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宋教仁和他的诗
作者:张舫澜
【摘要】宋教仁和他的诗。“说新闻,话新闻,新闻出勒上海城。二月十三夜黄昏,北火车站闹盈盈。火车就要开往北京城,旅客纷纷轧票出铁门。来了一位西装笔挺格中年人,跟着旅客向前行。冷不防,后面有人拔出一支白郎宁,对准中年人连开枪几声。迭格中年人立刻倒在地埃尘,车站秩序乱纷纷。
  “说新闻,话新闻,新闻出勒上海城。二月十三夜黄昏,北火车站闹盈盈。火车就要开往北京城,旅客纷纷轧票出铁门。来了一位西装笔挺格中年人,跟着旅客向前行。冷不防,后面有人拔出一支白郎宁,对准中年人连开枪几声。迭格中年人立刻倒在地埃尘,车站秩序乱纷纷。刺客乘此机会逃得影无踪。迭格中年人是啥人?就是大名鼎鼎革命领袖宋教仁……”

这是八十四年前街头说唱艺人在马路上所唱的新闻叫《暗杀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经沪宁铁路医院抢救无效于3月22日不幸去世。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宋案”。

辛亥革命前只有革命党人刺杀清朝官吏,如今革命党人被暗杀,所以轰动一时。上海各报天天连篇累牍地登载关于宋案的新闻,民间艺人立即编成时唱小调在公众场所演唱。当时已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电令江苏都督“穷究主犯,务得确情,按情严办”。上海租界巡捕房出动包打听,四出侦查。穷究结果,谁知杀人凶手叫武士英,组织谋杀行动的是袁系特务应桂馨,主使暗杀的是内阁总理赵秉钧和国务秘书洪述祖,而向赵秉钧发布密令行刺的就是袁世凯本人。于是全国舆论哗然,都说这是辛亥革命后一幕“贼喊捉贼”的丑剧。

宋教仁字遯初,一作钝初,自号桃源渔父,人们又称他为“渔父”、“宋渔父”。湖南省桃源县上香冲人,1882年4月5日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今年正是他诞生一百一十五周年。宋教仁于1904年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同年他和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创立了革命团体“华兴会”,被推为副会长,策动起义未成,流亡日本,留学东京。他创办《二十世纪之友邦》杂志,促进了同盟会的成立,被推举为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和《民报》编辑。1910年在上海主持《民立报》撰写了不少政论文章,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1911年与谭人凤等在上海组织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积极筹备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革命武装活动。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总裁(院长),参与南北议和。5月到北京出任农林总长,不久辞职。为在国会成为多数党创造条件,在他主持下,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任代理理事长。在袁世凯已篡夺领导权、担任临时大总统的情况下,宋教仁主张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和议会政治,想依靠国会选举中已取得多数席位的国民党成立责任内阁,以制约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袁世凯的反动统治,袁世凯对此深为忌恨,蓄意谋害他。正当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因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而北上之际,袁世凯就下了毒手。宋教仁为争民权、争民主而牺牲,教育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孙中山认为“非去袁不可”,1913年7月就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

众所周知,宋教仁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又是一位诗人和作家。他在诗文方面的创作却为他轰轰烈虺、彪炳千秋的革命事业所掩盖,不为人所重视。再以诗文而论,他在报刊上发表的许多洋洋洒洒针砭时政的论文,在当时对革命起到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然而,“诗如其人”,他所作的诗,确实也是慷慨激昂的“血性文字”,在南社文学里,他的地位及诗作,像文天祥的《正气歌》、岳武穆的《满江红》之类,与南社诗人们所竭力推重和发扬的黄公度诗界革命的精神相吻合,所谓“旧瓶装新洒”,以旧形式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把深挚的爱国主义激情倾注于字里行间,可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南社革命派诗人。与专以堆砌文字、搬弄故实、内容空洞晦涩、感情闲极无聊,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粉饰太平的“保守的同光体诗人”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照,并与其“争霸”。

1904年8月,宋教仁和黄兴、陈天华、刘揆一等创立革命团体华兴会,并密谋于11月16日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在长沙举行起义,常德、衡州、宝庆等五路同时响应,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这次起义由于革命党内部有人泄漏消息,没有发动,即归失败,宋教仁被迫出亡。10月,他在出亡途中口占七绝一首:

满地腥膻岁月多,百年胡运竟如何!我今欲展回天策,只奈汉儿不肖多。

他在这首诗中痛恨破坏革命的不肖汉儿。“不肖”原来在封建社会中指背叛父母的忤逆子女,这里借用作背叛革命的罪人。

11月10日他乘船过湖北螺山时作了一首长歌,其中有下列几句:

谋自由独立于湖湘之一隅兮,事竟败于垂成。……嗟神州之久沦兮,尽天荆与地棘;展支那图以大索兮,无一寸干净汉族自由之土地。披发长啸而四顾兮,怅怅乎如何逝?则欲完我神圣之主义兮。亦惟有重振夫天戈。

这首长歌也是作于起义失败之后。宋教仁和黄兴、陈天华等都是天不怕、地不怕,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造反青年。他们接触了革命新思想,面对满清政府丧权辱国、腐朽无能,一时热血沸腾,磨拳擦掌,革命斗志十分强烈。即使在失败之后,仍旧在诗中充满着无比的愤慨。为了“完成我神圣之主义”,决心再接再厉,奋斗到底,要“重振夫天戈”。

