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孙中山与宋教仁民初政见的比较研究
作者:陶用舒
【摘要】中华民国建立时期,孙中山主张总统制,并提出实业建国的口号,力图使中国繁荣昌盛。宋教仁则主张责任內阁制,并以政党政治相号召,和袁世凯进行了正面斗争。孙宋二人在政见上虽有歧异,但始终互相支持,大方向是一致的。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政党政治比实业建国更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民国创建的初期,孙中山、宋教仁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领袖和杰出代表,为建设中华民国、开创共和体制而并肩战斗,始终坚持了推动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但是,他们对于实现革命的具体道路和手段是不同的、是有分歧的。这种不同和分歧,是在大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各自有所侧重。

  第一,在政治体制上,孙中山主张实行总统制,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

1911年11月26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胡汉民、陈其美、张静江、汪精卫等同盟会主要领导人齐集孙中山寓所会议,讨论成立临时政府问题。大家一致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但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分歧:孙中山坚持实行总统制,宋教仁却主张责任内阁制。据居正记述:“十一月初七日(即12月26日),假哈同花园公宴总理(孙中山)。宋纯初自宁赴会。席次,克强与英士、纯初密商,举总理为大总统。分途向各代表示意,计已成。晚间复集总理寓所,会商政府组织方案,宋纯初主张内阁制,总理力持不可”,而主张总统制。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基本上采取两种形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和以英、法为代表的内阁制。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权力很大,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政府各部部长均由总统任命,只对总统而不对议会负责。这种体制,很符合孙中山的一贯思想。早在其《革命方略》一书中,他就明确规定:革命胜利后,国家要经过长达九年的“军法之治”和“约法之治”,即用革命军事专政来扫除旧制度、旧思想,“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这时期的军政府拥有无上的权威,国家权力都集中在政府首脑手中。而后,才能实行“宪法之治”,即“制定宪法,军政府解除兵权、行政权,国民公举大总统,及公举议员以组织国会。一国之政治,依于宪法以行之”。根据上述设计,革命成功后的大总统应是贤明能干的强者,集权力于一身。故在讨论临时政府组成时,孙中山明确表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态度强硬,强调对大总统的绝对信任,大总统要拥有绝对权力。

宋教仁力主内阁制。早在辛亥革命前日本留学期间,宋教仁就亲身体会到日本军阀干政的严重危害,他说:“日本之政治,号称立宪几三十年,而犹不能脱少数人垄断专制之习,左右国务者,总不离乎藩阀武人者近是”。日本的“武人政治”,和孙中山所设计的“军法之治”、“约法之治”有相似之处,容易造成军人把持政权的局面。同时,宋教仁对西方各国的民主政治、法律制度曾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并翻译了几十万字的有关文件,非常向往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他认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权力集中于国会,即指内阁制。在实行内阁制的国家,政府首脑由获得议会多数议席的政党担任,对议会负责并接受议会的监督;总统只是国家元首,没有实际权力。他说:“关于总统及国务院制度,有主张总统制者,有主张内阁制者。而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他还强调:“总统当为不负责任,由国务院负责”,此“内阁制之精神,实为共和国之良好制也,国务院宜以完全政党组织之”。宋教仁起草的《鄂州约法》,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都督总揽政务大权,但在执行权力时,必须由政务委员副署;政务长相当一个省的内阁总理,行使行政权力。显然,《鄂州约法》已不同于孙中山《革命方略》中的设想,而是一部体现了内阁制精神的资产阶级宪法。

由于孙中山坚持总统制,加以黄兴、张静江、胡汉民等多数的支持,故在12月27日各省代表讨论政府组织方案时,决定实行总统制,并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宋教仁的内阁制主张虽然被否决,仍然建议增设副总统,政府增设教育、司法等部;规定大总统发布法律及有关政务之命令时,须国务委员副署。宋教仁的上述意见,得到认可,故政府组织仍带有内阁的色彩。

  第二,在建国的具体道路上,宋教仁主张政党政治,孙中山则以实业建国相号召。

孙中山一贯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不断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认定“民生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历史的重心”。革命胜利后,更必须“以民生为社会进化的中心”。孙中山将权力交付袁世凯后,即以全付精力来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实业建国的主张和具体方案:

