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杨毓麟
作者:熊罗生
【摘要】杨毓麟,字笃生,号叔壬,后易名守仁,是辛亥革命时期与陈天华齐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家和宣传家。1872年12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县高桥的一小康家庭。他七岁读书识字,十五岁入乡学,博览群书,热心于王夫之、顾炎武、魏源等爱国志士的著作。特别是“以其刻苦坚贞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的王夫之的思想对其影响极大。
  杨毓麟,字笃生,号叔壬,后易名守仁,是辛亥革命时期与陈天华齐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家和宣传家。1872年12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县高桥的一小康家庭。他七岁读书识字,十五岁入乡学,博览群书,热心于王夫之、顾炎武、魏源等爱国志士的著作。特别是“以其刻苦坚贞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的王夫之的思想对其影响极大。他在长沙城南校经书院就读时,凡先儒性理、经世论略、佛老百家,无所不读,无所不通,多次受到当时湖南学政张亨嘉和江标的奖赏。1898年,杨毓麟在参加科举考试后,得拨贡孝廉,分发为广西某县知事,但他未到任,遂绝仕途。

时值甲午战争失败,维新运动兴起,湖南成为维新空气最浓厚的省份之一。刚刚步入社会的杨毓麟,心怀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积极投身于变法维新运动中,他为《湘学报》撰稿,担任时务学堂教习,成为湖南维新派中重要人物之一。

1900年4月,杨毓麟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系经济科。这年夏秋间,唐才常等筹划自立军起义,杨返国以谋其事,不料起义失败,只得再度流亡日本。自立军起义的失败,深深地刺激了杨毓麟,从此萌发了反清革命的思想。不久,湖南邵阳贺金声起义一一义和团运动的余波,又惨遭镇压,更使他震惊,加快了由改良向革命道路的转变。他曾在《新湖南》一文中写道:“贺金声以一诸生,排满与排外二者并于脑际,欲乘时飙发,徒以策略疏阔,为贼臣所夷灭。以如许之头胪,易无端之斩砍,不可不深长思也!”

此后,他曾多次和秦力山、黄兴、周展麟等人一起活动,“决定以根本推翻清朝,光复中华,建立共和政体为以后革命的奋斗目标”。其步骤是“首先利用满汉不平等的积年界限,宜传鼓吹民族革命,然后进一步推动民权革命”;方法是“从文化教育事业入手,兴学办报,制造舆论,尽情抨击清朝政府的腐败政冶,特别着重揭露它丧权辱国的媚外政策,从而唤起全国人民的爱国革命思想”。黄兴特别赏识他的才具,赞扬他“思想缜密”,是建立共和的“美才”。1902年杨毓麟再度日本之前,黄兴题五律《咏鹰》一首为他饯行:

“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

可怜此豪杰,岂肯困樊笼。

一去渡沧海,高扬摩碧空。

秋深霜气肃,木落万山空。”

在日本,杨毓麟结识了许多中国留日学生,接触更多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思想更为激进。不久,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并常与湖南留日学生蔡锷、杨度等,到孙中山寓所“共为天下大事”。是年11月,他与湖南留日学生梁焕彝、黄兴、陈天华等,在湖南同乡会基础上,在东京创立了“湖南译编社”,并出版了《游学译编》杂志,翻译介绍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学说,宣扬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以输注种族之革命学说”。杨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有《政治学大纲》二卷、《哲学大纲》二卷和《新湖南》等文章。在近三万字的《新湖南》一文中,杨氏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现身说法,专就湖南立论,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浓缩为湖南社会,分析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责任。文章激情豪迈,掷地有声,始终围绕着“必须革命”和“如何革命”两个中心纵横议论,充分表现了杨毓麟的爱国热忱和改造祖国和故乡的强烈愿望。此书在国内流传极广,促进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当时暗杀出洋五大臣的党人吴樾曾说:“得阅《新湖南》等一书,于是思想为之一变,而主义随之。”

1903年4月,全国掀起了规模巨大的拒俄运动。杨毓麟第一批加入了留日学生组织的义勇队。义勇队改为军国民教育会后,他又被推举为东京本部的主持人。

同年秋末,杨毓麟应邀回长沙参与华兴会成立活动。鉴于华兴会内多学界人物,为了便于活动,杨毓麟同章士钊一道组织其分会一一爱国协会,他自任会长,章副之。翌年春,他和章士钊一起,在上海协助黄兴、刘揆一联络湖南会党首领马福益发动长沙起义。10月,起义失败,黄兴潜至上海,邀杨毓麟在新闸路余庆里集会,设立机关,以图再举。嗣因受万福华谋刺广西前巡抚王之春案牵连,余庆里机关被坏。杨毓麟逃往北京,易名守仁。到京后,他出任译学馆译员,图谋打入政界。以为“发难外地不如袭取首都收效快”,主张实施“中央革命”。由于受当时无政府思潮影响,他特别热心于暗杀活动。

早在《新湖南》一书中,他就用了大量篇幅赞扬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暗杀活动。对于那些敢于用“水雷”、“地雷”、“炸弹”、“炸药”狙击统治阶级显赫人物的行为,十分欣赏。认为这种方法如“水银注地,无孔不入”,其举动“何其壮也?”他预言:“将来民族主义日益张扬,暗杀手段日益进步”,“俄国虚无党人话剧,试演于东方,正方兴未艾也”。因他持这种主张,被人称为“中国的第一个民粹主义者”。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成了暗杀活动的积极实行者。1903年拒俄义勇队改为军国民教育会后,他就伙同黄兴、苏鹏、周来苏等湘籍留日学生,组织暗杀团,并亲自在日本横滨研制爆炸物十余种,人称“党人纯自造炸弹,自守仁始”。翌年夏,他同周来苏、苏鹏等携带炸药,由日本回国,会同直隶的张继和上海的何海樵等到天津,准备以投考学者的身份进入颐和园,择机炸死那拉氏和光绪。活动数月,卒因炸药炸具无法运入北京和川资告罄而作罢。但杨毓麟并未灰心,又和北方暗杀团策划吴樾谋炸出详五大臣活动。

杨毓麟等人从事暗杀活动,虽然起了振奋人心、扩大革命影响的作用,其献身精袖十分感人,但这种不相信群众和急于求成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则无助于革命事业的成功。

1905年,杨毓麟在日本东京加入了同盟会。1907年春同于右佐在上海创办了《神州日报》,他放言高论,痛阵局势之危亡,鼓吹革命之必要,“不啻暮鼓晨钟,冀国魂有以复活也”。

1911年4月,黄兴组织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了,党人牺牲惨重。身居苏格兰爱泊汀大学读书的杨毓麟闻讯后,悲愤交集,忧伤成疾。他在致友人曹亚伯的信中写到:“数日以来,精袖痛苦,如火中烧。……伤同志之遭害,汉族之无知,受制胡酋,不感亡国之痛,反自杀贤豪,以媚异族,五中皆为之不宁。”竟于这年8月10日(辛亥六月十三日),自投利物浦大西洋海湾,以身殉国,年仅三十九岁,遗骸葬于利物浦公共坟园。一位一生追求光明的民主斗士就这样在黎明前倒下了。五十年后的1961年,于右任先生含泪赋诗纪念这位与他共患难的战友。诗曰:

“思情归路泣残阳,一水无情吊国殇;

万丈高潮不可抑,利物浦是黄花岗。

神州旧主哭神州,君子东行何所求?

但望于思能革命,再来作弹震寰球!”
下载全文:
 
来源:历史教学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