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交友是第一要事,于是常常屈己以求贤,不拘一格,坦诚相待,所以当时天下士人都乐意与他交往,单是加入他幕府的就达400余人,在近代有“神州第一幕府”之称。在与这些僚友的交往中,以对联相互酬赠,便是其中常用而又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曾国藩一生应留下了不少赠联。但岳麓版《曾国藩全集•诗文》册只收集到赠联13副,笔者发表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上的《曾国藩佚联辑说》,也只辑得10副。现在经过7年的努力,又新辑得25副,还有《赠刘伯固》的上联,累计总量已超过刚出版的《曾国藩联语辑注》中的赠联。限于篇幅,先取前10联,略加说析,以飨同仁。
一、赠熙恬:荷气竹风宜永日;花光楼影倒晴天。辑自陈永寿《曾文正公联语选录》影印真迹。熙恬姓名字号、生平事迹,都有待异日方家或笔者补充。本联是祝愿熙恬夏日家居愉快。上联描绘的是最能消除炎夏“永日”酷暑的清幽环境:荷花盛开,清风徐来,修竹萧萧,多么宜人啊!下联摄取荷花池中“花光”、“楼影”、“晴天”相映成趣的奇景,权作排除暑气时的悦目赏心的快事,由此可见,本联属于一般的应酬联,内容上并无多大可取之处。当然我们也可以由此窥探到在朝的曾国藩对在野的熙恬这种闲适生活的由衷羡慕之情。在艺术上,本联倒有可称道之处。首先,本联将精心选取的四个夏日意象并置熙恬家园中,构成了别具情趣的画面,又充满了富贵而雅致的气韵,刻画了环境,烘托了主人。其次上联因有一缕清风,所以有荷花舞、修竹蹈,是侧重于动态的展示;下联都是映入池中的倒影,光辉影耀,则是静态的展示,上下联动静互衬,各句本身动静的搭配也适宜,全联于此确实精巧。最后是“宜”和“倒”的运用颇具匠心。“宜”字将“荷气竹风”置于“永日”之下,巧妙地突出了“荷气竹风”在炎夏的别样美和特殊功效,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评价和赞叹。“倒”字将“花光楼影”、“晴天”全置于荷池中,天上人间,人间天上,顿时建构了一种奇异的景观,也表达了目睹此种奇观的惊喜之情。而且从词句的整合考察,在三个名词性短语中置一个动词,使全句一下子充满了灵气。
二、赠樾亭:水宽山远烟霞迥;天淡云闲今古同。台湾连仲友先生在《漫谈曾文正公国藩》一文中题本联作《题皖西峰寺联》,而徐玉福、吴圣林、张廷三先生的《九江名胜楹联稿本》题作《题石钟山船厅联》,常江先生的《中华名胜对联大典》也采用此说。但据笔者所知,作为名胜的西峰寺只有北京的门沟区和福建永春县有,安徽正好没有,所以作安徽西峰寺题联,显然不妥。作石钟山船厅题联也是失误的,因为本联真迹影印在陈永寿《曾文正公联语选录》书中,上联的题识是“樾亭五兄属”,可见是赠联。樾亭,名德樾亭,似乎是满人。曾国藩同治五年(1866)二月二十八日曾写信和他商讨“剿捻”事宜。本联选取“水宽山远”和“天淡云闲”作主体物象,传达的显然是山林情怀或方外意趣。“烟霞迥”清雅邈远;“今古同”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洒脱,也有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慨叹。这种胸襟与曾国藩晚年的心态最为接近,似乎作于同治五年(1866)后。与其说本联是赠德樾亭,还不如说是曾国藩的自白书,或者是一种共勉吧。本联这种闲适优美的风格,在曾国藩对联中不多见。上联仄起仄落,下联平起平落,正与由郁闷而舒畅的情感合拍。
