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家府收藏的历史性贡献
作者:刘金元;王泉初
【摘要】曾国藩一生酷爱收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后人通过对他这些收藏进行整理研究,产生了如《曾国藩全集》的第一代衍生物和有关曾国藩讦著的第二代衍生物,这些收藏及其衍生物,是曾氏文化现象持久不衰的源头,是研究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史料,是进行曾氏思想研究的贮藏容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
  一、曾国藩家府收藏是曾氏文化现象的“源头”

(一)曾国藩家府收藏的内容极为广泛。

曾国藩在其从政从军治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档案、书籍的收藏,大到经邦纬国、进德为宦、朝政军务、治学修身,小到家庭生计、人际琐事、养生之道无所不有。曾氏家府收藏内容可分为档案和资料两大部分,档案部分主要有奏疏、日记、家书、手记、抄录、字画以及荣誉证书之类的奖赏品等;资料部分包括曾氏搜集的省志、县志、皇家经解、经史子集及《大英百科全书》,还有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算术、医学、星占、文学等书籍。曾氏称“自家之书业已百倍于道光中年矣”,一点也不夸张。据有关资料记载,曾氏富厚堂藏书达30余万卷,是晚清时期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仅1950年湖南省文物局载去的就达500多箩筐。由此可见,其收藏规模之庞大,保存质量之完好,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为了保护收藏好这些档案资料,曾国藩在富厚堂建起了一座2500平方米的藏书楼,他将藏书楼分为公记书楼,朴记书楼和芳记书楼,他和其儿子纪泽、纪鸿分别拥有。为妥善管理好这些档案资料,曾府还安排有专人负责管理藏书楼,藏书最后一位管理者叫王席珍,现年86岁,前不久作者采访她时,她还清楚地讲述了她家四代为曾府管理藏书楼的历史经过,从中得知曾府为保存好这批档案资料所付出的苦心。这点在此文中暂不作论。

(二)曾府家藏产生了不少具有史学研究价值的衍生物。

曾国藩与其家府收藏第一代衍生物,是直接以曾府档案资料直接编辑而成的《曾国藩全集》。曾国藩逝世后,清政府下诣命朝廷重臣李瀚章牵头,由曾的儿子曾纪泽负责,直接将其收藏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共有128卷,计1500万字,后来著名作家唐浩明花费10年之功夫主持编辑,正式公开出版了《曾国藩全集》,此书“收录曾氏旧藏奏章原稿一万二千余页、曾氏书信一千四百五十九封”,有曾氏保存的《朱批奏章》120卷、《政绩批牍》24卷、《尺赎》150卷,及《日记》、《家书》、《经史百家诗抄》等。曾国藩及其家府档案收藏第二衍生物,则是作家对曾氏档案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后,产生的作品,包括选录、诠释、评介文章、专题书集、理论探索及小说、戏剧、电视剧等等,其数量汗牛充栋。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有《曾国藩传》、《曾国藩成功学》、《学者笔下的曾国藩》、《曾国藩正经》、《曾国藩孙子兵法》……不计其数,这些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这位重量级人物——曾国藩的人物形象。由于书籍的素材主要来源于曾氏家藏档案,书的始末体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史实客观,言必有据,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认可。

(三)曾国藩家府收藏及其衍生物是开展曾国藩研究的源头。

在沉寂了多年之后,中华大地上再度掀起一股曾国藩热,关于曾国藩的研究成了有识之士的共同话题。近年来,有关曾府保存下来的奏稿、谕旨、密旨,曾国藩的书信、日记抢手,有关评价曾国藩的书籍畅销,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倍受游人青睐,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有些地方成立了研究曾国藩的机构,配备有专门的研究人员,湖南省委宣传部还拨出专款组织开展曾国藩研究,有些刊物还专门开设了曾国藩研究专栏,有关曾国藩研究的课题不断得到审批立项,国外对曾国藩研究的火爆程度更不用说了。曾国藩文化现象的繁荣,其源头正是曾氏浩瀚的家府收藏,因为人们从曾氏家府收藏中进一步了解到曾国藩的人生。可以说,曾氏苦心收藏的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二、曾国藩家府收藏是研究晚清最珍贵的史料

