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与中国科技的近代化
作者:张超
【摘要】作为晚清著名的理学家、“中兴”名臣,曾国藩曾权重一时。是时,列强环伺,社会剧变,为实现富国强兵,曾国藩在引进西方科技、任用与培养科技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深远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既不能妖魔化,又不能简单化和理想化。他所异于常人者,在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奋自律、与时俱化的精神,及其对中国科技近代化的贡献。

一、曾国藩的学养与所处时势

出身于耕读之家,曾国藩带着家族的希冀,跋涉于“学而优则仕”的征途。他自幼恪守庭训,苦读诗书,曾就学于岳麓书院,师从湖湘理学大师欧阳厚均。宦游京师后,又广交士林,不仅与当时权臣、理学大家倭仁过从甚密,而且“至唐镜海先生处,问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唐镜海即唐鉴,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宗师。曾国藩一生的学问,自“以为义理之学为大”。他对程朱理学的“性命并重”、“格物穷理”、“立诚居敬”等宗旨,笃实践履。最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对各家之学能突破门户之见,博取众家之长。“若游心能如老庄之虚静,治身能如墨翟之勤俭,齐民能如管商之严整,而又持之以不自是之心,偏者裁之,缺者补之,则诸子皆可为师也,不可弃也。”这种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的开放胸襟,自然发展为他对西方科技的学习与运用。由于长期沐受湖湘学派经世致用之风,曾国藩十分推崇贺长龄、魏源等经世学派关注社会、注重实践的思想。1841年,他给贺长龄的信中说:“今日而言治术,则莫如综核名实;今日言学术,则莫如取笃实践履之士,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为此,他发展了桐城派旗手姚鼐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学,“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代掌故皆是也。”一改当时空疏浮泛、不务实际的学风,为他“睁眼看世界”,认识“夷敌”的优势,进而突破“夷夏大防”,顺应时代潮流,发动洋务事业,定下了基调。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以“坚船利炮”为表征的西方科技被看作富国强兵、靖内御外的利器,而不再是“奇技淫巧”了。这为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准备了理论和思想条件。

对于科技的见解,与曾国藩同调甚或高其一筹的不乏其人。他的“夷夏”观,起初也并不比同期的其他大臣高明,但曾国藩留心时势,锐意进取,凭借博学多识和包罗众家的气度,很快便脱颖而出。然而,曾国藩科技思想的展现需要现实的舞台。这是一个既需要以军政大权为后盾,又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成为朝野共识,时势恰好为他提供了这样的舞台。面对“数千年未遇之强敌”,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风云激荡之中,曾国藩成了清廷的“中流砥柱”。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宦京14年官至二品的坦荡仕途,平定“粤匪”的艰辛历程,处理“夷务”的痛楚经历,都使他既能洞悉朝廷的腐朽衰弱,又能感知“夷敌”的富强优越。这位力挽狂澜的“中兴”名臣,被赏赐太子太保衔,封为一等侯爵,开清代“书生将兵”、“文人封侯”之先河。他手握显赫的军政大权,是有清200年以来被赋予重权的第一位汉人,是三任两江总督、一任直隶总督的封疆大吏。总之,“倚畀太重,权位太尊,虚望太隆……”

同时,西方先进科技在军事、日用上的重要性,“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开始被时人所认同。向西方采购先进军器、引进先进科技,已成为清廷最高决策者的初步自觉。清廷敦促曾国藩,“购买外洋船炮,以利军行而维大局”。1861年,恭亲王奕忻在给咸丰皇帝的奏疏中说:“伏思外忧内患,至今已极,譬诸木腐虫生,善治者必先培养根本,根本固而蟊贼自消。……是以上年曾奏请饬下曾国藩等购买外国船炮,并请派大员训练京兵,无非为自强之计,不使受制于人。然购买船炮之议……而当此时事孔亟之时,何可再事因循……兵贵神速,不容迟缓。”作为朝廷的“中流砥柱”和自身的觉悟,曾国藩倡导西学,其影响力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对西学的倡导加速了几千年来渗入中国士大夫血液中的“华夷大防”、“以夏变夷”观念的消褪,有利于中国士大夫对近代西方文明的觉悟,改变了过去“见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曰名教罪人,士林败类”的局面,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二、曾国藩与中国科技近代化的起步

