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军队后勤思想初探
作者:李井
【摘要】军队后勤的根本职能就是把国家提供的经济力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后勤对于军队建设和作战的保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清咸丰同治年间,湘军统帅曾国藩根据清王朝经制八旗、绿营在军队后勤方面的种种弊端,对湘军后勤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军队后勤思想,确立了湘军的后勤体制。曾国藩的军队后勤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军事经济活动中,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军队后勤的根本职能就是把国家提供的经济力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后勤对于军队建设和作战的保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清咸丰同治年间,湘军统帅曾国藩根据清王朝经制八旗、绿营在军队后勤方面的种种弊端,对湘军后勤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军队后勤思想,确立了湘军的后勤体制。曾国藩的军队后勤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军事经济活动中,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以上制下”,把湖南建成湘军的后方基地

战争中的后方基地是保障军队建设,支援军队作战和争取战争胜利的依托,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无不重视后方基地的建设。咸丰初年,曾国藩创建湘军伊始,就把建设湘军后方基地的问题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考虑。在进攻太平军的战略上,他主张高屋建瓴,“以上制下”,其要旨是首先控制长江上游地区,以湖南为依托,顺势东下,占据沿江重镇要地,尔后一举攻克天京(今江苏南京)。湘军一直以此作为其战略指导思想,其中,立足湖南,把湖南建成湘军可靠的后方基地是其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湖南相对天京而言,位居长江上游。能否在上游的湖南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将成为最终能否实现“以上制下”这一战略目的,即攻克天京的关键。

把湘军的后方基地放在湖南,也是为当时的形势所迫。是时,太平军已定都天京,并在调兵遣将北伐的同时,又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西征。西征军很快收复了安庆、九江、武汉等沿江重镇,进而乘胜向湖南纵深地区挺进。在这种形势下,湘军只有依靠湖南,才能站稳脚跟,避免夭折的命运。

湖南是湘军的老巢,是其兵源、粮饷、装备的供给地。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湖南,就没有湘军。在建立湖南后方基地的过程中,曾国藩历经坎坷,排除了种种阻力。创建湘军之初,曾国藩就决心先将湖南建成稳固的后方基地,再取建瓴之势,步步推进。因此,他对清廷频催其三赴湖北、两赴安徽的诏命,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没有盲从。九江、湖口战败后,曾国藩陷入坐困江西的被动态势,进退两难,但他仍将东山再起的希望放在上游,并从战略上统筹全局,全力以赴保上游。经过曾国藩的努力,湘军的后方基地不断发展和壮大,至咸丰末年,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包括湖北、安徽、江西等省的湘军后方基地。

太平军之所以败于湘军之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后方根据地。追根溯源,关键在于太平军领导人缺乏战略远见,没有把后方基地的建设作为战略全局性的问题来考虑。

二、提高湘军待遇、增强湘军的凝聚力

清制规定:绿营马战兵月银二两,步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均月支米三斗,但须内扣朋扣银。由于绿营兵丁兵饷太少,加之经常遭到将官的克扣,收入微薄,不得不兼做小贩或手艺以谋生,致使训练废弛,军风败坏。为防止重蹈绿营的覆辙,曾国藩参考张国梁、江忠源等部勇营的饷章,制定了湘军粮饷章程。湘军士兵平均每人每月饷银六两左右、高者可达九两。曾国藩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说明了其意图:“臣初定湘营饷项稍示优裕,原冀月有赢余,以养将领之廉,而作军士之气”(《曾国藩全集•奏稿》,第935页)。优厚的饷银,对于生活比较贫困,收入没有保证的清军兵勇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曾国藩提高湘勇的生活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为湘军兵源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应募投军的湘勇所得饷银除自用外,还可赡养家口,这对于解除兵丁的后顾之忧,增强湘军的凝聚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曾国藩还特别注意优待将领,他规定营官除每月薪银50两之外,又给公费银150两,月银共计200两,而当时直隶省绿营营官的平均月银最多也不过60余两。两相对比,不啻霄壤之别。湘军饷章还规定凡营官以上将领均有优厚的公费,营官月给银150两,以次递增。湘军将领优厚的公费更使绿营将领无法企及。同时,曾国藩对每营军需都有定限,规定无论官员多寡及官位高低,凡带千人者每月支银不准超过5800两;凡统万人者,每月支银不准超过5.8万两,严格要求各级将领照此切实执行。这就从制度上杜绝冒滥,健全了军需管理体制。

湘军饷源的特点是:就地筹饷,把握财源。清制规定,绿营兵饷大权由户部总揽,领兵将帅对军队只有指挥权而无军饷筹措、发放权,因此,饷需不用自筹。而勇营因非经制,故饷源不能比照八旗、绿营之额定饷项,例由国家正途库款支付。但湘军号称“官勇”,并奉钦命离湘东征出省作战,其饷需按理应由户部筹拨。然而,当时正值太平军胜利进军,清廷财政困竭、入不敷出之际,户部无法筹措饷银,只好空文指拨。由于各省地方税课逐年下降,自顾不暇,对户部谕令指拨接济多不加理会、屡催不应,曾国藩对此无可奈何,只好另谋出路。于是,他采取就地筹饷的办法,办捐输,运饷盐,兴厘金,拨丁漕,请协济,提关税和收杂捐,其中,尤以厘金为大宗。通过自筹饷源,加强了湘军“兵归将有”的私军性质。湘军的招募方式是由上到下层层选拔,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而所有将士的薪饷又由统帅自筹而来。食其饷必忠其人,所以,湘军仅听命于曾国藩一人。

