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论湖南人才结构及其发展方向
作者:陶用舒
【摘要】湖南近现代人才的专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军事、政治型人才多,而经济型人才少。为了促进湖南人才的发展,以造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需要,必须研究湖南人才的特点,认识湖南人才的发展规律,着力发现和培养经济型人才,从而形成以经济型人才为主体的湖南人才新结构。
  古代湖南人才,寥若晨星,在全国排不上位置;近代湖南人才,满天星斗,一直雄踞全国各省首位;现代湖南人才,群星灿烂,带领中国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近现代湖南人才兴盛,不仅在数量上一直高居于全国各省人才总数的第一位,近代湖南人才占全国人才总数12%以上;而现代湖南人才更占全国人才总数的15%以上。而且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才群体。鸦片战争前后产生了以陶澍、魏源为代表的湖南第一个人才群体,又称“湘系经世派”,他们的主要成就在于面对现实,推行经济改革,并开始面对世界,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口号。这个人才群体的出现与形成,标志着湖南人才进入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时期。咸同年间产生了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为代表的湖南第二个人才群体,不仅组建了湘军,镇压丁太乎天国农民起义,而且发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以军械制造为核心的近代工业企业,开始了中国走向近代、走向世界的具体历程。这个人才群体的形成和活动,使湖南人才不仅是数量而且在影响方面,都达到了近代的高峰。维新变法时期产生了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的湖南第三个人才群体,在湖南建学校、办报纸、立学会、兴建近代工业企业.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这个人才群体大都由二、三十岁的青年人组成,其主要成员过早地为反动政府杀害,因而其活动时间相对短一些。辛亥革命时期产生了以黄兴、宋教仁、蔡锷、谭延闿为代表的湖南第四个人才群体,先后以华兴会、同盟会、国民党为中心,积极开展斗争,为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捍卫共和政体贡献了巨大力量。这个人才群体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成为湖南政治舞台的中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为代表的第五个湖南人才群体、即湖南无产阶级人才群体。他们带领湖南和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经过几十年的浴血苦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纪元。

但是,从人才结构来看,湖南人才的结构是极不合理的。人才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只讲人才的专业结构,而且只讲大的专业,即将人才分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等类型。从人才的专业结构来看,湖南人才中最多的是军事型人才,特别是近现代的一百多年,湖南的军事人才约占总数的50%左右。如一部《清代七百名人传》共收录湖南名人44名,其中列入军事类的有26人,约占60%。在湘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的军事人才都占丁人才总数的一半以上。湖南军事型人才不仅在湖南人才中非常突出,而且在全国军事人才中也非常突出,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军委在1989年确定的33名军事家中,湖南有14人,占总数的42%;北京华文出版社《国民党高级将领传》一书收录了255名将军,其中湖南有30名;解放军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一书收录了254位将军,其中73名是湖南人。可见,“无湘不成军”,确是实际情况的写照。其次是政治型人才,大约占了湖南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再次是文化思想型人才,人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十分巨大。最后是经济型人才,是湖南人才中最薄弱的一环,人数很少,影响也不大。当然,湖南也有人在经济方面做出了大的贡献,如陶澍对盐、漕等有关国计民生大计的改革,被称为“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贺长龄为解决贵州穿衣难的问题,大力推行种桑、植棉;曾国藩、左宗棠等创办洋务,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谭嗣同主张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黄兴的实业建国思想;毛泽东、蔡和森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朱镕基则是当代处理经济问题的杰出人才。此外,湖南也曾产生了一些突出的实业家和企业界人士,如朱昌琳、蒋德钧、廖树蘅、龙璋、梁焕圭兄弟、聂云台父子、李烛尘、凌霞新、向德等人。

湖南为什么多军事、政治型人才,而缺少经济型人才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客观的社会形势为军事、政治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自中国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一直到长达八年的日本侵华战争。在湖南,也是不断的战争。据《辞海》条目统计,近代大规模的农民、少数民族起义有42次,其中发生在湖南的就有10次。太平天国在湖南的争战、湘军的崛起、自立军的起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湖南都是激烈的战场。特别是近代军阀形成以后,北洋军阀、西南军阀、国民党新军阀对湖南的争夺,湘军内部的分裂和战争,都接连不断。可以说,在近现代的一百多年中,湖南无一天没有政争,无一天没有战争。这种客观形势,培育了军事、政治人才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为大批军事人才的形成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大好机会。

