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论魏源与太平军,捻军的关系
作者:牛济
【摘要】论魏源与太平军,捻军的关系。魏源,原名远达,字墨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门,自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湖南邵阳人,生于1794年,病卒于1857年。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涌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被誉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代表人物。
  魏源,原名远达,字墨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门,自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湖南邵阳人,生于1794年,病卒于1857年。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涌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被誉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代表人物。魏源的主要著作有:《海国图志》、《圣武记》等,特别是《海国图志》一书,标志着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最高阶段。魏源目睹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危机的日益加深,主张变革政治军事,富国强兵,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以便有效地抵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上升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魏源同林则徐等一样,无愧是杰出的爱国生义者。但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突出为主要矛盾时,魏源又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国家的统治利益出发,用铁的手腕,无情地残酷镇压农民起义,赤裸裸地暴露出他敌视农民阶级的封建地主阶级立场,这一点与林则徐在本质上没有丝毫区别,他们对待农民起义军,从来没有心慈手软过,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共性所决定的。

1851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广西正式爆发。魏源特授高邮州知州。翌年,太平军突围北进,十一月,又相继攻克岳州、汉阳和汉口等重镇。1853年初,太平军弃武昌沿江东下,攻破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都城,建立了与清王朝长期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向江南腹地迅猛发展以及捻军在皖豫地区的频繁活动,使清政府统治阶级大为震惊恐慌。

正月二十七日,清廷谕令高邮州知州魏源等“迅赴安徽军营,听候周天爵差遣委用”,镇压皖北捻军起义。

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攻占扬州,其控制范围距高邮州城仅四十余里,于是,魏源在高邮州积极组织地主武装力量,妄图进行抵抗。他“首倡团练,亲督巡防,设卡以稽来往,守隘以遏窜突,添驿以通声气,侦探以窥贼情,重赏以作士气,峻刑以靖内奸。旬日之间,诸务毕举。”可见,魏源为抵御太平军费尽了心机,他的筹画也是相当严密的。

二月二十五日,高邮州地方“拿获强抢侉匪四十余名,检其身,有暗系红巾者,有私藏脏物者”,魏源奉“格杀勿论之令,尽杀之”。

高邮州附近“湖西之太平庄,民居近薮泽,匿逋逃,素不法,粤警方急,建旂衅鼓谋响应。府君率吏兵夜往,擒其魁二十余人,黎明斩示,皆慑为神,伏莽遂靖。”魏源竭尽全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此外,魏源还遍檄州郡,出示安民,并虚张声势,“称朝廷派大员统重兵南下,已驻某地,刻日必至。间日一发,羽书络绎。贼故徘徊瞻顾,不敢过扬州一步。”

由于魏源在高邮州任上精心擘画,卖力部署抵抗太平军,“因之地方清肃,高邮无恙,宝应、邵伯亦各安堵,皆刺史一人之力。苟守土官皆如是,贼能东窜西劫如入无人之境乎?”

显而易见,魏源在抵御太平军的过程中,是颇为得力的,并被树为“楷模”。

未几,奉命督办江北防勦的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因旧日与魏源有隙,“遂以迟误驿报”罪名,参劾魏源。

三月十五日,清廷颁布上谕“江苏高邮州知州魏源于江南文报,并不绕道递送,屡将急递退回,以至南北信息不通,实属玩视军务,魏源著即革职,以示惩儆。”

时,周天爵以兵部侍郎衔办理江北防勦事宜,“奏府君咨军务”,于是,魏源随周天爵赴皖省攻勦捻军,他“奉檄击宿州匪,斩馘六百余人,降众伍仟,散其党,平其垒而还。”魏源战功卓著,深受周天爵的赏识。

魏源“蒙文忠(周天爵—引者)国士之遇,欲立微效报之”。

   九月十五日,随营知县魏源等禀报邢部右侍郎奕经,告知周天爵病势甚危。

九月二十二日,清廷谕令:“奕经奏侍郎周天爵患病拟抽换兵勇防勦一摺。皖省颖州一带,土匪充斥,经周天爵督率兵勇勦捕,尚属得力。昨因庐郡告急,令该侍郎拨兵应援。兹闻患病甚剧,实深悬系。该侍郎年齿虽迈,精力未衰,著奕经传旨谕令赶紧调理,以慰联念。”是时,魏源正随周天爵在颍州勦捕捻军。

