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略论湖湘诗派的成员构成
作者:黄去非
【摘要】活跃于近代诗坛的湖湘诗派一直颇受论者之注意。但人们对于湖湘诗派的成员构成,都有着不同意见,或者只提到王闿运,或是在王之外略及数人。实则湖湘诗派作为影响及于全国的诗歌流派,成员是比较多的。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将他们分为领袖人物、重要成员、馀波流响三部分,有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湖湘诗派。
  活跃于近代诗坛的湖湘诗派(也称为“汉魏六朝诗派”)无疑是“文艺湘军”中一支值得重视的劲旅。虽然自有湖湘诗派以来,人们即对它毁誉不一,却都无法绕开它。无论是谁,言湖湘诗派必言王闿运,但人们往往只提到王闿运,似乎除了王闿运外,湖湘诗派就没有人了。其实不然,湖湘诗派的成员构成,事实上是比较复杂的,除了众所周知的王闿运之外,尚有相当多的有成就的诗人,而且在诗派中领袖群伦的,似乎也不止一个王闿运。本文作者偶见及此,因略事爬梳,并按领袖人物、重要成员、馀波流响三部分缕述如后。

  一  领袖人物

湖湘诗派的领袖人物,当然首推王闿运。王闿运(1833—1916),原名开运,字纫秋,以与人同名,改名闿运,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又号湘绮老人,湖南湘潭人。六岁丧父,七岁入私塾。十六岁时经人介绍,认识了在长沙城南书院就学的武冈邓辅纶、邓辅绎兄弟,因入城南书院学习。不久即与二邓及同在城南书院学习的长沙人李寿蓉、攸县人龙汝霖结为兰林词社,号为“湘中五子”,他们一起聚会饮酒、分韵赋诗,而所作诗往往取法汉魏六朝,并蔚然成为风气。咸丰七年(1857),王闿运乡试中举,咸丰九年(1859),王闿运在北京参加会试不第,一度与江西湖口人高心夔同为清宗室兼权臣肃顺门客。因为肃顺为人果断,办事铁面无私,且用人不避满汉,故在朝中结怨甚深。王、高等人听从朋友劝告,遂脱离肃顺,南下济南,藉以全身远祸。后来肃顺果败,王、高等人因为抽身早,遂得无恙。嗣后又客安徽为曾国藩门客,以故回湘,优游林下。后又入唐训方、郭嵩焘、曾国藩、丁宝桢幕,主要以纵横家、经学家、教育家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光绪三十四年(1908)得授翰林院检讨、礼学馆顾问官。民国建立,被聘为国史馆馆长,旋辞职归长沙,数年后在长沙去世。著作甚丰,多传于世。诗文方面有《湘军志》一六卷、文集八卷、诗集一四卷、别集三卷,又辑有《八代诗选》、《唐诗选》,此外尚有《王志》、《湘绮楼说诗》、《湘绮老人说诗册子》等。1996年9月,岳麓书社出版了由马积高先生主持整理的《湘绮楼诗文集》四册,1997年7月,岳麓书社又出版了《湘绮楼日记》五册。王闿运作为湖湘诗派的领袖,其诗坛地位是无可动摇的,当时即有人对他甚为推重。张之洞总督两湖时,曾说:“洞庭南北有两诗人,壬秋五言,樊山近体,皆名世之作。”陈衍则有褒有贬,他说:“湘绮五言古,沉酣于汉魏六朝者至深,杂之古人集中,直莫能辨。正惟其莫能辨,不必其为湘绮之诗矣。七言古体必歌行,五言律必杜陵秦州诸作,七言绝句则以为本应五句,故不作。其存者不足为训,盖其墨守古法,不随时代风气为转移,虽明之前后七子无以过之也。然其所作,于时事有关系者甚多。”近人汪辟疆撰《光宣诗坛点将录》,致许为一代诗人之冠,以托塔天王晁盖拟之,有诗云:“陶堂老去弥之死,晚主持盟一世雄。得有诗人力复古,公然高咏启宗风。”并谓:“湘绮老人,近代诗坛老宿,举世所推为湖湘派领袖也……其诗致力于汉魏八代至深,初唐以后,若不甚措意者,学赡才高,一时无偶。门生遍湘蜀,而传其诗者盖寡。迄同光体兴,风斯微矣。”也有人虽然认同王闿运的一代诗才,却评价不高,如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拟之为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说:“王闿运为近代湖湘派魁首,标榜八代,一意摹拟,为世诟病久矣。然七古《圆明园词》实为长庆体名作,五律学杜陵,亦不仅貌似,七律学玉溪生者亦可爱,不能一笔抹倒也。”(很有意见的是,钱仲联在他的《论近代诗四十家》一文对王的肯定又较多,这里就不多说及了。)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汪辟疆提到“陶堂(谓高心夔)老去弥之(谓邓辅纶)死”,钱仲联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也将邓辅纶拟为立地太岁阮小二,将高心夔拟为短命二郎阮小五,皆隐然有将邓、高、王三家并提之势。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我们的仔细考察,我们发现,邓、高二人,确实也称得上湖湘诗派的领袖人物,不过高辞世过早,大名未立,但邓辅纶去世于光绪十九年(1893),享寿六十又六,以邓为湖湘诗派的又一领袖人物,当非过甚其辞。

