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生于1794年3月,今年正值他诞辰二百周年。缅怀先贤,谨将他在鸦片战争时期前后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事迹,及政治、经济的改革思想,向读者介绍,以此纪念他的光辉的一生。
19世纪40年代,清代道光当政的时代,由于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贩毒,售卖鸦片,当时爱国官员湖广总督林则徐向皇帝剀切奏言:“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道光认为林则徐所说的是深谋远识之言,命林以兵部尚书佩钦差大臣关防,驰赴广东禁毒。由此引起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这一次战争,道光皇帝在满族官僚、投降派琦善等的怂恿下,妥协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当时坚决抗战派是以林则徐为首的一些爱国官员,魏源就是其中之一。
龚自珍(1792~1841)、魏源(1794~1857)是当时两位有名学者,经学家,政论家,又是诗人。他两人是挚友,又都是林则徐(1785~1850)的熟人。龚自珍著有《定盦文录》,魏源为其作序说:“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文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复于古,古则复于本。”并指出龚自珍“于经通《公羊春秋》,于史长西北舆地。其文以六书小学为入门,以周、秦诸子吉金乐石为崖郭,以朝章、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晚犹好西方之书(指印度佛经),自谓造深微云。”魏源还有《江口晤林少穆(林则徐字少穆)制府》五律二首,其一云:“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方木三年艾,河山两戒图。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时林公属撰《海国图志》)其二云:“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蘋。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囷。”上面举了魏源的一文二诗,说明林、龚、魏三人相交之情。
林则徐主要的工作是从政。当帝国主义者在中国贩毒并军事入侵中国,林则徐属抗战派,坚决反对侵略,表现出爱国主义的伟大气概,取得广大人民的敬仰,也为许多爱国主义知识分子所拥护。他同龚自珍、魏源的相交之情,是由爱国主义思想把他们三人结合起来。龚自珍和魏源,都有丰富的著作流传于世。龚自珍留下三百多篇论文和近八百首诗词,魏源则有《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大学发微》、《诗文集》、《圣武记》、《海国图志》等著作行世。两位经学家,都是主张“通经致用”的。魏源说:“繙十四经之编,无所触发,闻师友一言而终为服膺者,今人益于古人也;耳聒义方之灌,若罔闻知,睹一行之善而中心惕然者,身教亲于言教也。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默觚上•学篇二》)今人益于古人,身教亲于言教,披图不能知山,谈海不能知海,看菜谱不能知味,要知山、知海、知味,在于一足、一瞥、一吸。经学家能如此重视实践,如此重视今人,如此重视身教,这在当时社会是不可多得的。
魏源的学问渊博,他的湖南同乡湘阴人郭嵩焘,曾为魏源的《古微堂诗集》作序,说:“默深(魏源字)先生喜经世之略,其为学淹博贯通,无所不窥,而务出己意,耻蹈袭前人。”淹博贯通,务出己意,耻袭前人,这概括了爱国主义学者魏源的学术面貌及其特点。
魏源和龚自珍两人都研究过佛学,魏源之子魏耆在《邵阳魏府君事略》上说他父亲跟一居士和两法师“从闻释典,求出世之要,潜心禅理,博览经藏。”魏源对子学的研究,成绩也大,他对老子有专门的研究,著有《老子本义》一书,并在序言中指出:“后世之述《老子》者,如韩非有《喻老》、《解老》,则是以刑名为道德,王雱、吕惠卿诸家皆以庄解老,苏子由、焦竑、李贽诸家又动以释家之意解老,无一人得其真。……要之,《列子注》莫善于张湛,《庄子注》莫善于向(秀)、郭(象),而《老子注》则无善本焉。”魏源以解老得其真自任,以《老子本义》为注解《老子》的善本自任。他在《论老子二》上说:“河上公日:老子言我有三宝: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慈非仁乎?俭非义乎?不敢先非礼乎?易曰:‘德言盛,礼言恭’。又曰:‘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老子有焉。……老氏书赅古今,通上下。上焉者羲皇、关尹治之以明道;中焉者良(张良)、参(曹参)、文(汉文帝)、景(汉景帝)治之以济世;下焉者明太祖诵不畏死而心减,宋太祖闻佳兵不祥之戒而动色是也。儒者自益亦然,深见深,浅见浅。余不能有得于道而使气焉,故贪其对治而三复也”。魏源以《易》解老,以儒解老,是他研究《老子》的特点。
魏源和龚自珍都研究舆地之学,龚长于中国西北地理学,魏源长于世界舆地学。他的《海国图志》一书,是在史志及林则徐所译《四洲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篇幅长达一百卷,是距今150年前中国近代第一部的详细的世界形势图,内容有图,有表,有文,有议论,它所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魏源说是:“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从西洋人谭西洋也。”这就是说是根据西洋人本国的资料而编成的,包括林则徐所译的《四洲志》及许多岛志和夷图、夷语资料。为什么写这一部书,魏源说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然则,有此书是就可以御外侮呢?他答道:“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无形之兵也。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其一。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毋画饼,则人才之虚患祛其二”。《海国图志》是祛人心之寐患、祛人才之虚患的著作,对御外侮是起到务本的作用。有了《海国图志》这样的著作,则可以知敌其形,知敌其情。魏源说:“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海国图志》在战略学上有发动人心觉悟和培育人才的作用,在战术学上有知敌形和知敌情的作用,起到歼敌致果的作用。这是一部保家卫国御外侮的爱国主义名著,是魏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魏源“淹博贯通,无所不窥”,除经学、子学、佛学、诗词及舆地之学以外,他还有《元史新编》、《说文转注释例》、《说文假借释例》、《说文会意谐声指事象形释例》。他当鸦片战争时期,拥护林则徐的抗敌御侮政策,他写有《道光洋艘征抚记》长文,记述我国抗敌御侮的详细情形,是了解鸦片战争的第一手史料。他在这一篇文章中,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说:“粤东不议守而专款,是浪款也。奕山不筹守而即战,是浪战也。颜伯焘、裕谦、牛●不择地而守,是浪守也。诚能择地利,守内河,坚垣垒,练精卒,备火攻,设奇伏,如林(则徐)、邓(廷桢)之守虎门、厦门,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则能以守为战,以守为款。以守为战,则岂特我兵可用,即佛兰西、弥利坚皆可用,即廓尔喀亦可为我用,以外敌攻外敌也。岂特义民可用,即莠民亦可用,以汉奸攻逆敌也。以守为款,则我无慑于彼,彼有求于我,力持鸦片之禁,关其口,夺其气,听各国不得贸易之夷居间调停,皆将曲彼而直我,怒彼而暱我,则岂特烟价可不给,而鸦片亦可永禁其不来,且可省出犒夷数千百万金,为购洋炮洋舰,练水战火战之用,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魏源生当19世纪40年代,由于爱国心,知道要坚决御外侮,但尚不知道帝国主义的本性,尚不知道封建王朝无法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腐朽的官僚为了保持奴役人民的政治制度,对外敌投降是他的本性,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割地赔款,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失败原因不在于战役战术上,而在政治上。关键在于敢不敢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当然我们不能以此要求魏源,但在中国近代史开始时期,中国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像魏源这样忧国忧民,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是值得我们后代人敬仰的。二百年来,中国革命知识分子跟着爱国主义学者的步伐,奋勇前进,终于在20世纪40年代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今后仍将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使我们的社会繁荣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