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84年至1885年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有一位奋起抗法,勇猛顽强,为保卫祖国宝岛台湾作出重大贡献的清军将领,他就是湖南慈利人孙开华。
孙开华,字庚堂,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生于慈利县(今属张家界市)岩泊渡的一个贫寒之家。他幼年丧父,少年落拓,以剃头为业,但膂力过人。爱打抱不平,富有胆识。咸丰六年(1856),以武童投入湘军,隶湘军骁将鲍超部霆军为亲校。初屯湖北薪水。随鲍超侦骑队出行,陷入太平军包围之中,同骑皆没,鲍超亦中矛坠马。孙开华奋不顾身,救鲍超掖登自己的座骑,横刀跃马,挡者披靡,竟护鲍超突出重围。一战成名,被全军号为“勇鸷”。同治十二年(1873),清政府筹谋海防,经总督李经羲推荐,孙开华受命治理福建厦门海防,并募勇成“捷胜”军,署福建陆路提督。光绪二年(1876)。率师东渡台湾,驻于基隆。光绪五年(1879)。回厦门。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爆发,孙开华受命于危难之际,统率擢胜三营渡台,主持台北防务。光绪十年。法国侵略军进犯台湾。当时淮系将领刘铭传以巡抚衔主持台湾军政,刘素知开华之勇略。命其率军防守沪尾(今台湾淡水),以为台北之屏障。开华调集兵勇,构筑工事,加强训练,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敌情紧张时,孙开华“昼夜率军分伏海滨林莽。风餐露宿,不敢少休”。10月初。法军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军舰8艘进逼沪尾。并投书约战。开华从容部署应战,亲自登炮台坐镇指挥。昼夜以待。次日清早法舰果至。开华先发制人,下令开炮,以挫敌锋。奈何法军船坚炮利,开华座前中弹,幸未爆炸,仍然指挥若定。激战竟日稍歇。清军的两座炮台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还伤亡将士30余人。部将胡俊德中弹伤亡。开华亲自涤血裹尸,涕泣哭祭,将士们深为感动。开华见士气高涨,便与诸将商量说:“吾军以整旅当敌炮火,即幸胜,伤损精锐亦必多,莫如化整为零,人各为战。伺隙蹈利,分进合击。减少伤亡。方可制敌。”于是将兵勇编组为“麻雀队”,实行游击战术。次日再战,法军在优势炮火的掩护下蜂拥登陆。清军将士不惧强敌。拦头迎击。短兵接战。开华奋起横刀跃马,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手刃敌兵执旗官,夺其旗以归。清军将士见之,士气大振。“士卒皆以一当百,短兵相接,呼声震天地。”斩获法军首级300有多,震撼法军斗志,法军大溃。纷纷夺路而逃。坠海溺死者无数。法军以失旗为奇耻大辱,急急开舰造遁,清军大获全胜,取得了历史性的“沪尾大捷”。法国侵略者哀叹:“这次的失败,使全舰队的人为之丧气”,“我们的损失十分严重”。而对于清军毫无畏惧、团结作战的精神也不得不表示佩服和赞叹:“中国人在此次战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敢与顽强,而这种品质通常是不为人们所承认的。”应该说,广大爱国将士视死如归、英勇顽强地拼搏,才是侵略者遭到可耻失败的真正原因。孙开华作为沪尾之役的主要指挥者,抗法保台之功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光辉史册。
后人评述,满清自有外侮以来,海上用兵,将帅能亲冒炮火破敌大捷者,以孙开华沪尾之战为首功。从此法军不敢犯台。
孙开华这位抵抗外国侵略,为保卫祖国的宝岛台湾作出重大贡献的湖南人,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