邓辅纶(1828—1893),字弥之,湖南武冈人。其父邓仁堃,弟邓辅绎(诸书多作邓绎,未知何故)。邓辅纶出生于綦江官舍,后又随父迁居南昌。肄业于长沙城南书院,受到当时诗坛前辈邓显鹤等人的赏识。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咸丰元年(1851)又中乡试副榜,官内阁中书。以与太平年作战有功官浙江候补道,后以故罢归,晚颇嗜洒,以贫困终。所著有《白香亭诗》三卷。邓辅纶年长于王闿运,得名亦早。陈衍《近代诗钞》谓:“弥之诗全学选诗,多拟古之作。洲潭王壬秋以为一时罕有其匹,盖与之笙磬同意也。但微觉千篇一律耳。”徐世昌《晚晴簃诗话》谓:“咸同之间,武冈邓弥之、湘潭王壬秋两人交相善而俱以诗鸣。弥之早参军事,侘傺不遇以终。壬秋邀游南北,薄于仕进,年登大耋,著作等身。若但以诗格论,则旗鼓相当,实亦未易轩轾。弥之尝有《登衡山》诗云:‘芝菌蔚霞气,土石为天色’,壬秋诧为一字千金。今观其诗,沉郁幽愤,直逼杜陵,拟占诸作尤杰出,不独衡山一篇也。”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许为“凝练万象,出语高华”,“《鸿雁篇》三章,为集中最胜之作。”其《近日年诗坛点将录》比为立地太岁阮小二,并谓:“湘中选体,导自白香亭。王闿运以为一时罕有其匹,《论诗绝句廿二首》论邓云:‘太阿青湛比芙蓉,销尽锋芒百炼中。颜谢风华少陵骨,始知韩愈是村翁’,倾倒如此,亦云过矣。”又其《论近代诗四十家》并引秀水金蓉镜《论诗绝句寄李审言》云:“白香湘绮两诗豪”,足见白香亭诗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至于前引王论邓之绝句,亦可见王之倾倒之诚。实则邓年长于王,得名亦早,之所以王能后来居上,盖因王得亨大年尔,即如前引汪辟疆论诗绝句所言是也。此种情况,颇象唐韩孟诗派中韩愈与孟郊的关系。孟年长于韩,而诗名亦早于韩,而韩之所以后来居上,一曰地位尊,二曰辞世晚,所以世人每言韩孟诗派,必先言韩而后言孟,实则孟未必弱于韩也。因此,我们认为,将邓辅纶视为湖湘派的领袖之一,是完全有理由的。而事实上,这种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在钱仲联的《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拟为短命二郎阮小五的高心夔,可以附论于此。钱仲联谓:“高心夔为肃顺门客,肃顺败后,高仕宦不达,抑郁没世。诗宗选体,兼学杜甫,千辟万灌,迥不尤人。”又谓:“《陶堂志微录》学选体而能自辟町畦,千辟万灌,语不犹人,白香亭之匹。在江西则开陈三立之先声。”高心夔(1835—1883),字伯足,号碧湄,又号陶堂。江西湖口人。咸丰三年(1853)举人,咸丰十年(1860)进士。先后入曾国藩、肃顺、李鸿章幕,年四十九而卒。所著有《陶堂志微录》,自谓于诗好学陶渊明,然诗风不尽似。心夔与王闿运为好友,待风亦极相似,实是湖湘诗派的重要干将,惜不能终其天年,故论湖湘诗派者往往忽之,这是很不应该的。如前所述,并非湖湘人士的高心夔实为湖洲派的干将,这点颇异于其他湖洲诗派诗人,又因为他与王、邓为同辈诗人,故附书于王、邓之后,略存梗概,以见一斑。

