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我国近代一位很有影响的军事人物,他在创办湘军和镇压农民起义中,坚持改革,励精图治,提出了建立战略后方基地、裁兵节饷和实行经费限额管理等颇有建树的军队后勤建设方略,从而保证了湘军战略方针的实现。他的后勤建设方略,是其治军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采的内容。因而,成为后来历届统治阶级治军建军的样板。本文就此作些初浅探索。
一、建立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
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基地,是曾国藩军事战略的核心,也是他镇压太平军农民起义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就对清军的军事体制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将八旗、绿营军的世兵制改为募兵制。这样湘军就成为半官半民的地方武装,其军饷、物资、装备来源绝大部分靠自己筹措,自己补给。鸦片战争之后,国内战争连绵不断,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军饷和作战物资来源十分困难。再加太平军声势浩大,锐不可挡。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曾国藩深知,没有自己的物资、军饷补给基地,不仅难以与太平军较量,就连最起码的生存空间也将面临威胁。
古往今来,明智的军事家都十分重视战略后方基地建设,把它当作军队建设、物资支援和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依托。楚汉之战中。刘邦依靠萧何经营战略后方,从巴、蜀、汉中筹集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前线,充分发挥了后方基地进可助攻,退可救险,停可修整的重要作用,而项羽东征西讨,忽略战略后方基地的作用,最终反胜为败。还有黄巢、李闯实行的流寇主义,导致农民起义的失败。古代战争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曾国藩建立战略后方基地产生极大影响。因此,他首先提出在湖南建立补给基地。湖南是湘军起兵之地,又是长江上游,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再加人和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保证后方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他派出得力的助手左宗棠具体办理各项事宜。左宗棠也不负众望,到湖南后,整顿税收制度,实行精兵简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湖南经济形势大为好转,并很快变成一个兵精粮足的省份,使兵源、粮饷和各种作战器材,源源不断补给前线部队。
随着湘军战线的向东延伸,作战地域的扩大,物资保障任务更加繁重,物资筹措更加困难,继续依托一省物资进行保障难以为继。曾国藩又提出在湖北建立新的后方基地。1854年10月,湘军攻取武昌后,曾国藩上奏清廷,提出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经岳州到武昌的一系列战斗之后湘军人员武器均有很大损耗,需要进行一个较长时期的休整和补充,以巩固和提高其战斗力;二是太平军虽然遭到很大损失,但仍有相当实力,又得到湖北、江西广大群众的支持,若湘军孤军深入,稍有挫折就可能陷入太平军的包围之中;三是湖北经济未及恢复,不能建立粮饷基地,湘军东取江、皖,仍须湖南供给。这样远离战略后方,供应困难,就有可能因缺乏粮食而导致军士溃散,前功尽弃的结局。尽管这些合理化建议遭到清廷的反对,但始终未能动摇曾国藩扩大湖北战略后方基地的决心。在湘军各级将士的精心建设下,后方基地迅速发展。到了咸丰末年,除湖南外,新增加湖北、江西、安徽三个省。这些战略后方基地的建立,为实现湘军“以静制动,以上制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取安徽,后取江、浙”的总体战略,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然而太平军定都南京后,忽视了战略后方基地的作用,使安徽、江、浙逐步被湘军占领,南京失去屏障和依托,粮食断绝,天京陷落。与湘军形成了鲜明对照。
二、裁兵节饷的精兵方针
曾国藩总结了宋、明两代建军的历史经验,也客观分析了清军在乾隆四十六年增兵前后的变化,提出裁兵节饷的精兵方针。
