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灵溪诗存》初探
作者:彭勃
【摘要】《溪灵诗存》是土家族现代诗人向乃祺的诗著。向乃祺字伯祥(1884一1954),湖南永顺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后,一度在北京大学执教,并与黄炎培、沈钧儒、章乃器等办《宪政旬刊》。先后担任过国会议员、国民党监察委员等职。解放后任湖南省政府委员、省政协常委、省民革筹委会副主任。

                           
  
《溪灵诗存》是土家族现代诗人向乃祺的诗著。向乃祺字伯祥(1884一1954),湖南永顺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后,一度在北京大学执教,并与黄炎培、沈钧儒、章乃器等办《宪政旬刊》。先后担任过国会议员、国民党监察委员等职。解放后任湖南省政府委员、省政协常委、省民革筹委会副主任。

向乃祺对中国古近体诗的写作,有突出的成就。他少年时代就好读诗,应童子试时,“以娴杜诗获隽”;(《灵溪诗存•求序启》)在日本留学时,“学政治学,未专声律,而酷好之,故于课余喜作诗。”后在京任议席时,“得与当时骚坛名辈游,有所吟哦,辄付奚囊。”在从政从教生涯中,“亦时有感而发诸篇。”《灵溪诗存》,就是向乃祺数十年诗作的总集,共收其平生诗作七百余首。

《灵溪诗存》付梓以后,在土林中广为传阅,评价甚高。著名南社诗人田星六认为向诗“气体高华,格调清俊”,“采芷握兰,香满沉澧,发边城之雄秀,振中都之文章。”诗词名家修承浩认为向诗“造诣极深,其结体之洁,选词之隽,以五古为擅胜场,七言对仗工整,其生动开拓处,逼近剑南。”沈从文先生也称赞向乃祺善写诗,并誉之曰“诗风清壮。”总之,《灵溪诗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艺术风格上,有着独到之处,不失为土家族现代文学史上的诗词珍品,具有较高的欣赏、研究价值。


  
《灵溪诗存》成诗期间,正值祖国多事之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愈加深,军阀混战连年,政府反动黑暗,民生涂炭,农村凋蔽。日寇入侵,更给全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向乃祺沉浮官场数十年,既在中央、省级任过议席,也当过短暂时间地方官吏。退居湖南沅陵后,有更多接近群众的机会,对国家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疾苦,有着较深切的感受。加之他本身怀才不遇,政治上的抱负不得施展,遂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个人的身世结合起来,写出大量忧国忧民、伤时感世、同情人民、揭露黑暗现实的诗篇。

1911年,是辛亥革命成功之年,也是向乃祺从日本学成归国之日。在早稻田大学毕业宴会上,诗人热情洋溢,写五言律诗两首,告别诸师友。其中第二首云:

攻石他山玉,迴风万里舟,

奇书搜越绝,壮志抚吴钩,

日月新开运,春秋世复仇,

羽书传赤县,未许缺金瓯。

共和肇造,祖国欢腾,作者所学,有了施展之地,急于回国参加新国家的建设,归心似箭,爱国的赤子心情,跃然纸上。回国不久,上书孙中山,又被选为国会议员,且参加天坛宪法的起草工作。此一时期,诗人沉溺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笃信议会救国的道路。自己又被选上这神圣的议坛,更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选上议员后,在《赠周鲠生、皮皓白两同学》诗中写道:

学富五车试椠铅,新书娓娓动群贤,

曲调敢云高白雪,才名自愧选青钱,

聊羁骏足腾三岛,且放鸿词惊四筵,

建国嘉猷须润色,庄生漫笑忌蹄筌。

当时诗人未达而立之年,风华正茂,志高气盛,大有少年得志,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祖国前途抱着无限的希望。

但是,国事并没有按诗人天真的想法那样顺利发展,祖国前途暗礁重叠,祖国天空乌云密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正在暗地进行;爱国志士宋教仁不久遇刺。诗人在《宋渔父挽词》发出“楚材自古赍恨没,雷鸣瓦釜毁黄钟,峨峨髦土失所仰,江汉鸣咽摧黉宫”之叹。国步艰准,邦国殄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使诗人初步看到政局险恶,祖国多难。诗人向往的议会救国道路,在实践中也碰了壁。在《国会纪事》一首古风中写了国会的情形:“辩说灿舌锋,诛伐严笔阵,风雨忌同舟,人各逞私忿”。会中议员们勾心斗角,唇枪舌剑,各怀成见,真正为国为民者,宁有几人?更有甚者,“烽火满浔阳,南京嗟不竟,武功既伸张,法治等破甑”,军阀横行,武人专政,所谓议会,所谓法治,不过弃诸垃圾堆中的破甑子而已。袁氏称帝,诗人走避四川,但身在江湖,心系京华。在一次与友人江流饮燕,想到国事的艰难,写了一首五言古风,其中有“惊人鹦鹉赋,当场豺狼哀,堕镜频回顾,金瓯费卜猜,汉廷宽党锢,唐彀网英才,望帝鹃泣血,庄生蝶梦催,京华望北斗,景物览商台”之句,为豺狼当道而愤恨,为金瓯残缺而忧虑。袁氏倒台,重开国会,诗人回京,但国会仍为军阀把持,诗人在《春日述怀》一诗中,有“相争蜗角几时休,窃国由来胜窃钩”及“枉向鸡虫争得失,千秋国计误苍生”的大声斥责。不久,又发生张勋复辟之事,诗人写道:

百年棋局赌长安,歌舞霓裳夜未阑,

柳叶公孙新谶纬,昙花朝士旧衣冠,

人间隆准遗恩在,席上双鬟带笑看,

眼底龙旗空九陌,昭陵遥望一辛酸。

张勋在复辟前曾假托妖人新谶纬的鬼话,胡说皇帝又要登位,在报上连续发表用以蛊惑人心。张入京后,置筵高会,召名伶侑酒,夜半演至朱虚侯监酒令,张投袂入内室,翌晨复辟诏下,黄龙旗居然飘扬九陌,遗老们又穿起了朝服。诗人对这种逆历史朝流而动的复辟丑剧,是深恶痛绝的。此后军阀混战,战祸不已,国事更加艰难,民国10年(1921),诗人在《岁暮感怀》一组诗中有“自坏长城天不管,任凭欧脱控山河”,“西山阅尽兴亡恨,终古氤氲莽战云”及“长安似奕频翻局,敢为天倾属杞忧”的悲叹。民国12年(1923),诗人在《除夕咏怀》中,更具体地写战祸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

蹉跎一岁中,所阅半辛苦,

蜗角纷争斗,阅墙竞尚武,

盗寇满林泉,大乱无巢父,

仙洞鸡犬声,化为狼与虎,

剽掠到穷壤,老稚膏锧斧,

旧时繁华村,百不存一户。

军阀混战,兵匪横行,农村破产,老稚死于战乱之中,这不是旧中国的缩影么?国事日非,江河日下,诗人在民国30年(1941)《五十晋七初度书怀》共写24首七律,实际上是诗人大半生经历的回顾,最后一首中有一联云:“一醉荣华槐国梦,九歌哀乐楚人魂”,匆匆三十余年的官场生涯,不过是一场槐国蚁梦,祖国多难,报国无由,壮年时代那种“建国嘉猷须润色”的雄心壮志,逐渐消磨,只能象屈原那样写九歌、写离骚以寄托爱国的理想了。虽不无消极颓唐,但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

诗人热爱祖国,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深表愤慨。欧战告终,协约集合巴黎,我为参战国,反而受割地的结局。消息传来,举国愤慨。诗人在《岁未感怀》中,有“乡国犹余三户在,应知蹈海为仇秦”之句,表示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决心。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在《书生》一诗中写“时艰应效放翁愤,北望中原未罢兵”句,在强敌压境之日,诗人是以爱国诗人陆放翁自许的。在八年抗战中,诗人写了不少反映我军英勇杀敌的诗篇,对国民党某些将领抗战不力,一触即溃,失地千里的无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对日寇的残暴进行了愤怒的声讨。抗战胜利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亟需医治,全国人民渴望和平,诗人也发出“只是闾阎疮未复,庙堂何计慰农耕”的呼声。可是蒋介石却磨刀霍霍,内战迫在眉睫,诗人对此忧心如焚,写了一首《国是篇》寄黄炎培、章世钊、李烛尘诸先生,诗中提出“国事嚣嚣何由定,不凭强力凭忠信”的看法,阐述其不要凭借武力轻易发动内战的观点。要诸

位先生“樽俎从容静鼙鼓”,从中调停,制止内战。诗中还提出“异轨何妨同赴鹄”,主张国共合作,呼吁两党求同存异,协商合作,走使祖国富强的道路。这些看法与主张,是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的。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向乃祺的诗从客观上讲,较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解放前夕这段历史时期风云变幻的史实,对于我们今天重温历史,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从“诗言志”的传统诗教观点看,则鲜明地表露出诗人热爱祖国,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政治态度。



同情人民疾苦,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腐化、糜烂,具有人民性和进步倾向,这是《灵溪诗存》又一显著特点。

民国8年(1919)写的新声8首,就是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一组好诗。如:

朱门管弦歇,夜静听新声,

如怨复如泣,豗然诉不平。

骅骝充下驷,钟毁釜雷鸣,

或饶奔竞姿,滥竽窃簪缨,

或凭姻娅力,茑萝施松荣。

朝颁求贤诏,野困朝土名,……

这首诗揭露当政者用人以私,或凭巴结之功,或借姻娅之力,贤者不得重用,小人朋比而起。又如:

津北有高山,逶迤接海隅,

红尘飞不到,炎热生冰珠,

巍巍招凉馆,时停显者车,

中宵淡风月,何以为欢娱?

