婉拒而未成行。

林则徐是禁烟派的代表,是坚决的主战者。当清廷内部矛盾重重、临危受命甫下禁烟时,林则徐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在同英商斗争时,他总是有备而来,“并力坚持,总不受其恫吓”。在对外贸易中,林则徐对外商坚持实行严禁鸦片贸易与准许正常通商相结合的政策。宜布“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对守法者“不惟保护安全,且必倍加优待”,“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制夷使其相间相睽”,与清廷“封关禁海”,断绝中外一切贸易的政策,大异其趣。林则徐措置得当,且相信“民心可用”,取得了禁烟史上的胜利,也因此受到人民的崇敬。连外国人也承认林则徐的反侵略措施是“人民情绪忠实的反映”。在革职留粤期间,忍辱负重坚持斗争,有时竞冒着危险,在前线亲自督战,“期于奋袂一呼,不敢临难苟免”。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在两江总督裕谦幕下,帮助督办浙江防务,亲自参加了浙江抗英战争。耳闻目睹了清廷政治的腐败,英侵略者的疯狂,深受刺激。1844年中进士后辞职回籍,愤而著书。先后写成《圣武记》、《海国图志》以总结经验,激励国人发愤图强,学习西方,抵抗侵胳。对鸦片战争的惨败进行了痛苦的反思之后。魏源得出了一系列有益于后世的结论。其一,决定战争胜败除武器外,军队的战斗力、士兵的素质也至关重要,“以无律无谋之乒,即尽得夷炮夷艘,遂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其二,练兵应以士兵为主,战争应以守为战,以逸代劳。鸦片战争的教训使魏源看到“调客兵不如练士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诱贼入内河者,谓兵炮地雷水陆埋伏,如设井以待虎,设晋以待鱼,必能制其死命”。其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调夷之仇国以攻夷”。

此外,林、龚、魏在主张抗英的同时,都提出警惕沙俄对我西北边疆的侵略,后来历史的发展不幸被他们言中。

倡言西学,富国强兵为其思想共性之三。中国近代史的特殊性,使近代爱国主义不仅包括武装反抗民族压迫,而且包括了如何使中华民族由弱而强之一新课题。如何面对先进于我的西方列强,是摆在中国人面前不容回避的间题。林、魏则是最早更新观念,倡言西学,富国强兵的代表人物。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当时清统治者妄自尊大,不屑了解西方。道光皇帝曾问英国“地方周围几许”,“与俄罗斯是否接壤”;清朝文武“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也根本不去考究。相反“苟有议征用西洋兵舶者,则必曰‘借助外夷,恐示弱’。……苟有议置造船械,师夷之长技者,则曰‘靡费’;……苟有翻译书、刺夷事者,则必曰‘多事’”。在抵抗英国侵略斗争中,林则徐意识到“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讨夷情,知其虚实,如可以定控制之方”。下令搜集外国书籍报刊,并打破天朝的“禁区”招集通晓英文的翻译入幕,专事翻译,如《四洲志》、《澳门日报》、《华事夷言》等,为“知彼知己”,取得禁烟、抗英斗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林则徐还敢放下“天朝大吏”的架子,亲自向外国人了解情况。“魏源认为“筹夷事必知夷情”,“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是否善师外夷看成是对外战争和外交成败的关键。《海国图志》一书从介绍夷情入手,用“师夷”作手段,以“制夷”为目的提出了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论断,并指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从实践中可见,林、魏“师夷”侧重于武备,这是中国人认识西方的第一步。如果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魏源就是第一个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

西人经商致富、清廷财政衰竭,新旧思想的交替,使林、魏萌发了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思想,并提出了与工商业利益相适应的“藏富于民”的思想。1848年林则徐任云贵总督时,上奏道光皇帝,允许民间自由开发矿藏,免去或减少政府的插手和限制,“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成则加奖,歇亦不追”,这样就会“有土有财,贷原恶其弃于地,因利而利,富仍使之藏于民”。魏源也主张商民自行开矿,政府税其什之一二,反对政府插手开采,“何必官为开采,致使得不偿失,财用不足乎?”主张私人办企业,“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这说明在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刺激下,林魏在维护国家利权的同时,有了初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

特定的历史时代,使林、龚、魏思想具有了共同之处,然特殊的个人阅历及社会地位的差异,又使得其思想各具特色。龚自珍(1792-1841)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幼承其外祖父段玉裁声音文字之学,进京后复从刘逢禄治公羊春秋,获交当世名流,才学绝奇,时人称其“文本孙樵杜牧,参之史汉庄列楞华之言,近代霸才也。”但仕途不顺,中举后在中央担负的都是未过七品的“闲职”。然以饱学之士、诗人的气质,好“慷概论天下事”,敢言他人想言而不敢言之言,为当权者不喜。1839年又因倾向禁烟、主战,得罪权贵,被迫辞官回籍,未久抑郁而故。特殊的阅历,铸就了其思想中抨击时弊和呼吁改革最具特色。

林则徐身为当朝督抚一级的地方大员,政治地位较高,这就使得他只能从自身做起,在为政期间进行一些革除积弊,施惠于民的活动,以实践行动显示其思想特色,树起一个“清官”的形象。综观其一生,反侵略是最具闪光色彩的。

魏源幼受父训“力学慎交”的影响,一生致力于经世之用之学的研究,虽未当政为大官,但在为经世派人物贺长龄、陶澎、裕谦、林则徐等人幕中,深谙社会问题,并立志探究,提供给当道者。可以说魏源是研究中国当时实际社会间题的专家,又是对世界大势了解较多的学者。其《海国图志》中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之集大成者,对后世乃至近邻日本都产生了影响,从而也成为魏源区别于林、龚思想的一大特色。


下载全文:
 
来源: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