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20世纪初湖南留日作家群及其创作特点
作者:黎跃进
【摘要】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湖南留日诗人、作家有三种类型:1)革命志士、政治活动家,他们以反清革命为大业,文学创作只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他们的创作对促进社会的变革发挥了巨大作用;2)专家学者,他们在精研专业的同时以文学创作为余业;3)职业作家艺人,他们为文学倾注主要心血,留日期间开始创作,回国后活跃在文艺界。作为群体,他们的创作表现出共同特点:1)由传统古典文学向现代新文学过渡;2)充满强烈的反帝反封精神;3)创办、发行报刊杂志,推动文学发展。
  在20世纪湖南的留日学生中,有一批诗人和作家。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或文艺活动,为湖南乃至中国20世纪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他们的贡献。按时代社会的演进和不同群体的特点,以辛亥革命(1911年)为界,我们把湖南留日作家群分为前、后两大群体。本文就辛亥革命前的湖南留日作家群加以论述。

辛亥革命前湖南留日作家主要有黄兴(1902,括号内数字是留日时间,下同)、杨守仁(1902)、杨度(1902)、欧阳予倩(1902)、陈天华(1903)、刘揆一(1903)、杨昌济(1903)、宋教仁(1904)、唐群英(1904)、宁调元(1905)、杨树达(1905)、章士钊(1905)、向恺然(1907)等。他们都在世纪初留学日本,除欧阳予倩和向恺然外,其他人的文学创作主要在辛亥革命前后。

从这批留日诗人、作家的主体身分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革命志士、政治活动家;专家学者;职业性作家艺人。其中以第一类数量最多。

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湖南的一批留日学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有的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如陈天华、杨守仁、宁调元)、有的成为革命后共和政权的主要领导人(如黄兴、宋教仁、刘揆一)、有的是民国初年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者(如唐群英)、有的为立宪运动首脑(如杨度)。但不管他们的政见如何分歧、分属不同党派,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能诗善文,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都有诗文传世,他们的创作成为湖南文学的重要篇章。

黄兴(1874—1916)不仅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和革命军总司令,而且能文能武,磊落豪放,擅长演说和古典诗词。刘揆一后来回忆:“克强体志雄伟,而待人接物,又豁达大度,这是一般流辈所不能企及的。他不仅长于武略,在文才方面,也造诣很深。他文似东坡,字比北魏,是有口皆碑的。”他的诗作既有气韵沉雄、宏阔辽远之作,也有清丽隽永之句。如:

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可怜此豪杰,岂肯因樊笼?

一去渡沧海,高扬摩碧穹。秋深霜气肃,木落成山空。

——《咏鹰诗》

偶随芳草踏斜晖,石径云深翠滴衣。

两袖天风明月上,杖头挑得树阴归。

——《赠直卿先生》

前者托物言志、豪气冲霄,后者融情于景,情致悠长。

宋教仁(1882—1913)是辛亥革命的杰出政治家和理论家,他组建、整顿同盟会、筹建共和政权、建立国民党,撰文宣传革命思想,传播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和民主政治,当时的传媒称其为“当今之第一流亡政治家,而无有可以企及者”。同时他的文学才华也为人公认,他是文学团体南社的骨干成员,同为南社成员的郑逸梅称:“教仁工诗”。他的诗作满怀爱国激情、情真意切,且常化用唐诗意象。如:

去国之三载,思家又一秋。亲忧知白发,闺怨定蓬头。

禹域腥膻满,天涯道路悠。有家归未得,期待灭仇雠。

——《思家》

晓色侵江白,轻舟发夏阳。潮声随岸远,山势送人忙。

大地风云郁,长途霜雪降。悠悠此行役,何处是潇湘。

——《发汉口寄陈汉元长沙》

刘揆一(1878—1950)是同盟会元老,是黄兴组织武装起义的得力助手,辛亥革命后出任工商总长。他也享有诗名,“其诗沉郁顿挫,不减少陵。”如:

誓不生还入玉门,国殇何处许抬魂。

松为故垒留英气,柳替长城补裂痕。

会见杜鹃愁望帝,空教鹦鹉话开元。

三边多少遗民泪,洒向苍茫叩九阍。

——《现代史诗》之一

反袁失败后居京赋闲,刘揆一晚年闭门著述,有《黄兴传略》、《惜花萼楼诗笺》、《刘揆一文集》等作品付梓传世。杨守仁(字笃生、又名毓麟1872-1911)留学日本前已是湖南时务学堂教习,在《湘学报》等报刊撰文宣传变法。留学日本后形成反清革命思想,参加拒俄义勇队,秘密组织暗杀团,研制炸弹武器,曾回国参与策划长沙起义。同时在日本和回国后创办报刊传播革命思想。杨守仁虽然还正当英年就因对时局失望而蹈海自杀,但他撰著的作品不少,其中以1903年在日本出版发行的《新湖南》为代表作。《新湖南》是一本富于文采、充满反帝反封爱国激情的政论小册子。该书在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格局中分析中华民族的危机,探索中国和湖南的发展道路。他倡言在个人人格意识觉醒基础上的“破坏”(革命):

轰轰烈烈哉,破坏之前途也;葱葱茏茏哉,破坏之结果也;熊熊灼灼哉,破坏之光明也;纷纷郁郁哉,破坏之景象也。夷羊在牧,吾以破坏为威凤之翔于天;旱魃行灾,吾以破坏为神龙垂于海。西人有恒言曰:列国文明皆从流血购来。柏雷亚曰:自由犹树也,溉之以虐政府之血,而后生长焉。吾亦曰:未来之湖南犹树也,溉之以顽官劣绅劬民瘁士之血,而后生长焉。

只有这种摧枯拉朽的“破坏”,才能出现新生的湖南,十八个行省都如此新生独立,也就是一个新中国独立于世界。文章以汪洋之势,极富感染力,是辛亥革命准备阶段的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

杨度(1875—1931)是辛亥革命前后的风云人物,早年倾向反清革命;后热衷于君主立宪,组织宪政公会、筹安会,策划恢复帝制,张勋复辟又极力反对,主张共和;曾一度失望世事、潜心佛门;晚年又奔走于民主革命,甚至加入共产党。他早期创作的诗文豪迈奔放,爱国情怀溢于言表。《黄河歌》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倾注一腔振兴古老民族的激情,在当时的中学生中广为传唱。创作于留日期间的长篇歌行体诗作《湖南少年歌》是杨度的代表之作,全诗246句,抒写在当时革命氛围中作为湖南人的豪气与使命感:

我本湖南人,唱作湖南歌。湖南少年好身手,时危却奈湖南何!……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泪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执此东亚一病夫,任教数十军人辱。人心已死国魂亡,士气先摧军势蹙。群雄此日争逐鹿,大地何年起卧龙!天风海潮昏白日,楚歌犹如笳声疾。惟持同胞赤血鲜,染得十丈龙旗色。凭兹百战英雄气,先救湖南后中国。破釜沉舟期一战,求生死地成孤掷。诸君尽作国民兵,小子甘为旗下卒。

全诗气势恢宏,沛然感人,是湖南近代文学的佳作之一。辛亥革命后,杨度的创作趋向伤感,渗透着一种世事沧桑的无奈。

唐群英(1871—1937)不仅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的先驱、最早的女报人和教育家,也是当时进步文学团体南社的第一个女诗人。她自幼聪颖好学,熟读中国古典诗词。留学日本前的诗作中往往潜隐着愁绪阴影。如《壬寅秋游南岳途中抒怀》(1902):“衰梧老柳半欹斜,隔岸渔樵三两家。水净沙明初过,树摇枝乱暮栖鸦。湘云缥渺征帆过,山色迷离客路赊。回首夕阳增旅思,碧玉深处尽昙花。”诗中不难看到一个丧夫少妇又受到名节束缚的压抑和哀伤。东瀛留学,开阔了她的眼界,留日学生的革命情怀提高了唐群英诗作的境界。刊发于1906年在日本创办的杂志《洞庭波》的“绝句八章”可以看到这种变化。其中有三首:

(一)

莽莽乾坤何处家,两年栖息走天涯。

文明未播中原种,美雨欧风只相嗟。

(二)  

霾云瘴雾苦经年,侠气豪情鼓大千。

欲展开均新世界,安排先自把躯捐。

(三)  

