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研究
作者:黄懿斌;范大平;李文斌
【摘要】传统农耕文化理念与近代开放意识,对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产生着深刻影响,使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既具有传统农耕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近代经济开放的思想因子。研究和探析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对于认识和把握近代中国社会微观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发展趋势,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对当代家庭建设亦不无借鉴意义。
  作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人物,曾国藩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和探析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曾国藩经济思想。

一、曾氏家族农耕文化传统及其对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出身于湖南湘乡荷塘白杨坪(今双峰荷叶)一个半耕半读的农家,传统农耕文化深深植根于曾氏家族。从始迁湘乡的曾国藩先祖曾孟学开始,曾氏家族一直在荷叶塘过着半耕半读的农家生活。据王定安先生所撰《曾国藩事略》记载:“曾氏自明朝以来世业农,积善孝友,而不显于世。星冈公少时善任侠,己乃折节下士。尝曰:‘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徙行,自是终身未明而起。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居枕高嵋山下,垄峻如梯,田小如瓦,吾凿石决壤开十数畛而通为一,然后耕夫易于从事。吾昕宵行水,听虫鸟声以知节候,观露上禾颠以为乐;种蔬半畦,晨而耘吾任之,夕而粪佣保任之;入而饲豕,出而养鱼,彼此杂职之。’”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曾亲自撰写了一幅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亦耕亦读,勤俭持家,敬祖睦邻,成为曾家持家立业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传的传统。正如曾国藩给后辈的家书所言:“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农、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者以来相传之家风。”在曾国藩家书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导弟妹子侄要谨守家传耕读文化传统的。他在与其弟的书信中再三强调,“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在曾国藩看来,耕读勤勉,实为兴家守家之根本也。“半耕半读,未明而起,同习劳苦,不习骄佚,则所以保家门而免劫数者,可以人力主之。”“一代疏懒,二代淫洗,则必有昼睡夜座、吸食鸦片之渐矣。”为此,曾国藩将曾氏家族的治家之道概括为八字诀。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初四他在给曾纪泽的信中说:“昔吾祖星冈公  (曾玉屏,1774—1849年,曾国藩祖父)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持亲族邻里……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尔现读书无暇,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而不可不识得此意,请朱运四先生细心经理,八者缺一不可。”曾国藩在给曾国潢的信中也提到:“余与沅弟(曾国荃)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

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源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直接源自家传农耕文化传统,但近代经济开放思想和科技意识亦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传统农耕文化理念与近代西方文化观念对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产生双重影响,前者的影响居于支配地位,因而它具有传统农耕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但后者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二、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农为本,富家兴族

曾国藩出身农家,农业在他一生的经济和精神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曾国藩不仅将农业看作是治生之道,而且把重视农业看作是治家之道,将它视为家族兴盛的根本。他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给他的几个弟弟的信中写道:“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咸丰四年四月十四日他在给四个弟弟的信中又说:“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老年的曾国藩在官场饱经沧桑后,给四弟的家书中总结道:“吾精力日衰,断不能久作此官,内人率儿妇辈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之家为本,乃是长久之计。”以“耕读”作为持家立业兴族之根本,是曾国藩治家经济思想的基本点。

(二)勤俭持家,去惰戒奢

在家族中提倡勤苦耐劳、俭朴节约、去除怠惰、力戒奢佚,是曾国藩治家书信中再三强调的又一重要主题。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他在致诸弟的信中提出:“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讲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检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咸丰十年五月十四日他在致曾国潢的信中说:“弟为余照料家事,总以检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检,此居家乡之要诀也。”咸丰十年十月二十日他在给曾国荃和曾国葆的信中又说:“贤弟教训后辈子弟,总当以勤苦为体,诺逊为用,以荡骄佚之积习,余无他嘱。”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再次强调:“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三字。家败寓不得个奢字,人败寓不开个佚字,讨人嫌寓不开个骄字,弟切戒之。”

曾国藩家族在19世纪中后期实为当地显族,家中财富自然极丰,但他能勤俭自持自勉,实为难能可贵。也正因为如此,曾氏家族确乎在以后几十年乃至数代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这不能不归功于曾国藩的家教与劝诫及曾氏家族的文化传统。

(三)重视科技,开放引进

曾国藩虽然大部分时间不在乡间务农,对农业生产技术不是很了解,但他对于农业生产的关注和重视,使他对于某些农业生产技术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能将近代经济开放意识和农业科技融入其中。如曾国藩在家庭种蔬的问题上就主张改进农村传统的种蔬技术,从外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咸丰十一年四月初四日,  曾国藩在致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乡间早起之家,蔬菜茂盛之家,类多兴旺。晏起无蔬之家,类多衰弱。尔可于省城菜园中,用重价雇人至家种蔬,或二人亦可,其价若干,余从营中寄回,此嘱。”一向节俭的曾国藩为什么提议花重金从省城雇人至家种蔬呢?这是因为他认为城乡之间种蔬技术和水平存在着重大差异。咸丰十一年五月十四日他在给曾国潢的信中说:“乡间种菜全无讲究,比之省城中好菜园,何止霄壤!余欲学些好样,添些好种,故令纪泽托在省雇工,弟可不必打破耳。”

曾国藩不仅主张从外地雇人种菜,引进技术,而且结合自己的体验,亲自研究有关农业技术。咸丰八年九月二十八日,他在给澄侯、季洪两弟的信中提到:“蔬菜茂盛,此是一家生意。细塘上之横墙,不筑尽可,下首须雄过上首。此吾弟之老主意,兄亦颇主此说。且有菜无淤,亦是罔济,淤亦押韵字也。”这是曾国藩对家中菜园周围环境和施肥所提出的见解。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他在给曾纪泽的信中又提出了自己对菜园布置的看法:“省城园丁来家,宜废田一二丘,用为菜园。吾现在营课勇夫种菜,每块土约三丈长,五尺宽,窄者四尺余宽,务使芸萃及摘蔬之时,人足行两边沟内,不践菜土之内。沟宽一尺六寸,足容便桶。大小横直,有沟有浍,下雨则水有所归,不使积潦伤菜。四川菜园极大,沟浍终岁引水长流,颇得古人井田遗法。吾乡一家园土有限,断无横沟,而直沟则不可少。吾乡老农虽不甚精,犹颇认真,老圃则全不讲究。我家开此风气,将来荒山旷土,尽可开垦,种百谷杂蔬之类。如种茶亦获利极大,吾乡无人试行,吾家若有山地,可试种之。”

从以上小事可以看出,  曾国藩不仅对农业生产有相当的了解,而且能将近代经济开放意识和农业技术运用于对农业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其中不乏有价值的认识和见解。

三、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评价

曾国藩原本是读书人,尽管他出身农家,但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读书的目的是“跳农门”,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而农业则一般认为是“小人之事”,以致在整个中国古代出现“农者不学,学者不农”的现象,一般读书人对农业是不屑一顾的。曾国藩作为正统出身的士子,后来成为一品大员,却能始终关注农业,并将近代观念结合自己的体验贯彻于其对农业问题的认识。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不是简单地继承中国传统的“以农为本”的思想,而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为人处事的经验,将农业视为持家兴族之道。这是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的最大特色之所在。他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家族耕读文化传统有效地运用于治家,其中确有其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对当今社会的治家理财和家庭建设不无借鉴意义。

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在整个曾国藩经济思想中虽然不占主要地位,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它,从家族经济的微观视角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某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并且,由此也可以发现曾国藩治军和治政中的经济思想的某些因子。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