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名流内阁”总理熊希龄
作者:傅举晋
【摘要】熊希龄早年是一个维新派人物,中年时代是一个高级新派官员,晚年退归林下,又成为一个慈善家和社会名流。他别名秉三,1870年生于湘西凤凰县。凤凰是紧邻贵州省的一个偏僻县份,汉苗杂居,民风淳厚,但很闭塞,文化落后。
  醉心新法  崭露头角

熊希龄早年是一个维新派人物,中年时代是一个高级新派官员,晚年退归林下,又成为一个慈善家和社会名流。他别名秉三,1870年生于湘西凤凰县。凤凰是紧邻贵州省的一个偏僻县份,汉苗杂居,民风淳厚,但很闭塞,文化落后。熊希龄少年高中翰林,蜚声文苑,很受清末湖南高级官员器重。当时维新启蒙派人物之一的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另一著名维新人物黄遵宪任湖南按察使。谭嗣同、唐才常和熊希龄在陈宝箴支持下,开办了时务学堂,由梁启超任总教习,大力宣传维新思想,使湖南风气为之丕变。当时谭嗣同、唐才常和皮鹿门等又创办南学会,熊希龄和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等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一般顽固份子恨之入骨,曾撰联加以中伤:“四足不停,到底有何能干?一耳偏听,晓得什么东西?”上联比拟熊为四足动物的熊,下联刺陈宝箴,拿“陈”字作无聊的拆字游戏。熊希龄延请皮鹿门讲经时,自己亲自摇铃上下课,嫉恨者又戏撰一联:“鹿皮讲学,熊掌摇铃”,以发泄他们的忿恨。戊戍政变后,大事罗织维新人物入罪,熊也被削职为民,交地方官管束。熊无可奈何,只得闭门谢客,不问世事。

后来赵尔巽继任湖南巡抚,江苏宝山人朱其懿任辰州府(今沅陵)知府,热心提倡新学,开办了西路师范传习所和德山小学,听到了熊的鼎鼎大名,专诚礼聘他充任教师。熊的父亲是个水师提督,熊从小耳濡目染,也知道一些军事常识,于是改换短装,呼喊立正稍息,居然当起体操教师来了。他以新派从事新教育,影响所及,使湘西一带风气为之一变,远道闻风前往求学的人络绎不绝。赵尔巽很器重他,于是以兴学为名,奏请清廷重新启用。清廷准奏后,熊便捐了一个候补道,分发江苏。凑巧江苏巡抚陈启泰是他的湖南同乡,于是委他为江苏省工商局总办。当时清廷也在逐渐施行新法,熊常常以各项新法条款呈献当道。当时民智初开,有些条款不免有些惊世骇俗,于是熊希龄更名噪一时,甚至一身兼任十多个职务,各省总督巡抚都争着要罗致他。

五大臣出洋考察  熊秉三倩人捉刀

1905年,由于要求立宪的呼声十分高涨,清廷为了维系人心,打着预备立宪的幌子,派端方、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熊希龄因“通晓夷务”和具有一套应付公事的办法,被派充首席参赞,随同出洋。抵新舍山时,他寄寓在一家大旅馆里。有一天他从外面回来,乘电梯上楼。因为各层楼的上下房间陈设大致相同,他走错了一层楼。当他排闼直入时,不料迎面裸体而卧的却是一名西妇。她看见这不速之客进来时,以为他是坏人,急得狂呼大叫,引来了许多旅客围观。熊还莫名其妙,操华语说:“这是我的房间,这位夫人是谁,进来占了我的卧榻?”正在互相喧嚷中,他的友人梁鼎甫来了,急忙拉住他说:“你错了,你的房间还在上面一层呢!”他才如梦初醒,忙不迭地退了出去,惹得围观的旅客捧腹大笑。

五大臣大都是些不识时务的冤大头,即使稍有见识,也知道清廷叫他们出洋考察,不过是官样文章,做给老百姓看的,不必认真,乐得游山玩水一趟回国交差了事。但交差怎么个交法,他们都心中无底。他们到日本时,五大臣之一的李盛铎便找熊希龄求教。熊说当今中国精通宪政的只有梁启超和杨度,梁启超是找不得的,只有找杨度。杨度是研究帝王之学的,又是居君主立宪派,如果请他提笔,代做几篇宪政考察报告,一定会顾及君主的尊严与地位,不会有冲撞上头的地方。他可以帮忙去找杨度,不过总得送杨一份丰厚的润笔费,至少也得一万两银子。李盛铎答应以后,熊就到东京找到了他的湖南老乡杨度。

一见面他就问杨:“近来怎么样?还得意吧?”

“就是钱不够花,听说你要来,我就知道有人要送钱给我过年了,是吗?”