1、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实业。孙中山说:“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均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那么,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7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吃饭是民生的第一个重要问题,穿衣是民生的第二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吃饭、穿衣的问题,就必须发展经济、兴办实业。他说:“我中华之弱,由于民穷。余观列强致富之原,在于实业。今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据统计,孙中山在辞职后的一年内,发表各种文告157篇,其中讲实业建设的67篇,约占总数的43%;发表演说76次,其中讲实业建设的44次,占总数的58%。

2、发展实业的中心是修筑铁路。孙中山说:“建设最要之一件,则为交通。以今日之国势,交通最大者,则为铁路”。认为兴办铁路为国家生死存亡的“惟一之急务”,“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路之多寡定义,地方之苦乐,可以铁路之远近定之”。1912年9月,孙中山接受袁世凯的任命,在北京就任全国铁路督办,下决心“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于十年之中,筑二十万里之线,纵横于五大部之间”,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

3、修筑铁路的经费以借外债为主。孙中山认为国家民穷则竭,无力筹集建筑铁道巨款,只有募集外债。他说:“国家欲兴实业,而苦无资本,则不能不借外债。借外债以兴实业,实内外所同赞成的”。为此,孙中山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让外国在中国办理工商企业和投资修筑铁路。铁路可让外国人经营40年,而后归还中国。他还以美国为例,说明“外债不足以祸国,且深信借债修铁路与中国有百利而无一害”。1913年初,孙中山亲自到日本游说,以图吸引外资。

4、发展实业要用和平的方法。孙中山认为进行种族革命要用武力,而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革命,则要用和平的方法实现。他说:“社会革命比诸政治上革命愈属重大,且非兵力所能援助,必须用和平手段从事”。。他还以苏俄为例说明:“用革命手段解决问题,在俄国可说是完全成功;但是到用革命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在俄国还不能说是成功”。他还认为中国经济不发达,没有大资本家,阶级对立并不严重,可以用和平的方法,依靠政府来发展经济,兴办实业、修筑铁路。

宋教仁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治活动,仅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曾任农林总长,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特别是1912年10月以后,宋教仁离京南下,周游长江流域、南方各省,会见各方人士,发表演说,宣传国民党的政治主张,进行竞选活动,在全国掀起了政党政治的高潮。仅据《宋教仁集》统计,一年中共收录宋教仁文稿58篇,其中讲政党政治的21篇,占总数的36%;发表演说15次,宣传政党政治的13次,占总数的86%。在这些文稿和演说中,宋教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政党治国的主张:

1、积极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宋教仁一直梦想建立一个繁荣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为共和制度在中国出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说:“宪法也,共和政府之保障也。中国为共和政体与否,当视诸将来之宪法而定”。因此,他早在起草《鄂州约法》时,就以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为思想基础,规定“人民一律平等”;“都督由人民公举”;“议会由人民选举议员组织之”。他参加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他所组建的国民党则公开标榜“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其宗旨”,宣告“共和之制,国民为主体,吾党欲使人民不忘其义也,故颜其名曰国民党”。始终坚持民主共和,反对独裁专制,是宋教仁政党政治的基调。

2、建立强大的政党,由政党掌握国家权力。宋教仁认为:在资本主义共和国,“其政治之中心势力,则不可不汇之于政党”。“一国之政治,恒视其运用政治中心势力为推移,其中心势力强健而良善,其国之政治必然可观,其中心势力脆薄而恶劣,其国之政治必然暗然失色”。政府政策的优劣,政治权力的运用,人民利益的保障,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巩固庞大之结合力与有系统、有条理、真确不破之政见”的政党,谁能组织这样的政党,谁就可以“组织政府”,掌握权力,左右国家的政治生活。当时,国内各阶级、阶层、集团以及各类各色政治家纷纷活动,提出政治主张,拉帮结派,组建各种政党、政团。在这种形势之下,同盟会却内部意见分歧,步调不一,甚至各行其事,分化转向,相互攻击,已不适应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于是宋教仁于1912年8月以同盟会为骨干,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全国联合进步会等小党,组建为全国统一的国民党。从此,国民党成为宋教仁推行政党治国的一面旗帜。

