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是由南朝人北朝的大文学家庾信的名篇,作家作品皆是显赫的。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卷22汉魏六朝别集类中,收有清王闿运撰《哀江南赋注释》一卷,并标曰“稿本”。但据南京图书馆馆藏该稿本的影印件来看,此作根本不是庾信《哀江南赋》的注释,而是王闿运自己的作品。
且不论庾赋有序,此赋无序,比对两文,亦风马牛不相及。节录一段云:
方天下之全盛,无苍生之系命。闻草木而惊弓,秉权衡而失镜。怙其高下之心,守其优柔之性。遂使谋同筑室,功无反正。当凶徒之收卒,值时事之可为。险鹿非寸梃之所制,奔驹非朽索之所縻。方唇亡而齿寒,噬毛傅而无皮。隘空设险,都不强枝。浔阳之长蛟浪激,横江之六鹢风吹。下枞阳而振箨,逼金陵而俯窥。时则督师奔北,元戎脱冑,挥羽扇而潜逃,捧金瓯而忽漏。泣孤城而丧气,登山头而望寇;同马懿之畏虎,若牛兄之遇兽。虏无顿刃,盾穷栖宿。庙无龙生,市虚犬斗。大都沦覆,妖气横扇。百里金墉,千秋旧甸,荡横流于沧海,怆陆沉于中县。十万横戈,三千被练,莫不拥刁斗而酣眠,劳牲牵而欢宴。
再看两段注文:
道光三十年五月庚戌,广西乱。始与闻,诏林则徐督剿。林病中从闽赴粤,有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未至,道卒。
贼困长沙,七月丙子至十月之末解围,北渡洞庭。诸避寇者皆往江南及湖北。十二月,武汉破,避乱者多死焉。逮治徐广缙,以向荣代之,武昌失守。
依注看,此当太平天国起义时。王正在曾国藩幕府亲历戎行,故有此赋。此赋注文之产生在此稿本之首署名泽闿的跋语中,交待得清清楚楚,其题为“湘绮先生手注哀江南赋”(湘绮老人是王闿运的号)。其中云:
辛亥三月,余侍湘绮丈人师坐,偶语及师作《哀江南赋),以为事远年淫,将无人能言其故实,因以作注为请。
关于王闿运撰写《哀江南赋》并自注,瞿兑之《杶庐所闻录》之《湘绮楼轶事》中也有记载:“《湘绮楼集》中,《哀江南赋》与《圆明园词》大有关近代史实,而其词隐奥,年深无人更识其意。余尝见先生自写《圆明园词》一册,有自注;……《哀江南赋》亦有自注本,而无人为之传刻。”
至于王何故以旧题作赋,道理很简单,中古之际文人即尚拟古,枚乘作《七发》,后人模拟不绝,至《文选》不得不就“七”体单列。
《哀江南赋》与《到广州与妇书》是此公之名篇。后者钱基博等喻之为可与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媲美;前者刘麟生在其《骈文学》中曾摘其句激赏——“碧涂容而愈烈,丹染毂而无归。托文鸳而即化,指孔雀之南飞。”并称王为有清学者殿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