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辉(1864—1927),清末民初湖南湘潭人,光绪十八年(l892)会试中进士。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目前学术界对叶德辉的研究多侧重其藏书体系、藏书思想与文化渊源,对与其藏书活动紧密相连的藏书印的研究则往往为人所忽视。本文拾遗补阙,对这一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作些简要的剖析,以为深入研究叶德辉藏书思想的引玉之砖。
古代学者或收藏家在得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时,常常在书首、尾、序或目处钤盖本人的人名、别号、室名等印记,世称“藏书印”。旧书贾把藏印称为“帮手”,意思是根据对书上印章的识别,有助于了解书籍的版本、时代,特别是书籍的流传承继情况。
藏书印始自唐代,发展于宋、元,至明、清两代已达极盛,可谓收藏家必备有藏书章,书必钤盖有藏书章。在各种古籍上所钤藏书印的内容有姓名、字、号、楼、阁、斋、堂、收藏、鉴赏、过眼、读过、经眼、审定、清、赏、珍赏、过目、鉴定……等,这些可以分为姓名章、字号章、室名章、鉴定章等。因此我们认为举凡钤盖在书籍上表示所有、鉴定、鉴赏的印章均可视为藏书印。
以下,我们对叶德辉的各种藏书印进行分类整理和探析,明其源流和文化意蕴,以揭橥叶德辉的藏书思想和文化渊源。
一、叶德辉的藏书印
叶德辉的藏书印可分为名号藏书印、里爵藏书印、鉴赏藏书印等几类。
(一)叶德辉名号藏书印
名号章是最常见的藏书印章。它以藏书人的名、字、号、藏书楼名等人印,表明了对此书籍的所有权。
名号藏书印可以分为名章藏书印、表字藏书印、号藏书印、堂名藏书印、综合名号字藏书印等。
1.叶德辉名章藏书印。以名入藏书印的有“叶德辉”、“德辉”、“叶印德辉”、“叶德辉鉴藏善本书籍”。叶德辉名德辉,小名为庆,谱名为祀辉,小名与谱名未见用于藏书印。
“叶德辉”为姓名印,白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即钤有此印。叶德辉也常将此印用于赠与他人之书上,如他赠周梦公的《观古堂诗录》上,就盖有此印。
“德辉”为名印,朱方。在古代藏书家中,直接以名印用做藏书印的较为少见。不过,这个印体现了叶德辉简明、去修饰的用印思想。古代藏书家中类似的藏书印如南宋贾似道(1213-1275)有藏印“贾似道印”,清吴江藏书家杨复吉有藏印“复吉”等。
“叶印德辉”为姓名印,朱方。“□印□□”是中国印章常用的形式。此印亦可读作“叶德辉印”。
以上三类印,通称姓名印。仅刻私人姓名之印章称为“姓名印”。有时除刻姓名外,再加“印”、“之印”、“印信”或“私印”的。姓名印不加其它杂它,是以示郑重之意。
2.叶德辉表字藏书印。叶德辉以表字入藏书印的有“焕份”,朱方。
叶德辉用的表字较多,有“奂彬”、“焕彬”、“直山”、“奂份”等,用于藏印的只有“焕份”一印。以表字入藏印的,在藏书家中较多,如清常熟藏书家黄廷鉴的藏印“琴六”,杨文荪(1782一1852)的藏印“芸土”,王国维的藏印“静安”等。
3.叶德辉号藏书印。以号入藏印的有“郋园”,朱方。《说文解字注》亦钤有此印。
“郋园”为叶德辉之号,他又自称“郋园老人”。黄兆枚《叶郋园先生传》:“郋园其自号。”人称之为“郋园先生”。叶德辉的很多著作都以“郋园”命名,如《郋园小学四种》、《郋园先生全书》等。叶德辉《郋园北游文存•郋园字义说》:“郋,在春秋时属鲁地。”鲁为中国儒学的发源之地,叶德辉取号“郋园”,其意是要笃守儒学,且要将之发扬光大。