九月二十七日,周天爵病卒军营,清廷“著追赠尚书衔,即照尚书例赐衈,并著加恩赐谧文忠。”

十一月十八日,清廷颁发上谕:“以勦办安徽颍州府捻军出力,复已革知州魏源职。”嘉奖他血腥镇压捻军的功绩。魏源以绞杀农民起义军的实际行动,博得了清王朝统治阶级的喝采和青睐。

嗣后,魏源“以年逾六十,遭遇坎坷,世乱多故,无心仕宦”,而辞归。

1854年初,魏源“全家时避兵侨兴化,自归不与人事,惟手订生平著述,终日静坐,户不闻声”。

从此,魏源专修净业,又辑录《净土四经》,自称“菩萨戒弟子魏承贯”,俨然以佛门弟子自居,希图超脱红尘,普渡众生。他竭力宣扬:“鬼神之说,其有益于人心,阴辅王教者甚大,王法显诛所不及者,惟阴教足以慑之。”这就和盘托出了他企图利用神道设教去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堕入了佛教唯心主义的泥沼,反映了他内心极端矛盾的复杂心理活动状态。面对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封建腐朽统治,魏源只得哀叹“回天无术”。在太平天国的伟大革命风暴冲击下,魏源因为找不到出路并害怕本阶级的沉沦,深深地陷入苦闷、颓唐、绝望的境地。

太平天国自定鼎天京后,又相继分兵举行北伐和西征,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沉重打击清王朝封建统治,开创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大好局面。

是年冬,魏源吟成《江头月》一诗。其中有:“可怜今夜月,正照秣陵城,秦淮歌管变鼓钲,长爪巨牙街忂行。”秣陵城,即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魏源把太平军控制下的天京城描绘得一团漆黑,又将英勇的太平军将土丑化为“长爪巨牙”的恶魔,恰恰暴露了他仇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立场。有些论者,旁引李柏荣《日涛杂著》中,魏源曾“侧身洪廷”,刘禺生《世载堂杂议》中,又被太平天国农民政权聘为“三老”等资料,断言魏源晚年同情并参加了太平军的行列,这种论点,显然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首先,魏源长期形成的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立场根深蒂固,绝不可能在瞬息之间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其政治思想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的飞跃。上述许多事实表明,由于阶级性所决定,魏源自始至终与农民起义军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剥削阶级的偏见,使他无法对农民起义军做出正确的估价,他绝不会投奔到太平天国的革命营垒中去当官,因为他根本不具备为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服务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思想基础。

其次,魏源“侧身洪廷”,受聘为“三老”的资料,只不过是传闻、追忆而已,绝非第一手资料,缺乏科学性、可靠性,因此不可做为信史,它经不起推敲,不足引以为据。我们必须去伪存真,切不可以讹传讹,承袭雷同。

综上所述,魏源同中国近代史上封建地主统治阶级内部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左宗棠等一样,在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他们敢于抵御外国侵略,奋起保卫祖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堪称中华民族英雄。但在国内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突出为主要矛盾时,他们又毫不犹豫地站在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的反动立场上,逆历史潮流而动,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充当了封建专制主义卫道士的角色,逼真地反映他们这些人的双重阶级性格。魏源在江苏高邮州任上,“首倡团练”,全力抵御太平军。在安徽,又大肆屠杀捻军,受到了清廷的嘉奖。林则徐在甘肃,曾办理“番务”,弹压藏民起义。在陕西,多次镇压“刀客”、回民的反封建斗争。在云南、贵州,又扼杀了西南少数民族起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前夕,清廷再次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扑灭天地会等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结果病死途中,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左宗棠与他的前辈们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从东南诸省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迹起家,用农民阶级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又在西北,先后勦办西捻军等,疯狂屠杀陕甘回民起义军,人称为“左屠夫”,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凡此种种,都是由他们的封建地主统治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客观事实,不能矢口否认他们的这种阶级性格。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超越特定的历史环境,去苛求责难他们,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下载全文: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