  二  重要成员

湖湘诗派的重要成员,如汪辟疆《近代诗与地域》所谓“其派以湘潭王闿运为领袖,而杨度、杨叔姬、谭延闿、曾广钧、程颂万、饶智元、陈锐、李希圣、敬安羽翼之,樊增祥、易顺鼎则别子也。”按汪氏所列诸人,固然多为湖湘派之健将,然亦容有未当之处,今试申鄙见于后。

湖湘诗派的重要成员,首先要提到的是湘中五子中除王闿运、邓辅纶之外的另外三人:李寿蓉、龙汝霖、邓辅绎。李寿蓉(1825—1894),字篁仙,湖南长沙人。咸丰元年(1851)恩科举人,咸丰六年(1856)进上。授户部主事,出任江汉关道、芜湖道道员等职。所著有《榆林读史草》、《天影庵诗集》、《天影庵外集》等。长于诗,郭嵩焘叙其集云:“湘中五子结诗社于长沙,追踪曹阮二谢,以蕲复古。篁仙之诗,稍演以进,至其华妙处,不减宣城也。”评价是相当高的。李寿蓉年长于王闿运,虽声名不如王的煊赫,但诗才亦高,算得上湖湘派的重要成员。龙汝霖(生卒年不详),字润生,号皞臣,湖南攸县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历任山西曲沃、高平、江西安远、铅山等县知县。他工诗,但一心好古,所作多五言,而规模魏晋,一往情深。著有《坚白斋诗文存》、《三晋从政日记》、《江右从政录》等。有人称其“古体源出思王而兼康乐之坚,太冲之峭;近体高深冲和,亦不落开、天以后”,可见其作诗的兴趣所在。邓辅绎,诸书多作邓绎,绎(1831—1894),字保之,一字辛眉,辅纶弟。曾以秀才参赞左宗棠戎幕,积功授浙江候补知府衔,佐理洋务。又曾佐陈宝箴长河南致用精舍,甚为陈所倚重。晚年主讲两湖书院,著有《云山读书记》、《藻川堂集》,诗古文辞与兄弥之齐名,但所作不惟五言古,亦多近体,盖又有别于乃兄也。要而言之,李寿蓉、龙汝霖、邓绎作为“湘中五子”中的三人,毫无疑问应当列入湖湘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中。

