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谈汪炳璈和他的楹联
作者:胡朝栋
【摘要】谈汪炳璈和他的楹联。一踏上贵阳名胜甲秀楼边的浮玉桥,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涵碧亭前面那副清新淡雅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的《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将此联作者署为“佚名”。其实它的作者就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在贵州任过安顺、遵义、镇远等府知府的汪炳璈。
  一踏上贵阳名胜甲秀楼边的浮玉桥,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涵碧亭前面那副清新淡雅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的《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将此联作者署为“佚名”。其实它的作者就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在贵州任过安顺、遵义、镇远等府知府的汪炳璈。

汪炳璈,原名詠霓,字仙谱。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秋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二都早禾滩,即现今的坝塘区沩乌乡企湖村茅塘寨。其祖汪士浚曾为太学生,诰封通奉大夫,父汪秀林也曾诰赠通奉大夫。汪炳璈得其父祖的教育,少工词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优贡第一,即膺是科乡举。后得湖北巡抚胡林翼、广西巡抚刘长佑的举荐,先后前往任职十余年,累保至知府。同治六年(1867年)调补贵州。历任安顺、遵义、大定(今大方)、铜仁、镇远各府知府,其中曾前后三次任安顺知府并兼署贵西兵备道。光绪六年(1880年)告老还乡,八年卒于故里。著有《笋香楼集》。

道光二十年(1840年),汪炳璈二十一岁时,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汪炳璈三十三岁至四十六岁时正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不可能不对汪炳璈的思想和政治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汪炳璈,自幼受的是“忠君报国”教育,即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教育。当政治上极端腐败的清王朝巳处于摇摇欲坠之际。汪炳璈希望的是勤政恤民,以便“匡复”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下面两副对联反应了他当时的思想观点:

吾辈有推不脱事业,天地是撑起的,世界是造成的,莫道苦辛勤,到底辛勤还是好;

人生无带来之福禄,心思怕用得他,手足怕动得他,谁不思安逸,眼前安逸恐非宜。

(光绪四年题镇远府署花厅)

万世之利在犁锄,务须勿忘先哲;

百娃莫艰于穑稼,知此便是好官。

(题安顺先农坛)

由于汪炳璈颇知民隐,他对咸同年间贵州少数民族和农民起义并不主张大军镇压,而倾向于安抚,对农民实行比较温和的让步政策,至多也不过对起事苗民采取某些防御措施。在他的政策措施不能稳定局势时,便采取“让位”的办法。如在安顺府任时,曾先后让贵西道毕大锡、贵东道易佩绅兼署安顺府事,由他们来把起事苗民镇压下去。

长期的战乱,使汪炳璈对镇压少数民族的战争产生厌恶情绪,渴望太平日子的到来,好让平民百姓得到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同治七年(1868年)他调任遵义知府时,在萧曹祠神会日题一联云:

关内始休兵,忍看民庶凋残,灰里图书今尚在;

府中本无事,喜听吏员萧鼓,座间醇酒我先尝。(向义《贵山联语•祠庙》)

又据《续修安顺府志稿•营建志》,“入府署大堂为二堂,偏西一院则‘太守会客之花厅’,有小山门一座,额曰‘桂园’,花厅联曰:

月明方寸地;

春满万千家。

未署下款,书法类汪仙谱太守,然非太守亦无此襟怀也。”这虽是推测,但与汪炳璈的身份和“求太平”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汪炳璈的中、老年时代,正当太平天国革命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根据他的出身和社会关系,如受胡林翼、刘长佑等人识拔,是不可能倾向于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革命的;但他对清廷在洋人面前软弱退让也是不满的。据《宁乡县志•故事编•先民传》的有关记载,他调任遵义知府时,曾因放任义愤的民众起来烧毁天主教堂而被撤职。可见他对洋人,还不是那样奴颜卑膝的软骨头。

汪炳璈在安顺城中心钟鼓楼墙上题有一副对联是:

秋月挂琱弓,破碎山河谁作柱?