三、赠左泉:烟外暮钟来远寺;雨余秋涨集空濠。辑自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影印真迹。左泉姓氏、生平和事迹,目前也一无所知,他同曾国藩是一种“馆丈”关系。不过,本联却是从佛家生活切入,含蓄地表达其意旨的。“远寺”的“暮钟”声穿过“烟外”,传入耳中,令人一下子由“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尘世,顿入读梵音、悟禅机的佛境,一切功名利禄、忧患得失,都随远寺暮钟烟消云散,心灵终于得到净化。上联暮钟悠悠,萦回在耳际心头,意境洁净幽远。这似乎是赞许左泉已摆脱仕宦生涯而归家入佛。下联则因此而以秋雨涨满空濠为喻,预祝左泉能在未来的佛途禅境中满载而归。相对于上联而言,下联境界较浩瀚,气势较恢弘,曾国藩豁达、开明的个性由此也可得一斑。另外,本联用字较为奇崛。“雨余秋涨”本来应作“秋雨余涨”,这样改变虽然是为平仄,但从表达效果考察,经过重构,秋之枯燥、雨之滂沱、水之纵横,都表现得鲜明突出,再加上一“集”字,将“空濠”之博大、可与吞吐宇宙比拟的气势推向极至,字俗而意不俗,可令人啧啧称奇。
四、赠濂甫:万顷烟波鸥境界;九天风露鹤精神。辑处同前联。受赠者似是曾国藩的翰林后辈或有师生之谊者,而且此人淡薄名利,志趣清雅,当是弃官弃职的处士。上联大约借用了苏轼《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三首而晋卿和二首》其二中“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诗句的意旨,赞许濂甫的浩然归隐。不过苏轼有和友人一道归隐的意向,而曾国藩则是在称许之外兼有倾羡的意味。就艺术而论,“没两鸥”的气势要比“鸥境界”略逊一筹:“万顷苍波”与“两鸥”构成了浩大与渺小的强烈对比,所以不免有自惭、有伤感。下联“九天风露”出自辛弃疾《即事》诗中“五色云开见太平,九天风露一时清”两句。联语借“九天风露”来比喻太平盛世,并以此来祝福濂甫在太平盛世益寿延年,与松鹤同龄。全联化用成句,不露痕迹;又能推陈出新,升华境界;文本只具形象,含蓄而又生动感人。
五、赠刘蓉:此外知心更谁是;与君到处合相亲。辑自刘蓉《养晦堂诗集》,台湾朱任生先生《曾文正公全集析粹》亦收录。上联集自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三。下联集自苏轼七绝组诗《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第27首《此君庵》。上联是借苏轼同胞兄弟之情来类比他与刘蓉这对异性兄弟之情,知心的刘蓉因而有“以子由相视也”之叹。下联借“此君”——竹子转比刘蓉,“合相亲”既有君子亲崇竹德的原意,也有曾国藩对有竹君之德的刘蓉的亲爱之情。集句联的整合,难就难在能使成句原意与联作者创意二者的相成相生,再翻出新意来,本联应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刘蓉与曾国藩相交最早而且又是儿女亲家,但他们到底最初相识于何时何地,人们一般采用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的说法,虽然有异议,但大都不确或失误。其实刘蓉《寄怀曾侍郎诗并序》已有明确的交待。其诗有“忆昔识面初,维时岁癸巳。虎观夜谈经,龙城春校士。”癸巳岁即道光十三年(1833),虎观即湘乡白虎观,龙城即湘乡县城的别称。笔者先祖龙通方于五代末由茶陵迁居湘乡,后来这一支发展较快,人业两旺,至清时已是湘乡城大族,在湘乡号称“龙半城”,湘乡因而有“龙城”之称。“虎观夜谈经”即是最初的见面,不久,他们因要参加县试,就在这一春又相会在“龙城”,刘蓉因此曾自豪地说:“海内论交我最先”!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曾国藩进京叙职,与刘蓉分手,这一别长达13年之久。本联作于曾、刘相识的第9年。这9年间,他们以道学相砥砺,是典型的君子交。正因为有这种君子之交,品德才会日高,情感才会日亲,本联就是这种交往的结晶之一。刘蓉很珍重本联,在分别11年后,他“追念昔游,怀思不已”,用本联每一字为韵作《寄怀曾涤生侍郎》诗14首,“已纪区区”。这也应是中国对联史上的一段佳话。本联是设问形式的串对,仄问平答,自然和谐,一气呵成,平添了几分亲切和快意。
