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辛亥革命后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作者:陶用舒
【摘要】辛亥革命后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放弃武装斗争,转而与袁世凯妥协的结果,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于上海,则是袁世凯破坏共和、坚持独裁、实行武力统一的结果,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的最终分裂。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放弃武装斗争,转而与袁世凯妥协的结果,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于上海,则是袁世凯破坏共和、坚持独裁、实行武力统一的结果,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的最终分裂。在这一年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代表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各自进行了不同的活动,本文试图对他们的政治主张与活动加以比较,并进行一些分析。



恩格斯指出:“在第一次巨大成功之后,胜利的少数照例发生分化,一部分满足于已达到的成就,另一部分人继续前进,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辛亥革命后,同盟会內部矛盾更趋尖锐和复杂,政治上争权夺利,思想上倒退混乱,组织上分崩瓦解,基本上分裂为三种类型。

一是脱离同盟会革命原则,热衷于争夺政治权位。章太炎大唱“革命军兴、革命党消”,攻击孙中山,联合张謇、赵凤昌、汤化龙等立宪派及黎元洪、程德全等旧官僚,并勾结梁启超等,走上了拥护袁世凯、反对革命派的道路,进而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与同盟会公开决裂。武昌首义领导人之一的孙武,为了巩固个人权位,竭力攻击蒋翊武、孙振武等湖北革命党人,进而纠集一些人发起组织“民社”,拥黎元洪为领袖,与同盟会分庭抗礼。陈其美取得上海都督后,为巩固其地位,排挤李燮和,暗杀陶成章。陈炯明就任广东都督后,竟对同盟会将领采取缴械、驱逐、甚至枪杀的政策,对反动将领则竭力拉拢,倚为心腹。王金发担任绍兴都督后,骄奢腐化,打击、排挤革命党人。上述多人,都曾是革命功臣,在群众中深有影响,却都离开了同盟会革命道路,甚至反目成仇,成为反对革命的力量。

二是思想消极、意志衰退、离开革命、各奔前程。同盟会对民主革命的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甚至将其纲领简化为“驱除鞑虏”一项,认为清帝退位、共和有名,就是革命成功。因此,辛亥革命后,许多人失去了革命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革命热情也随之消失。一种是悲观失望、脱离革命。他们对南北议和不满,退出政界,归隐林泉,耕种自给。有的则自甘堕落,娶妾吸毒,胡瑛就是一个典型。有的悲观失望,愤而自杀,如吴玉章的二哥。一种是出洋留学、离开中国。他们认为“民国已经成立,自己就应该学点真实的本领,将来好从事建国的工作”,因而不少人远走日本、欧美,亦离开了革命。一种是由官而商,追求财富。如朱芾煌在四川夔关监督任上,积聚钱财,然后在北京买地建房,收租取息。陈少白辞外交司长职,与李煜堂合作,开办多种企业。王赞承、胡玉珍等人,均由官场进入企业,力求在经济上发展。总之,上述三种人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了同盟会,脱离了革命。

三是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仍然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为中国的民主、共和、富强而努力奋斗。

孙中山在一种复杂的心情下,辞大总统职务。一方面,孙中山的辞职,是迫于袁世凯的军事压力与革命內部的妥协潮流,“只得服从民意,迫而牺牲革命之主张”。另一方面,孙中山的辞职又是自愿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孙中山有其清高、幼稚的一面。多次表示:“文于国事,只知有役务,不知有权位,故于进退之位,行其当然,不假勉强”。原“以退逸之身,享自由之福”。同时,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又有其认识模糊的一面。认为“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均已达到”;今后的任务,只是实现民生主义。从此,孙中山走上了实业建国的道路。4月3日,孙中山离开南京,开始了在全国各地宣传实业建国的活动。8月,孙中山在北京接受袁世凯任命,就任全国铁路总监,并表示10年内不问政治,筹款60亿元,修建铁路10万公里,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随后,孙中山在各地考察铁路和工矿企业,对全国铁路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在上海成立中华铁路总公司和铁路督办办事处。1913年初,孙中山又远渡日本,寻求支持、筹集经费。总之,孙中山在辞职后一年中,全身心地投入了实业建国活动之中。

黄兴是辛亥革命和建立民国的功臣,对于南北议和,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孙中山辞职后,黄兴为南京留守,虽掌握一定兵权,实际上只是为袁世凯主持裁撤整理南方军务事宜。6月,黄兴交卸南京留守职务,并遣散军队。从此他一心“避政界而趋实业界”,支持孙中山实业建国方针,也关心宋教仁的政党政治活动。9月,黄兴赴北京,与孙中山同袁世凯共商国事。10月,黄兴离京,经上海、武汉返湘,沿途宣传实业建国主张及国民党的纲领,并制定开发湖南实业计划。11月。就任袁世凯任命的汉粤川铁路督办。此后,黄兴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振兴实业,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实业建设的主张和见解,并亲自投身于实业建设活动中。