首先,引进西方的物质技术。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行径中,曾国藩为洋枪、洋炮的巨大威力所震服。“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如俄罗斯初无轮船,国主易服微行,亲入邻国船厂,学得其法。……今则俄人巨炮大船不亚于英法各国。此其明效。”1861年,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他写道:“恭亲王奕忻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无者,世之常情也;忽于所习见、震于所罕见者,亦世之常情也。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臣与官文、胡林翼商定,届时奏明办理。惟期内地军民,知者尽心,勇者尽力,无不能制之器,无不能演之技。”他还一并写下《请先调上海旧有轮船使用片》呈文,请求将上海仅有的一艘可用的洋轮拨归湘军水师使用。“现在遵旨购买洋船,据原奏云:船炮配齐,须明年四月始到。臣拟先调现泊上海之‘土只坡’轮船一只,由长江上驶安庆一带,就近察勘试用,督令楚军水师将弁,预为练习。……请旨饬下江苏抚臣薛焕,迅派干员,刻日押令上驶,以资演习。”,1604同年12月,他在安庆“设内军械所,制造洋轮洋炮,广储军实”。因“制造轮船实为救世要策”,他又派容闳到美国购买机床上百台,为江南制造局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理学的宽广远大和湖湘文化特有的经世与宽容精神,加上持重坚毅的品性,使曾国藩在面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那种日益强大、不可逆转的潮流,对异质文明的输入,有一个比较清醒地认识,从而能作出较为明智的判断:“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功夫。”“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603至此,曾国藩完全抛开了最初“天朝上国”的夜郎心态,进一步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求富求强”的时代命题。他把魏源等人的“师夷”思想,从议论层次转向实践层面,视域也更为开阔:“资夷力以助剿济远,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船,尤可期永久之利”,将“师夷”的内容由器物层次提升到要学习西方文化或制度的“智”的层面了。

其次,诚招科技英才。随着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传统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机制面临挑战:一方面,“和戎”必须和“洋人”进行外交、商务、法律等方面的接触,需要熟知“洋务”的人才,而变法维新也急需各种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传统机制培养和选拔出的人才,虽谙熟儒家经典,但缺乏专业知识,无法适应近代化的要求。曾国藩虽然较为保守,“然见他人之长,则勇敢而不惑,遂开清季提倡洋务之先声。”他不仅自己求才若渴,而且还托弟子、朋友广为搜寻,凡有一技一艺之能者,无不争鬻于其门。在安庆期间,曾国藩就招募了许多懂得西方科技的人才,如受聘于安庆军械专事试制炸弹的丁杰,还有华蘅芳、徐寿、徐建寅、吴嘉廉、龚芸棠等人,“皆以宾礼罗致幕下”。1863年,容闳应曾国藩的多次邀请来到安庆,曾国藩随即采纳他的建议,创建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并亲点华蘅芳、徐寿前往工作。1867年,曾国藩又力荐徐建寅到江南制造局从事科研。1868年江南制造局第一艘轮船“恬吉”号竣工,曾国藩亲自登船试航。直到去世前一个多月,他还抱病专程到上海江南制造局视察,接见在那里工作的外国专家。在曾国藩的水师中,也聘用了许多洋教习,每船三四人,以司舵、司火,便于中国水勇学习。在安庆军械所和上海机器局设立之初,因“全用汉人,未雇洋匠。虽造成一小轮船,而行驶迟钝,不甚得法。”所以当江南制造局设立后,曾国藩就聘请了懂得制造灵活坚硬船舰的洋匠。江南制造总局译馆设立后,因中土人才素质欠佳,曾国藩“先后订请英国伟烈亚力、美国傅兰雅、玛高温三名,专择有裨造之书,详细翻出。”新造轮船折因不拘一格诚招天下才,所以曾幕人才济济。“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曾国藩还竭力为这些人才提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培养和造就了中国第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其三,翻译出版西书。“驭夷之道,贵识夷情”,而识夷情的最佳路径,就是翻译西洋书报。学习西方科技,在当时完全是白手起家。所以,聘请技师,设馆译书,就成为首要之事。同时,翻译还是传播、吸收并使西方科学文化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徐寿和傅兰雅是当时最杰出的翻译人才。徐寿“志尚通博,欲明西学”,他曾敦请曾国藩派他到新设制造局内,延请傅兰雅、伟烈亚力等人到局译书,“欲将西国要书译出,不独自增设识见、并可刊印播传,以便国人尽知。”曾氏对此“大为嘉许”,认为“此举较办制造局尤要”。所以,在1867年,他奏设翻译馆,让徐寿主持,徐寿、华蘅芳开始与外国人合译西方近代科技著作。1868年,曾国藩看到徐寿等翻译的《汽机发轫》等4本译著后,极为赞赏,进一步认识到翻译西书的重要:“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可寻。特以彼此文义捍格不同通,故虽日习其器,究不明夫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为使翻译常规化、正规化,在他的努力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68年正式成立,这是上海最早的翻译出版社。

