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古籍出版社最近隆重推出一套《曾国藩生平及家族丛书》,共5本,既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表现出鲜明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自成体系,彼此有着十分别致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因而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是前所未有、规模适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成晓军教授撰著的《曾国藩家族》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在曾国藩研究领域内独辟蹊径,其框架以研究曾国藩家世家族的繁衍演变为线索,以研究和评论曾国藩为中心,致力于探讨和审视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演变进程。全书共7章,分别论述了有关曾氏溯源、曾国藩兄弟一家、曾国藩兄弟的儿女亲家、曾国藩兄弟的家庭、曾国藩兄弟后裔辑录等五大问题。
一、资料丰富,取舍精当,汇广、博、精、新于一体
要全面研究曾国藩家族的来龙去脉,撰写一部《曾国藩家族》的书,决非易事。因为这既要通过历史的纵向叙述,向上追溯其族源的缘起和发展脉络,向下探寻其后世传人的分布去向与事业成就;又要进行历史的横向分析,剖析每个家族成员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处世特点,跨度大,涉及面广。对每个家族成员的主要事迹都要进行铺叙和评论,那么每个家庭成员就等于一篇“小传”。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作为新版《曾国藩全集》整理中的一个主要成员,参与整理工作达十多个春秋,对曾氏1000多万字的著作作过仔细检索,并在此基础上对曾国藩的思想、言行和业绩作过多方面研究,因而对于曾族后世传人在海内外的分布去向和事业成就了如指掌;同时,为了更详细占有材料以写好《家族》,作者曾几度寒暑,奔走于双峰(曾国藩故居)、长沙和省内外其他有可能留下曾氏家族史迹的地方,或走访,或摘抄,或复印,或函索,或实地考察曾国藩及其祖辈的故居、祠堂、墓葬地,或从文献典籍中钩稽索隐,或同港台及韩国等海外学者进行资料和学术交流,收集了上百万字的资料。作者殚思竭虑,对浩繁零乱的资料去粗取精,释疑辨伪,其治学精神勤奋刻苦,治学态度科学严谨。所以《家族》资料翔实丰富,取舍精当,准确无误,也成必然之事。特别是一些不少第一次露布的资料弥足珍贵,可谓汇广、博、精、新于一体,学术价值颇高。
二、超脱成见,不落旧套,敢于实事求是
书中记叙的曾氏家族成员,人人立有小传。每个家族成员的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品质、不同特点、不同才干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在“小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特别是在《“中兴名臣”曾国藩》这篇“小传”里,全文只一万字上下,但由于作者能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对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因此对曾国藩其人的刻画,对曾国藩一生活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侧面(即军旅生涯、开创洋务、修身齐家)的评价,既全面而又恰如其分,令人信服。质言之,作者在批判曾国藩血腥镇压了坚持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分析了他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的同时,也注意到随着时局的转换,社会主要矛盾的易位,曾国藩思想和认识的变化,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比前人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他那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侧面”同当时其他官僚士大夫就很不一样。在谈到曾国藩的“军旅生涯”时作者指出:“曾国藩本是一个纯粹的书生,居京为官时,对军事虽曾作过理论上的探讨,但毫无实际经验可言”,可“他所提拔的将官却能攻城略地,迭立战功;他所统率的兵勇,却能死心塌地受他的指挥,为他卖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川儒学为主体的封建纲常伦理,形成一套有别于八旗和绿营兵的治军方略”。可见,曾国藩这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其治军方略而创建的湘军,革新了清王朝的旧军制,同当时的将不能用、兵不能战的腐朽的八旗、绿营官兵大不一样!在谈到曾国藩的“开创洋务”时,作者指出,曾国藩开明、进步的文化心态和由这种文化心态而产生的洋务思想和举办的洋务运动,同当时“长期封闭在圣教礼义‘唯我独尊’的顽固守旧的官僚士大夫”大不一样!在谈到曾国藩“修身齐家”时作者认为,曾国藩其独有的治学立身、修身齐家之法,使其子孙和后世传入个个成材,同当时一味株守儒家学说的士大夫官僚大不一样,同当时许多“正牌高干子弟”变成了“衙内”和“大少爷”也大不一样!总之,《家族》把曾国藩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里,考察其思想、活动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促进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以判定其是非功过,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因而使得一万字上下的“小传”所刻画的曾国藩形象,既不是一个手握屠刀、嗜杀成性的“汉奸、刽子手”,也不是完美无瑕、高山仰止的“圣哲”;而是对曾国藩一生的是非功过给予恰如其分的公允评价,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曾国藩形象。这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素材的翔实占有,更反映出作者高深的理论造诣和史学功力。
其实,对曾国藩的评价是如此,对曾国荃的评价又何尝不是这样,过去一提起曾国荃,许多人就评判为“学识浅薄”,“急功好利,老饕之名满天下”,对他持否定态度,甚而完全一笔抹煞。可该书作者超脱成见,不落俗套,敢于实事求是。《家族》摈弃了旧有思维框架,重新构筑如何评价曾国荃生平事迹的思路,力求按历史人物本来的活动轨迹进行撰述,不从概念出发,而靠史实的升华,把曾国荃毕生的主要活动,阶段分明、脉络清晰地勾划出来。作者坚持了尊重历史事实的科学态度,在批判曾国荃“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借此高官厚禄”、“不可饶恕”的同时,亦如实地指出他并非不学无术,而是在兄弟五人中数他“天分最高”,“早期寒窗苦读,在科举道路上拼搏了20余年”;“本打算在科途上大展宏图,以达到他那猎取最高功名的目标”。亦如实地指出他的晚节不亏,在后期做了许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好事。并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说:曾国荃“晚节不亏,从总体上值得肯定,不可因其曾与人民为敌对其一笔抹煞”。可见,作者论人叙事,不溢美,不掩恶;不拘泥于成见,也不苛求于前人。其实事求是,尊重史事,力求在史论的结合上对历史人物进行公允评价的历史分析法,不能不令人信服。
三、行文简洁,语言流畅,集学术性、理论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书
《家族》在写作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上也很别致。概言之,作者注重用阶级分析方法洞察历史,用唯物史观驾驭史实,既避免史事的陈述罗列,又防止抽象的演绎推理。在全书论述过程中,作者既突出了所录家族成员的各自性格、特点以及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把他们跟曾国藩的联系作为线索贯穿起来,以传带评,寓论于史,注意从材料的剖析中引出结论,透过历史现象以窥视其本质和内在规律。同时,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阐述观点时要言不繁,措辞深入浅出,行文简洁,语言流畅,且通俗易懂,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学术性、理论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综观全书,《家族》以翔实的史实、广阔的视野、合理的架构、雄辩的逻辑、独到的见解,评说了曾国藩及曾氏兄弟的一生,评说了诸多曾氏家族成员的一生,令人信服地给了人物以公允评价,向读者展示了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厉史人物形象。它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是作者继早已问世的专著《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谭延闿评传》、《洋务之梦——李鸿章传》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