其二是传统的社会意识观念适宜于军事、政治人才的发展,而不利于经济人才的成长。自古以来,中国为“礼义之邦”,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深入人心,“重义轻利”、“重农轻商”是人们普遍信奉的金科玉律。正如左宗棠所说的:“泰西人弃虚崇实,艺重于道”;而中国人“惟专心道德文章,不复以艺事为重”。人们把读书、立说、入仕、做官当作高尚的事业,崇尚空谈,言行虚假而不务实。把生产制造、经商贸易当作下贱的职业,封建社会对商人更有许多歧视性政策。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在四民中的地位最为低下,是最被人看不起的,甚至规定商人不能坐车、不能穿好的衣服,连婚嫁都有歧视性限制。社会上流行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实质上并不是说读书人地位高,而是因为“读书”是入仕做官的主要途径。入了仕,当了官,有了权,就有了金钱,有了一切,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因此,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进入政界、军界,掌握权力。这种思想非常普遍,从而为政治、军事人才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交通阻塞,信息难通,这种传统的社会意识观念更加根深蒂固。王夫之说:“礼者、天理自然之则也。”夫礼之为教,至矣大矣,天地之所自位也,鬼神之所自绥也,仁义之以为体,孝悌之以为用也。”湘军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卫道”、即维护传统的社会意识观念和封建伦理纲常的旗帜下,和太平军相对抗的。湘军的胜利,也就是传统的社会意识观念和封建的伦理纲常的胜利。

其三是湖南的经济长期处于中国相对落后的境地,为经济人才的生长与发展造成了困难。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交通闭塞,钱基博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又开发较晚,古称蛮夷流放之地。当中原地区使用铁器,开始形成封建生产关系的时候,湖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公元前380年前后,楚人进入湖南,才将冶铁技术和铁制工具带到湖南。三国时期,蜀汉占领湖南大部分地区,“衣冠礼乐,浸假而自比于中国”,但和中原及东南各省相比,经济上仍然落后了一大截。到了近代,曾国藩等人发起洋务运动,但湖南的洋务事业却无法推行,不仅落后于沿海各省,甚至不如西北的甘肃省。湖南人不愿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反对在湖南开工厂、架电线、通轮船。到辛亥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在中国得到较为普遍的发展,1902年,湖南的近代厂矿仅78家,“总投资不超过274.9万元,只稍高于江苏南通实业家张謇一人在1903年的资本拥有量。”直到现在,湖南始终以农业大省的面目立足于国内。经济的落后必然影响经济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其四是湖南人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军事和政治型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一面,也存在不利于经济型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一面。自古以来,湖南人形成了卓励敢死、刚劲朴实的独特性格,司马迁称湖南人“骠悍”,《隋书》说湖南人“劲悍”,钱基博认为湖南“民性多流于倔强”,史书、志书谈到湖南人,一般用词多为“刚劲勇悍”、“劲直任气”、“悍直梗朴”、“霸蛮”、“好勇”、“坚毅”。宋教仁说:“湖南之民族,坚强忍耐敢死排外之民族也”。陈独秀曾热情地欢迎湖南人的这种性格,他说:“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塞’、‘打死仗’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体,亲率子弹不足的两千湖南兵,和十万清军打死仗,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显然,这些品性,是政治型人才特别是军事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另一方面,湖南人的性格又有消极、保守的一面。湖南三面环山,一面阻水,交际困难,信息闭塞,特别是楚亡国之后,楚人失意,湖南原有民族又受压,从而使老庄消极思想在湖南有广泛的市场,委曲求全,不思进取。因此,自古以来,湖南居民多有历代耕种之家,而少有出外经商之人。钱基博说:湖南人乐土恋乡,“率守耕读,不但仕宦稀少,而经商服贾以至外省者亦不数见。老生儒学,耐饥寒而厌生称,岁得馆谷数十石,即称称意。”陶澍以亲身经历对比各省乡情:“平生宦游,足迹几遍天下,所见人民城廓大多非故。而吾邑方在山陬,其民群萃州处,往往数百年不易其地,孙孙子子,婚姻洽比,有桃源鸡黍之意。”显然,这种消极、保守的性格,必然影响湖南经济人才的产生和发展。