(一)曾国藩的历史与中国近代史密不可分。

曾国藩仕途生涯的晚清年代,是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满清王朝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列强虎视眈眈却遭遇抵抗难以如愿。曾国藩从一介书生到朝廷官员,从奉旨领办湘军,到攻克太平天国,使衰颓的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在这段期间,中华民族交织着封闭与开放、守旧与创新、落后与自强、安内与攘外、灭亡与兴起的画面。在这段时期,中华民族探索自强之路有太多艰辛的磨难,有太多深沉的记忆,也有太多创伤的警醒和启迪,曾国藩作为历任三朝的军政大员,革新政治,主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采取了从向外国购买武器、采购机器,从引进技术人才到自办军工企业和开发船舰武器,从设立译馆到学校到派员出国留学,等等。曾国藩采取这一系列科技兴国的举措,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而曾氏保存下来的档案史料既真实记录了他的人生足迹,又从侧面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况,所以研究中国近代史必然牵涉到曾国藩,而要了解曾国藩又必须依赖于对曾氏家府收藏的利用。

(二)曾国藩及其家府收藏是晚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研究的依据。

上面讲到,要研究近代中国,就离不开利用曾氏家府收藏。尤其是曾氏保存的档案资料,很多是珍品甚至绝品。如曾府的奏稿、家书、日记,大都记载了曾氏从政从军的客观历史,从这些日记、书信中从不同的侧面记载了晚清朝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事情。曾国藩是个有心人,他每天所做事情都留有文字依据。如某年某月受皇上赠封,何年何月何地受命于朝庭,他将攻打太平天国的胜败经过一一记录在案,在家书和日记中普遍可见,而且记述非常详尽,将曾国藩的奏稿、日记、家书结合起来看,就是一部近代中国的历史。在富厚堂纪念馆里,现仍然可见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时逼迫李秀成写的《忠王李秀成的亲笔供词》,这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最珍贵的资料。据说抗日战争期间,广西文史馆曾经派人到曾国藩家府藏书楼抄录过这份资料,以作研究之用。当然由于曾国藩的特殊性,人们对他的评价存在争议,既有“功高盖世”的评价,亦有过“卖国贼、刽子手”咒骂。但后人也正从曾氏留下的大量详细完整的档案资料中,在研究曾国藩与他相关的晚清历史的同时,产生对他的重新认识。有学者认为,或者上面两顶帽子扣在曾国藩头上不太合适,他们觉得,看待太平天国不能仅看它打着什么旗号,而要看它做了什么,甚至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政权比清王朝更腐败更落后;又曾国藩奉命办理天津教案,依据的是当时时势、律令、依实办事,这与社会上的传闻大相径庭。故人不再说话,只有让史实说话,而史实传承的载体就是档案,尤其是曾氏保存的档案,记载更为详细。关于对曾国藩这方面的评价在这里只粗略一笔,暂不多议。

三、曾国藩家府收藏及其衍生物是曾国藩深邃思想的存贮容器

(一)曾国藩家府收藏及其衍生物是历代名人借鉴的精神遗产。

曾国藩用他的知识智慧和才气记载了下来的文字,洋洋1500万言,有说不完的箴言警句,这是曾氏深邃思想的结晶,其理性的闪光点,成为后世不少名人名将的精神养料。中国近代的军事家、爱国将领蔡锷为加强新军建设,摘选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分类编辑成《曾胡治兵语录》,以阐述“治军慎重选将、用兵应以爱民为本、战守之法应因时制宜”军事思想,用来作为培养新军教官的教材,在中国军界产生巨大影响。蒋介石很早就潜心研习曾国藩著作,早年,他将曾国藩的《八本家训》中的“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殚精竭力、立志安命”等嘉言节录,作为自己的借镜,并力图按曾国藩的训导立身处世,他将曾氏家书置于案前,他还鼓励后来成为继任者儿子蒋经国刻苦研读曾国藩家书,告诫其儿:“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曾国藩之书不仅是清末明初仕大夫必读之书,而且“近代名人如谭嗣同、黄兴、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胡耀邦等等也常常从中攝取营养”,寻觅智慧。从现韶山纪念馆里得知,毛泽东读过四卷《曾文正公家书》,并每卷扉页上均标有毛泽东手书“咏芝珍藏”的正楷字样。在第一师求学时,毛泽东曾将曾氏多则经典语录抄于读书笔记《讲堂录》上,他曾经也从蔡锷编辑的《曾胡治兵语录》中吸取爱民、爱兵、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教育)的精华,曾国藩曾作有《爱民歌》:“三军个人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莫偷懒,莫走人家取门板……”,毛泽东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细细比较,二者从中有着借鉴与被借鉴的关系。