枭卢豪一掷,万缗散手无,

飙轮挟粉黛,侑酒来须臾,

技巧梯航力,岂供暴殄趋,

近畿多饿殍,凄绝郑公图。

这首诗是对富豪者穷侈极欲生活的鞭笞。他们居住在“红尘飞不到,炎热生冰珠”的高级宾馆,一掷万金,机航为他们服务,美姬为他们歌舞侑酒,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是否知道近京之地,还有许多饿肚的流浪者呢?诗人把这些“显者”斥为“暴殄”,其憎恶之情是强烈的。

抗日期间,物价腾贵,国民党采取平价政策,于事无补。价格越“平”越高,且给官吏们许多作弊的机会。诗人写《米珠谣》、《薪桂谣》、《平价谣》以记其实。其中《米珠谣》是写东方朔偷桃的故事。诗的开头写汉武帝连年用兵,仓廪空虚,五铢钱币象树叶一样没有用处。东方朔在朝廷做官,不会安排家计,又不会营私,一家人饿肚皮,受到妻儿的埋怨。他万般无奈,便忿忿不平地到王母那里告状,不料一到瑶池,只见:

瑶池喧然正欢燕,招邀玉女与麻姑,

新谱霓裳歌且舞,万人仪表飘霞裙。

烹鸾刨凤酌玉液,一饮真值万人酺,

目膛涎垂不自检,偷桃翻被双成呼。

下界凡民饿得捆肚皮,王母这里却大摆酒宴,吃的烹鸾刨凤,喝的玉液琼浆,一席下界凡民一万多人也吃不完。诗人写的王母,当然不是瑶池宫中的王母,而是上层统治者。在全民艰难之日,他们却大发国难财,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日食万钱的腐化生活。

定居沅陵后,诗人曾两次回故乡农村。目睹家乡人民在连年的天灾、兵祸之中,生灵涂炭,写出了《乡居杂咏》18首及长歌《哀溪州》等,反映地方政府肆意剥夺,农民遭受苛捐、杂税、抽丁、兵扰、匪祸之苦,给农民无限的同情。诗中还对毁林开荒,破坏生态平衡,以至水旱连年表示忧虑:

十年六旱涝,惯说农家贫,

归来观所由,知非无病呻,

两山夹梯田,阴郁万古春,

林深涵水源,润物颇调匀,

垦伐种油桐,砂露石嶙峋,

贪利凿混沌,天地非不仁,

垄断脂价贱,灌灌摧为新,

乍晴田龟坼,一雨水淹沦,

退失进无得,哀哉胼胝民。

诗人高瞻远瞩,指出只顾眼前利益的作法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这对今天保护森林资源,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秋雨》一诗更表现出关心民膜:

凉飙散郁信,一夕变深秋,

雨听滂沱泣,雷惊霹雳秋,

唯严征购法,孰拯溺饥夏,

禹甸哀鸿满,兵戈况未收。

连降秋雨,农收成灾,当局只安排怎样严格秋征,谁想到过解救农民的痛苦!若若神州,遍地哀鸿,诗人的心情万分沉痛。

向乃祺曾遍游祖国名山大川,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在《灵溪诗存》中还有大量赞美祖国名山大川的篇什,泰山、黄山、峨眉山、莫干山、九华山、苏州、西湖、桂林、阳朔、三峡等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均在他笔下得到描绘,至于家乡的秀丽景观如观音岩、不二门、温泉、白岩寺、梯子岩、龙家寨、溪州铜柱等,更是为诗人所反复咏哦。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幽雅恬静,自然清新,象一幅幅水彩画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且能融情于景,抒发议论,给人一些哲理上的启示。


