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简论
作者:陈立生
【摘要】曾国藩(公元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危及清廷生存的时候,曾国藩在湖南组办了地主武装湘军,于1864年7月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镇压了这场农民运动。曾国藩能够在封建统治摇摇欲坠的末世一度挽回危局,引起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和学者们的极大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考察研究曾国藩其人,作出了不同的评价和结论。但有一点是殊途同归的,就是他们都一致肯定曾国藩知人善任,在用人方面有其过人之处。如曾国藩的主要敌手、太平天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石达开说他“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方宗诚则称“搜求人才,容纳众议”是曾国藩“革生最得力处”;近代著名军事家、民主平命者蔡锷也说,曾国藩“以知人晓事为职”,其“持论至为正当,可见,曾国藩的人才思想之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曾国藩(公元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危及清廷生存的时候,曾国藩在湖南组办了地主武装湘军,于1864年7月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镇压了这场农民运动。曾国藩能够在封建统治摇摇欲坠的末世一度挽回危局,引起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和学者们的极大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考察研究曾国藩其人,作出了不同的评价和结论。但有一点是殊途同归的,就是他们都一致肯定曾国藩知人善任,在用人方面有其过人之处。如曾国藩的主要敌手、太平天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石达开说他“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方宗诚则称“搜求人才,容纳众议”是曾国藩“革生最得力处”;近代著名军事家、民主平命者蔡锷也说,曾国藩“以知人晓事为职”,其“持论至为正当,可见,曾国藩的人才思想之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曾国藩用人的指导思想——封建理学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英雄史观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封建意识的集大成者,他把程朱理学、桐城派的“文以载道”与龚自珍、魏源的“经世致用”的改革主张融于一炉,而他的思想体系总的说是唯心的。他接受了传统的天命论,宣称“人之生死,有命存焉”,借此来欺骗、愚弄士兵。

和历史上的儒学政治家一样,曾国藩也是实用主义地看待天命,他一方面用“天命”来震慑士卒,解释溃败;另方面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天命与人事之间,他更重视后者。他认为:“皆由人谋而探必胜之权,所谓祸福无不由自己求之也”。重视人事的思想导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他决心“以人事与天命争衡”,并进而得出“中兴之道,在乎得人”的结论。

曾国藩坚信英雄创造历史和改变历史,声称清朝社会风气的转变,气节的树立,政治颓势的挽回,全都“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基于唯意志论和英雄史观,曾国藩总是把整顿吏治放在首位,将收集和培养人才作为挽回时局的着手点,在他的一生中,在这方面曾作出过巨大的努力,他的幕府就是汇集和培训人才的学校。

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并不是任何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曾国藩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和英雄史观的本身就是反科学的。同时,封建制度的衰亡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挽回的。曾国藩在他的晚年时,看到清王朝正在半殖民地道路上沉沦,他对自己无力挽回颓势而深感失望,忐忑不安地把希望寄托于他所培养的“好种子”李鸿章等人身上。

二、曾国藩识拔人才的标准与方法

取乡气、斥官气,崇实黜华,这是曾国藩识拔人才的标准。曾国藩把人才分为“宫气”和“乡气”两种,认为官气重则心窍太多,圆滑取巧,不能体察下情;乡气多的,则有朴实廉洁的本质,遇事能劳苦忍辱。所以,湘军人才的选拔,凡遇官气重者,屏弃不用。

人才是有阶级性的,任何阶级总是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曾国藩崇实黜华的取才标准,说明他十分注意培养、选拔忠于封建统治的死心塌地的奴才。他认为,那些乡气多而又朴实廉洁的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出身低下,没有社会背景,亟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且处于农民起义的直接威胁之下,为了保卫身家性命,图得晋升,必为清王朝卖命。同时,曾国藩在微贱中识拔他们,就可以博得这些人的忠诚,利于驾驭。

曾国藩识拔人才的方法是“广收”。他认为取才太少,“不足以分布海隅”,无法形成集团势力,来按照他的意志完成“中兴大业”;其次,个人见闻不可能很广,思虑也有不周之处,广收人才,才能“借以博采周咨,用匡不逮”。因此,只有广收,才可比较鉴别,便于识拔和使用。