湖湘诗派的重要成员,其次应提到“湘潭三杨”,即杨度、杨庄、杨钧三兄妹。三人中,杨度居长,名气也最大,不过就诗而言,似乎并非能传湘绮衣钵者。杨度(1857—1931),原名承瓒,字哲子,后改名度,晚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湖南湘潭人。光绪十八年(1982)捐监生,光绪二十年(1894)中顺天府乡试举人。次年,会试落第还乡。杨度与弟杨钧、妹杨庄均师事王闿运,但他学得更多的似乎是“帝王之术”,并未把诗歌当成毕生的事业,这从他日后的发展可见。但就目前收入《杨度集》的近九十首诗词而言,却形式多样,并未一味拟古,成就也斐然可观。特别是他的《湖南少年歌》,倡言“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鼓舞了一代人的斗志。与乃兄杨度相比,杨庄似乎更能传湘绮衣钵。杨庄(1878—1940),字叔姬,杨度之妹,杨钧之姊。为湘绮女弟子,嫁湘绮第四子代懿,甚为老人所喜爱。杨庄学贯经史,尤好老庄,工诗词文章,被王闿运称为“才女”(见杨钧《草堂之灵》)。杨庄诗学二谢,清词丽句,议论风生,在“三杨”中最为杰出。汪辟疆称其“五言诗泽古甚深,得湘绮嫡传,同时莫能及”。尤可贵者,在当日封闭的形势下,她毅然随乃兄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渡日本留学,成为中国女界较早的觉醒者之一。她的著作,所存不多,直到晚年,才由亲人汇刻为《湘潭杨叔姬诗词文录》。“三杨”中最小的杨钧,似乎主要是以金石书画家名世,而不以诗鸣。杨钧(1880—1940),字重子,号白心,晚号怕翁,晚年以以居长沙五里牌之白心草堂,又自号五里牌先生,所著有《白心草堂诗集》、《白心草堂金石书画》、《草堂之灵》。他擅长书画、金石、诗文,书法造诣尤深。所作诗不为王闿运的主张所囿,而自具面目。据他自己说:“余诗不受湘绮羁缚,则可自信。亦由所学不尽从湘绮,故而目稍异也。湘绮门人不专学汉魏六朝者,惟余与张乌石(按即张正阳)两人,张诗成体后始从湘绮游也。但以靖节及元白与余同日而论,未免太夸,贻误后生,非我罪也。”这是非常明白地表示了自己的观点,大意杨钧与张正阳论诗并不专主汉魏六朝,很有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意思。杨钧又说:“奉天东北大学教授刘朴撰《清文学史》,称余兄、姊及余为‘湘潭三杨’,承湘绮之正统,余文未成,只可偏安也。”由此可见,杨钧虽是湘绮老人的嫡传弟子,却并未热心地继承乃师的衣钵,而表现出一种叛逆精神。

“湘潭三杨”之后,我们应该提到“王门三匠”和释敬安(即八指头陀)。所谓“王门三匠”,是指三位拜在王闿运门下的诗人,他们是铁匠张正阳、铜匠曾招吉、木匠齐白石。三匠中,齐白石大名鼎鼎,这里就不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他二十七岁以后才从事艺事,文史根基并不深厚,而诗歌也就很难走王闿运的路子。据他自己的话,他的诗更多的是学陆游。所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关于铁匠张正阳,前面我们在讲到杨钧时已经提及,真正算得上一个怪人、怪才。张晃(?—1923),又名登寿,字正阳(一作正扬,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写作“张仲飏”),号乌石山人,湖南湘潭人。早年为铁匠,后入湘潭书院学习,得以在王闿运的指导下学习。他专心治学,进步很大。宣统元年(1909),湘潭人黎承礼任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礼聘他力教务长,一时哄动社会。又曾留学日本,民国时历任明德中学教职、湖南攸县和山西沁县知事及谭延闿秘书,著有《乌石山房诗》等。其诗正如杨钧所说,受王闿运影响较小。关于铜匠曾招吉,我们所知不多。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中作曾招吉,又,一般说他是湖南桂阳人,但马积高先生为《王闿运诗文集》所作的序则说应作“曾绍吉”,并谓:“曾绍吉为江西人,在湖南湘潭一带作铜匠,为湘绮所知,收为弟子,亦能诗。后任教于南昌高等学堂,留心现代科学技术,因试验大气球飞行殒命。”齐、马二说,颇相径庭,未知孰是,这里只好存疑。至于释敬安,实为清未民初佛教界第一大诗人,这里可略作介绍。释敬安(1852—1912),俗名黄读山,字寄禅,号八指头陀,湖南湘潭人。幼孤贫,为人放牛,曾见一树桃花为大风吹落,乃痛哭一场,投湘阴法华寺出家,时在同治七年(1868)。同治十年(1871),他因探亲之便登上岳阳楼,偶尔写出“今日扁舟谁更上,洞庭波送一僧来”之句,颇为时人激赏,遂刻意学诗。后得入王闿运之门,并因而参加了当时省城的碧湖诗社,渐渐诗名广播,“骎骎乎有与邓(辅纶)、王(闿运)犄角之意”(叶德辉《八指头陀诗集序》)。他虽身在佛门,却并未忘世,诗中每多忧国忧民之句。民国元年(1912)4月11日,在上海倡导成立中华佛教总会,并出任首任会长。同年9月在北京去世,享年六十一岁。杨度为刻有《八指头陀诗文集》十卷并续集八卷。1984年,岳麓书社出版有由梅季整理的《八指头陀诗文集》。其诗虽然深受湘绮老人影响,却又自具面目,近体尤多,是近代诗坛上一位有个性的诗僧,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谓:“寄禅诗在湘贤中为别派,清微澹远,颇近右丞。惟喜运用佛典,微堕理障。”指出他的诗颇近佞佛的王维,实是别具只眼。

