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在扬州史事考述
作者:许卫平
【摘要】中国近代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魏源,从中年时代起寓家扬州府城,直至其谢世的20多年中,他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扬州城中。
  中国近代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魏源,从中年时代起寓家扬州府城,直至其谢世的20多年中,他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扬州城中。魏源扬州生活的时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扬州,他曾与当世的明儒硕彦交接往还,以志趣抱负相激励,以文章经济相莫逆,留下件件脍炙人口的美谈;他曾以经世之学为探针,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诸多富有实效的修政方略,书就种种雄文巨著;他曾莅官扬州府辖州县,以民生利病为要政,以民众疾苦为急务,施行桩桩善政义举。有关文献典籍中从多方面记载和反映了魏源在扬州的史事活动与懿行业绩。本文于此从以下几方面稍作考述。

一、交接友朋,研学励志

清道光十五年(1835),魏源42岁时,为让其母安度晚年,在扬州府城新城仓巷购下一座园宅,取名“挈园”,奉母以居。民国《江都县续志》载:“挈园,邵阳魏明府源寓庐,在钞关内仓巷。有古微堂、秋实轩、古藤书屋诸胜。”魏源在寓居扬州的生涯中,与友朋的交接往还非常活跃和频繁,他生性慷慨好客,不吝钱财,后人称他:“性豪豁,所交多魁儒硕士及一时闻人,游宴投赠,费颇不资,一无所顾惜。”来扬的友朋都被魏源接纳留居挈园,秋实轩成为专以接待的寓所。魏源在扬州接待的人物既有其学业方面的师友,又有志趣相投的挚友,还有宦海中的清流人物,可谓净友。魏源与他们交接面晤之间,有对学术上的切磋砥砺,有于诗文上的吟哦唱酬,更有在志趣上的抒发激励。如道光十五年,魏源留再次来扬州的湖南新化才子邓显鹤宿于挈园,以诗唱酬,邓氏留下了《宿扬州魏默深掣园留题一首》诗,表述了对老友的深挚之情;道光十九年秋,翰林院编修何绍基至扬州,魏源在家中设宴款待,何氏性趣甚浓,为魏源题书“果味满园”大字后,另作《扬州魏默深留饮掣园》诗以记,并又作《柬魏默深》诗:“蕙抱兰怀只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借物言情,表达了这位挚友对老友的赞赏及对其志向难酬的焦叹之情。道光二十七年正月,魏源参加江苏巡抚梁章巨在扬州之所的聚会。扬州饮馔丰侈,习以为常。梁氏与魏源等人发起作“挑菜会”,以示俭破侈,推衍竹西韵事,其事一时成为美谈。

魏源与清代后期另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更有着密切的情谊。龚自珍北往南去之间,常于扬州停留,每次皆住魏宅掣园的秋实轩,而辄欢叙乃至忘情。民国《江都县续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自珍至扬州,馆园中。龚无靴,假于魏,魏足大而龚小。一日客至,剧谈大笑,龚跳踞案头,舞蹈乐甚。洎送客,靴竟不知所之,后觅得于帐顶。当双靴飞去,龚不觉,客亦未见。名士风流,至今传为佳话。

由此,秋实轩又得“落靴轩”之名。道光十九年龚自珍南归途中特至扬州。晚清扬州经济文化衰败的景象已始呈现。可是,魏源还是与龚自珍及扬州著名学者刘文淇、刘宝楠等业友兴致勃勃地聚会,“跌宕文酒,凭古吊今”,龚自珍欣然作诗:

七里虹桥腐草腥,歌钟词赋两飘零。

不随天市为消长,文字光芒聚德星。

诗中说,虽然昔日文人聚会的盛况不再,但业友们的情怀不会随天市景象而消长,他们的相知相逢犹如天上的德星聚会,永远闪亮。道光二十一年八月,龚自珍离京南下又至扬州,住于挈园。其时,魏源正撰写《圣武记》,龚自珍书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一代典,成一家言”楹联,赠魏源以鼓励,两人可谓心心相映。