此类印叫“别号印”。孔去白称:“别号印古未有也。始于唐代,后人争用之。元代最炽,至今不衰。”在收藏印中“别号印”与“斋馆印”同样繁多。
4.叶德辉堂名藏书印。以堂名入印,即堂名印。其堂名藏书印有“丽楼”、“观古堂”、“观古堂印”,三印皆为朱方。
古人藏书印中以斋号、藏书楼号入印的非常多,也最为后人所熟悉称道。古代藏书楼的命名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意蕴。一般说来,这些藏书楼的命名都体现了藏书家的文化、价值取向,可谓字字珠玑,不可轻易易一字。
藏书楼多以楼、堂、阁、斋命名,其他常用字还有馆、轩、室、居家、处、庄、房、园、庐、庵、居、亭、屋、仓、院、厂、库、墅、庑、城、巢、窝、藏、舟、舫等。不太常见的有庑、庼、龛、庋等。
叶德辉精研小学,热心于古代文化,更是玩弄字眼的行家。他自拟的堂号有“观古堂”、“丽楼”、“元尚斋”、“梦篆楼”、“双梅景暗”、“周情孔思室”、“归货斋”等。
“观古堂”,朱方。“观古堂印”,朱方。“长沙洪家井寓宅之观古堂”,观古堂是叶德辉最常用的堂号名,也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堂号名。国家图书馆藏嘉靖本《师山先生文集遗文五卷附录一卷济美录四卷》一书上钤有“观古堂”一印。湖南省图书馆藏二老阁板《湛园未定稿》亦钤有此印。
以观古堂为名所刊刻的丛书有:《观古堂汇刻书》十七种、《观古堂所刊书》十八种、《观古堂书目丛刻》十五种、《观古堂汇刻书目》三种、《观古堂校刻唐开元小说》、《观古堂别刻书》六种、《观古堂所著书》十七种、《观古堂诗集》十种、《观古堂单刻所著书》九种等等。
“丽楼”,朱方。“丽楼”是叶德辉的藏书处。叶刻有《丽楼丛书》九种。
已故叶德辉研究专家王晋卿先生认为“丽楼”之典出自五代宋初文学家徐锴的“窗疏之属,丽楼犹玲珑”之句,但此义用于藏书处不甚恰当。“丽楼”即离娄。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他明目能察,箴末于百步之外。叶德辉取藏书处为“丽楼”,又常常自称为“丽楼主少”,其意在自诩善于鉴别版本,明察秋毫。
“周情孔思室”、“旧货斋”、“元尚斋”、“梦篆楼”、“双梅景暗”等室名末见用于藏书。
5.叶德辉综合名号藏书印。即综合了名、号、字、堂号等二项以上内容的藏书印。
“叶氏丽楼臣德辉”,朱方;“叶德辉字焕彬一字直山”,朱方;“长沙叶氏楼园藏书处曰丽楼、藏金石处曰周情孔思室、藏泉处曰旧货斋、著书处曰观古堂”,朱方。
(二)叶德辉里爵藏书印
凡印章铭记有印主的籍贯里居和官职仕履等内容的,称谓里爵印。以此印用于藏书,即称为里爵藏书印。历代藏书家多以此内容人印,或为标识、籍贯、门第;或以为对自己的官职仕履自矜,如俞樾的藏书印“海内翰林第二”;或自嘲,如朱彝尊的藏书印“七品官耳”。
里爵藏书印可以分为郡望藏书印、门第氏族藏书印和仕履藏书印等。
1.叶德辉郡望藏书印。即以郡望入印的藏书印。仅有“南阳”一方,此印为椭圆章,朱方。
春秋时期,楚国昭王封沈诸梁于南阳叶邑(今河南省叶县旧城镇),称叶公。沈诸梁的后人以叶为姓,并以“南阳”为堂号。故叶姓一般以“南阳”为叶氏的郡望。
叶德辉刻书中有《南阳叶氏家集》甲编十种,乙编七种;《南阳叶氏家乘》五种等。叶德辉的里爵藏书印仅只一方,叶氏本为苏州巨族,但叶德辉一支为豪族之寒门,流落江湖,落籍于湘潭县。叶德辉成名后,即刻有家集,家乘等书。
2.叶德辉仕履藏书印。即以官职仕履为内容的藏书印。有“吏部司封员外郎”,朱方。