其五是近代湖南习武之风兴起,更助长了湖南军事人才的成长。中国自古有“好男不当兵”之说,在古代历史上,湖南也较少有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直到清咸同年间,曾国藩以文人领军,与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彭玉麟等知识分子成为湘军统帅和将领,先后封侯人相,成为统治阶级的高层要员。许多农民加入湘军,亦因军功而得到官职,据《光绪湖南通志》统计,湖南因军功保举武职游击以上官员达6 319人。王闿运说:“自书契以来,湖南兵威之盛未有过此者。”“水师喷起长江波,陆军踏过阴山雪。”他们因军功而得官位,又因做官而发家致富,扬名乡里,光宗耀祖。从而导致湖南习武从军之风大盛。杨度说:“城中一下招兵令,乡中共道从军乐。万幕连屯数日齐,一村传唤千夫诺。农民释耒只操戈,独子辞亲去流血。父死无尸儿更往,弟魂无返兄逾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先后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石门暴动等40多次起义,建立了井冈山、湘鄂西、湘鄂赣、湘赣等革命根据地,许多湖南人参军入伍,建功立业,成长了一大批革命将领。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授衔的10大元帅中,湖南有3位,10名大将中,湖南有6名,57名上将中,湖南有19名……。因此,习武从军之风长期流传,湖南军事人才也就长盛不衰了。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湖南青年仍把入伍参军当作人生最美好、最理想的选择之一。各种名目的武馆,也已普及到湖南所有县市,并深入乡镇。

显然,上述湖南人才的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不仅阻碍了湖南人才的发展,而且不适应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客观形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直线的,既不是一条始终平行的直线,又不是一条始终向上的直线,也不是一条始终向下的直线,而是一条曲线,有起伏,有波涛,有高峰,也有低谷。人才的发展规律也是这样。古代湖南人才长期处于低潮,但低潮中也曾出现过几次小的波峰;近现代湖南人才一直处于兴盛的高潮,但在高潮中的一百多年的不同时期,也存在一些差异。有高潮,就会有低潮,正如有白天,就会有黑夜。认识和掌握了人才发展的规律,就能促进人才高潮的早日来临,或促使人才高潮的延续和规模的更加宏大。

在今天,要认识湖南人才的发展规律,促进湖南人才的新高潮,在认识上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要面对现实,承认当代湖南人才已经相对地落入低潮。我们首先来看一组数字:建国后,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17名政治局委员,其中湖南籍7人,占41.18%;文化大革命后,1982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选举产生了25名政治局委员,其中湖南籍4人,占16%;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政治局委员24名,湖南籍仅1人,只占4.16%。五十年来,湖南人在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所占的比例由41%下降到4.1%,恰好下降了10倍。这就说明,在中国顶尖的人才中,已经没有了湖南人的地位,当代的湖南,已经不再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人才已经实实在在地落入了低潮。我们再也不能陶醉在湖南近现代史上人才兴盛的辉煌中,而是要冷静地思考如何使湖南人才走出低潮,探讨促使湖南人才进入新的高潮的途径。

二、是要认清时代,明确培养经济型人才的重大意义。建国前,是搞革命,夺取政权,当然以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为主,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是“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是“与人斗,其乐无穷”,需要大批的政治和军事型人才。今天,则是经济建设的年代,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需要合作,需要双赢,需要共生,需要团队精神。是“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是要“芙蓉国里尽朝晖”,是要与天斗,与地斗。为此,需要大批经济型人才。只有经济人才成批成群地生长和发展,湖南的经济才可能跨入前列,湖南人才也才能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那么,怎样造就湖南的经济型人才呢?

第一、彻底转变观念,思想上实现由“官本位”向“财富本位”的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人重义轻利,崇尚权力,迷信官位。实际上是“官本位”、“权力本位”,引导人们去追求官职,追求权力。而把“追名逐利”的人视为小人,管宁、鲍叔视金钱如粪土的故事,被奉为传统道德的信条,编入教科书,毒害青少年达千百年之久。我们要实现由“官本位”向“财富本位”的转变,首先要从思想上端正对财富的看法。其实,财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只有财源茂盛,财富不断增加,社会才有希望,才有进步和发展;人民才有幸福,才有生机和活力。其次,要正确对待财富的创造者。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人是真正的英雄。财富是个人的,但又是社会的,而且主要是社会的。亿万富翁所创造的财富,自己消耗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点点,就是其个人消耗的那一极小的部分,也是流向了社会。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必须制定有关的保护政策,实施有力的保护措施,对于改革以来一切财富的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予以积极的认可和支持,尽力使之合理化、正义化。严格禁止限制、威胁财富创造者、积累者的一切歪风邪气。政府部门可以建立财富排行榜,视他们为英雄、为榜样,从而形成以富为荣、以穷为耻的社会风气。再次,要真正使干部由老爷转变为人民公仆。目前,党政机关庞大,各级干部权力过大,干部的选用、提拔、调动、惩处,奖励,都是“上级”说了算,人民群众基本上没有选择干部的机会,也基本上没有监督干部的权力。所谓招聘、竟聘,也往住流于形式,或由党委最后拍板。由于干部权力过大,捞钱的机会太多,因此,许多人都往干部队伍中钻,形成了28个人养一个干部的恶劣现象。只有加大人民的权力,缩小干部的权力,严禁以权变钱,才能转变人的观念,不再以权捞钱,而是靠本领和知识博取财富、创造财富。这样,湖南就会成为经济人才的乐土,湖南经济型人才也必将形成“于斯为盛”的壮观景象。

