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浅析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作者:金伟
【摘要】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由于他“天性好文”,即使日理万机、戎马倥偬仍坚持博览群书,研习学问。因此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悟出了一套很有价值、很有特色的读书之道。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由于他“天性好文”,即使日理万机、戎马倥偬仍坚持博览群书,研习学问。因此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悟出了一套很有价值、很有特色的读书之道。在此,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读为本”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的兴盛衰败,决定着封建王朝的兴盛衰败。作为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士大夫,不能不和封建王朝的最高利益保持一致,除了读书之外,还必须关注封建社会的这个立国之本。因此,曾国藩说:“以耕读二者为本,乃是长久之计。”并且提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规。这就是要家中子弟一面读书,一面参加一些劳动,一定不能脱离封建性的小农生产,并且规定的相当具体细致。1854年4月16日,他给弟弟的信说:“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米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播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于本而不习于淫佚矣。至要至要,千嘱万嘱。”同年8月11日又告诫他的弟弟:“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曾国藩位及大吏朝臣,仍念念不忘要他的子侄做这些事,不能认为是一种虚伪,因为他的确相信这一套既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能够保持家业不败,出仕做官。不只是简单地剥削人民,也不是简单地重复那些空谈性理的高调文章,而是要求官僚子弟也必须身体力行这种所谓“耕读”、“勤俭”,以“正人心”“敦风俗”作为济家治国之本,实现封建士大夫“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用以巩固封建小生产的剥削方式,以维持与这种经济基础、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切关系、风俗、道德、观念。

“耕读为本”体现了曾国藩的基本教育思想。将读书和封建生产方式紧紧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同时建立读书人安身立命的双重基础。

  二、“进德”和“修业”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进德”和“修业”。“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就是以忠孝节悌仁义礼智信为标准和内容,修身养性。“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纲领有三:明德、亲民、止至善,皆我份内事也。若读书人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身子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箅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之人也乎?”一句话,读书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修业”,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和诗文作字的技巧,以期能自强自存。要自强自存,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吃饭问题。农工商者,靠体力为生;知识分子,靠心力为生,或出仕领取俸禄,或教授于乡挣得薪银,或为人食客,或为人幕僚,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皆须学有专长,兢兢业业,才不致于问心有愧。在得食不得食的问题上,一个人的穷困与显达由天作主,给予或剥夺由人作主,学业精通不精通则由自己作主。曾国藩说,我还没有见过学业精通而不能谋生的人。如果象农夫那样真正努力耕种,虽然会有饥馑,但必有丰年;如果象商贾真有奇货可居,虽然会有行情不利的情况,但终会有货畅流通之时;如果读书人真能精通其业,怎么会最终得不到科名呢?即使最终得不到科名,也不会没有其它的生存之道!

在曾国藩生活的那个年代,读书只能是“进德”和“修业”两途,不可能有其它。明清时,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这样的专制统治下,人的思想、感情和才智,都必须纳入为封建王朝服务的轨道,不可能有任何的逾越。明清帝皇为防范知识分子,动辄制造文字狱,进行残酷迫害。曾国藩饱读史书,对这种情况不能不心有余悸。因此,他的“进德”,首先是使他的子弟们绝对不能对满洲皇帝有任何不忠不敬;其次,“进德”可成为自己的进身之阶。这也是曾国藩将“进德”放在“修业”之上的原因。在读书没有任何诗情画意,没有求真探索的坚韧和执着时,剩下的只是循规蹈矩、曲意奉迎的生存本能。

我不想对曾国藩“进德”和“修业”的读书目的论进行过多的指责,只想指出一个事实:在曾国藩再三叮嘱他的子弟读书要以“进德”和“修业”为目的的时代(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主要国家——英、德、法、美等,都完成了工业革命,外部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变化面前,曾国藩所持有的那种虔诚的“进德”“修业”态度,是令人感到窒息、感到可悲的。当今应该为读书目的论注入新的内容。

  三、“训诂为本”