广收的方法,又可分为四点:第一,衡才不拘一格。曾国藩认为,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人,自古绝无。所以,“要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不要因为些微的短处而弃置不用。第二,不限资历。曾国藩以卫青由奴仆而拜将封侯一事为例,对确实卖命效死、能征善战的将士,主张相应授以官职,“不宜复以资地限之”。第三,互相汲引,不得不休。曾国藩认为,选求人才应该象鹰隼击物,不得不休;又应该似蚨之有母,雉之有媒。这样,“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第四,悬格不可太高。在曾国藩看来,人要经过教育陶冶才能成才,所以,在满意的人选寻觅不到的情况下,“姑且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切不能眼界过高,“动谓无人可用”。

显然,曾国藩的广收方法是为崇实黜华的标准服务的,他必须把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调动起来,而这些人囿于乡野,学识、才干、经验与资历都比较有限,因此必须放宽尺度,广为罗致,才能识拔、培养与使用。这样就可以网罗出一批党羽,构成湘系集团的骨干力量。

三、曾国藩培养与使用人才的方法

曾国藩曾说:“树人主道有二,一曰知人善任,一曰陶熔造就”。陶熔造就,指的是培养方面,知人善任则指使用方面。

分析曾国藩培养人才的方法,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第一,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曾国藩从其英雄史观出发,认为世俗的形成及改变,均由一二“贤者”所决定,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则,感化属下,改造和培养属下的习俗和气质。他教人早起,自己就首先放醒炮即起。他提倡以诚为本,勤慎为用,身体力行,也要求别人遵行。他的这种培养方法,李鸿章后来大叹“受益不尽”,认为这是“老师造就”的结果。可见,用这种理学法则培养封建人才,还是收到了一些封建效果的。不过,封建理学本身就是虚伪的,曾国藩实际上并未能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他只是在一些形式上下了功夫,自然只能达到表面的虚伪的效果。但是,屏弃其封建理学的虚伪性,其以身作则地培养人才的领导作风,还是值得重视的。

第二,互相劝诱,互相灌注。曾国藩认为,“先觉后觉,互相劝诱,譬之大水小水,互相灌注。”这样,对人才之“林蔚而四出,泉涌而云兴”有着促进作用。他对部属和后学的意见比较重视,他的部下陈作梅提议他全力经略淮阳,大处着笔,他嘉为“名言至论”;李鸿章以学生的身份指摘他办事懦缓,他也颇有许意。

第三,宽严并济。曾国藩认为人才教育要勤教严绳,宽严并济。一方面,要有父兄爱护之意,师弟督课之功。另一方面,对有舞弊之举者,要严加惩办。“视委员之尤不职者,撤参一二员,将司役之尤不良者,痛惩一二辈”。这样,“自然人知儆慎,可望振兴”。曾国藩就是这样恩威并施,将人才牢牢地禁锢于其彀囊之中,他的殷殷教诲,使李鸿章等人感激不已;而其严加惩办,又使李元度等受劾者如哑巴吞黄连有苦难诉,至曾国藩死后,李元度还不得不有“雷霆和雨露,一例是春风”之叹,足见曾国藩驾驭人才权术之高明。

第四,设备环境,借资锻炼。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他主张在严酷的环境中锻炼人才,他的弟弟曾国华、曾国荃都被派到前线督率部队作战,没有留在幕中或后方。曾国藩这种培养人才的方法,是有其借鉴价值的。

在使用人才上,曾国藩主张知人善任,强调要“慎用”。

第一,扬长避短,量才器使。他认为:“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所以说,不应该担心世间无才,最怕的是能否量才器使、用人得当。这个当与不当,又有两重含义:一曰当其时。人才有时适用,有时不适用,用人者要因时制宜。二曰当其地。要把贤才用到适当的地方及部门,这样才能发挥其长处,人尽其用,用尽其才。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当时已注意到知识的老化问题,他提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为小人”,人才有其时间性,如果不努力上进,更新学识,就会走向反面,变成“非才”。这种见解是颇有见地的。

第二,博采周咨,集思广益。曾国藩认为,人才之用在于集思广益,使“万流赴壑,乃为尽善”。据说,每天早晨,曾国藩在早餐时与幕僚会议军情要事,大家各抒己见,他再集中思索,形成决策。这样,可以听到各种不同见解,有助于决策的正确可行,也使各色人才的特长得到发挥,避免一言堂与偏听偏信,也能使幕僚们认真议事,不敢懈怠。