六、赠某:官秩旧参荀秘监;篇章高挹谢宣城。辑自吴隐《古今楹联汇刻》影印真迹,文巨、白丁《明清名人名联选》也收入。本联也是一般的应酬性赠联,意在称颂。上联借唐代诗人罗隐《京口见李侍郎》第5句来称颂其官品。“荀秘监”是指东汉末年的荀悦。应曹操之征召,他在汉献帝时担任过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秘书监在汉魏之际,因为能出入禁闼,特被亲遇,参谋军国大事,号称“内相”,地位之高,可想而知了。所以,联语是借“苟秘监”来称颂某人官位之高。下联称颂其文品。“谢宣城”,众所周知即刘宋时期的谢朓。谢朓诗能情景交映,名句络绎,韵律和谐,有“齐梁首杰”之誉。从联语文本层面本身,无疑都是立足才学来称颂的,但实际上才学之品往往源于其相应的人品。荀悦性沉静,不喜权术,著有《崇德正论》等专论;谢朓因不受始安王萧遥光拉扰,拒绝与他谋反而遭始安王诬陷而死,年仅36岁,是志士;又为“竟陵八友”之一,清丽风发,文才诗歌因而出众,竟使梁高祖萧衍常说:“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所以,本联借荀悦、谢朓既赞美了其官品、文品,也赞颂了其人品。另外从所取类比人物的所属地域看,荀况和谢朓都是河南人,由此推测,某人似乎也应当是河南人。以乡之先贤来类比乡之今哲,不仅切地,更增加了亲切感,避免了赠联最易出现的太泛而不可确指的弊病。赠联一般有称颂,但要褒颂适度,却不太容易。本联中“旧参”意在表明某人与荀悦有相同的官职,但“高挹”则意在表明了某人的文学才华略高于谢脁,即使在书赠本联时某人或许还赶不上谢脁,今后则还很难说。因此,“高挹”在赞颂时略有拔高,实际上当是一勉励或希望。本联妙于用典,对仗工切,自然而雅致。
七、赠严正基:名父之子,众人之母;德行吾师,政事吾师。辑自佚名《湘雅摭残》。严正基(1785—1863),原名芝,字仲甫,一字厚善,号仙航,湖南溆浦人。早年肄业于岳麓书院,课余雅好武艺,终于在嘉庆十八年(1813)中武乡试副榜,即任汉军镶白旗教习,累官至通政使。著有《仙航诗文存》。上联因家庭来称颂。“名父”是指严正基之父严如熤。严如熤也毕业于岳麓书院,早年起即留心经世之学,精研天文、地理、兵法,著有《三省边防备览》、《汉中府志》、《洋务辑要》等。通于吏治,历任洵阳知县、定远和潼关厅同知、汉中知府、陕西兵备道、贵州按察使。在任职内,能整理边防,推行区田法,筹划水利,教民纺织,剑办社仓和义学,政绩甚著,政声既高又远,无愧于“名父”。要赞人子却从人父入手,使父子事业相承,前后辉映,颇具匠心。下联则从德行、政事入手,以“均为吾师”来赞,抑己扬人,再度因变而新。本联对严氏父子的称颂大致中肯,语言朴实无华。其下联对彭玉麟著名的“经师人师”联句,似也应有某种启迪作用。表面来看,本联是由两个四字句构成的八字联,显得很紧板。但上联是用偏正句,下联是用主谓句,这既便利于联意的转换,也使音步产生了由三一式向二二式的变化,增强了本联的音乐性。