(二)曾国藩家府收藏及其衍生物是现代企业家开拓创新的借鉴。

从曾国藩家府收藏及其衍生物可以看出,曾国藩善于吸收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文明的成果、并融会贯通,独树一帜。在古国文明与当代文明、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碰撞中,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否定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观念,大胆提出向西方学习,首倡洋务运动,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这些不仅在当时对历史起了很大推动作用,连现代成功企业家也无不从中得到启迪。被法国总统希拉克称为“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的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将全球化战略与曾国藩自修自省精神“嫁接”起来,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书桌上摆着《曾国藩家书》,办公室挂着曾国藩“左列钟铭右谤书,人生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曰,万事浮云过太虚”的诗句。当TCL集团在最初开拓越南市场出现亏损时,李东生下决心坚持改革创新,复得盈利时,他兴奋地写下了以曾国藩名言“屡败屡战”为题的文章,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看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与曾国藩倡导的洋务运动相比,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是向西方学习,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寻求探索中华民族富强崛起之路。从这点上讲,曾国藩称得上我们的先驱,他这些思想的体现和他所作所为亦从曾府收藏中可得到更多的见证。

(三)曾国藩家府收藏及衍生物是治家修身的经典教科书。

在给子孙留什么遗产的问题上,曾国藩有独特的眼光和智慧,他坚持“不留银钱与子孙”,但留下了的海量家藏,这成为他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遗产。这笔遗产,使曾氏后代有书可读,能进德修业。藏书楼建立后,曾国藩的后代经常在那里阅看书籍、资料,议论时事、习作诗文。在藏书楼这些经典教科书影响下,曾氏的后代作为封建社会的“高干”子弟,无论从军、从政或其他社会事业,皆能善始善终,各有建树。在双峰县档案馆收录的名人档案资料中,仅曾氏家族的名人达20位之多。曾氏后三代男丁19人中,除去早殇早逝12人外,成才者不泛其人。子辈有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著名数学家曾纪鸿,被誉为当地著名诗人的儿媳郭筠(又名郭艺芳);孙辈有13岁中翰林院进士的曾广钧,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的母亲曾文珊;曾孙辈有著名教育家曾宝逊、曾约农,大学教授曾昭权、曾昭桓等;玄孙有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曾国荃、玄孙女曾宪植,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被誉为中华四大女杰之一的唐群芝等。同时,曾府的这种文化氛围在当地起了很好的示范导向作用。不仅是亲族邻里,而且,在富厚堂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均深受曾家文化氛围的熏陶、感染和鼓舞。爱国人士秋瑾是曾府藏书楼的常客,后来她东渡日本留学;葛健豪经常光顾曾府藏书楼,受到很大影响,因而有了她49岁还率子蔡和森、女蔡畅到长沙就学,54岁率儿女远涉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的超人创举,也就有了中共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蔡和森和全国妇联主席的蔡畅的造就。今天,曾氏藏书楼带来的文化气息仍盛传不衰,富厚堂所在的双峰县荷叶镇,虽地僻物薄,人口不足全县的1/16,但历年高考上线人数超过了全县1/10,被湖南省誉为“教育明星乡镇”;这里的档案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遥遥领先。1997年,全国乡镇档案工作还刚刚起步,这里就做到了村村建档,并在全县推广,使双峰县成为全省乡镇档案的领头雁。


下载全文:
 
来源:《档案学研究》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