春风吹玉带,清明时节我登搂。

山河破碎是由于外国侵略还是由于农民起义呢?汪炳璈没有说。但他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众多的贪官污吏造成的危局已经预感到无能为力,只有走洁身自爱的一条路了。他平时善于画兰,也爱种竹,以此表明他不与一般俗吏同流合污的心迹。他赠给当时贵州巡抚林肇元十首“题自绘兰花”诗,其一云:

劲草临风古翠寒,我将心字点成丹;

清淡瑟飒铁如意,秋梦寂寥金井阑。

叶短不随芳草靡,根长时带白云蟠;

蛮花开遍悬天洞,当作家山九畹看。

他为官清廉,时常以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形象来审视自己。从他所题施秉初过雨亭的对联就可以看出他的意向。联云:

清白照心来,我对莲花愧君子!

远香吹梦去,谁从秋水溯伊人?

史志记载和调查材料均可证明,汪炳璈不是那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他不但在口头上这样表白自己,而在实际行动上也是这样去做的。他来黔十四年,并没有为自己挣得一笔富裕的家产;却赢得了当地父老的怀念。据今镇远的一些八旬老人回忆,他的父辈或祖父辈都曾说:“汪知府”平时出巡,不骑马,不坐轿,不鸣锣开道;而是便装简从,有时甚至微服私访,可以和平民百姓随便聊天,经常谈笑风生。这种品格和作风,在当时那种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是难能可贵的。

光绪四年他从安顺调镇远府时,郡人设宴欢送,并曾题赠对联一副以歌颂他的德政,联云:

忆昔年光霁前来,白水河公然虎渡,何幸还居普里,邀供奉琼楼一醉,几千户歌舞承平,云日咏霓裳,又听得,天上金韶萧管月;

看万里星辰北响,红崖岭尚有羊碑,忽闻移节沈阳,记东坡玉带留题,数百载姻缘文字,江山开锦绣,应难忘,去时循召树常春。

联语中不少溢美拔高之词,但汪炳璈两袖清风,提倡文教却是受人敬佩的。

汪炳璈在铜仁府任内曾犯过擅杀的错误。据《宁乡县志•故事篇•先民传》载:“光绪三年(按:民国《贵州通志》作光绪二年)调署铜仁府。先是江口、水口两处争大佛寺田,案久不决,时有抢谷械斗之事。汪炳璈疑杨等所为,乃用军兴‘就地正法’条文杀杨等四人,冀息乱,铜民哗言受江口巨贿,(易)佩绅白其诬,但请巡抚以擅杀劾奏,巡抚犹豫,佩绅持主力,遂被议,旋回安顺本任。”这件事说明了两点:清廷对擅杀平民的罪是看得很轻的,对它的知府是庇护的,所以只是一调了事;其次是官场内部的勾心斗角,有人借此对汪炳璈进行攻击。而汪炳璈对那些攻击他的人不屑一顾,他在安顺府署三堂满种芭蕉于小苑游廊外,折狱于此,并手撰一联云:

听布谷呼晴,叫我了当前事业;

看芭蕉作雨,尽他展那点心思!  

汪炳璈“所遇名胜辄有题咏,黔中称‘风流太守’”。(《宁乡县志》)其在贵州时,在各地名胜之处题联甚多。他所撰对联,如前面引述的“题镇远府署花厅”联,其所用语言已接近现代汉语。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他在对联文学语言上的一个突破。他的对联内容真切,语言通俗,立意高雅。所以世人评价他题写的对联“俗而雅”,文采风流,自成一体。从内容上看,他的对联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题衙署或名胜地,主要咏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与胜迹,有时也借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他在甲秀楼附近的翠微阁还题有一联:

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书画舫,容我掀髯大笑;邀几个赤松、黄石、白猿来,一评今古。

数声樵笛,数声渔笛,翠微天,尽他拍手高歌;听出真渌水、明月、清风引,万象空濛。

题大定府署联:

一水伏流通上界;

万山拖雨入中华。

《贵山联语》注:此联“上句指乌江,下句捐云岭山脉。大定居吾黔上游,有高屋建瓴之势,府城居夙山上,六归河流经其下,隔岸为对江屯,群峰争高,上插霄汉,气象极雄伟。汪公此联大气磅礴,包扫无遗,足为江山增色。”再看他题镇远府署联:

其一

泰汉古雄藩,万里梯航分道去;

唐虞新景运,七旬干羽舞阶来。

其二

劲气直撑天,谁做得四万八个丈屏山,一柱尊西南鳌极?