翻译馆成立后,曾国藩先后组织包括傅兰雅、伟烈亚力等外国专家以及徐寿、华蘅芳等从事翻译工作。自正式开馆之后的近四十年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共翻译了151种图书,涵盖军事、工艺制造、船政、数理化、农学等众多领域,其代表作有《代数术》、《微积溯源》、《化学鉴原》等。除此之外,洋务派设立的西学传播机构还有京师同文馆、天津机器局、天津武备学堂等。京师同文馆师生共译西书25种,翻译本是学生的一门课程,书译出之后,又多成为学馆教科书。天津机器局、天津武备学堂等也零星翻译了一些西书。这些译书,给中国带来了一大批西方近代的科学基础理论及部分新成果,其中《西国近事汇编》在当时影响很大,以至梁启超曾评价说:“欲知各国近今情况,则制造局新译《西国近事汇编》最可读。”翻译出版是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而翻译出版活动又推动了“中体西用”向“全面学习西方”的进步。翻译出版活动也由最初注重科技实用层面,逐步扩大到基础与纯理论领域,这对中国近代科技知识的启蒙与普及,意义深远。

第四,推行新式教育。曾国藩进一步认识到“设局制造,开馆教习,所以图振奋之基也;远适肆业,集思广益,所以收远大之效也”。“西人学求实际,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其理,习见其器,躬身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授,期于月异而岁不同。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未逮,且此中奥窍,苟非遍览久习,则本源无由洞澈,而曲折无以自明。”所以,他认为“师夷”应该从教育开始,只有用新法培养和奖掖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制夷”的目的。

曾国藩是一个矢志经世济时的务实政治家,他力主“使彼之长,我皆有之。”而办洋务,不能光靠“智巧洋人”。他以厂矿为依托,创办技校,致力培养本土的科技精英。1867年,曾国藩视察江南机器局时,容闳“乘此机会,复劝其于厂房立一兵工学校,招中国学生肆业其中,授以机器工程之理论与实验,以期中国将来不必用外国机器及外国工程师”,他“极赞许,不久遂得实行”。中国近代第一所技工学校就这样诞生了。其教育目标,不是培养“官才”,而是造就一批懂专业的科技人员;学堂不是以科举选人才,也主要不是灌输孔孟之学,在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均能按学以致用的原则进行教学。新式学校的产生是对传统教育的否定,是对科举选拔制度的挑战,开启了中国近代科教事业的先河。

派遣官费留学生,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1871年8月,曾国藩在奏折中说:“窃臣国藩上年在津办理洋务,前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奉旨来津会办,屡与臣商榷,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正是曾国藩的鼎力支持,1872年即在曾氏去世后不久,第一批留美学生30人,得以成行,开创了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先河。中国留学生到了异国他乡后,受到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熏陶,逐渐摆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羁绊,接受了近代先进科技和民主思想。派遣留学生,不仅是教育观念的革新,而且促成了科举制的终结。对于曾国藩的拓荒之功,容闳后来感慨道:“中华学子得到文明的教育,是受之于曾国藩的遗泽。”留学生的派遣以及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的设立,为中国的人才培养和任用机制注入了新的因子。

三、结语

曾国藩以自己的学识、品性和社会地位,在引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枢纽作用。虽然他受到“用夏变夷”的传统意识和“中体西用”指导思想以及实现用义态度的局限,但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最终却酿成一种时代浪潮,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薛福成在曾国藩去世后曾中肯地评论道:“居恒以隐患方长为虑,谓自强之道,贵于寸铢积累,一步不可蹈空,一语不可矜张。其讲求之术有三:曰制器、曰学校、曰操兵。故于沪局之造轮船,演习洋队,挑选幼童出洋肆业,无非为自强张本。盖其心兢于所谓绸缪未雨之谋,未尝一日忘也。”


下载全文: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