二、著书作论,匡时救世

魏源在扬州生活的时期,正是他人生政治思想、政论成就和学术业绩大放光彩的时期。其间,他撰写了甚多关于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中的重大问题的论著,起着经世致用的效用。道光中后期,清王朝的漕运、盐法、河工和兵恫四大政出现了危机。魏源对此数政,皆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尤于盐法贡献最大。扬州素为“盐策要区”,是两淮盐政中心。魏源在扬州通过周咨广稽,洞悉盐政积弊症结所在,先后写下了《淮南盐法轻本敌私议》、《淮北票盐志略序》、《淮北票盐记》等,提出“票盐”之议,并作《筹鹾篇》,强调“鹾政之要”,提出“缉场私”、“轻商本”之策,又详陈溢国课,平场价,裁浮费之法,并主张广为推行。史籍记载,道光二十九年,武昌塘角发生大火,烧掉400余艘盐船,群商请退,两江总督陆建瀛采用魏源之议,盐价骤贱,民众欢声雷动,而两淮实收课银500万两,远溢往额。

魏源在扬州亦深深关注着北方的河工重政。黄河为患已久,河费日增。魏源通过历史考查,认为黄河人海故道淤塞太甚,已不堪用,必须改道。他写下《筹河篇》上、中、下三篇,主张尽弃以前河道堤堰设防之事,用大清河故道引黄入海,以为正本清源、一劳永逸之计。魏源更是留心与扬州生命故关的河务。他常常与对河工水利深有研究的翰林院编修冯桂芬和熟谙扬州之地水道的扬州学者刘文淇等人“纵言河事”。他在为官兴化县后,亲自考察里下河地区水利的来龙去脉,调查了解上游、中游的水情,甚至由六合绕赴盱眙、天长等地,查勘河流故道,并汇查历年案卷图说,写成《上陆制府下河水利书》,向扬州知府陆建瀛陈述河防策论。他还亲自率民工在运河东堤之外筑“西堤”以防汛。

魏源在扬州期间,积极倡行漕政改革,写下了《钱漕更弊利》、《上江苏巡抚陆公论海漕书》等,论述了漕运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兴海运以除弊,并条陈诸种策议。

魏源居住扬州期间,还对清廷弊政的产生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究,认为清朝“凡中外官制、律例、赋额、兵额,大都因明制而损益之”,但明朝,“士得以讲求有用之学”;而清朝,“举天下人才尽出于无用之一途”,于是至道光年间,食、兵二政弊端显现。为了以明代的变迁得失作为前事之师,他详搜明代有关财政、兵政方面的论文,编辑成一部78卷的《明代食、兵二政录》大著。继后,又撰成《书明史稿一》、《书明史稿二》,呼吁人们要区别真伪,明辨是非,从明代经世之文里寻找前朝治世的借鉴。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魏源竭主抗侵御侮次年,他应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幕府之延,赴浙江抗英前线。因在定海守卫问题上,他的主张未被采纳,不久便在失望中北归扬州。途中,作《自定海归扬州舟中四首》,其一曰:

到此便筹归,应知与愿违。狼烟横岛娇,鬼火接放旗。猾虏云翻覆,骄兵气指挥。战和谁定算?回首钓鱼矶。

不久,定海失守,魏源忧愤交加,闭户于挈园家中,努力寻求抵抗外侵的方略,苦苦探索强国振民的道路,奋笔撰写匡时救世的雄文巨著。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就在清政府在南京与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当月,魏源发愤完成了《圣武记》。全书共14卷,约40万字。书中通过歌颂清初的“盛世武功”,希望清王朝能转弱为强,整武备,雪国耻,并且成为“军政修”、“官强”、“兵昌”、“令行”、“四夷来王”的独立强国,希图借此振奋民心士气,激励民族气节,共同抵御外侵,并且还提出了一些战胜外国侵略者的方略。书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其刊出后,立刻受到社会的欢迎。道光二十六年,魏源在扬州第二次修订刻印了《圣武记》。后人对此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近代学术思想大家梁启超论曰:“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实罕见之名著也。”在此期间,魏源还撰成《道光洋艘征抚记》,全面概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竭力表彰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官兵,揭露和抨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清廷投降派,总结了抗英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且提出了“师夷”、“制夷”的战略思想。该书尚未及刊刻,即被广泛传抄,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光二十一年,林则徐被清廷革职发配伊犁,在从浙江到扬州的途中,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同魏源会见,二人同宿一室,彻夜长谈。林则徐将自己在广州任上为了解“夷情”、“讲画”时务而译编的《四洲志》一书的材料交给魏源,希望他以此作参考,编写一部全面介绍外国情况的书籍。魏源回到扬州后,于当年六月开始写作,至次年十二月写成《海国图志》。该书以《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中外著述资料,按区分国,对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史地情况作了研究与介绍,全书共50卷,约57万字。刊行后,国内争相传诵。御使朱琦曾致诗魏源说及该书在京城争相刊购的情况:“况闻兹书出,市贾纷雕镌。辇下诸要人,争买不计钱。天聪倘易达,无侯予小臣。”魏源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又多方征求意见,复加修改增补,不但增加了对西方国家的介绍,而且大大加强了“西洋技艺”的介绍,增加了多种近代军事器械制造和使用方法的内容。全书扩为60卷,于道光二十七年在扬州重刊。继后,他对《海国图志》再加补充,并亲自到澳门、香港游览,购置外国人的书籍、地图加以参考,将其扩撰为100卷,约88万字,于咸丰二年(1852)最后定稿,并刊印于扬州府属高邮州的任上。书中增加了多幅地图和西洋船炮器艺等图式资料,成为当时中国最完备的了解世界知识的一部书籍。尤其是书中提出的“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主张,对开启民智民心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魏源在扬生活期间,更是他诗文撰作的丰硕之期,他曾先后撰作编著了《挈园文钞后集》、《古微堂诗稿》、《古微堂文集》、《戏自题诗集》等,此外,尚有众多的吟哦唱和之作。魏源热爱扬州古城的胜景名迹,见物生情,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绝句。如,《扬州病起春郊偶泛》三首中有:

一篇《秋水》记庄周,此地分明入梦游。记得芰荷香里路,共凭杨柳水边楼。树归画稿何曾长,泉爱吟声不肯留。游女哪知陵谷感,红桥白塔作中秋。

其《扬州画舫曲》十三首中有:

二分烟水一分人,廿四桥头四季春。蒲苇有声疑雨至,谁知湖雾是游尘。

山外青山楼外楼,人生只合死扬州。养花天气养苔地,轻载吴娃水亦柔。

湖外青山山外湖,人言此地旧蓬壶。不知白塔红桥景,可似《清明上河图》。

花瘦水肥三月天,独凭文汇阁栏前。贯虹夜月万千轴,压倒扬州画舫编。

这些妙言佳句,道出了扬州景胜的诗情画意,亦寄托了魏源对扬州湖光山色的赏心悦目之情和留连眷爱之意。

三、吏任为民,善政多施

道光二十四年,魏源51岁时考中进士。次年秋,奉檄权扬州府东台县(今盐城市辖东台市)。在东台县令任上,他“礼耆德,惩奸猾,士民悦服。”他速结狱讼、修建书院、储卷籍、设义学、整饬育婴堂、推种牛痘,尤其是重视当地的河工水利建设。他的善政令民众齐声称颂。他在东台任上仅仅七八个月,便因母亲去世而去官回扬州守制。东台前任知县曾向民众预征漕银4000两,魏源接任后,恰逢上司追征,他不忍民众再增负担,乃倾尽私囊赔垫,以至窘迫得连扶母枢归乡安葬之资都没有。以后还是通过向亲友救援借债,才得以运回其母的棺枢。