曾国藩从历史经验中看到:“自古开国之初恒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并发现了增兵容易裁兵难,增饷容易节饷难这一普遍现象。指出:“乾隆之增兵一举而加六万五千,嘉庆道光之减兵两次仅一万六千。国家之经费耗之如彼,其多易也,节之如此,其少且难也。”他极为主张裁兵、节饷、加强训练,才能打开清军的局面。他说:“天之患盖有两端,一曰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他列举清军腐败、痪散状况后指出:“医者之瘫治,甚者必剜其腐肉,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卒盖亦当为简汰必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否则,永远也不能扭转这种武备废驰的状况。他还提出一个裁减清军五万的计划。他解释说,此举付诸实践,每年可节省饷银120万两,若专用于救荒赈贫和废除捐例,又可使社会情况和吏治大为改善。当然在创办湘军前,他的这些正确主张和抱负是很难得到应有的发挥,而到了他统帅千军万马时才真正得到充分的施展。
1854年湘军在岳州、靖港、湘潭等地与太平军作战中,连连失败。曾国藩认为,除了作战指挥上的失误外,就是兵员太多太杂,素质太低。于是在长沙进行了第一次整军。整军的中心任务就是大力裁减人员。凡溃散之营,不再收集,营哨兵勇一律裁减不用。经过裁减之后,湘军水陆两师仅为5000人。整军比较干净利索,毫不留情。连他自己亲弟弟曾国葆也在裁减之列。经过长沙整军,一改湘军旧的精神面貌,使其官兵士气大振。1864年,湘军进行了第二次整军,削减了2万兵员。1865年进行了第三次裁减,仅留下刘松山的老湘军营的精锐部队。
湘军之所以能多次转危为安,越战越强,最后转败为胜,与这三次整军有着密切联系。曾国藩对长沙整军深感满意,认为这是他治军建军有方的重要标志。
三、优厚待遇的养兵方针
提高湘军的待遇,改善官兵生活条件,厚饷养兵,是湘军后勤建设上一个显著特点。
曾国藩认为,绿营兵之所以军纪痪散,训练水平低,战斗力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兵饷太少。绿营兵乎时月饷为:马兵二两,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清朝初期还可以基本维持生活,而到了道、咸年间,已经不够五口之家食用,不得不以兼做小贩生意为生,以致训练废驰,军风败坏。曾国藩确信,必须从制度上保证湘军官兵的优厚待遇,才能解决绿营军的弊端,以增强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告诫下属:军队无粮,就会扰民;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会影响军心。还讲:“常使在下之将官多占些便宜,士卒多些恩泽,则人人悦服,切不可处处打算,惹人谈论。”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制定了较高的薪饷标准。营官月饷银200两,是绿营的3倍;士兵每人月饷银6至9两,是绿营的4倍。优厚的饷银,对于生活贫困的湖南农民、绅士和书生是个极大的吸引力,出现“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的局面。曾国藩对此很有感受。他说:“臣初定湘营饷项稍示优裕,原冀月有赢余,以举将领之廉,而作军士之气。”
曾国藩的优厚养兵方针,为湘军官兵提供必备生活条件,解除了官兵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凝聚力。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农民和书生踊跃应募,确保了兵员的质量。因此,具有双重的意义。
四、开辟水路的军事运输
湘军的后方战略物资之所以能干里迢迢输送到前方,很重要一条经验,就是控制长江水路交通的命脉,从而赢得了作战的主动权。
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中,发现水师作用非凡,是陆地部队无法取代的。它平时可承担作战物资运输,战时承担兵力运输和水上进攻任务,具有多种用途。因此,他下令抽调5000官兵,立即组建10个营的水师。在一些重大战役中,曾国藩把后勤机构粮台设在战船上,其它军用物资、粮食、军械器材分装各小船,并雇请夫役水手随船待命。其它战役,后勤机构一般设在靠近长江附近地区。这样一方面可以依托水师火力掩护,确保物资的安全;另一方面物资可由水师运输到各部队驻地,水路、陆路相互衔接、互为依托,互相支援,减少了倒运和人力,提高了效率。太平军重要首领李秀成在总结天京失陷时,对湘军水师给予了客观评价。他说:“由上而下,利在水军,我劳彼逸,水道难争。”罗尔纲在《湘军兵志》中谈到:“不是湘军陆军战斗力强,湘军远不是太平天国军队的敌手,而是因为湘军粮道设在江边,由水师运输,保护了粮食供应,源源不断,能够做到持久战。太平天国的粮道是由陆路运输,在当时交通情况下,陆路是干难万难的,冬衣、粮食都运不上来,无法持久进攻战,而不得不退兵。”