曾国藩认为,盖自西汉以至于清,识字之人约有三种学问,一是义理之学;二是考据之学;三是词章之学。此三种学问,皆要从事经史研究,只不过门径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学问之道,能读经史者为根底,如,两通(杜氏《通典》、马氏《通考》)、两衍义及本朝两通(徐乾学《读礼通考》、秦蕙田《五礼通考》)皆萃六经诸史之精,该内圣外王之要,若能熟此六书,或熟其一二,即为有本有末之学。既然读熟六书为根底,六书成了非读不可之物。对于刚入学门的青少年,又怎能读懂深奧古远的书呢?那就要识字断句。因此,曾国藩提出“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八本之说,并说这是他阅历确有把握之论,要子侄谨记之。进而以读《汉书》为例,告诫他的儿子曾纪泽说:“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必先通于小学、训诂之书,而后能读其奇篇奥句。尔于小学、古文两者皆未能入门,则《汉书》中不能认之字,不能解之句多矣。”所谓“小学”,汉代以后是文字和训诂之学的专称,分为文字、音韵、训诂三门。训诂,就是解释古书字义。曾国藩认为,“看书若能通训诂,则于古人之故训大义、引申假借,渐渐开悟,而后人承讹袭误之习可改。若能通词章,则于古人之文格文气,开合转折,渐渐开悟,而后人硬腔滑调之习可改。”这就是训诂为本的两层含义。

但是,曾国藩“读书以训诂为本”的见解又有其缺陷,或说是片面的。首先,他说识字之人的三种学问,不外乎是经史之学,显然不包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其次,“训诂为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也是保守、片面的。“训诂为本”是要人们到故纸堆里寻找所谓“故训大义”,这样,只能导致人们去回避现实,这同那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相矛盾,反映曾国藩人生追求的消极方面。第三,“训诂为本”是清代乾嘉学派影响的结果。

  四、“有志”、“有识”、“有恒”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因为有志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识就懂得学问无究尽;有恒就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者缺一不可。他说,人如果能自己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要借别人之力呢?我想追求仁的品德,这仁的品德就得到了;我想要做孔、孟那样的人,就日夜孜孜不倦地努力,谁能阻止我呢?如果我自己不立志,那么即使每天和尧舜禹汤住在一起,也会他是他,我是我,圣人的品格哪能会给予我呢?

人贵有志,人更贵有恒。在这方面,曾国藩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在以科举考试作为选拔人才主要途径,以“学而优”作为任用官吏主要标准的封建时代,曾国藩通过读书走上了他的人生旅途;在宦海沉浮、时局动荡、政治败坏的环境中,又通过其严格不断的读书自修,来达到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因而其有超群的读书之道,这种读书之道,对当今社会有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应重视家庭教育。

二千多年来,儒家的信徒们,在致力缔造一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亲睦邻”的理想社会。从某个层面看,这种努力获得了若干成功.单就封建社会能在中国持续二千年这一事实来看,儒家文化具有极强的粘合力,是一种能够紧密结合并实行互补的超强聚合机制,对我们华夏民族的影响根深蒂国。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多见于他写给子侄的家信及日记中,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典型的中国士大夫,怎样追求孝、悌、慈爱、温厚的完美人格。曾国藩重视家庭教育,不是停留在对子女单纯的耳提命面,而以八本堂的八句话为经,以八宝饭的八字家规为纬,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了一套治家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中国淡家庭教育者,未能出其范畴。他教育子孙走两条路,宜读宜耕,以耕读为家,方能长久维持。这是他从经历学识方面得来的妙谛。联系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能做到耕读兼有的确实不多。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望子成龙,希冀子女读书有为,但都忽略从小培养子女热爱劳动、自理自立的能力。其结果往往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到头来父母枉费心机。因此探讨曾国藩家教理论的精华,无疑对家庭教育能提供一副良丹妙药。

第二、应强调人生修养。

曾国藩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其实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他有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其中包含着无限的进取精神。为使志向得以实现,曾国藩以存诚自养,并一再鼓励僚属子弟“进德”“修业”。在军务繁忙之际,写下“丈夫当死中求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的对联自勉,这也可看出其人生是积极奋斗的。他一生最大的长处,就是言行一致。立誓做官不爱财,便时时节俭自守,不越雷池半步。在当时“读书做官,升官发财”成为几乎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牢不可破的法则,曾国藩能立志终身不靠做官发财,更是其过人之处。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治矣。”曾国藩以书生带兵作战,既不爱钱,又不怕死,湘军因得此领导人而树立楷模,取得胜利。正可见他人格之魅力。因此,修养人生不是哪个时代才有的课题,而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每个人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大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当前我们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势下,再谈人生修养,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课题。


下载全文:
 
来源:《惠州大学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