第三,破除情面,不拘成见。他很赞赏胡林翼“破除隋面、著诚去伪”整饬吏治的方法,认为选人用人亦当如此。他又注意到“深识之士,不愿牛骥同皂,阳娇得意,而贤者反掉头去矣”这一点,故他教训其弟:“其阔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不过曾国藩此招并未能贯彻始终,他标榜破除情面,任人唯贤,实行的却常常是狭隘的“任人唯亲”路线。湘军将领都是他的至亲密友,他最信任的是他的弟弟曾国荃。可见,他的任人唯贤只是对任人唯亲路线的某些补充手段而已,具有较大的欺骗性与虚伪性。

第四,因人而异,分别待遇。他曾教导李鸿章,人才有高明和卑琐之分。高明者好顾体面,耻居人后,这种人则要“薪水稍优,夸许稍过”;而卑琐者本无远志,但计锱铢,这种人则应严加管束。“俾得循循于规矩之中”。不同人物,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使用与驾驭方法,不过是封建官僚的权术而已。但曾国藩这种使用方法,却有其充分发挥高明者的积极性,促使卑琐者向上的积极一面。

四、曾国藩考察与升贬人才的方法

对人才的考察,不仅是升贬的依据,而且是选用的前提。曾国藩考察人才,方式很多,主要有志趣、品行、态度、思想、语言等几方面。

就志趣而论,曾国藩认为人才之高下贤否,都可以从其志趣中有所体现。“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恪守封建的志趣与道德是他考察人才的主要标准,是确定贤否智愚的主要依据。

就思想品行而言,曾国藩认为要“以朴实廉介为质”,要“有操守而无官气”,这既是选才标准,也是考察人才的标准。这也是德育方面的考察,曾国藩的人才观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就态度而言,曾国藩的考察又有如下几方面。一曰忍耐。他认为人才要能“耐苦”、“耐劳”,要甘居人下,踏实工作,这样才能做出成绩。二曰含浑。意思是说不管环境条件如何,都应能甘心忍受,没有怨言,这样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三曰亲爱。他教将领们平易近人,这样才能使属员乐于亲近,而“无孤立无与之叹”。四曰谦虚。他说“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值得重视的是,曾国藩看到了人才被嫉妒的另一方面,“小人”德量狭窄固是人才被嫉妒的一个原因,而曾国藩似乎更注重另一个原因,就是“有才者”骄狂致招人嫉。因此,他告诫诸将之间互谦互谅,不能嫉妒水火,损害集团利益。

就语言方面而论,他很注重口才。他说的“口才”,并非指能言善辩,他反觉得这是“浮滑”,是无德无才。他要的是“有条理而少大言”,他认为,“才堪治民”首先得表现在说话有条理方面。他曾说杨镇南不可用,主要原因是“渠说话最无条理”。

曾国藩经广收、培养、慎用几个步骤,在湘军中造就了一批人才,又在工作中从志趣、品行、思想、态度、语言等方面综合考察,这样,就掌握了人才升贬的依据。

曾国藩提升人才的方法是举荐破格请奖。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时候,曾国藩即有保举与超擢之议。咸丰四年(1854年),他曾奏请保举罗泽南、李续宾、彭玉麟三员,开了超保的先例。保举依据就是这三人“才能卓越,又建非常之功。”咸同之际,清政府要依赖曾国藩镇压太平军,不得不畀以用人特权,故一时用人,往往出自曾国藩的举荐。咸丰十一年(1861年)胡林翼卒,曾国藩奏请以李续宜署湖北巡抚,朝廷即以调授;而左宗棠授浙江巡抚,也是曾国藩奏请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曾国藩举荐的部分幕僚中,看出其依据所在。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他奏请任用李鸿章留营襄办,考语是“在军日久,久著懋劳”。这主要是从态度方面考查。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他奏请左宗棠襄办江皖军务,考语是“才能可当一面”,这主要强调其才干。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他奏请黎庶昌为直隶知州,考语是“笃学耐劳,内怀抗希先哲、补授时艰之志,而外甚朴讷,不事矜饰”。这里学识、态度、志趣、思想及言论各方面都是其保荐依据。