宋教仁的活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1913年4月到7月,宋教仁在北京任内阁农林总长。一方面,宋教仁积极工作,制订施政纲领,“取渐进主义”,力图“以10年为期,定国家实政之大方针”。另一方面,宋教仁广泛交游,接触各派政治势力,网罗全国人才,扩大同盟会影响。通过这些活动,宋教仁声望大增。二、1912年8月到10月,宋教仁全力筹建国民党。8月,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小党派,组成国民党,推孙中山为理事长(由宋教仁代理,掌握实权),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三、1912年10月至12月,宋教仁回湖南桃源家乡省亲。四、1913年元月至3月,宋教仁周游长江流域南方各省,发表演说,宣传政见,“并抨击袁世凯的一切阴谋,词意激昂,听众无不鼓掌”。可见,宋敦仁的政党政治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支持,成为袁世凯专制独裁的心腹之患。

二

孙中山辞职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仍然坚持革命,但是,他们实现革命的具体道路和手段是不同的,有分歧的。这种不同和分歧,是在大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各有侧重,因此,他们又能互相理解和支持。并有密切的联系。

孙中山一贯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不断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民生”是社会进化发展的“原动力”。他说:人类有“疾苦幸福之不同,生计实为其动力”。以后,孙中山发展了这一思想,明确指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历史的重心”。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后“唯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各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因此,他强调“解职以后,尚有比政治紧要的事待着手”。为此,孙中山在辞职后一年内,发表各类文稿(函电除外)157篇,讲民生主义实业建设的有67篇,占总数的43%;发表演说76次,其中讲实业的44次,占总数的58%。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实业建国的主张和具体方案。

第一、发展实业要用和平的方法。孙中山认为,进行种族革命和政治革命要用武力,而社会革命则可用和平的方法实现:“社会革命比诸政治上革命愈属重大,且非兵力所能援助,必须以和平手段从事”。他又认为:“英美诸国社会革命,或须用武力,而中国社会革命,则不必用武力”。因为英美各国文明进步,工商发达,资本家多且掌握权利,“故社会革命难”;中国则“民穷财尽,中人之家已不可多得,如外国之资本家更是没有”,故“中国社会革命易”。显然,孙中山的上述分析并不准确,特别是其实业建设在于依靠袁世凯政权。他不仅接受了袁世凯的任命,而且向袁世凯保证:10年不问政治,支持袁“为总统十年”,“练兵百万”,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自己则在袁班权领导下,修10万公里铁路,使中国成为世界富国。

第二、发展实业的中心是修筑铁路。孙中山强调:“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我中华之弱,由于民贫,余观列强致富之原,在于实业。今共和初成,兴实业为救贫之药剂”。实业建设中,“最要之一件,则为交通,以今日之国势,交通最要者,则为铁路”。“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路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路之远近计之”。孙中山还亲自草拟计划,为中国精心绘制了一幅雄伟的铁路建设蓝图。

第三、修筑铁路的经费以借外资为主。孙中山反复强调,“国家欲兴大实业,而苦无资本则不得不借外债。借外债以兴实业,实內外所同赞成的”。为此,孙中山主张政府实行“开放政策”,方便“外国人到中国办理工商等事”。为了保障国家主权,孙中山规定以40年为期,外人所筑铁路归还中国。他又以美国曾借外债修建铁路的事实说明,外债不会祸国,反而有利于国家迅速富强。

黄兴在孙中山辞职后,提出了实业建国、教育救国、政党政治三位一体的政治主张。他在自动解职时明确表示:“兴虽去位,心不忘国”。他认为“今日虽已推倒满清政府,而障碍之物尚多”,“民国之危,甚于累卵。故当此未解决时,诸君当如何研究其欲而图救”。他“图救”的具体方案是:

第一:“实业为发展国力之母”。黄兴认为,“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莫由”。若“国人苟能各视其能力,发奋经营实业,父老兄弟互相劝勉,则国家之繁荣,亦实可计日而待”。在实业建设中,黄兴也非常重视铁路,认为“实业若人身之血液,铁路则其脉胳”,只有大力发展铁路,才能建立国家富强的基础。