叶德辉光绪十一年(1885)乡试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会试中进士,朝考二等,分吏部为主事。“是时湖南吏部无人者几二十年,同乡皆称贺。”然叶德辉淡泊仕进,“不以入仕为荣”,旋请长假归里,专事收藏著述。许崇熙《楼园先生墓志铭》载:“年才三十,谒归里居。”
清代于天聪五年(1631)始置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吏部司官为三级:郎中、员外郎、主事。员外郎为各司的次官,主事为各部司官中最低一级,官衔为正六品,进士分到各部司,须先补主事,再递升员外郎、郎中。叶德辉本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光绪二十年告假归长沙,主要原因是不屑为月俸银七两的小京官。
叶德辉本为六品主事,但其出身为“钦点主事、观政吏部、保升员外郎加四品衔”。故其印为“吏部司封员外郎”。
(三)叶德辉鉴赏藏书印
鉴赏藏书印也是藏书印中的一个大类。藏书家以此表明对书籍的鉴别、校勘、阅读、所有、观赏等。在北京图书馆的馆藏善本目录上,经常可见“宋本”、“元本”、“甲”、“乙”、“神品”、“希世之珍”等藏书印,就是藏书家毛晋、李盛铎、季振宜等人的藏书印。这类藏书印多有“鉴定”、“审定”、“手定”、“手校”、“校正”或“珍藏”、“收藏”、“永宝”或“观”、“读”、“过目”、“过眼”、“赏”、“过目”、“眼福”、“结缘”等字眼。
鉴赏藏书印可分为收藏藏书印、鉴定藏书印、校勘藏书印、赏阅藏书印等几类。
l.表示收藏的藏书印。这类印有二方“观古堂藏”,朱方;“叶德辉奂彬甫藏阅书”,白文。
叶德辉所用收藏藏书印不多。因叶德辉本为学者或收藏家,不专以版本为贵。叶德辉称:“平时每得一书,必缀一跋、不敢侈言板片,不敢自诩收藏,惟或纂辑一书,不至有阅世借人之苦。”因此,叶德辉的藏印非常客观,仅题为“观占堂藏”,而未加以“秘藏”、“珍藏”、“宝箧”等语。
叶德辉影写元刻《修辞鉴衡》上有“叶德辉奂彬甫藏阅书”一印,有人将此印误读为“叶德辉奂彬用藏阅书”。“甫”为古代男子的美称,用印有此格式。“甫”与“父”通,在古印中尚未发现此种用法,自唐宋后渐有发生,明清用者较多。又,此印为“表字印”之一种,即刻有表字的印,明清“表字印”往往有作“某某甫(父)”者。湖南省图书馆藏《竹汀先生日记钞》卷一亦钤有此印。
2.表示鉴定的藏书印。“观古堂鉴藏善本”、“叶德辉鉴藏善本书籍”。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间刻本《师山先生文集遗文五卷附录一卷济美录四卷》十册,卷内有“叶德辉鉴藏善本书籍”一印。
鉴定印一般用于鉴别书画之真伪,明清以来尤为收藏家和鉴定家所习用。鉴别书籍的版本优劣是藏书家的第一要务,叶德辉精于鉴定之道,在《藏书十约》中,他提出了一整套鉴定书籍的方法。因此凡钤有此二藏书印的书籍,一定是善本精印,不可小视。
3.表校勘的藏书印。“郋园手校”,朱方。凡盖有此印的书籍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叶德辉每得一书,必写一题跋,每得同书异版,必做校勘,对于校勘,叶德辉提出了校勘“八善”之说,又总结前人“死校”、“活校”两种校勘方法,叶德辉说:“凡书经校过及得异本,必系以题跋,方为不负此书。”
4 .表示阅读观赏的藏书印。“郋园过目”、“郋园过眼”,朱方。二老阁藏板《湛园未定稿》序下钤有“郋园过目”一印。此类印亦为藏书印之一大宗。这类印多用于藏书家自己收藏之书,但亦有钤于他人藏书上之情况。藏书家以此表达对此书的欣赏和肯定。