  
《灵溪诗存》中五言、七言等各种古近诗体,其艺术性也是很高的。

杜诗对向乃祺影响很深,他少年时代就认真学杜诗,以“娴杜诗获隽”。在以后的创作中自谓“拟之杜陵诗史,放翁愤言,虽无其才,实有其志”。向学杜诗,主要吸取其现实主义精神。《灵溪诗存》中政治诗占了很大比重,从各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与实质,在七百多首诗中,没有风花雪月的无聊之作,拟之诗史,无多愧色。在许多诗篇中,其立意、谋篇、造句、遣词上,很明显地看出是受了杜诗的影响。如《哀松行》、《诸将》、《新声八首》、《春兴八首》、《山居杂咏》、《九月登浮屠关》、《哀溪州》、《村舍叹》、《世事》、《哀沅陵》、《东征》等篇,其章法、结构、语言与杜诗中的许多名篇有相似之处。象《东征》显然是受杜甫《北征》的影响。该诗写于 1937年,共140句,记叙了诗人至沅陵赴长沙途中所见,抒发了救国图强的政治主张,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可侮,抗日必胜的信念。作者把国家局势和个人遭遇结合在一起,夹叙夹议,虽不及《北征》波浪壮阔,但政治性甚为强烈,不失为现实主义的好作品。

杜诗结构谨严,遣词造句一丝不苟,深于寄托,工于兴比,这些亦为向所师承。向的近体诗造诣很深,对仗工稳,典故繁富。所有典故都经过精心选择,在组织搭配上也别具匠心,大有当年老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认真精神。试举《梅郎畹华演剧饯别志感》为证。梅郎畹华,梅兰芳也。全诗是:

高情不奏碧池弦,玉貌围城世共怜,

冀北曾传埋骏骨,江南又喜逢龟年,

销魂舞态惊鸿影,绝艳官词刺虎篇,

万劫犹传冰雪净,前身合是藐姑仙。

这首诗写于民国35年(1946),是表达抗战胜利后观看梅兰芳演出的感慨。“凝碧池”,唐明皇禁苑池名,是明皇在京时的歌舞之地。安禄山入京,宴其部属于此。王维诗有“秧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之句。向诗的这一句是借此典故,喻北平沦陷以后梅兰芳不再演戏。第二句“玉貌围城世共怜”,指梅兰芳身陷围城之中,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关心和同情他的困境。第三句用“伯乐一过冀北而群马皆空”的典故,当时曾传说梅兰芳已死,故曰“埋骏骨”。李龟年是唐明皇时著名乐工,安史乱后,龟年流落江湖,每逢胜景,常为人奏数阕,座上莫不掩泣罢酒。杜甫有《江南逢李龟年》诗,抒今昔兴亡之感。这里指抗日胜利后,在南京又看到梅兰芳的演出。全诗对梅兰芳的遭遇、才艺、高贵的民族气节,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诗中用典精工切贴,对仗工稳巧妙,天衣无缝。《灵溪诗存》中的近体律诗;大都如此。其绝句也是琅琅上口,清新可读,寓情于景,耐人寻味。古风感情奔放,苍劲古朴。这些都是诗人学杜的真实功夫。

向诗受唐代另一诗人李商隐的影响也较大,南社诗人田星六评向诗有“摩玉溪壁垒”之说,诗人亦有“小谪权为花县宰,无题爱咏玉溪生”的自比。玉溪生是李商隐的别号,他是晚唐诗坛上别具风格的一颗明星,其诗“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精密,意境朦胧”,讲究词藻,有声有色,含蓄宛曲,耐人寻味。但有时用典生僻,言在此而意在彼,不兔晦涩,令人有“祗恨无人作郑笺”之感。向诗的某些方面,寓意很深,多不明指,含蓄托意,令人费解。如民国20年(1931)发生“九•一八”事变,一夜之间,东北四省沦于敌铁蹄之下,向痛国土沦丧,愤而作《落叶》四首,诗的小序云:“为九月十八日事变而作,亦屈托兰萎,庾赋枯树之遗意云耳。”这四首诗,全都写的落叶,无一字涉及“九•一八”事变本身,而实际都是有感而发,针对现实的政治讽刺诗。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大杀共产党人,鼓吹“攘外先必安内”,对日寇抱不抵抗主义,坐令国土沦丧。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有所忌惮,所谓“遭时之变,不得不隐”,“屈托兰萎”,“庾赋枯树”,既是写作上的一种手法,也是当时政治上黑暗反动的一个投影,这使得他的诗笼罩了一层悲凉凄恻的迷雾。《灵溪诗存》中类似这样的作品较多,究其原因,是由于政治黑暗,军阀专横,罹文字祸者不少,向不得不有所避讳,所以李商隐的诗风及其写作方法,成了向表达自己感情的最好形式。

因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向乃祺不可能成为彻底的革命者,他希望匡济时艰,但找不到出路;他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议会道路上,而因军阀专横,此路不通;他同情人民疾苦,但未能认识造成人民疾苦的根子在哪里。反映在作品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或不健康的作品。此外,向诗典故多,有时近于堆砌,有的典故生僻,且寄意深曲,意境朦胧,造成读者理解的困难。

下载全文:
 
来源:《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