黄兴发展实业的主张,虽和孙中山一致,但有自己的特点:其一,黄兴在重视铁路的同时,把矿业与之同等对待,甚至更重视矿业。他说:“民生政策,无非得使人享自由幸福,但民生政策所包甚广,果以何者为前提,自必先从实业着手,实业又当从工业着手,工业当从矿务着手”,即“实业又以矿为第一”。其二,黄兴重视实业的同时,又十分重视农业。认为“中国国家自有历史以来,无然为地球上一最大农业国”,故发展农业“为第一件事”。其三,在资金来源上,黄兴主张多种渠道。一是吸收海外华侨资本,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华侨回国投资。二是创办中央银行,改革币制吸收社会资金。三是提倡合资经营,以抵制外人经济势力,发展本国实业。

第二、“教育是立国之本”。黄兴认为要建设现代社会,实现民生主义、关键在于办好教育。他说:“欲谋国家之发展,莫先于教育,自宜竭全力运筹,而以国家资财充其费”。要求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多办学校,才能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发扬人民的聪明才智,提高人民的竞争能力。他认为“国家之富强在于民智,民智之增进在于教育”。“今日国与国争,有教育则为文明国,无教育则为野蛮国,野蛮必被征服于文明国,系世界竞争之公例”。同时,黄兴又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发展实业所需之人才,所谓“欲言建设,当得人才,欲得人才,当兴教育”。为了发展教育事业,黄兴主张增加国家拨款,创设各类学校;加强实业教育,毕业即可从事建设事业;进行军事训练,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尚武精神。

第三、“民权主义的出路在于实现政党政治”。黄兴强调民权主义与任何专制独裁都是水火不相容的,推翻满清皇帝后,就应建立一个“完全的共和国”。他说:“盖国家者,非一人独有之国家;乃人民共有之国家。以人民为国家之主人,起而担负国家之重任”。要建设这样的国家,就必须实行政党政治,“由专制而造成共和……欲民国现象日臻良好,非政党不为功”。“所谓大政党者,必党员均有责任心,以改造为精神,以促进为目的,以爱国为前提”,从而“监督政府,指导国民”。因此,黄兴积极支持宋教仁组建国民党的活动,努力促进政党政治、民权主义的实现。

宋教仁则以政党政治为武器,为民主共和国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活动和勇猛的斗争,据《宋教仁集》统计1912—1913年3月共有58篇文章(函电除外),其中讲政党政治的21篇,占总数的36%;有记录的演说15次,其中宣传政党政治的13次,占了86%。在宋教仁的努力下,1913年初的参众两院选举中,国民党在870个议席中得392席,占45%以上;支持袁世凯的共和、统一、民主三个党只得223席,不到总数的26%。国民党成为第一大党,国民党得到了全国广泛的支持。

第一、积极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宋教仁一直梦想建立一个繁荣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其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他所组建的国民党公开标榜说:“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并在《组党宣言》中表示:“共和之制,国民为主体,吾人欲使人不忘其义也,故颜其名曰国民党”。始终坚持民主共和,反对独裁专制,是其政党政治的主调。

第二,通过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宋教仁认为,在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政策的优劣,政治权力的运用,人民权力的保障,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巩固庞大之结合力与有系统有条理、真确不破之政见的”政党。谁能组织这样的政党,谁就可以组织政府,以掌握国家的权力,左右国家的政治方向。当时,国内各阶级、阶层、集团的代表人物纷纷活动,提出政治主张,组成政党政团。一些官僚政客与立宪派,投靠袁世凯,组成共和党、民主党,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宋教仁积极活动,奔走游说,以同盟会为骨干,联合革命势力,建立了国民党。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为其拟定了五大主张:“单一国制”、“责任内阁制”、“省行政长官由民选制以进于委托制”、“省为自治团体,有选举立法权”、“国务院总理由众议院推出”。从此,宋教仁以国民党为旗帜,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政治活动。

第三、政党通过公开竞选夺取政权。宋教仁认为:以辛亥革命为界,“以前,是旧的破坏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格,同他们奋斗”。他主张各党竞争,争取选票,争取议席。这种竞争“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用不着避甚么嫌疑、讲甚么客气的。只有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此时我们要致力于选举”。1913年初,宋教仁旋风般地在各地活动,会见各界人士,参加各种会议,发表政治演说。一方面无所顾忌地猛烈抨击袁世凯政权的无能和独裁,直斥其“无一善状可述”。另一方面,热情宣传国民党的政治主张,词锋雄健,语言犀利,深得人心。时人评论说:“纯初先生王,当今第一流政治家也。正式政府成立为期不远,吾人所期纯初先生担任将来建设大任亦甚焉”。宋教仁锋芒毕露,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已是内阁总理最佳人选。

