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故居勘测录
作者:刘伟顺
【摘要】魏源故居勘测录。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故居,在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乡学堂湾村沙洲上。1983年10月10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2月,邵阳市文物工作队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魏源故居进行了勘测制图。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故居,在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乡学堂湾村沙洲上。1983年10月10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2月,邵阳市文物工作队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魏源故居进行了勘测制图。现将有关情况记录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魏源,字默深,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诞生于湖南宝庆府邵阳县隆回一都金潭魏家塅沙洲上(今属隆回县司门前区金潭乡学堂湾村)。其故居南距隆回县城桃花坪约60公里,北距司门前镇约3公里,西南距金潭乡政府驻地约1公里,距司门前至金潭乡的公路约500米,金水河自北而南,从故居背后流过,相距约50米。魏源故居所在地是一个开阔的田垅,东南宽约1.5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中间有狮、象二山,屹立于金水河两岸,南端有五主峰高耸云天,形似闸板,俗有“狮象把水口,金板铲龙门”之称。由于居住在这一带的人以魏姓居多,因而俗称此地为“魏家塅”,以狮象二山为界,其南称“下魏家塅”,即今石山湾村一带,清代战功卓著的陕甘总督、两江总督魏光焘即诞生于此;其北称“上魏家塅”,即今学堂湾村一带,则是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魏源的胞衣地。

魏源故居的始建年代,没有确凿的文献记载,据魏源长子魏耆所撰的《邵阳魏府君事略》云:“府君讳源,字默深,先世江西太和县人,于明初迁湖南邵阳之金潭”。现存的魏源故居,系魏源祖父孝立公遗下的产业。其父邦鲁公,字春煦,有兄弟十人,他排行第五,在兄弟分家时,分得了这所房子。魏源就是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因此,这所房子的始建年代,至迟在清朝乾隆年间。因魏源的父亲长期在江苏一带任巡检之类的小官吏,很少回家,所以,当魏源二十七岁那年((1820年)全家迁往江苏定居,他家的房产,全部转让给他的堂兄,即二叔魏邦辅之子魏五达居住,至1951年土地改革时止,一直由魏五达之后裔居住。土改之后,这所房子被分给魏源之房族后裔魏华柏等几户贫下中农居住。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1983]80号文件公布“魏源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1993年,原有住户多已搬迁,仅剩下两户住此。现亦迁出。

二、平面布局

魏源故居原是一座两栋正房两栋厢房的木结构四合院,座西南,朝东北,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有土围墙。通进深约54米,总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槽门位于正房的左前方,朝向北偏东20°,原系过亭式木构架房子,已毁圯多年。基址面阔5.75米,进深4.57米,阶条石、槽门座石、门槛石尚存。从槽门进入院内,是个晒坪,面阔约22米,进深约16米。过了晒坪,就是故居的主体建筑,原有两栋正房,两栋厢房。在等一栋正房和第二栋正房之间,原有两个过亭,与正房和厢房构成三个四合天井。正房朝向东偏北35°。

第一栋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明间(厅堂)面阔4.51米,次间面阔3.75米,梢间面阔3. 04米,右梢间之外为过亭,梁架与右梢间和厢房连接,面阔1.6米;进深皆为4.73米。前阶檐宽l. 05米,,后阶檐宽0.95米。

第二栋正房面阔五间(现存三间),进深二间,明间面阔4.22米,次间面阔3.22米,梢间面阔3.16米;进深皆为5.14米,后阶檐各宽0.95米,两梢间外原有过亭,俗称水水量屋,因毁圯多年,无法记录。

正房的两侧为厢房。左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每间面阔约3.4米,进深皆为5.5米,四周阶檐各宽约0.9米。

右厢房面阔七间(其中正房五间,楼梯房二间),进深四间。明间面阔3.93米,次间面阔3.48米,梢间面阔3.87米,楼梯间面阔1. 86米;进深皆为4.97米。四周阶檐各宽约0. 9米。在右次间、梢间的背后有拖屋两间,每间面阔约4.05米,进深4.64米。

在第一、二栋正房之间的两个过亭已毁圯;其平面为长方形,各长约5. 6米,宽约4米。

三、建筑结构

魏源故居的结构,其整体骨架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每栋房子又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栋正房,有穿斗式木柱架五扇,两端为水星屋,梁架与厢房连接。每扇柱架有正柱三根即脊柱和前、后檐柱;瓜柱四根,位于三正柱之间。脊柱高4.7米,尾径20厘米,屋脊高5.09米;檐柱前、后对称,高3.4米,尾径18厘米,檐口至阶檐高3.14米。柱架之间以排扇枋、地脚枋、楼枕、桁条相连接。屋面单檐双坡,盖小青瓦。两端水星屋的屋顶比正房屋顶约低30厘米。