自古以来,我国军队就有利用天然江河或开辟漕运,输送作战物资的历史,但真正把水路运输与陆地作战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形成整体作战能力,这方面曾国藩开创了历史先河。他在总结作战经验时说:“贼之米粮运于二百里之外,我之米粮去水次甚近,我可持久,贼难持久。”可见,控制长江水路交通,开辟水路运输,为湘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五、大力改善武器装备
武器装备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后勤建设的中心任务。曾国藩深知太平军兵多将广,训练有素,绝非一般农民起义军之辈。因此,要战胜太平军,就必须把主要经费投入改善武器装备上,使湘军战斗力有一个质上的飞跃。
曾国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提出:“水师事宜,以造船置炮二者为最要”的主张。创办湘军后,又提出湘军的武器装备建设的总体思路,即船要精工良木,坚固耐用;炮要不惜重金,购洋炮;船炮不齐,决不出征。据此,他一方面自筹大批经费,通过外商购进新式武器。咸丰三年曾国藩在衡州奉诏迟迟不出兵,主要是等广州炮械的到来。咸丰四年湘军建成出师,初步胜利,主要依靠从广州购买的烊炮。此时,湘军已装备火炮约600尊,战船361艘。对此,曾国藩在奏折中谈到:“此次蒙皇上屡降谕旨,饬令两广督臣叶名琛购备洋炮,为两湖水师之用。现已先后解到六百尊来楚,皆系真正洋装,选验合用之炮。湘潭岳州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力。”但当时战争频繁,需要武器甚多,仅仅依靠购买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曾国藩、骆秉章先后在衡州、长沙、安庆创办制造厂、军械所,召集各地能工巧匠,精选木材,不惜工本,建造战船和枪炮,以缓解部队战船、枪炮的不足。
六、实行经费限额管理
军队是纯消费而且是高消耗的单位。自古就有“日费千金”的描述。因此,如何使用好有限的经费,使之节约、经济,发挥更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是军事家运筹的关键问题。在这方面,曾国藩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他提出了对部队进行经费限额和包干管理的新对策。
曾国藩根据湘军各营数量,制定了一个最高的经费消耗限额,每月大包干,节约归己,超支不补。从而改变了过去经费月月超支的现象。他在饷章上规定:每营大建月支银2892两,小建月支银2802两。对营以上部队也做出规定:“凡带千人每月支银不超过5800两,凡带万人每月支银不超过5.8万两。还针对部队官员任意超编现象,实行了经费定额包干。一是各营办公费包干;二是各级官员定额包干;三是官员的专论差使包干。还规定,凡带千人长夫不超过360名,凡带百人长夫不超过36名。曾国藩说:“向例军营各官,递升一阶,则酌加薪粮若干,或得一巴图鲁勇号,则领饷更优,臣所定湘军陆师章程,专论差使,不论官价,营哨各官论功则随时保擢,领饷则从不加支。即使千把保至提镇,而薪粮如故,其巴图鲁等项,亦但有虚荣,而无实惠。”
由于采取了上述新的举措,使湘军的经费和官员编制得到有效控制,与同等数量的绿营军相比,经费开支节省五分之一。曾国藩对此谈到:“从前江南大营请销兵丁口粮,每月支银三两八钱有奇,仍支本身余丁、本色口分米粮,加以管带员弁大小约三十余员,盐粮等项,连原省坐粮,每用兵一千名,每月约需银七干两请销。勇营口粮每名日支钱三百文,钱价的中折银,每名月需银六两以外,加以管带各官薪水杂支,每勇千名,每月亦逾六千两。臣部湘勇以五百人为一营,营官哨官勇夫薪粮公费,统计一营月支银二千八百两有奇。每勇千名,合计不过五千七百余两。较之江南大营成案,有减无增。”
曾国藩作为清朝末期一位显赫人物,在军事舞台上活跃了近二十年,在治理军队、建设军队和管理后勤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后人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但是,由于他是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上,逆历史潮流而动,改革缺乏群众性,同时也不可能彻底。比如,改进武器装备,他总是瞻前顾后,缩手缩脚,致使湘军的武器装备近代化水平偏低。经费实行了限额管理,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层官员中的中饱私囊、营私舞弊的腐败作风。所以,曾国藩的改革在主观的愿望与客观的实践上,毕竟存在较大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