第四、主张责任内阁制。早在1911年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宋教仁就主张内阁制,他认为“共和立宪之国,其政治之中心势力,则不可不汇之于政党”。通过政党,“组织政府,则成志同道合之政党内阁与责任内阁之国,大总统立于超然地位”,不负责任。而由内阁直接向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实权。为什么要实行内阁制呢?宋教仁认为,“内阁不善可以更选之,总统不善则无法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可见,内阁制和总统制虽然都是政权的不同组织形式,但内阁制却更便于发扬民主,限制总统的独裁。

                           

综上所述,从孙中山辞职到宋教仁被刺的一年中,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分别以实业建国、政党政治为武器,提出了自己的建国、救国方案,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政坛发生了巨大的的影响,而且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总结这一年的历史,可以得到如下共识:

第一、孙中山与黄兴等虽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但他们始终是互相支持的、共同战斗的。

孙中山的实业建国,不仅得到了黄兴的全力支持与赞同,而且得到了宋教仁的积极支持与拥护。宋教仁说:“中国初立、万端初创,实业发达乃能富强”;也才“可以不用外货”,“挽回利权”。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以及他后来规划国民党的奋斗目标中,都把发展实业列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实业中,宋教仁非常重视铁路,视为应该“急办”的事业。同时,宋教仁对孙中山、黄兴十分尊重,视为“吾党泰斗”,并说“国民党之合并成立,全出于孙黄二公之发意,鄙人等不过执行之”。孙中山、黄兴也尽力支持政党政治,认为宋教仁“合六党为一国民党,其功与南北统一同”,是“吾国之盛举”。黄兴也说:“欲组织强有力之政府,必须强有力的政党,然后足彰政府威信,巩固国基,隐销外患”。当宋教仁遇难后,孙中山、黄兴进一步认清了袁世凯的面目,团结一致,追查凶手,走上武装反袁的道路,表达了对宋教仁的深厚情感。

第二、实业建国和政党政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是进步政治主张。

发展实业以促进国家富强,并非自孙中山始。鸦片战争失败后,魏源、林则徐即提出了“师夷长技”,发展民族工业以求富强的主张。随后,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创办洋务,建立以军火工业为核心的各种实业;郑观应、严复等更明确提出“致富之法亦惟实业”的主张及“实业救国”的口号。但是,他们都是在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企图通过发展实业,以使国家富强,并在政治上加强封建统治。孙中山、黄兴的实业建国思想,则是在推翻清王朝的前提下,通过发展实业,首先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使国家富强昌盛。可见,这种政治主张是进步的、爱国的。

政党政治的根本目的,是力图通过党派竞选的议会道路,反对专制,完善和巩固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以使国家兴旺发达。列宁说:“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发展来看,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辛亥革命后,在共和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资产阶级由武装斗争转变为合法的、和平的议会斗争,力图通过政党竞选,争取多数、组织政府,掌握国家权力,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第三、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政党政治比实业建国更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分析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孙中山辞职后,中国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当时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其一是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虽然交出了政权,但在全国享有崇高的威望,还有一定势力保留着南方几个省的地盘及十多万军队。他们正以各种形式坚持前进,为巩固共和、建设国家而奋斗。其二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他们控制了中央政权,并掌握了多数省的地盘,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但是,他们的政权尚未巩固,全国尚未统一,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其三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他们在辛亥革命中,投革命之机,捞了不少权力和实惠,又有政治斗争经验。但是,力量不足,矛盾太多,基本上倒向袁世凯。这三种政治势力斗争的焦点,则是袁世凯企图独裁专制、恢复封建旧秩序与革派力图巩固共和、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斗争的实质,就是国家政权落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即是由封建势力还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来掌握国家政权。

实业建国的立足点在于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再依靠袁政府发展实业。政党政治则立足于建立政党内阁,以分袁世凯的权力。进而与袁世凯正面抗衡,使袁处于无权的地位,由资产阶级政党组建的内阁来掌握实权。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中国“数千年来专制之政治,阴驱潜率,蒂固根深,已种毒于人心莫由拔。今一旦覆专制、立共和,毅然决然采用内阁制,盖所以防专制之复生也。立法命意,至为深远”。可见,政党政治击中了袁世凯的要害。袁氏则一再表示,这种无权的总统“我决不居”。并说:“孙黄易乌宋公实其劲敌。”一方面指使其御用工具,对政党政治进行舆论围剿;另一方面,则赤膊上阵暗杀宋教仁。从而从反面证明:宋教仁以政党政治为口号,以国民党为旗帜,团结了一支巨大的反对独裁专制。坚持民主共和的政治力量。这支力量是孙中山辞职后,能够监督、限制、反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力量,是唯一能和袁世凯抗衡的力量。它虽然在军事上无力和袁世凯一决雌雄;却能在政治上置袁世凯于死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党政治与实业建国相比较,其进取精神和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下载全文:
 
来源:《云梦学刊》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