三、加强粮饷管理,完善后勤体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供应是军队后勤保障的主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军事行动的成败。曾任兵部侍郎的曾国藩深知八旗、绿营经常哗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饷银不足和任意克扣。因此,他在创建湘军之初就提出:“行军以粮路为第一要务”(《曾文正公书札》卷九)。他对粮草等军需物资的供应十分重视,亲自办后勤。为搞好后勤保障,完善湘军后勤体制,曾国藩于咸丰四年(1854年)专门设置统一办理饷需军械事务的机构——粮台。湘军粮台共分八所:文案所、内银钱所、外银钱所、军械所、火器所、侦探所、发审所和采编所。粮台设总理事务一个,总揽大权,各所则分派委员若干人负责。其主要任务就是把多方筹集的粮饷、军械等经水路或陆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分发各路湘军。

当然,粮台并非曾国藩首创,绿营亦常设粮台,但往往形同虚设,与湘军粮台相比,二者作用轩轾分明。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湘军粮台为曾氏一手把持,集饷权和用人权于  一身,曾国藩自行任命亲信具体办理事务,他们分别对曾氏一人负责,故能收臂使指应之  效。而绿营粮台官员为朝廷委命,人浮于事,敷衍应付已成风气,故收效甚微。二是湘军粮台在编制上有其特点:分门别类,各负其责。曾国藩还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根据作战需要增  减相应的机构,除分八所外,还设前敌、后路粮台和转运局,相互之间职责分明,提高了粮  台工作效率,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湘军粮台制度。

总之,湘军粮台不仅担负运输粮草的任务,而且逐渐承担运送军械、弹药以及兵员等繁重的任务,并成为联系前方和后方基地的中间环节。这具有近代军队后勤的某些因素。

四、创设长夫制,减轻兵勇劳役负担

清制规定,绿营除进行训练、战事外,还要应付各项繁重的差役。由于差役繁,以致绿营平时缺乏训练而影响其战斗力。为解决这一流弊,曾国藩于咸丰三年首创湘军长夫制,即  在军中专门设置后勤人员来承担军中杂务。他规定,除每营正勇500人之外,额设长夫180人。

长夫的任务是:“分执粗重之役,俾正勇出征,则无误战事,平居则致力操防”(《曾忠襄公奏议》卷二十八),主要从事军需物资的搬运以及负责营中杂役等事务。长夫制的设置,一  则使湘军从平时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专心致力于练兵打仗,从而提高了湘军作战的能力;二则避免战时抓夫拉差,扰害百姓,减缓其对立情绪。曾国藩要求湘军长夫严格定员定编,一营用夫180人,百人用夫36人,并且规定只许减少,不准增多。这就从制度上防止湘军将领效法绿营借端冒占名额的流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对长夫制给予很高评价,认为  此举可保证军队“勇额足”和“拔队捷”。

曾国藩创设的长夫制,是加强湘军后勤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湘军长夫制后来为近代化色彩较浓的淮军所承袭。到19世纪末,袁世凯编练新军,设置工程队和辎重队,前者供杂役、修路架桥,后者保证后勤供应,从而完善了兵种配备,形成近代军队后勤体制的基本格局。

五、强调自造枪炮,改善湘军装备

武器装备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的优劣,直接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发挥。保证军队有良好的武器装备,是后勤保障的一大任务。曾国藩在编练湘军时,就非常重视发展湘军的武器装备。湘军武器装备的建设,经历了从购置洋炮到设厂自造两阶段。

绿营虽配备一定数量的大炮,但大多属于旧式的,威力不大,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往往收效甚小。曾国藩对此甚为不满,他认为,要打败太平军,必须花大力气加强武器装备的建设。他明确规定湘军一律装备先进的西洋火炮。他一面奏请朝廷解运洋炮来楚,以资攻剿;一面不惜重金派人去广东找外国人购买大批洋炮。咸丰四年正月,湘军正式建军时,炮位总数达到570尊,其中洋炮占一半以上。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主要仿制洋枪洋炮,此外还制造了一条小火轮。生产的枪炮产品供湘军自用。从购置洋炮到设厂自造枪炮,逐步改变了湘军近代武器的筹措方式。安庆内军械所的建立,成为洋务运动发轫的标志,曾国藩也由此而成为洋务派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尽管湘军装备了不少洋炮,但其常规武器仍大量采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与同期的淮军相比,湘军武器装备的近代化程度大为逊色。这是因为曾国藩既希望利用西方的先进武器来迅速镇压人民起义,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但同时他又是深受理学影响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士大夫,在大量引进洋人的武器装备问题上瞻前顾后,缩手缩脚。这就势必影响湘军武器装备的进一步改革,使湘军刚向近代化道路迈出第一步就停滞不前。


下载全文:
 
来源:《军事历史》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