湖湘诗派的重要成员,需要提到的尚有曾广钧、夏寿田、陈兆奎、陈锐、杨锐、刘光第等人。此外,湖湘诗人中曾与王闿运声气相求的宁程二程即程颂藩、程颂万等人虽然是终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但早年似亦可列入湖湘诗派。上述这些人中,特别值得介绍的是曾广钧和陈锐。曾广钧(1866—1929),字重伯,号■庵,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之孙,曾纪鸿之广。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广西知府。著有《环天室诗集》。他自幼聪慧,被王闿运称为“圣童”。诗学汉魏六朝及晚唐,吴宓《空轩诗话》谓“《环天室诗》学六朝及晚唐,以典丽华赡、温柔旖旎胜”,可谓定评。陈锐(1859—1922),字伯弢,一作伯涛,号袌碧,湖南常德人。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十九年(1893)举人,但三应会试均不第。先后任湘潭县学训导、桂阳州学正,并曾任江苏靖江知县。鼎革后回到家乡常德,任教于省立三师。因与谭延闿交厚,曾任湖南省长公署政治顾问官、湖南全省通志馆分纂、湖南全省教育会会长。所著诗文词大都收入《袌碧斋集》。他是王闿运的入室弟子,又曾与邓辅纶订忘年之交,深受二人推重。其诗亦以汉魏六朝为楷模,所作多古体和五言,然而惊采绝艳,烂漫纷披,其造诣直追湘绮而上,致有“青出于蓝”的评价”。汪辟疆说:“伯弢本湘绮弟子,少壮为诗,神理内含,光釆外焕。迹其得力处,选学为深。中岁以后,名满天下,而诗境亦拓。思深旨远,风骨泠泠然有秋气矣。”应该说,陈锐的成就不徒直逼湘绮,远在同门诸人之上,即置之全国而言,亦当在大家之列。至于名列于“戊戌六君子”的杨锐(1857—1898)与刘光第(1859—1898)二人,均四川人,为王闿运执掌四川尊经学院的学生,其诗不可能不受到王氏影响。但从所存二人诗作来看,均古体、近体兼擅,很难说专主一家。又因为二人去世过早,大才未尽,其诗亦未臻绝诣,但对于二氏列名王门,则是众人所认同的。

综上所述,湖湘诗派的重要成员计有:李寿蓉、龙汝霖、邓绎、“湘潭三杨”、“王门三匠”、释敬安、曾广钧、陈锐、夏寿田、冻兆奎、杨锐、刘光第等人。其他曾被论者列入湖湘诗派的尚有严受、谭延闿、程颂万、饶智元、李希圣、樊增祥、易顺鼎、程颂藩等,这些人都与王闿运有过关系,但是否当列入湖湘派,当不能全凭一家之言,但他们都受过王氏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至于他们后来的成就表明他们究竟属于何门何派(除严受早死之外),是应该另当别论的。

  三  余波流响

湖湘诗派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代,湖湘诗派的诗人,也大多在清朝末年、民国前期和中期去世。随着时代发生巨变,湖湘诗派的影响亦日渐式微,传人也日见凋零。1948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在世的,并被公推为湖湘诗派作者的,得二人,一程潜(1882—1968),一马宗霍(1897—1976),人数既少,影响亦微,故目之为湖湘诗派的余波流响,并试为介绍于后。