3、政党争夺政权的途径是公开的、和平的、平等的选举。宋教仁说:“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他主张二大党对峙,相互监督,促进共和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他表示:“吾人改组国民党时,宣言政党宜二大对峙,希望自党发展,同时希望反对党亦发展,能旗鼓相当而后已”。这样,在选举中才能形成激烈的、势均力敌的竞争。选举的竞争,“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用不着避怎么嫌疑,讲怎么客气的”。“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1913年初,宋教仁旋风般地在全国各地开展竞选活动,大力抨击袁政府内政腐败,外交无能;热情宣传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政策主张。词锋雄健,语言坚定,深得人心,“大有倾倒一时之概”。

4、政党政治的目的在于建立责任内阁。宋教仁对责任内阁制有明确的说明和规定:总统不负实际责任,由内阁代总统对议会负责;内阁实行政党内阁,由国会中占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总理由国会中多数党首领担任,其他国务委员由总理提名组成。竞选的同时,宋教仁开始了组阁的具体行动,如曾“和湖南党政负责人商谈组阁计划,同时研究如何把湖南的政治地盘搞好,他邀谭延闫担任责任内阁中的内政部长,仍兼湖南都督”。1913年3月,选举结束,在参众两院870个议席中,国民党得329席,占总数的45%以上;而支持袁世凯的共和、统一、民主三党仅得223席,占不到总数的26%。国民党成为全国第一大党,有权组阁,掌握国家权力。可见,宋教仁的政党政治得到了全国广泛的支持,是民主共和对独裁专制的一个巨大胜利。

  第三、孙中山和宋教仁虽然在政见上有歧异,但二人始终是互相支持的。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生了分化,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第一次巨大成功之后,胜利的少数照例发生分化,一部分人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成就,另一部分人继续前进,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孙中山、宋教仁都是“继续前进的”革命者,实业建国、政党政治就是他们分别提出的“新的要求”。这两个口号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大方向是一致的,孙宋二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是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

孙中山虽然热衷于实业建设,却依然支持宋教仁的政党活动,支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指出:“中国和其他所有国家一样,不管政府是民主的或是君主的,政党总是存在的。中国已开始有了自己的政党。事实上,中国的党社,已经太多,最好他们能联合成两三个有力的大党”。1912年8月,孙中山出席了国民党成立大会,当选理事长,并发表了演说。他高度评价了国民党的成立:“合六党成一国民党,其功与南北统一同”。“国民党由革命志士各政团组织而成,本吾国之盛举”。稍后,孙中山主持了山西同盟会的改组,又电嘱广州、南洋等地同盟会,改称国民党支部。同时,孙中山还多次宣传:“一国之政治,必赖有党争,始有进步”。“新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为佳”。并曾向袁世凯推荐宋教仁任国务总理。孙中山的上述言行,显然是对宋教仁的支持。

宋教仁非常重视发展实业,曾明确指出:“中国初立,万端初创,实业发达而后乃能富强”。“实业发达,制造品多,则我们中国可以不用外货矣,可以挽回利权矣”。把发展实业看做是国家独立富强、抵制西方国家侵略的必经途径和必要手段。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十分关心农业的发展;国民党成立,又把发展实业列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具体规划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蓝图。宋教仁也重视铁路:“铁路建筑,与实业固有极大关系,而与军事上国防上亦属紧要”,应该“急办”。宋教仁十分尊敬孙中山,强调“中华民国是本党同志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不避艰险,不怕任何牺牲,惨淡经营,再接再厉,才能够缔造起来的”。又称孙中山为国民党“泰斗”,“国民党之成立,全出于孙、黄二公之发意,鄙人不过执行之”。强调“国民党新立,正赖有功高望重如孙先生为之主持”。总之,宋教仁是拥护和尊重孙中山的领袖地位的,是支持孙中山的实业建国的。

  第四、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发,政党政治比实业建国更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分析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孙中山辞职后,国内存在三种主要的政治势力:其一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虽然交出了政权,但在全国享有崇高的威望,还保有南方几省的地盘和十多万军队,并以各种形式为巩固共和、建设国家而奋斗。其二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他们取得了中央政权,控制了许多省的地盘,拥有几十万强大的军队;但是,他们的政权尚未巩固,全国没有真正的统一。其三是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立宪派。他们趁革命之机,捞了不少权力和实惠,在全国很有影响,政治上则基本投靠袁世凯;但是,他们和袁世凯有矛盾,军事上无势力,内部派系多,难以统一。上述三大政治势力斗争的焦点,是袁世凯独裁专制,并企图恢复帝制;革命派力图巩固共和体制,发展资本主义,坚决反对独裁。这也是当时中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因此,评价任何政治主张和口号,都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