第二栋正房原有穿斗式木柱架六扇,现存四扇。每扇柱架有正柱三根,即脊柱和前、后檐柱;瓜柱四根,位于三正柱之间。脊柱高4.94米,尾径20厘米,屋脊高5.36米;前、后檐柱对称,高3.56米,前檐柱尾径18厘米,后檐柱尾径20厘米,檐口至阶檐的高3.2米。柱架连接方式及屋顶式样与第一栋正房相同。

左厢房原有穿斗式木柱架六扇,现存三扇。每扇柱架有正柱四根,即前檐柱、脊柱、后金柱、后檐柱。脊柱高约4.6米,尾径20厘米,屋脊高约4.9米;前檐柱与后金柱对称,高约3.4米,尾径18厘米;后檐柱高约2.9米,尾径约16厘米。瓜柱四根,即前檐柱至脊柱之间、脊柱至后金柱之间各二根。柱架之间的连接方式及屋顶形式与正房相同,屋顶与正房相交成人字形瓦沟。

右厢房原有穿斗式木构架八扇,现存前六扇。每扇柱架有正柱五根,即脊柱,前、后金柱,前、后檐柱;瓜柱四根,位于五正柱之间。脊柱高6.5米,尾径约20厘米,屋脊高约6.9米;金柱高5.7米,尾径18厘米;檐柱高5.1米,尾径18厘米。其中前四扇柱架在增建背面拖屋时改变了屋顶结构,比原屋顶增高约1米,前檐改为重檐,前山檐改为歇山式,前檐檐口与正房山檐相衔接。这是魏源故居仅有的一栋二层楼房,相传系魏源儿童时代的读书楼。

魏源故居的房基阶檐及天井,全部以花岗岩条石构筑。四周的围墙为干打垒土墙,墙基以鹅卵石垒砌,墙体以泥沙拌石灰夯筑,俗称为板筑墙。墙厚约45厘米,高约2.2米,总长约175米。

四、房间装修

魏源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其装修方式,从整体来看,大致相同,在檐穿林、排扇枋至地脚枋之间,以平方板作为装修的主要材料,使各柱架之间隔成房间;在檐穿枋、排扇枋至桁条之间,则以竹蔑作为装修材料,两面以石灰抹平,洁净美观。这是基本的装修形式,但每栋房子的每个房间,又往往根据设计时所定的用途而在门、窗、楼板的装修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栋正房的明间正面开一道双页开合的大门,高 2.25米,宽1. 2米;大门两侧各开一窗,左右对称,饰雕花格子窗棂;背面连开三道双页开合的大门。因此,这间房子实际上是个过亭,起沟通全院的作用。这种作法,在一般的民居装修中是少有的。两次间的正面和背面只开窗,不开门,出、入要经过明间或梢间,装有中楼板和地楼板,住在其中,安全舒适。俗称这种房间为“阁房”,是供年轻夫妇或闺女们住的地方。中楼之上不住人,只作堆放物品之用。两梢间则既无中楼板,亦无地楼板,正面、背面皆开有门和窗,是作厨房或过亭用的。

第二栋正房的明间是正式的厅堂,正面开一道双页开合的大门,门两侧开窗,内壁设神龛,供奉着魏氏历代祖考、妣神位,神台今已搬至右厢房二楼。次间的装修与前栋次间同;梢间前、后皆开门和窗,亦装有中楼板和地楼板,应是供中年以上的人和成人小伙子的居住之所。

左厢房现仅存两间,原先皆有中楼板和地楼板,背面开有通风窗,其出、入都要经过第一栋正房的左梢间。估计系客房或帮佣人员的住所。

右厢房为二层楼房,每层原有正房五间,楼梯房二间。底层五间正房全部是仓屋,约可储粮30万斤。相传魏源的祖父孝立公“广有田产”,号称“万石君”,据现存之仓屋规模来看,这个说法是可信的。二楼是供子弟们读书的课堂和书房,它的左、右两端和前面辟有走廊,各房皆开有门和窗,顶上装有天楼板,室内窗明几净,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五、传世珍品

魏源故居内,遗留至今的传世珍品,有魏源用过的桌、椅、凳等物,以及与他有关的纶音箱、覃恩牌、挂匾、选进士牌等。

读书桌,长164.5厘米,高85.5厘米,宽53. 5厘米,四足,古稠木板桌面,紫红光亮,古色古香。椅子两把,双扶手、高靠背,座面长50.2厘米,宽40.5厘米,高53厘米;靠背宽52厘米,高43.5厘米,靠背上分别镂刻着“福”字和“禄”字,其笔划刻成花鸟形状,古朴典雅,工艺精湛。长条凳一条,长192厘米,宽30厘米,高53厘米,古稠木制作,传为魏源读书时所用。以上四件珍品,至今保存完好,由住户魏华柏收藏。

