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清代重臣曾国藩的故居“八本堂”(后由曾纪泽改为“富厚堂”)坐落在南岳衡山主峰祝融峰和南岳七十二峰之少祖的九峰山之襟的湖南双峰县(原属湘乡县)荷叶乡。荷叶乡环山面水,“八本堂”坐南朝北,背倚半月形鳌山,门前涓河水汩汩东逝。到达“八本堂”时,正是雨霁鸟升,山间岚气缭绕,云吞雾锁,崖壁杜鹃点点,流泉叮咚;四周树木含翠欲滴,古木参天,一片绣山画水,幌如进入仙境。
“八本堂”院墙外正门上楣悬挂着“毅勇侯第”朱地金字直匾。这是同治三年曾国藩被诏封的爵位——“一等毅勇侯”,是当时清代汉人受封的最高封号。进入“八本堂”院内,县文化局干部王红幸同志引领我们参观并作了精到的讲解。“八本堂”是一座规模宏伟的仿宋、明迥廊风格的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占地4万平米,建筑面积9200多平米。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虽为侯府规模却古朴大方。“八本堂”建成后,“毅勇侯第”由曾纪泽手书制匾即挂在正门之上。曾国藩受诏封正是他率湘军淮军扑杀了太平天国起义并进而围剿捻军之际,被清廷誉为“时代功臣”“中兴第一名臣”,甚至被誉为“古今完人”;与此相反,人民却给他以恶谥“曾剃头”。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说其“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游历了曾的故居,对曾国藩濯足濯缨的两重性人格和历史地位,可管窥一斑。
“八本堂”前厅神龛上高悬曾国藩手书“八本堂”之匾,下书其子曾纪泽隶体所录曾国藩的“八本”之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本”糅入了儒、道之说,也深含禅机,反映了曾国藩一生恪守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境界、淡泊无为的黄老之术和渐与顿的禅悟之路。他始终以“八本”修养身心教育子女,并把其祖父的“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字遗训作为治家的信条书写张挂于八本堂“花厅”,令家人实践之,体现了他治家的严谨俭朴。其后人中出了诸多杰出人物。其长子曾纪泽曾任俄、法公使,于19世纪后叶与沙俄的谈判中,一身正气,为维护国家主权,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在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争回了我国领土伊犁的主权,这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曾国藩次子曾纪鸿则是近代著名数学家。其曾孙、玄孙辈中恪遵其训,出了不少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化学者和政治活动家,有的还担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之职。
曾国藩故居的三楼是与宁波“天一阁”齐名的近代七大私家藏书楼之一。藏书楼建筑奇巧:楼下一层以花岗岩为柱,以防白蚊;二层四周为室外走廊,可以晾书去潮;三层书库四面为花格活动窗,集通风、防潮和采光于一体。曾国藩一生爱书藏书,他的藏书与他的“修齐”之道紧密相关,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求阙斋”,取“求自有缺陷不满之处”和苏轼“守骏莫如跛”之意。“求阙斋”藏书既繁且富,达10万卷之上,以经、史、子、集为主。藏书楼另有其子曾纪泽书斋“归朴斋”,取《吕氏春秋》“故知知一,复归于朴”的还朴归真之意,亦藏书10万余卷,除经史子集外,还藏有大量西方政治、教育、医学、农学等外文书籍。穿过主楼前廊,则是曾国藩次子纪鸿夫妇藏书处“艺方斋”,同样藏有各类书籍10万卷,多有自然科学和数学著作。这30多万卷中藏有诸多善本及珍贵资料如《明南监廿一史》以及《李自成供状》原稿等。解放前夕,曾国藩的后人曾宝荪等携带五大箱“八本堂”的珍贵书籍(包括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的大量书信、日记、奏书手稿及珍贵书籍文物)去了台湾。所剩藏书于解放初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院、图书馆及湘乡市图书馆。近闻藏于湘乡市图书馆的曾国藩的三千多卷珍贵图书因资金缺乏保管不善而遭书虫蛀蚀,可惜之至。
“八本堂”院内尚有荷花池,池中建有“凝芳榭亭”,可惜已被填没。院内还有一座独立建筑“思云馆”,取“望云思亲”之义,为曾氏三代先大夫庙。这是曾国藩丁忧期间居于此并在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转折之地。他一生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京宦时以“程朱理学”为依归,办湘军团练时则转变为事用“申韩”之术,在乡丁忧则又转为“黄老之道”。曾国藩面对西方列强和大清积贫积弱,深感变革自强之必要,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实行了一系列吏治、财政、军事改革,并兴办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军事,成为洋务运动发起人。从文化层面,曾国藩不愧为一代豪杰。
曾国藩的一生是复杂的一生,正因如此,曾国藩成为“湘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曾国藩,青年毛泽东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近代民主革命家、军事家蔡锷则把曾国藩和胡林翼的带兵之道,编撰成《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不仅终身研究曾国藩家书且叮嘱其子蒋经国要终身研习;近代教育家杨昌济把曾国藩其人其著列为学生修身课讲授内容……前些年,在民间还流传着“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李岚清同志任顾问并作序的《中国传统道德》(五卷本)收入了曾国藩关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语录30余条,以期“在新的时代中,发挥积极作用”。
“八本堂”一百多年中蕴育出了一个中国文化之谜。“濯足濯缨”,历史也许永远不会只有一个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