程潜字颂云,湖南醴陵人、九岁入学,曾在湘潭昭潭书院就学,身受湘绮薰陶。十六岁中秀才,后入长沙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就读。后弃文习武,戎马倥偬,遂成一代名将。但他虽然身在军营,仍然不废吟哦。1942年曾梓行《养复园诗集》,蜀中名诗人赵熙为之序,略谓:“吾读程颂云先生《养复园诗》,而叹八代中先生盖有以自处矣。先生治军三十年,功在天下,而诗学绝深,熟精毛郑之训,言应《尔雅》,本乎经济,所著殆冠等伦。……壬午(按即1942年)春,《养复园诗》方刊,适群贤约楔乌尤,饮马一浮先生所。余试举养复诗,马先生曰:“是宜嗣阮嗣宗,余亦以集中凡深郁而永扬者如阮无异。湘士又言,湘潭王先生恒导人学大谢,余亦以集中凡风华而深秀者如谢无异。”赵熙指出程潜诗如阮、谢,实际上说明程潜走的是王闿运的老路。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拟程潜为地僻星打虎将李忠,并谓:“国民党人不乏能诗者,军人工诗者未闻。程潜治军三十馀年之久,治诗之年更久。自序《养拙园诗集》(按当作《养复园诗集》),于明尊青田,于清尊湘绮。……今其集中所存,皆为五言选体,七古乐府仅数首,近体诗无一首。虽其乡邓辅纶、王闿运之笃古,亦不若是之专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张秉戍等人从程潜诗中精选出不同时期的作品一百七十馀首,编为《程潜诗选》,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8月出版。书前行赵朴初先生于1982年7月所写的《题程颂云先生诗集》:“沉郁而永扬,无异阮嗣宗。风华而天秀,实与大谢同。赵叟(按指赵熙,非赵朴初自谓)非谀者,评语出至公。良由所立大,风操劲且崇。典雅而敦厚,进退为世隆。英华揽积久,豁尔能贯通。谁知三军帅,诗亦一代雄。”“沉郁”、“风华”两联,原系转述赵熙序中之语,不过误“深秀”为“天秀”而已,味其意仍是推崇程潜诗能出入魏晋六朝而为一代之雄。马宗霍,原名承堃,章太炎先生为改今名。湖南衡阳人。民国四年(1915)毕业于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曾从暮年的王闿运问学,后又被章太炎先生收为弟子。历任暨南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上海中国公学、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师范学院(校址在湖南安化县蓝田镇)、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大学教授,是知名的经学家、书法学,也是诗人。他早年雅擅词章,后来却专以研究学术为己任,于诗并不多作,亦不专为五言古体。所以他虽然算是王门弟子,但究因受业日少,又长期讲学全国各地,眼界开阔,故并未为正氏所囿,诗名亦为经学家、书法家所掩,加上他生平谦冲自抑,雅不欲以诗示人,故人少有知道他是诗人。实则他的诗清新刚健,自成一家,故本文将他与程潜一起算作湖湘诗派的殿军,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曾受业于湘绮老人而已。又,萧艾《王湘绮评传》在《教育家王闿运》一章中亦曾辟专文介绍马宗霍,略谓:“马宗霍,衡阳人。生于1898年。入东洲书院肄业时,王闿运已年逾八旬。然真正传湘绮经、史、词章之学者,非李金戣辈,而为马宗霍,入民国后,宗霍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先后任教于南北各大学,为名教授。学术渊博,著作亦富。已刊印行世者有《文学概论》、《音韵学勇论》、《中国经学史》、《书林纪事》等十数种。但在国内知名度不大,盖其为人不与时贤校一日之长短也。晚年居北京,与章行严过往较密。行严著《柳文指要》,时与切磋。数年前张舜徽先生告我:马氏所著《霎岳楼丛书》手稿今犹安然无恙,保存其哲嗣马雍处。此真一大喜事,但不知何日方可面世。”可见马宗霍确实是湖湘诗派的馀脉之一。

如上所述,湖湘诗派的成员,从领袖人物到重要人物,再到馀波流响,一共达数十人之多。而湖湘诗派之所以能聚集这么多的诗人,并不仅仅是他们的诗歌都在形式上取法汉魏六朝,一味拟古,而自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但这些已非本文所需论及的内容,故不赘及。倘欲有所论列,只能俟诸异日。至于本文论列之当与不当,尚祈读者诸君不吝指正为幸。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