纶音箱,是专门宝藏皇帝诏令、封诰的小木盒,正面刻有“纶音”二字。在封建社会,一般只有取得了进士以上功名者,其本人或妻子、父母才可能受到皇帝的封诰。把皇帝的诏令、封诰文书装在专门的箱内,一是表示对皇帝的尊崇;二是显示家族的荣辉。这个纶音箱现已被毁,仅存刻有“纶音”二字的盒面,宽40.5厘米,高25厘米,厚1厘米。亦由魏华柏收藏。在右厢房二楼前起第三间房内,还藏有原在第二栋正房中堂的神龛一座,其中宝藏着魏氏家族的神主牌位十余座。

覃恩牌,木质板,长81. 5厘米,宽52.5厘米,插杆长1. 06米,正面题“恭遇覃恩”四字,无款识。覃恩,多指帝王普行赏赐或颁发赦免恩典。覃恩牌,是受到帝王恩赐之后而立的牌子,以示殊荣。这个覃恩牌是不是魏源所立,还没有真凭实据,但这是魏源故居所遗之物,是无疑问的。现藏于隆回县文物管理所。另外,该所还藏有从魏源故居收集来的两幅木匾对联和两块“选进士”牌。

对联一:木匾两块,各长249厘米,半圆弧面宽28厘米。出边题“守黑守雌服膺道德五千字”;对边题“修文修行领袖宫墙四十年”字体楷书线刻。上款题:“此矩心广文輓坦垒(古齐字—笔者注)公联也,将候司马以为如郭有碑文不愧,敬刊以示子孙”;下款题“五达谨识”。

对联二:木匾两块,各长304厘米,半圆弧面宽30. 5厘米。出边题“鉴今鉴古课著述文绍十思竹笏脉通象笏”;对边题“师伊师颜致良知学宗三子沙洲源接水洲”,字体楷书线刻。上款题“云轩同年久别,念其学与年进,寄此联以证”;下款题“年愚弟劳崇光拜撰”。

第一幅对联上款中所云:“矩心广文”,不知为何许人氏,“坦公”大概是魏源之伯、叔,因其二伯名邦辅,号垣斋,盖其伯、叔中亦有号垣垒者;落款中的“五达”,即魏源堂兄。第二联上款中的“云轩”,即魏五达之别号;落款中的“劳崇光”,系魏源之好友,“字辛阶,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道光某年进士,咸丰间累擢广西巡抚(见李柏荣《魏源师友记》)”,与五达为同年举子,相友善。

“选进士”牌二块,木质板。其一长126厘米,宽50.5厘米,题“道光乙酉科选进士魏五达”;其二长125厘米,宽50厘米,题“选进士道光已酉科魏炳勋”。“选进士”,即参加乡试拨贡,亦称中举,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道光乙酉,即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道光乙酉,即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以上二位选进士者,都是魏源的至亲,魏炳勋,即魏源堂兄五达之子。

据魏源研究专家魏寅先生介绍,隆回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一方镌有“墨有宝,书有香;亩田,足稻粱”等字的砚池,及一块镌有“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等字的压书竹板,亦系魏源儿童时代所用之物(见魏寅《魏源传略》)。

上述传世珍品,是研究魏源和纪念魏源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六、保护与管理

魏源故居原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典型的清代民居。1951年土地改革时被分给了无房或少房的农户居住,成了农民的私有财产。后来由于修缮和管理不善,一部分房屋逐步倒塌,又有一部分房屋因住户新择房址而被拆除,使魏源故居遭了严重的破坏。现存的房间,约为原有房间的五分之三,而且多数破烂不堪,濒临倒塌。房基石坎、阶檐条石亦东倒西歪,残损不全。四周的围墙被毁者达四分之三,幸存者亦系残垣断壁,破烂颓败。

198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魏源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各级党政领导和文物、文化主管部门对魏源故居的保护和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管理措施;如与乡、村签订了安全保护合同,与住户订立安全防火协约。1986年和1988年先后对魏源故居进行了重点调查和复查,有关资料收入了《隆回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和《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卷》之中。1991年由县人民政府主持划定了魏源故居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1993年4月8日湘政发[1993]6号文件予以正式公布。并成立了“魏源故居文物保护小组”,树立了保护标志和说明词碑。1993年12月,邵阳市文物工作队组织力量对魏源故居进行了实地勘测和制图,建立了内容比较丰富、完备的记录档案。自1991年起,文物部门开始筹备对魏源故居进行全面维修,当年由邵阳市文物工作队拨给维修经费5千元。1993年,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将魏源故居的维修工作纳入全省重点维修项目,并由国家文物局拨给维修费10万元。1994年,隆回县人民政府作出了将现有住户搬迁出去,维修之后辟为纪念魏源的陈列馆的决定。目前,魏源故居的维修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估计到今年9月,第一期维修工程可以完工。

据悉,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学者对魏源故居进行了评审,初步确定将其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预料,今后,魏源故居的保护管理工作将会进一步加强。


下载全文:
 
来源:《邵阳师专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