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王先谦与《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
作者:王青芝;王照兰
【摘要】王先谦(1842一1918年),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号葵园,斋名虚受堂。晚清时期著名学者,与王夫之、王文清、王闿运并称湖南四王。晚清时期由于社会危机、民族危机的刺激,人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
  王先谦(1842一1918年),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号葵园,斋名虚受堂。晚清时期著名学者,与王夫之、王文清、王闿运并称湖南四王。晚清时期由于社会危机、民族危机的刺激,人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具有爱国思想的王先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民族救亡运动中,试图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所建立国家的发展、壮大的历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资治当时的清王朝,《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一书,就是王先谦在这方面研究的尝试。

  一、《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的内容和体例

王先谦的《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共二卷,即《鲜虞中山国事表》一卷,后又附《疆域图说》一卷。该书撰成后有光绪癸未即光绪九年(1883年)长沙王氏刊本,1978年台湾广文书局据王氏刊本影印。其后,今人吕苏生以此本为底本对其校释和订补,撰成《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于199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鲜虞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鲜虞氏联合仇由氏和一部分肥氏、鼓氏遗民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侯国。鲜虞中山国的地理疆域,据考证,大约位于燕南赵北,西面是太行山,东部边界大约是“从薄洛水中段起,经扶柳(今河北省冀县西南)向北,越过苦陉(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以东,再向北至唐邑(今河北省唐县)”。中山国的存在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507年到公元前296年,其间约在公元前406年曾被魏国灭亡,20多年后即公元前381年又复国。

关于北狄和中山国的历史,史学界向来研究较少,成书于光绪七年(1881年)的《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山国历史的著述。李学勤在《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的“序言”中称赞《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是“过去唯——部关于中山国的专著”,“在中山历史的考订上,真可谓空谷足音”。

《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一书的体裁是编年体,按时间顺序来记述中山国重大历史事件,类似于中山国的大事记,记载了自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至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共243年的历史。该书先用甲子再用周王年号来纪年,次用春、夏、秋、冬来表示时节,最后是月份,然后将文献中有关中山国史事者进行考证、鉴別后分別系于其下,如“庚戌,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冬十一月,晋荀寅奔鲜虞。十二月,鲜虞会齐师,纳荀寅於柏人”。如果没有重大历史事件或是缺乏文献资料的年份就阙略不记,如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年)至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之间都没有记载史事。

再者,《鲜虞中山国事表》所记载的内容主要是鲜虞中山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以及中山国在战事纷纭之秋存世直至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灭亡的历史。如春秋时期,晋多次攻伐鲜虞中山国,但终春秋之世而未能得之。该书对此有详细的记载,“辛未,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冬十月,晋因肥之役,遂伐鲜虞”,这是晋攻伐鲜虞之始。其后又记载了整个春秋时期鲜虞中山国与晋的多次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最终晋也未能吞并中山国。

《疆域图说》则主要利用文献资料考证中山国所属区域及相关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及古今地理位置的变迁。如对“中人”地理位置的考证:“《汉志》:中山国有唐县。《史记•赵世家》徐广注:中山唐县有中人亭。《元和志》:今定外唐县,本春秋时鲜虞邑,汉唐县之地。《一统志》:唐县故城,在今保定府唐县东北。又《左传》杜注:中山望都县西北有中人城。《汉志》:中山国有望都县。《一统志》:望都故城在今保定府望都县西北,本战国赵庆都邑。”《疆域图说》还附有地图一张,王先谦非常重视史书中地图的作用,说“地不绘图则方惑”。

《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一书,所引用和参考文献非常广博,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属于经部的有:《春秋》、《左传》、《尔雅》、汉毛亨的《诗毛传》、唐孔颖达的《礼记疏》等;属于史部的有:《战国策》、《史记》、《汉书》、《隋书》、韦昭的《国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阚駰的《十三州駰》、裴■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杜佑的《通典》、李吉甫的《元和志》(《元和郡县志》)、李泰等的《括地志》、鲍彪的《鲍氏战国策注》、司马光的《通鉴》(《资治通鉴》)、乐史的《寰宇记》(《太平寰宇记》)、颐祖禹的《纪要》(《读史方舆纪要》)、李卫等监修的《畿辅通志)、程恩泽的《国策地名考》等;属于子部的有:战国韩非的《韩非子》、秦吕不韦组织其宾客所撰的《吕览》(《吕氏春秋》)、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等;属于集部的有:西汉刘向的《说苑》、东汉应劭的《风俗通》(《风俗通义》)、宋李昉等的《御览》(《太平御览》)等。王先谦在引用文献资料时常有自己的鉴別和考证,择善而从。