仇仇未复子孙忧,总复新仇益旧仇。

四万万人沉梦觉,早将遗恨雪千秋。

诗中把早期诗作中的莫名忧伤上升到忧国忧民的层次,而且充满着一种先觉者的钧天之志与豪情。辛亥革命后她在社会活动的同时创作诗词,南社同仁郑逸梅说:“她擅诗才,民初各报附刊纷载其诗,亦不类巾帼口吻。”1936年她从南京告老还乡后曾将自己一生创作的诗词汇编成《吟香阁主诗草》四卷,可惜未及付梓她已作古,后经战火兵燹大都散佚,只有少部分传世。

从文学的角度看,湖南早期留日革命作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陈天华和宁调元。陈天华(1875—1905)是20世纪初反帝爱国、民主革命的宣传家和活动家,他对列强瓜分下中国的危机有深刻认识,因而创办刊物、撰写文章、创作文学作品、直接参与革命活动、甚至用生命来唤醒国人。他撰写了不少充满激情的政论性文章,《敬告湖南人》、《论湖南官报之腐败》、《论中国学生同盟会之发起》、《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中国革命史论》都是当时激荡人心、广为传诵的名篇。通俗小册子《警世钟》(1903)以非常浅显的口语体创作,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怒斥清政府的无能,以促国民救亡图存意识觉醒,开头题诗写道:“长梦千年何日醒,睡兮谁遣警钟鸣?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万丈风潮太逼人,腥羶满地血如糜。一腔无限同舟痛,献与同胞侧耳听。”《猛回头》(1903)是以民间说唱形式写成的弹词唱本,以“3、3、4”字构成一行,音节交错,循环往复,朗朗上口:

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

为什么,到今日,奄奄将绝?

这原因,真真是,一言难尽。

待咱们,细细数,共做商量。

这其中原因,最主要的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廷腐败无能:“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庭,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这样通俗的形式、浅白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澎湃的激情熔为一炉,成为宣传爱国、鼓动革命的“教科书”,在日本和国内广为流传。当时的杂志刊登《再版〈猛回头〉》公告:“是书以弹词写述异族欺凌这惨剧,唤醒国民迷梦,提倡独立精神,一字一泪,一语一血,诚普渡世人之宝筏也。初版五千部,不及兼旬,销罄无余,因增订删改”。“三户之市,稍识字之人,无不喜朗诵之,湘中学堂,更聚资为之翻印,备作课本传习。”正是由于《警世钟》、《猛回头》对当时社会和革命的深刻影响,陈天华被公认为“革命党之大文豪”。此外,陈天华还有一部未竟的政治小说《狮子吼》,以一个虚构的浙东海岛渔村为舞台,描述理想中的共和制度。

宁调元(1883—1913)是辛亥革命前后杰出的民主革命斗士,因宣传革命、奔走革命而两次被捕入狱,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中被害。他自小从塾师和渌江书院研习国学,有深厚功底,后师事黄兴于明德学堂,树立革命思想。留学日本,对西方民主政制有所研究,更确立起牢固的民主革命信念,为之奋斗不息。他的诗作大都为政治抒情诗,无论怀人、寄内、感时、赠答、咏物、写景都是以自由、民主为主旋律,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昂扬斗志:

十年前是一重囚,也逐欧风唱自由。

复九世仇盟玉帛,提三尺剑奠金瓯。

丈夫有志当如是,竖子诚难足与谋。

愿播热潮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

——《感怀四首》之一

尤其是1907年初至1909年底在狱中的三年里,他壮志未改,以“铁锁琅铛带笑看”的无畏精神,坚持运动、习字、读书、作文四种日课,读书二千余种,完成了《明夷诗钞》、《明夷词钞》、《南幽百绝句》、《叹逝集》、《南幽文集》、《碧血痕》、《庄子补注》等作品和论著,是他诗歌创作的旺期。他也由此获得“监狱诗人”的称誉。同时,作为一个革命作家,我们还不应忽略宁调元的散文创作,他在他主编的报刊《洞庭波》、《帝国日报》、《民声日报》发表了许多短小精悍、针砭时风的政论性随笔、小品,或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如《仇满横议》、《三合会讨满清檄文》,或者冷峻幽默,如“滑稽新闻”、“议场谭屑”、“是是非非”、“燕尘琐录”等栏目中刊发的文章。

上述的这批留日革命作家是以开展反清革命为大业,文学创作只是他们革命大业中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创作,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很多的不足,但对当时的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作用。