第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由民间财富向生产资本的转变。

首先要创造和利用种种条件,努力改善湖南的经济环境,培养商业气氛,合理使用资金,大力引进资金,充分利用资金,把投资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这样,就能吸引投资者,吸引外来资金;就能解决生产和就业问题,活跃流通领域,使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各得其所。其实,湖南经济人才中不乏杰出者,有的已积累了大量财富。据福布斯中国区域一百名最新富豪排名榜,有近20人是湖南人,但大都分布在沿海各省,湖南仅有张跃兄弟。这就说明:湖南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还不是投资者大展身手的理想场所。目前,湖南许多地方出台了一些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往往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暗礁或阻力。可见,要把纸上的东西变为现实,还得下一翻切实功夫。其次,要善于利用民间财富。如何利用民间财富?是消极利用,即听任拥有者自由消耗或存入银行(目前银行存款量之多,达到了空前水平);还是积极利用,即引导民间财富变为资本,投入扩大再生产,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路。如果不让民间财富转化为资本,财富就是死的,但政治上保险;如果让民间财富转化为资本,财富就会增值,则有剥削的嫌疑。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引导民间财富转化为民间资本,转化为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的形式,以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积极营造鼓励人民干事业、支持人民干事业的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向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三、大力发展湖南经济,实现由农业大省到工业强省的转变。

现在湖南的经济,在全国明显地处于后进之列。自古以来,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有所谓“湖广熟,天下足”之说。光靠农业,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更何况今天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即要以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改革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实现农业工业化。当然,仅仅是农业工业化仍然是不足的,湖南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形成湖南的工业特色,应该以长沙为中心建立湖南的工业网络。目前,中国北有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工业网,东有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工业网,南有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工业网,西有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工业网。中部的湖北已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业特色,如果能建立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工业网,则其地理位置、其经济势力均非常优越,将能发展成为中国最雄厚的工业中心之一。那时,湖南的经济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成群而生。

第四、发扬湖湘文化优秀传统,实现由封闭型文化向开放型文化的转变。

文化兴而人才出,这是历史和逻辑的结论。渊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才,钱基博认为,湖湘文化,远迹屈子,近接濂溪,“一为文学之鼻祖,一为理学之开山,万流景仰,人伦模楷”。“周敦颐以乐易恬性和,王夫之以艰贞拄世变;周敦颐探道原以辟理窟,王夫之维人极以安苦学。故闻夫之之风者,顽夫廉,懦夫立志;闻敦颐之风者,鄙夫宽,薄大敦也。”可见,湖湘文化虽为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之集萃,但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型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湖湘文化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魏源在鸦片战争之后,率先将目光投向世界,湖南人开始明确对于天下的责任,“身无半文,心有天下”;甲午战争失败之痛,湖南人又高举救亡、变法的旗帜,“风气之开,几为各行省冠”。五四运动时期,蔡和森等人更走出国门,以更开放的姿态,探索、寻找各种新思想,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救中国的理论武器。今天的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上全球一体化,统一的世界市场,要求湖湘文化适应这一新形势。湖湘文化的发展,有待不断吸收外省、外国文化的丰富营养,有侍于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民主思想、科学精神,这样,湖湘文化才能为养育新一代的湖南人才再立新功。

第五、积极改革湖南人的性格,实现由政治军事人才向经济人才的转变。

前面谈到湖南人的性格有不利于经济人才成长的一面,其实.湖南人性格山存在非常适宜于经济型人才发展的一面,如:湖南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超常的谋略水准,以及其坚定不移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此,应该进一步发扬和加强。至于“骠悍”、“好勇”、“霸蛮”的精神,不仅有利于政治和军事型人才成长,也是经济型人才所需要的品质。在经济领域,同样需要勇气,需要毅力,在投资方向、经营目标确定之后,同样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霸蛮”精神。至于湖南人中消极、保守的思想是,确实在许多人中存在,但是湖南人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品性却更加突出。而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人走出省门,南下北上东进,与日俱增,昔日的保守、消极已渐次为开放、进取的风气所取代。随着湖南人新的品性、新的习俗的形成,湖南经济型人才一定会成批涌现,茁壮成长。



下载全文:
 
来源:《株洲工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