起义同志中的陈天华,1903年获得官费留学日本,所以宋教仁和黄兴在起义失败后都东渡日本。宋教仁考取早稻田大学,专攻政治法制。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东京组织中国同盟会,他们三人都是同盟会中的重要骨干,并同时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编辑等工作。从1904年到1910年这六年中,宋教仁除于1906年到过东北组织同盟会辽东支部外,一直住在东京。大约在1907年他有一首《思家》的诗:

出国已三载,思家又一秋。亲忧知白发,闺怨定蓬头。禹域腥膻满,天涯道路悠。有家归未得,期待灭仇雠。

一首极普通的《思家》诗,在革命党人的笔下,充满了浓厚的政治气氛,认为国内满地腥膻,尚为异族奴役统治,正等待着他们去报仇雪耻。

辛亥革命时期凡从事革命工作的志士、烈士,所作的诗歌一般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打破旧诗的格律,如宋教仁所作“满地腥膻岁月多”那一首绝诗,首句和末句同用一韵,在旧诗中少见。为了鞭笞“汉儿不肖多”,格律再也不能束缚他的革命精神了。第二个特点是用词明白浅显,我们绝不能用温柔敦厚的诗教去评论它。宋教仁不像专门从事词章的骚人墨客那样讲求修辞用语和声律对偶,其诗大致具有以上两个特点。

1910年冬,宋教仁与谭人凤等回到上海。次年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以便在长江流域各省发动起义。同时又在上海创办《民立报》鼓吹革命,由宋教仁担任主笔。这一年南社柳亚子与社友朱少屏、胡寄尘等也在上海办《铁笔报》与《警报》。当时各报馆都设在望平街即今山东路上。各报主笔时相往来。各人用犀利的笔锋,写出时论文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宋教仁与柳亚子相识,加入南社,就在这个时期。这一年宋教仁的诗,一部分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民立报》等报刊上,一部分也登载在《南社丛刻》上。3月29日广州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安葬在黄花岗。各报刊上登载吊唁黄花岗烈士的诗很多。宋教仁当时作了《哭铸三尽节黄花岗》七律两首:

孤月残云了一生,无情天地恨何平!常山节烈终呼贼,崖海风波失援兵。特为两间留正气,空教千古说忠名。伤心汉室终难复,血染杜鹃泪有声。

海天杯酒吊先生,时势如斯感靡平。不幸文山难救国,多方武穆竞知兵。卅年片梦成长别,万古千秋得有名。恨未从军轻一掷,头颅无价哭无声。

铸三就是陈更新的字,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曾留学日本,是宋教仁的知己朋友。广州起义失败,陈更新孤身奋战,终于因弹尽力竭被俘,不屈而死,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陈更新也是一位革命诗人,他有《偶题》七律两首,诗中有“头颅拍拍羞无价,三十当年好自为”之句,宋教仁哭他的诗最后两句,就是针对陈诗,联系自己,说自己未能参加起义,慷慨赴义,感到“头颅无价”,活着没有价值,非常惭愧,因悲痛过度,反而哭不出声音,这对于激励人心、奋起革命是颇有积极意义的。诗中引唐朝常山太守颜杲卿被安禄山俘虏后,破口大骂,安禄山割掉他的舌头,仍骂不绝口。陈更新被俘后,清朝官吏问他为什么“倡乱”,他说“我为了唤醒同胞的迷梦而起义,怎么说是倡乱?杀身成仁正是古人的明训”,接着仰天长笑,从容就义。宋教仁这两首诗做得比较工整,表示了他对烈士的沉痛哀悼。

1912年8月宋教仁联络了同盟会、统一共和党五个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参加了1912年底至1913年初的国会议员选举,获得了多数议席。他们想成立“责任内阁”政府,企图通过议会斗争作为合法手段取得实际政权。1913年2、3月间,他还乡探亲后,到沿长江各省工会去演讲,完成他的政治主张,回上海后又由陈去病陪他到杭州去宣传活动。陈去病在南社发起人中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两人情投意合,颇有交谊。两人同游西湖名胜,宋教仁曾做了一首《登韬光绝顶》的诗:

日出雪磴滑,山枯林叶空。徐寻屈曲径,竟上最高峰。衬市沉云底,江帆走树中。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

宋教仁牺牲后,南社社友多以诗文哭吊致哀。其中柳亚子的《哭宋遯初烈士》一诗,悲愤填膺,至情流露,可作为悼诗的代表作:

忽复吞声哭,苍凉到九原。斯人如此死,吾党复何言!危论天应忌,神奸世所尊。来岑今已矣,努力殄公孙!

陈去病曾于宋教仁被刺前陪同他在杭州搞宣传活动,并两人均有诗记游,倏忽传噩耗,他即作《哭钝初》七律一首,中有“豺狼当道生何益,洛蜀纷争死罢休”之句,沉痛哭奠,感慨不已,社友庞树柏亦以《桃源忆故人》词调作悼词,甚为贴切。社友李怀霜作谅词,中有“先生之文,万人辟易。先生之辩,长流汩汩”。国民党元老、社友于右任对其知友的惨死极其悲愤,特撰题语,镌刻在上海宋公园内石雕宋教仁坐像后的石碑上。全文如下:

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记?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

曲笔天诛。呜呼!九原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版。质之天地。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也亲自撰写挽联,推崇宋教仁“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宋教仁毕生为中国民主革命而奋斗,是中国近代民主宪政运动的先驱者。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政治活动家宋教仁与诗人的宋教仁是不可分割的。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所作出的赫赫功绩是无法湮没的,将永垂史册。而在他革命生涯中所作的诗歌,是南社文学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教仁是南社诗人的典型代表,他在近代史上以至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应有一席地位。


下载全文:
 
来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