道光二十九年,魏源被委署扬州府兴化县知县。兴化为扬州里下河极洼之区,地势如釜底,又临高宝、洪泽两湖,人秋必定涨水。曾修筑南关、中新等5坝,以资宣泄。魏源赴任之际,恰值兴化之地连旬大雨,邻邑高邮因湖水盛涨,河官担心堤防缺口,欲启坝放水。当时正是新谷垂秀结实之时,坝启,兴化首当其冲受水害。此讯传出,民情汹惧。魏源闻风急驰赴任,他先抵高邮探水势,作调查,然后至兴化接印,随即奔赴各坝,在风雨泥淖中督促兵民加筑堤防。并连夜赶至扬州河督行署,请伤河厅各员,速开运河东岸24闸,分路宣泄河洪。还提出,即使非要开启高邮5坝,也要等新谷收割登场,获准。魏源赶回兴化,亲登大堤指挥护堤。危急之时,他以身伏堤,屡被巨浪冲漂。民众请其稍避风浪休息片刻,魏源不应,坚持至风浪平息方已。他双目红肿如桃,见者无不落泪。魏源率10余万民众日夜护堤,直至立秋,稻谷收获之后,才启坝泄洪。结果,下河稻谷喜获丰收,里下河7州县民众齐颂魏源“有拯饥拯弱之功”,谓所获之稻为“魏公稻”。“他通过亲自考察里下河地区水利的来龙去脉,查勘河流故道,向知府陆建瀛陈述了自己的河防论见,并率民在运河东堤之外,筑西堤以防汛。兴化民众颂扬魏源功绩,特制“保障淮扬”字匾,悬于大堂之上。由于积劳过度,魏源患上疸疾,体弱食艰,消息传出,“里河耆旧妇孺斋戒祈攘,香火千里,吁嗟万家。”,

魏源在兴化任上还有诸多的善举。据咸丰《兴化县志》载,魏源在任后,“以教养相表里,函修邑志,广书院,鼎新斯阁,为藏修息游之所。并于阁之东建讲舍两椽,是役也,筹拨闲款,不捐于民”,等等。以至在他调离兴化官任时,出现了“倾城竟赠送行文,不饯朝阳饯夕曛”的景观。邑人赞颂魏源曰:

才非百里,学贯九郑。蟾惟下驻,琴韵长留。身居中士,神往流洲。潜心著述,远采穷搜。时方浑噩,公已研求。卓彼先觉,如有隐忧。牛刀初试,抵柱中流。淮扬保障,千载寡俦。

咸丰元年九月,魏源得补授扬州府高邮州知州,仍兼海州分司运判。在高邮州任上,他继续施行了诸多的善政。高邮湖面宽阔,骤起的风浪常危及船民生命,他令人于湖心挑筑大堆,栽榆植柳,以便湖船躲避,并按湖面地势,在多段挑浚疏通,修成便于船只收口避风的救生港,增加船民安全保障。他勤谨为政,尤慎刑狱之事。对民众诉讼,尽量从速处理发落,不致因长期囚禁拖困而误其生业。他反对虐待囚犯,所管的牢狱,“皆深檐敞墉,暖室凉棚,给衣施药,囚逸且安,无殃折者。”光绪再续《高邮州志》记述,魏源曾将文游台改置书院,其“登临不独贪春色,要看千家雨后田”的诗句,反映了他注重实际,注重民生实用的心志。他狠抓当地的社会治安,严施律法,对土匪劫夺者,立即果示;对逃兵溃勇,尽行驱逐;官兵过境,有犯强奸掳掠之事者,即捉拿正法,即使领官讨情,亦无一允者。因此,地方整肃,民心安定。高邮还流传着魏源“砍树劝学”的故事。当地奎星阁下有一古槐,枝干苍劲如盖,浓荫遮地数亩,引得一些士人整日嬉戏消闲于此,荒废学业。魏源见此,骤命砍伐,士人聚哗,魏源教育道:“作养人材,守土者之责也。高邮近年科举断绝,皆此故耳。今诸士不能毋怨,扭于习耳。虽然,后必有易怨而为德者。”果然,当年秋天乡试中,高邮文武诸生中式8人。而此后,高邮甲科不绝。

咸丰三年三月,魏源因对太平军抵抗迟误军报,被奏幼革职,后上谕恢复官职,魏源却辞退归里。后率全家避兵战而侨居兴化。社会积弊的日益加深,强国之道的无法实现,世道的动荡多乱,个人仕途的波折失意,使魏源渐生疏冷尘世之情而潜心净业。咸丰六年春,魏源去高邮,秋天往游杭州,次年三月初一,病逝于僧舍,葬于西湖南屏山方家峪。同治五年扬州府兴化县士民公请附祀魏源于兴化范文正公(仲淹)祠堂,以示承范公爱民为民之志者。同治十一年人祀高邮州的名宦祠,以寄托高邮民众对他的深切怀念。
下载全文:
 
来源:《江苏地方志》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