首先,实业建国和政党政治虽然大方向一致,但在客观上却分散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孙、宋二人的主张,在革命派内部引起了分歧,一部分人追随孙中山,脱离政治,埋头开发矿山,投资工商,以求富国强民。一部分人追随宋教仁,希图用责任内阁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以巩固共和制度。这样一来,各有中心,各自为战,自然妨碍了革命派力量的统一和发展。当1913年3月,国民党选举胜利,与袁世凯独裁斗争的关键时刻,孙中山竟远在日本筹款,袁世凯趁机下毒手,暗杀了宋教仁。国民党功败垂成,内阁制终成泡影。可以说,孙、宋二人在政见上的歧异,在客观上帮助了袁世凯。

其次,实业建国的立足点在于依靠袁世凯政府来发展实业。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让位前后,孙中山对中国的时局既悲观又乐观,他高兴地看到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又看到政局混乱,矛盾复杂,人事纠纷,手足无措。对袁世凯也是矛盾和犹豫的,满意袁世凯逼清帝退位;但又对其是否能忠于民主共和有所疑虑。1912年8月,孙中山北上和袁世凯会面,却立即为袁世凯的假面目所欺骗,转而完全相信袁世凯。称赞袁是“很有肩膀的,很喜欢办事的,民国现在很难得这么一个人”。“袁总统可与为善,绝无不忠民国之意,国民对袞总统万不可有猜疑心,妄肆攻讦”,表示要“公举袁世凯为正式总统”。孙中山还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从此不问政治,完全信服袁世凯:“袁总统才大,予极盼其为总统十年,必可练兵数百万。其时予所办之铁路二十万里亦成,收入可决每年八万万,庶可与各国相见”。可见,孙中山实业建设的主张,建立在完全相信和依靠袁世凯的基础之上,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且在客观上麻痹了革命派,失去了对袁世凯的警惕性,也分散了革命派的力量。在当时离开政治而空谈实业,显然是不足取的。

再次,政党政治的目的在于建立责任内阁制分袁世凯之权。早在南北对峙时,在国民党内一片主张和袁世凯妥协的声浪中,宋教仁是有几分清醒的。他说:“袁氏号召私党,扶翼满族,阳假议和之名,阴为添兵之计。其人不学无术,其品更恶劣可鄙”。稍后,袁世凯取得大总统职位,宋教仁和孙中山一样,对袁世凯是犹豫和矛盾的。但是,由于宋教仁参加了内阁,和袁世凯有了直接的接触,通过唐内阁下台、陆内阁风潮、张振武被杀等事实,使宋教仁对袁世凯的本质有所认识。因而积极组建国民党,力图通过建立责任内阁来限制和削弱袁世凯的权力。1913年2月,宋教仁进一步策划袁世凯下台的计划;一是企图以黎元洪代袁世凯为总统;二是主张国会制定宪法,限制总统的权力;三是公开攻击和揭露袁世凯的独裁专制。3月,国民党竞选胜利,威望大增。这样。宋教仁以政党政治为武器,开始了与袁世凯的全面抗衡。

当然,宋教仁对袁世凯本质的认识显然不足,袁世凯决不会容许虎口拔牙,在袁政权下搞政党治国,无异与虎谋皮。袁世凯曾对他的谋士说:“孙中山襟怀若谷,是容易相处的,天真的黄兴也好对付,顶难驾驭的,只有一个宋教仁”。又说:“以暴动手段,宋扼杀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的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多了”。。袁还表示,没有权力的总统“我决不居”。队反面说明,宋教仁的政党政治是击中了袁世凯要害的。为此,袁世凯曾采取种种手段,如高官、美女、金钱来拉拢、软化宋教仁,均遭失败。宋教仁坚定地以政党内阁为口号,以国民党为旗帜,团结了一支巨大的、进步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坚持民主共和的政治力量。这是当时能够监督、限制、削弱,甚至能够推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政治力量,而是惟一能够和袁世凯全面抗衡的政治力量。这支力量虽然在军事上尚无力与袁世凯一决雌雄;但在政治上却有可能置袁世凯于死地。从这一意义上说,政党政治比实业建国更加进步,更加积极,是一面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坚持民主共和的战斗旗帜!


下载全文:
 
来源:《焦作教育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