与上述革命作家不同,辛亥革命前留学的湖南作家中有几位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革命活动,而是专注学业,后来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大学教授。杨昌济、章士钊、杨树达等是这一类的代表。他们留学时间长,精研自己的专业。章士钊留学日本前革命热情高涨,参加国民教育会,主笔《苏报》宣传革命思想,编《苏报纪事》、《黄帝魂》等小册子,担任爱国协会副会长等。留学日本后,提倡“苦学救国”,他后来回忆:在日本“顿悟党人无学,妄言革命,将来祸发不可收拾”。杨昌济和章士钊还由日本直接赴英继续深造。杨树达留日6年,至辛亥革命官费断绝,“困饿于京都”才不得不中止学业。归国后,杨昌济和杨树达一直在长沙和北京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杨昌济先后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第一、第四师范学校任教,1918年成为北京大学的伦理学教授。杨树达先在湖南楚怡工业学校、湖南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学校和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20年以后分别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湖南大学教授,出版了数十种著作,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章士钊虽曾一度活跃于政治舞台,但也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东北大学教授,是国内著名的逻辑学专家。

他们在留学前后、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同时也创作诗文,都有文学作品传世。杨昌济(1871—1920)早年教私塾时常有诗作,其诗颇为素雅,也不乏大气,如有二首《杂感》:

阵阵香风散,飘飘翠袖浮;鸳鸯清碧落,珠玉落玉楼。转盼三江水,低徊一树榴;春光明镜里,此景至今留。

顽童三四子,渐识与师亲;负质原中下,传经有故新。尽心常负疚,动气转伤神。太息谁先觉,哀哀聋聩民。

归国后,杨昌济敏于对转型中的中国文化的思考,常在报刊刊出中国、日本和欧洲文化比较的随笔,常有富于文采的表达和精当的议论。

章士钊(1881—1973)在辛亥革命前后以逻辑严密的政论作家著称。他曾主笔《苏报》、《民主报》和《甲寅》等报刊,发表一批宣传民主思想和介绍西方政治学说的文章,在当时影响很大。文学史家陈子展曾把他的文章摆在“古文的演变与新文体的发生”的层面论析其特点:“他的文章既有学理做底子,有论理做骨格,有文法做准绳,又据他自己说,他好峻洁的柳文,故他的文章很多谨严莹洁……他行文主洁,故言期有物,而不支蔓。他立论调和,故理尚执中,而不偏激。他‘移用无西词令,隐为控纵’,故他的文章精密、繁复,有点欧化的倾向。”《政本》、《国家与责任》、《政力向背论》、《政治与社会》、《帝政驳论》、《共和平议》、《时局痛言》、《民国本计论》等是其代表作。此外,章士钊还创作了人物传记《沈荩》(1903),文言小说《绿波传》(1912)、《筠娘遗恨记》(1915)、《双枰记》(1916)和《游侠外史》(1921)等,其中描述新旧交替时期青年男女婚恋题材的《双枰记》影响最大。

杨树达(1885—1956)以语言文字学家名世,但他留学回国在长沙任教期间,在长沙文学界非常活跃,被“誉之为倡导湖南新文学的杰出先驱”。1919年杨树达在健学会作题为《教育与文学》的演讲,以他学贯中西的知识背景,论述产生口语体新文学的必然性,并且主张借鉴外国文学,直面现实人生,表达平民社会的痛苦。杨树达作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抒发,在不同时期都创作有古体诗,如:

逸兴飞来思不禁,放怀天地一长吟。

幸无叹老嗟卑句,犹有提戈跃马心。

清梦几曾忘辽海,高歌时复想山阴。

覆氆草檄惭无分,莫怨人间白眼侵。

——《逸兴》(1935)

月明星稀独倚楼,繁华零落不胜秋。

楚天有恨风霜泪,湘水无情日夜流。

屈贾精魂犹宛在,朱张教泽幸长留。

名山自古弦歌地,底事跃蹰赋四愁。

——《麓山秋望》(1947)

热泪纵横不自休,暮年喜见此年头。

夜门兀自无人闭,谷粒都归种者收。

淮水安澜歌大德,夷人授首洗前羞。

平生梦想今都现,笑颜频开待首丘。

——《十月一日长沙市国庆游行行列喜赋》(1951)