曾国藩举荐的重点是书生,足见其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重视。罗尔纲先生作过一个统计:湘军受任将领179人中,有104人是书生出身,占总数58%,而最高统帅3人及幕府重要人物15人则全部是书生任之,而这18人中又有12人在曾国藩保荐下,官至总督巡抚。现代军事学家蒋方震先生则称曾国藩及其湘军的“胜利”是“书生用民兵以立武勋”。重用书生,就是使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统治层,构成湘系集团网络。这些书生深受理学熏陶,又被曾国藩识拔于风尘之中,当会极力图报,效忠故主,隐为后援,扩大曾国藩的集团势力。重用书生,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极为重要的伎俩。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使我们不能不对此点特加重视。

曾国藩很少降贬其培养的人才,偶尔有这种情况,也只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李元度两次被参劾,均由战败而致,成为曾国藩向清廷开脱责任的替罪羊,又为其整肃军纪装装门面。他还经常自贬自责,承担责任,博取虚名,使下属感恩图报。升贬是曾国藩用以驾驭部属、笼络人心、扩展派系的重要手段,他严加把关,不委他人,终于构筑了绵延不绝的湘淮集团。这种升贬的伎俩是我们应该彻底批判而引以为鉴的。

五、制约曾国藩人才思想的两大重要因素——封建宗法思想和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

曾国藩尽管标榜其用人“不拘一格”,“量才器使”,但是封建集团的利益追求,使他的人才思想受到封建宗法思想和狭隘地方主义观念的严重制约。

在领导骨干方面,曾国藩主要是利用同乡、师生、亲戚进行联系的。统率淮军的李鸿章和统率湘军水师的彭玉麟都是曾国藩的门生。受到曾国藩举荐重用的罗泽南、郭嵩焘、李续宜等都是他的“亲家”,这种千丝万缕的宗法关系贯穿着整个湘淮集团。曾国藩的举荐,多为其至亲密友,门生故吏,他的弟弟曾国荃升官速度之快,超过了湘军其他宿将,但并不见得比别人能干。在“任人唯贤”的幌子下任人唯亲,这就是曾国藩之虚伪所在。

封建地方主义色彩除表现在其选拔干部方面外,还可从其招集士兵方面得到反映。曾国藩招募水军都要招湘乡人,其借口是“同乡之人易于合心”。实际上,其目的是为其集团的形成和巩固服务。他的老弟曾国荃的军队,竟“不独尽用湘乡人,且尽其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之人”。可见其地方主义色彩的浓厚程度。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是建立、培植和扩展私家山头派系的重要手段,其恶劣的历史影响不容忽视与低估。清朝灭亡后,中国一度出现了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大小军阀们无不以“曾文正公”为楷模,他们控制私家武装,以为角逐争夺的工具,在选拔任用部属上,努力效法曾国藩,虽然没有曾国藩那样一套人才思想体系,但基本路数——宗派主义和狭隘地方主义如出一辙,其流毒贯穿整个近现代史。

六、结论

曾国藩对人才的培养煞费苦心,其方法也算缜密。经过识拔、培养、任用、考察、升贬等几个步骤,曾国藩罗致了大批有封建才干的人物。所以湘军幕府人物称盛,军中治兵治饷各方面人才得以兴起不穷。当时,聚于曾国藩大营的各处军官有200人左右,幕客也有100余人,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全国主人才精华,汇集于此。”这班人物,都是湘军治兵、治饷、参与机要的骨干人物,更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凶悍将领。甚至于同光两朝,湘淮集团头目常常参与清廷重要决策的商定。故湘军幕府成了晚清人才的一大渊薮。可见,曾国藩的人才思想付诸实践后收取了较大的封建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中小地主阶级力量,加强了镇压力量,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改变了清朝统治层的人才结构。但是,曾国藩和他一手栽培的封建人才们,不仅没有救活清王朝日趋衰亡的国运,相反地,由于他们掀起的晚清兵为将有的风气,形成了督抚专政的局面,最后在武昌起义的炮声中把清皇朝断送了。事实证明,历史车轮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人才和人才理论才能表现出其应有的活力。曾国藩的人才思想主体是逆潮流的,反科学的,故只能落于空谈。唯一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些合理的点滴和一纸深刻的教训而已。



下载全文:
 
来源:《学术论坛》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