二、叶德辉的用印思想与实践
叶德辉对印章素有研究,10岁即从父识篆文,“旁逮碑版、摹印亦俱精绝”。叶德辉曾辑有《观古堂印存》一册。叶德辉对藏书印的作用也很重视,在人称为“研究十七世纪以来中国私家藏书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史料”的《藏书十约》中,第十约即为“印记”。
叶德辉的藏书思想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l.“藏书必有印记”。宋本《孔子家语》以有东坡折角玉印,其书遂价重连城。晋家明文庄公菉竹堂藏书,每抄一书,钤以历官关防,至今收藏家资以考证。名贤手泽,固足令人钦企也。对于这一点,古今藏书家皆有同感。
2.“印记之法,曰去闲文,曰寻隙处”。叶德辉认为钤印不得法,如“美人黔面”、“佛头著粪”。更令他痛惜的是“宋元旧刻,有为书估伪造各家印记以希善价者,有学究、市贾强作解事,以恶刻闲印钤满通卷者”,认为这“岂白璧之微瑕,实为秦火之馀厄”。
去闲文,即姓名表字、楼阁堂斋,于是二三印,一印四五字足矣。金石、书画、汉瓦、汉砖、古泉之类,当别为一印。如果把姓名、表字、号、堂等都刻在一起,几十个字的印,“何异于自作小传哉”?
在以上所述叶德辉的21枚藏书印中,2一4字的藏书印有德辉、焕份、郋园、丽楼、南阳、叶德辉、观古堂、叶印德辉、观古堂印、观古堂藏、郋园手校、郋园过目、郋园过眼共13枚,占61.9%。7-10的藏书印有观古堂鉴藏善本、吏部司封员外郎、叶氏丽楼臣德辉、叶德辉鉴藏善本书籍、叶德辉奂彬甫藏阅书、叶德辉鉴藏善本书籍、叶德辉字焕彬一字直山共七枚,占33.3%。而长文大印,仅“长沙叶氏郋园藏书处曰丽楼、藏金石处曰周情孔思室、藏泉处曰旧货斋、著书处曰观古堂”一枚,占4.8%。
叶德辉对长文大印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惟一一方用于藏书的长文大印字虽多,而“极小字印,雕刻甚精,其藏书捺之不多”。因此叶德辉对自己的用印思想基本是遵守的。
寻隙处,凡书流传愈久者,其藏书印愈多。朱紫纵横,几无隙纸。是宜移于书眉卷尾,以免龃龉。亦或视各印之大小朱白,间别用之。否则令人生厌。凡有字处,朱文白文俱不相宜。在《竹汀先生日记钞》卷一第一页上,他在天头钤以“观古堂”篆书朱文方印,在“竹汀先生日记钞卷一”下空白处钤“叶德辉奂彬甫藏阅书”缘文白文方印,且一白,一朱,两印大小相似。在《说文解字注》序第一页,“说文解字注序”下空白处钤“叶德辉”篆书白文方印和“郋园”篆书朱文方印两枚藏书印,也是一白,一朱,两印大小相似。在《竹汀先生日记钞》上,因空间较大,故所钤印也较大,在《说文解字注》上,他是把印钤在一个格子中的,故所钤印也较小。由此可以看出叶德辉在钤印时,是充分地考虑了美观的。
受他的影响,他的子侄们在钤印时,也尽量地“寻隙处”、“大小朱白,间别用之”。但是值得我们检讨的是,我们的图书馆馆员们在钤单位藏书印时,往往把印钤在字上。譬如《竹汀先生日记钞》上的“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大方朱文印就钤在字上。这样钤印看不清印章倒无大碍,看不清原文就损失大了。
叶德辉的藏书有很多并没有他自己的印,“余之藏书多未钤印,盖慎之至也”,这也许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然却是情理之中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