“可以让你过个好年了,不过你得给我们写几篇文章。”

杨度没吭声,但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条来,念着上面的字句:“世界各国宪政之比较;宪政大纲应吸收各国之所长;实施宪政程序。”

“这几个题目好极了,润笔费总有万把两银子,你真可以过个好年了。”

熊希龄这位首席参赞便如此这般得心应手地把这笔考察报告的生意做成了。但五大臣回到上海时,文章却还没到,于是又不得不派人去东京去催。没过几天,文章是到手了,五大臣便兴冲冲地回北京复命。杨度也真个尽职尽责,除了正文外,奏折、条陈、论据、说帖等无不应有尽有,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经国大业也就大功告成了。

组织“名流内阁”副署解散国会

东北改行省后,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由袁世凯推荐,熊希龄被邀前往担任东三省盐运使。因他办事认真得体,居然以财政干员闻名一时。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由唐绍仪组阁,以熊希龄任财政总长。当时民国告成,名义上是一个实行民主立宪政体的国家。熊希龄醉心于西方式的民主制,挺身而出组织了一个共和党(后改进步党),唐绍仪内阁改组后,熊被外调热河都统,驻节承德避暑山庄。他上任后有意大力革新,对避暑山庄的宝物,也派人逐一清点,派的人即是他的同乡亲信杨显曾。但外间谣传,他曾将古物如乾隆折扇送给淮军宿将姜桂题,而姜却将此事密报了袁世凯。后来熊以恐前任经管人员有偷换情事为由,向袁报请将古物运京。袁当时没有明白表示,似乎依违两可,但已蓄意借此抓熊的小辫子,作为日后威胁他的张本。

1913年3月底,赵秉钧内阁垮台后,袁世凯曾秘密派人去青岛迎接他的老搭挡徐世昌到北京组阁。徐世昌还在坐观南北两方的成败,没答应出山。袁又改邀张謇组阁,张婉辞,荐熊希龄自代。熊看到袁世凯包藏祸心,刚愎自用,组阁前途暗淡,不敢应命,最后才在袁的逼迫和进步党人的劝驾之下勉强上台,组织了一个所谓“名流内阁”,这是因为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任农商总长的张謇都是名流,而熊希龄以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也是名流的缘故。袁世凯还想叫杨度任教育总长,曾派熊去动员杨度。熊开宗明义地说:“总统想请你出任教育总长,你出来帮帮他的忙如何?你是个大名流,是总统非常倚重的人哩!”杨度听了,却斩钉截铁地说:“我帮忙不帮闲!”且面带不豫之色。这使熊大失所望,也很尴尬。原来杨度这次织组新内阁时,以为非我莫属,一直以未来的“丞相”自居,不料事出意外,在大失所望的情况下,当然不愿在熊麾下到教育部去坐冷板凳。熊不得已,只好回去向袁世凯复命。袁懂得了杨度的意思,也就不再勉强他,而改派汪大爕为教育总长。

袁世凯早已蓄意窃国,因为国会的掣肘,很不便于他的独断专行和将来的帝制自为,于是悍然在1914年1月10日下令解散国会。但总统的命令还必得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熊希龄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在热河行宫宝物问题上陷进了袁世凯的圈套,被他所挟制,感到左右为难,只好暂时虚与委蛇着。

先是姜桂题向袁密报熊在清理行宫宝物时,任用私人,拿走古物,袁世凯为此曾特派许世英进行立案侦查。有一次,袁约熊希龄进总统府议事,适有外宾进见,袁嘱熊在他的办公室里稍待。熊偶然瞥见桌上放着许世英办理的案卷,知道关系到自身的安危,不觉汗涔涔下。外宾去后,袁请熊到外间谈话,首先问熊今天脸色为什么不好看,然后就提到国会事事掣肘,非解散不可,熊系国务院总理,代表内阁,非副署不行。熊此时五内无主,只得唯唯听命,答应在正式公布命时副署。结果此事弄得举国大哗,骂他是袁世凯的帮凶。这以后袁世凯已经用不着要他这位“名流内阁”总理了,于是授意左右,把热河行宫盗宝事公之报端,对熊加以打击,使他不安于位。熊起初还恋栈,但螳臂不能挡车,最后还是被迫下台。算起来他的“名流内阁”执政的时间总共还不到半年。

早岁痛赋悼亡  暮年喜得佳偶

熊希龄因受到国会议员和全国人民的唾骂,声名狼藉,无法东山再起,只好脱离政治漩涡,转而从事于幼儿教育及慈善事业。

熊年青时丧偶,后续娶辰州府知府朱其懿的妹妹朱其慧。他俩的结合有些传奇色彩,原来朱其懿有次去凤凰,在城郊的一处园林门口,见到一副门联:

养数种花,探春秋消息;