灵源先伏地,我放开三百六十重滩水,偏桥启东北熊疆!

按第二联上句指府属天柱县之柱石山,下句指镇阳江,即■阳河。偏桥即今之施秉县城。

光绪四年(1878年)汪炳璈任镇远知府时,曾在府城东面横跨湃阳河的税圣桥上修建有二楼一底的重檐八角攒尖顶状元楼(也称“魁星阁”),湘黔古驿道从此桥通过。《贵山联语》称:“曩昔缅人入贡均由云贵以行,桥为所必经也。”汪炳璈曾在状元楼上题写对联三副。底层东朝青龙洞一面,门额为“河山柱石”,对联为:

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

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西向府城一面,门额为“云汉天章”,对联为:

人上翠微梯,蓬岛春荫天尺五;

客来书画舫,桃花流水月初三。

又二楼对联为:

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

传书随凤使,西来滇海庆云多。

这几副对联是镇远城和税圣桥曾经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咽喉要道的历史见证。

此外,在镇远名胜紫皇阁,他还题有一联:

西来■水云山,夜渡舟横,两岸晓烟饶画意;

东去蜃楼海市,洞庭月落,五溪夜雨沁诗魂。

2.描写田园风光。他题的安顺先农坛另两副对联:

其一

马堡春深罂粟雨;

牛场秋老稻花香。

其二

荸荠粉香天近午,

桃花米熟月初三。

汪还题有安顺石板房驿舍对联:

官厨野膳莲花白;

客骑征衫杏子黄。

短短数联,表明了他深入农村和对农村的了解。

3.题旁舍、祠庙、会馆等等。其中或写园林之趣,或抒思乡之情,或喻事明理,内容不一。且看他题贵阳黔灵山弘福寺客堂联:

窗虚五月六月寒,人在水壶中酌酒;

檐植三竿两竿竹,客从图画里敲诗。

题遵义府署内荷池上听莺轩联:

琴音不动竹如雨;

鹤梦乍舒荷有声。

题贵阳湖南会馆:

其一

分得洞庭柑,客话共倾三斗酒;

听来衡岳雁,乡音又到数行书。

其二

一客荷琴来筑国;

十年煨芋在衡山。

题湖南会馆船房联:

客馆当江舟,推窗共话潇湘月;

蛮疆望霖雨,出岫皆为岳麓云。

题安顺两湖会馆联:

旅馆忽闻钟,记三生秋水,马蹄芋火光阴衡岳寺;

边城一鸣笛,忆千里春风,雁背芦花夜月润庭舟。

又题镇远城隍庙联:

讼事始刁唆,仁者一言阴德大;

良心终发现,世间还是好人多。

4.挽联。汪炳璈是反对农民起义的,虽然态度比较温和。他的挽联对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战死的友好、同僚、同乡备加颂扬和惋惜。有的做得很巧妙,如有位赵军门,外号“铁脚板”,在安顺芦荻哨战死,汪炳璈的挽联是:

脚板朝天,铁中铮铮庸中佼;

肝脑涂地,芦花瑟瑟获花秋。

汪炳璈挽其姨表兄童瀚林一联,也颇贴切:

三千里外越东越海各蛮夷,接君一纸音书,勖我官中常自励;

五十年前同学同游老兄弟,苦我两家慈母,逢君地下应增悲。

据了解,汪炳璈对其子女的教育是比较严格的。归籍后,他曾在神龛两边题写对联一副:

功名有何难?五经四书专一便成大学问;

衣食原不易,寸土尺木爱惜方为贤子孙。

光绪四年,汪炳璈任镇远知府时,曾在青龙洞吕祖殿的客堂题写对联一副:

瓮里天,洞中仙,谁造这石头,未经混沌先开窍?

马蹄云,帆脚雨,我笑那溪水,一出江湖不问津!

后来,这副对联被回镇远家乡探亲的江苏巡抚谭钧培看见了。谭以为汪写此联是讥讽他一出仕“江”、“湖”,就不关心家乡,忘掉本源了。于是立即捐献三千两银子,为镇远东山书院购置图书,设立起“东山书馆”,以培养地方人才。

综上所述,汪炳璈在黔从政十三年“瀚墨挥洒,文吏风流”,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人物。


下载全文: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