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接受容闳建议,5次上书大清朝廷,获准派遣学童留学,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鲜活亮丽的一页。
接受容闳建议 极力保奏遣童留学
19世纪中叶,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席卷,在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之下,长期以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清王朝突然灾难纷至,内外交困,陷于风雨飘摇之中。作为身居两江总督、受命领军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在与太平军正面交锋和与列强的较量中,深知洋人“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对西方科技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思索着如何学习西方,强军强国,以挽救国家与民族的危亡。
1893年的一天,一个叫容闳的后生来到曾国藩的住处。容闳,字达萌,号纯甫,1828年11月出生于今珠海市南屏镇的一个贫苦家庭,14岁入读澳门玛礼逊学校,后随校迁香港就读,19岁时由该校校长布朗带往美国,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容闳即归国服务,寻求救国之道。
容闳的到来,为曾国藩打开了一个了解与学习西方的全新窗口。曾国藩接受容闳建议,从购买“制器之器”,到设立安庆军械所,到建立江南机器制造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蒸汽内燃机和第一艘轮船,同时先后设立了译馆、印书处、兵工学校和机械制造学校,拉开了我国洋务运动之巨幕。
1870年,曾国藩奉命办理天津教案,容闳与升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一道赶赴天津,再次向曾国藩与李鸿章提出派学生去西方学习的建议。1871年8月,曾国藩在与李鸿章联衔会奏朝廷的《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中提出:“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10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徐图自强。”
朝廷终获准 百二学童远涉重洋
1872年2月27日,曾国藩第五次上奏,促请朝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由于曾国藩和李鸿章均为大清重臣,奏章得到了朝廷的恩准,清廷为此特别制订了《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容闳被任命为留美学生副监督。
1872年8月12日,是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30名选拔而来的中国学童梳着辫子,穿着朝廷赐的长袍马褂,从上海登船启程,去大洋彼岸的美国开始了新鲜而奇特的留学生活。在此后的连续4年中,清政府每年皆派出留学生多达120名。
学子未出身先故 先驱长忆泪满襟
首批幼童开航之前5个月,即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积劳成疾,死在两江总督任上。容闳在后来回顾这段往事时伤感地写道:“曾之逝世,国家坏其栋梁,无论如何,损失巨也,若文正再增一龄,则第一批学生已出洋,犹得见其桃李,欣欣向荣。”
1881年,这些在异域刻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突然莫名其妙地接到大清国的命令,要求立即中断学业回国。究其原因,是因为清廷发现这些中国孩子穿洋服、说洋话、剪辫子、骂大清,“已经完全西化”,恐其异化与大清不利。
这批学子归国后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为中国的铁路、外交、邮政、煤炭、电报、海关、国防及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争了光。其中梁敦彦成为民国外交总长,蔡绍基成为北洋大学校长,詹天佑则成为著名的铁路工程师。开弓没有回头箭,西风东渐,洋务运动点燃的星星之火,成为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燎原烈火,波澜壮阔,摧枯拉朽。随后清王朝分崩离析,神州大地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这些也许不是发起人曾国藩所能料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