八、赠沅弟:(一)、千秋邈矣犹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二)、学万人敌不成,归来买犊;打十年仗未死,可以求仙。(三)、为平世之官,则兄弟同省,必须回避;为勤王之师,则兄弟同行,愈觉体面。沅弟即曾国藩弟弟曾国荃,字沅浦(有时一作“甫”),号子植,行宽九,所以除沅弟的称呼外,曾国藩有时也称曾国荃为植弟或九弟。(一)、(二)两联均辑自台湾朱任生先生《曾文正全书析粹》,不过朱先生原题作《曾国荃自金陵回籍闲居联》似乎在前面加一“赠”字更明确。同治三年(1864)六月,曾国荃攻克南京是当时“盖世奇功”,可也因此而招致纷至沓来的种种危机。对此曾氏兄弟在南京一相聚,便认真讨论了行藏机宜:自裁湘军2.5万人,又以病势日增为由代曾国荃奏请开缺浙江巡抚回籍调养。十月一日,曾国藩送曾国荃上船回原籍,深情地朗诵苏东坡《狱中寄子由》二首及苏子由《彭城别东坡》二绝,又论及出处大端,曾国荃不禁凄然欲涕。第二天,又到曾国荃船上畅谈一天。两联似当作于此时。(一)联语意则相承,以设问的形式出现,应答中又具有因果关联;(二)联语意并行,“学万人敌不成”与“打十年仗未死”意思近似而相关,“归来买犊”与“可以求仙”也如此。大致而言,两联都意在宽解安慰,而落脚点似在希望曾国荃回藉后要弘扬耕读家风。但细细体味“打十年仗不死”、“百战归来”,其中似乎有某种苦、某种怨、某种不快……,十年百战,历死无数,终于成功却不能在成功之后“兄弟同行”,反要分离,要自剪羽翼,要自请开缺还乡,面对如此种种,再豁达的人也不会毫无芥蒂!不过在风格上,(一)联相对庄重些,(二)联有点调侃的意味。“千秋邈矣犹留我”一句,豪情凌云,横贯古今,很有气势。(三)联辑自彭基博《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从联语的内容考察,本联似乎当作于同治元年(1862),正月四日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后,二月中又迁江苏布政使。咸丰十年(1860)夏,曾国藩已实得两江总督并兼钦差大臣,现在曾国荃又受命为江苏布政使,因而有“兄弟同省”事发生,曾国荃对此可能心存顾虑,曾国藩因而撰赠此联予以宽解。联语直抒己意,明白如话。兄弟同省虽然按惯例应回避,但是其中有“乱世”与“平世”之别,还有为官坐享其成与浴血勤王之别,荣辱、褒贬因而也必须有区别。这种处世、为官的思路应该是正确的,而且为官做工作的迎难不避易、是是非非明确的精神,对于反腐倡廉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吴恭亨认为:“以联庆贺人易工,投赠人难工;投赠联八字以上易工,七字以下难工。”综观本文所及的曾国藩赠联,七字联7副,都可以称工,八字以下自然不必说。不过,这种工与吴恭亨所说的工有所不同,是一种建立在“不工”基础上的“工”。首先,赠联一般是以真情告白的形式来结撰,用格言、警句等来称颂或劝诫,可是曾国藩的前4联都只是描绘景象,或虚或实,其赠意和寓意都没有直接点明。这样突破了一般的真情告白模式,不仅能使赠联者不一定尽受切合受赠者的束缚,放开手脚,任意抒写,同时也使受赠者从不确定的联语中获取符合自己期待的意趣,从而使赠联的意蕴大大地丰富!这是以模糊来取工。其次,这10联中有4联采用了集引的方式,但却是同工异曲:《赠刘蓉》是集句,《赠某》是借句和引用典故,《赠濂甫》是化用成句。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在深刻把握本意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思,完善了由集引而创作的转换。这是以异同来取工。再是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赠沅弟》(三)较平实,《赠熙恬》、《赠樾亭》、《赠左泉》、《赠濂甫》较闲适,《赠沅弟》(一)较豪放,《赠严正基》、《赠沅弟》(二)较浅俗,《赠某》较典雅,众采纷陈。这是以求变来取工。曾国藩对赠联艺术的多方探索与开拓,此功是不可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