无论是喜是忧,无论写景抒情,都是坦诚自然,风格清新。他的诗作汇编为《杨树达诗抄》行世。

革命作家和学者作家都是把文学当作“余兴”或“余业”。真正把文学当作事业来经营,为文学而倾注主要心血的前期湖南留日作家是向恺然和欧阳予倩。他们留学日本期间就开始文学创作或文艺活动,回国后虽也间或从军从政或从事教育工作,但主要活跃在文学、文艺界。

向恺然(平江不肖生1890—1957)从小学文习武,爱好旧体诗文和拳术。1907年和1913年两次赴日留学,第二次留日期间创作章回体长篇小说《留东外史》。归国后于1915—1917、1927—1929、1937-1947三度弃文从戎。其他时间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卖文为生。先是因《留东外史》颇受读者欢迎而续写《留东外史补》、《留东新史》、《留东艳史》系列小说。1922年经张天笑推荐,应上海书局主事沈之方之约,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以《江湖奇侠传》(1924)和《近代侠义英雄传》(1924)而名震文坛,由此而一发不可收,创作了14部武侠小说,与赵焕亭一时以“南向北赵”相呼应于武侠小说界。此外,向恺然还创作了一批取材江湖奇人异术,民间传闻述异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丹凤朝阳》、《射蟒记》和一部未完成的《革命野史》。

欧阳予倩(1889—1962)是20世纪上半期著名的剧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改革家和电影艺术奠基人。他1902年仅13岁就留学日本,经语言基础阶段学习后进入明治大学学习商科,但他的爱好是戏剧。在当时日本文明新剧盛行的氛围中,1907年欧阳予倩加入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组织的文艺团体春柳社,成为骨干成员,参与演出《黑奴吁天录》和《热血》等文明新戏。1910年回国后的一段时期里,致力于戏剧表演,既演文明新戏,又演传统京剧,其表演成就与梅兰芳并称,有“南欧北梅”之说。20年代之后,主要精力转向话剧和戏曲的创作、研究,先后在上海、广州、桂林从事戏剧艺术和创作活动。1949年创办中央戏剧学院,担任院长之职。他的戏剧创作包括文明新戏剧本、话剧剧本、戏曲脚本、电影剧本,其数量非常可观。主要的代表作有独幕剧《泼妇》(1922)、《回家之后》(1922)、《车夫之家》(1932)等,多幕剧《运动力》(1913)、《潘金莲》(1927)、《桃花扇》(1937)、《忠王李秀成》、《黑奴恨》(1959)等。

综观辛亥革命前湖南留日作家群体,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他们的创作具有由传统古典文学向现代新文学过渡的性质。这批诗人作家从小受的是传统教育,在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和古代经典诗文。但以梁启超为首的文坛领袖在19世纪末倡导的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已冲击文坛,加上留学日本,大量接受西方文化与文学,自然其创作已不同于传统文学,表现出一些新的因素。不过,从整体上看,他们的创作传统文学因素占主导地位。旧体诗词的创作是主体。创作小说的只有向恺然、陈天华和章士钊。而向恺然的小说大都是章回体,内容也是搜奇述异,着重于故事情节。陈天华惟一的小说《狮子吼》是一部没有完成的政治小说。章士钊的小说用文言创作,他在20年代以反对白话文著称。在政论散文创作领域,湖南留日作家做出了贡献,杨守仁、宋教仁、杨度、陈天华和章士钊的文章都曾以其说理透彻、气势恢宏而感动一代读者。但除陈天华的通俗性小册子,大都使用文言,或者文白夹杂。真正接近现代新文学而最后融入其中的只有欧阳予倩。他由传统戏曲和文明新戏的创作发展到话剧剧本创作,他20年代以后的剧本成为新文学的成果。田汉曾经说:欧阳予倩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之间的一座典型的金桥。

第二,他们的创作中充满强烈的反帝反封的色彩。他们的创作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推翻封建统治、反对列强入侵,追求民主平等的社会理想是当时的时代精神。这批湖南留日作家正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敏锐地感受到祖国面临的危机和社会变革的必然。他们把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感受写成文学作品,抒发爱国热情,表达革命之志。且不说前述的革命作家,即使潜心专业,后成为北大教授的杨昌济先生,早在甲午(1894)年间,目睹老大帝国被小日本打败,他有诗作:

朝鲜方坐失,海国尚多机;边岛烽烟急,中原羽檄飞。内州防窃发,朝议或从违。体弱难支局,遥空祷帝扉。

五洲大会合,北语信奇哉?世岂无斯局,天终产异才。战机乃末已,元运暂难回。待到千年后,洪荒一再开。

诗作中无论忧伤时局,还是展望未来,都蕴含深挚的爱国之情。向恺然的武侠小说中,往往在推翻满清政府,抵抗外族入侵的背景里展开故事,《近代侠义英雄传》中的大刀王五和霍元甲更是振奋民族、扬我国威的武坛英雄。欧阳予倩剧作中,反封建专制,争取人性解放的主题得到反复表现;三幕九场话剧《桃花扇》是对古典同名戏曲的改编,更加强化原作中的爱国主义内容。

第三,创办、发行报刊杂志,既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又推动文学的发展。辛亥革命前留日湖南作家创办报刊的情况列表如下:

序号   刊名      形式    创办人        刊址   创刊时间

1   《国民报》    月刊   秦力山、陈犹龙      东京   1901.5

2  《游学译编》    月刊   杨守仁、黄兴、杨度    东京   1902.10

3 《二十世纪之支那》  月刊   宋教仁、黄兴       东京   1905.6

4   《洞庭波》    月刊   杨守仁、陈家鼎、宁调元  东京   1906.10

5    《汉帜》    月刊   杨守仁、仇亮、宁调元   东京   1907.1

 《中国新报》    月刊   杨度           东京   1907.1

7  《湘路警钟》    月刊   焦达峰          东京   1909.8

8 《留日女学会杂志》  月刊   唐群英          东京   1911.4

这些报刊杂志主要以政论的形式,评论时事,指陈社会弊端,倡言变革;同时大量介绍或翻译西方新学,也刊载或译介文学作品。影响较大的是《二十世纪之支那》、《游学译编》和《洞庭波》。《二十世纪之支那》是宋教仁、黄兴联络张步青、陈天华、程家柽等十余人创办,内容分为论说、经学、政治、历史、军事、实业等栏目,鼓吹革命,宣传爱国主义。刊物的创刊号出《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阐明办刊宗旨:“夫杂志者,促民德民智民力之进步,挑发而引导之活机也,以今日之支那与欧美日本相较,宜有以挑发引导我国民者,实非倍葸不为功,乃百不逮其一。况列强之殖民于我土地者,已星罗棋布,以最劣之民族与最优者相竞争,其处必败之势,亦属天演公例。爰是则吾人不可不有以拯救之,拯救之策如何?亦日挑发而引导之,使其德其智其力,皆有所进也;然后对于内足以组织完全之国家,对于外足以御列强之吞噬;于是树二十世纪新支那之旗于世界。此则我《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所以发刊之趣意也”。宋教仁在创刊号撰写了《中国新纪年》、《黄帝肖像题词》、《呜呼,湖南与端方》、《汉族侵略史•叙例》等文,号召“吾四万万尊祖敬宗之同胞乎,起!起!起!二十世纪之中国,将赖汝为还魂返魄之国,迎汝为独立自由之尊神。”正是由于杂志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触怒了日本当局而被查封。后改组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仍由宋教仁负责。

《游学译编》由杨守仁、黄兴、杨度等人主持,于1902年创刊,每月一期,“专以输入文明,增益民智为本”,“然而群起而谋国”,使国家“一跃而与日本齐,再跃而与西洋各国齐”。刊物共出12期,广泛译介西方和日本的各种学说思想,各国的时政风习。该刊还倡导言文一致,主张以浅显通俗的文学创作来唤醒国民精神。杨度在《〈游学译编〉叙》中写道:“凡一国之语言文字,歧而为二者,其国家之教育,人民之进化,必不能普遍于全国上下,而学人以为经世著书之具,务求为高雅闳博之词,则文学反以阻国民之进步。故不独词章家之以雕琢为诗文,取悦一己而不求人知者不足厕于一国之文学界也;即有心于当世者,亦以此计其功用之大小,而分其品次之高下焉。……我国民之不进化,文字障其亦一大原因也。夫小说文字之所以优者,为其近于语言而能唤其国民之精神故耳。意大利之诗人当的(但丁——引者注),编国语以教民族;日本维新之名儒福译谕吉著书教人,必先令其妻读之,有不解者,辄复更易,以求人人能读,此皆小说之意也。”这种由启蒙国民、促进民族发展的角度倡导“言文一致”,呼唤白话小说创作,在当时是空谷足音,是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声音。



下载全文: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