《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刊刻之后经过将近一个世纪,才又出现了蒙文通的《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马长寿的《北狄与匈奴》、段连勤的《北狄族与中山国》等研究北狄和中山国历史的专著。即便后来一些研究北狄和中山国的专著问世,王先谦的《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在北狄及中山国研究史上开风气之先的地位仍无法取代,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段连勤在其《北狄族与中山国》一书的“前言”中总结前人在北狄及中山国历史研究上的成就时就说:“前人在狄族及中山国历史方面已经作过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比较重要的有王先谦的《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蒙文通的《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马长寿的《北狄与匈奴》。”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的王陵被发掘,其绚丽辉煌的文化唤起了学者们对北狄族和中山国的浓厚兴趣,北狄族和中山国的历史开始为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关注。因此,王先谦的《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也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如吕苏生就对其进行订补和注释,成《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一书。

  二、《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的撰写旨意

王先谦在《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中记载了一个处于战争频仍之秋且诸侯强国环绕四周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诸侯国家——鲜虞中山国的历史。这和晚清时期清王朝的处境极其相似。从世界范围的角度看,当时的清王朝正是处于列强环伺四周的状况下,并且清王朝也是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由此可推断,王先谦撰写《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一书主要是出于现实的需要。

在《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一书中,王先谦总结中山国抵抗其他诸侯强国侵略的经验教训,歌颂其百战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他说:“中山为国历二百余年,晋屡伐而不服,魏灭之而复兴。厥后七雄并驱,五国相王,兵力抗燕、赵而胜之,可渭能用民矣。李兑、齐客之言,一则曰中山之地薄,再则曰中山之地薄,特邻国浮谈,乌能执此轻千乘之国哉?”可以看出,王先谦对中山国历史的关注主要是探究其以一个弱国屹立在战争纷纭时代的原因,并歌颂中山国屡败而不颓废、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以期激励清王朝,在列强环伺之秋一定要自立自强,奋起与列强抗战。

郭嵩焘在为《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所作“序”中也有类似论述:“今京师西引太行,临御中原。中山故地,所谓燕南赵北者,遂为四达之衢,车马辐辏。二千余年,人事迁流,形胜时有变易。而当战国纷争之日,中山倔强其间,久而不倾,其故有可思者。益吾祭酒,试诸生太学,以中山疆域为问,博徵周秦诸书,条其国事,推求时日;又为《中山疆域图说》,以测知其四境所至。虽其一事之微,穷端竟委,包举闳大,有裨掌故。”由此也可推知,王先谦关注中山国的历史是有深刻寓意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能以一个小诸侯国屹立在诸侯强国林立之世,值得深思。而中山国故地正是清朝的国都所在,这更容易使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中山国以及它百战不屈的历史及中山国和清王朝的相似之处。王先谦是一个具有经世爱国意识的史学家,他以撰写史书的方式来寓意自己的经世爱国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一书也反映了王先谦平等团结的民族思想。王先谦对由北狄所建立的中山国的关注及对中山国不屈斗争精神的赞扬表明了王先谦对北狄和中山国没有歧视,是平等地看待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立的国家的。为了抵御外国列强,王先谦主张中华各民族团结,而团结的前提就是中华各民族间的平等,没有平等就无法团结。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先谦具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思想的萌芽,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各民族应自觉地团结起来一致抵抗强敌。

晚清时期,资本主义列强为了侵占中国,不断发动战争。随着清政府的连连战败,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如何挽救民族危机成为当时每一个爱国学者的首要任务,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王先谦就是其中的一位。王先谦在这一具有探索性的时代命题前也作了一些尝试,比如对北狄所建中山国的关注,撰著成《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除此之外,他还著有《蒙古通鉴长编》,也表明了王先谦对少数民族所建立国家的重视并注重对其的研究。


下载全文:
 
来源:兰台世界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