蓄一池水,窥天地盈虚。

觉得作者胸怀开豁,出语惊人,便登门叩见主人。交谈之下,才知是主人的公子熊希龄所撰。朱其懿对之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引见于辰沅永靖道道台,道台对他也备加称赏。由于他们的称道,熊得以崭露才名。其后,他通过县、府考试,最终通过会试成进士,入翰苑。朱其懿认为熊才为世出,特将胞妹朱其慧许配于他。婚后夫妻极为恩爱。熊在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任内,曾特意在京郊香山构筑双情别墅,比翼双栖,不料乐极生悲,朱其慧竟英年病逝。熊希龄痛失鸳侣,感念旧情,曾蓄发明志,以示誓不再娶之意。

不料情海回澜,渐春回枯柳,有位毛彦文女士和朱其慧的侄女有同学之谊,在北京念书时,常在熊家走动,呼熊为“熊公公”,后去美国留学,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复旦大学。熊希龄无意中与之在上海朱寓旧雨重逢。毛彦文才貌双全,又值盛年,熊对之顿改不娶初衷,萌好逑之意。毛则仰慕熊的长者风范,亦愿许以终身,但熊的长发颇拂其意。幸经熊大小姐熊芷极力撮合,终于说服老父剃发,于是一锤定音,此讯不胫而走,立即传遍了京沪各地。

毛彦文原与清华大学教授,著名诗人和学考吴宓有旧,已有白头偕老之约。1931年,吴专程从伦教赶到巴黎,因原来约定在此结婚。不料一见之下,毛却冷若冰霜,仅以一般朋友相待,从此二人即赋仳离。熊毛定情之讯一经传出,吴悲愤欲绝,几欲自裁,悲痛中曾斌诗百首寄香山,中有“劝君切莫谈恋爱,此事无利有百害。吴宓恋爱毛彦文,天下人士皆知闻,而今嫌贫爱腹贾,水性杨花太薄情”等句。毛毫不为他所动,而与“熊公公”终成眷属。1935年他俩在上海结婚后,沈尹默曾书一对联赠熊:

且舍鱼(吴宓字雨僧,此处以豆“鱼”谐“雨”)

取熊,大小姐精通孟子;

莫吹毛求疵,老相公重作新郎。

潜台词中,似乎颇有些揶揄之意。

熊希龄枯木逢春,志得意满,曾绘有《莲湖俪影图》,并附《赠彦》小词:“绿衣摇曳碧波中,不受些儿尘垢,玉立亭亭飘白羽,同占人间未有。两小无猜,双飞不倦,好是忘年友;粉靥铅腮,天然生就佳偶。偶觉万种柔情,一般般纯净,清福容消受。软语娇颦酒里,甜蜜光阴何骤,纵与长期,年年如此,也觉时非久,一生花下,朝朝暮暮相守。”

这是写儿女柔性的香奁体词,其时毛只三十余岁,而熊则年近古稀,道是“两小无猜”,似乎难免有“将谓偷闲学少年”之讥。不过熊希龄到底是进士出身,翰苑文笔,也似乎有些不同凡响。

以慈善名家  为抗战效命

熊希龄卸去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之后,改弦更张,从事教育及慈善事业,在北京香山静宜园创办了香山慈幼院,并在那儿修建了一座双清别墅,作为退休之所。他曾写有一首踌躇满志的七绝诗:“万树挑花手自栽,病中犹为看花来,儿童日与花俱长,各自拈花笑一回。”后又进而从事幼儿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为之建立了一些机构。他与毛彦文在政治见解上都比较开明,趋向进步,李大钊同志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绞杀后,熊曾冒险将李夫人和其子女接到香山慈幼院,为之抚养遗孤,后来还送李的女儿葆华去日本求学。

在从事教育及慈善事业的同时,他还积极参加救亡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他曾数次见张学良,商讨御侮之策。日寇进逼长城时,他虽在病中,仍奋起组织救护队,和大女儿熊芷一道奔赴古北口等地,躬冒矢石,救护伤员。“七•七”事变后,又在上海西藏路宁波同乡会设立红十字会救济总部,通过所辖医院及难民收容所抢救伤员,收容难民,作了巨大贡献。上海沦陷后,熊迁居香港。1937年因年老劳累过度撒手人寰,毛彦文则最后去了台湾。《龙门阵》有关熊毛文谓上海沦陷后,熊全家迁重庆,后熊病逝山城,非是。

熊在湖南芷江县有一座豪华的住宅,新文学家沈从文与熊有瓜葛之亲,浪荡江湖时,曾持熊的八行书介绍去湘西统治者陈渠珍处。抗战胜利后,沈从文曾写有《芷江县的熊公馆》一文,对其美仑美奂大加渲染,一时颇受社会舆论的责难,认为不应为大官僚树碑立传。但1970年熊的百岁诞辰日,凤凰县人民又为熊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盛况空前,且于其老家挂上了“熊希龄故居”匾额。对此一代名人,究应如何分析和评价,恐怕还有待于研究我国近代史者的关注。
下载全文:
 
来源:《贵州文史天地》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