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抱钧天志,东瀛幸识荆。
雄风驱鞑虏,建国赖长城。
民失擎旗手,我悲引路人。
千秋遗爱在,遥奠泪沾巾。
作者唐群英,湖南衡阳人。曾被邓颖超誉为“女界英雄人物”,康克清尊为“一代女魂”,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列为“中国百年女杰之一”。此诗1916年作于长沙,诗题为“哭黄公克强”。黄克强即黄兴,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创办《游学译编》,介绍与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1904年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1905年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自1907年起,先后参加领导与指挥同盟会在西南各省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他在广州亲领敢死队进攻总督署。武昌起义后,他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1913年任南京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6年回到上海,不久病逝。本诗作者1904年东渡日本,探求救国之道,参加了华兴会和同盟会,是华兴会唯一的女会员,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黄克强是她的直接领导者。黄死时,北洋军阀仍横行中国,国民革命尚未成功。此时此刻国民党失去了一根栋梁,作者失去亲密的战友,焉得不哭!诗题标上“哭”字,正表明作者当时极度悲痛之情。
首句“昔抱钧天志”。“钧天”一词出自《吕氏春秋•有始》篇:“中央日钧天。”注:“钧,平也。为四方主,故曰钧天。”昔,往昔。全句意思是黄克强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要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二句“东瀛幸识荆”。“东瀛”东海也。刘禹锡《汉寿城东望》:“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也称日本为东瀛。“识荆”,出自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后因此把认识所尊敬的人称为“识荆”。全句意思是,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有幸认识了您。
三句“雄风驱鞑虏”。雄风,宋玉《风赋》:“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注:“雄风,谓雄骏之风也。”后亦称威风为雄风。“鞑”,鞑靼,古契丹的西北部族。“虏”,古称敌人曰虏。魏文帝诗:“不战屈敌虏。”“鞑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贱称,此指满清帝国。“驱鞑虏”,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纲。全句的意思是说黄克强一直领导武装起义,威名远震,其目的是推翻满清。
四句“建国赖长城”。“建国”,按中国同盟会政纲要“建立民国”。“赖”,依赖,依靠。“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形势险要处修筑长城。秦统一后,将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临眺,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明代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称为“边墙”。总长约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基本完好。长城自古以来作为防御边患之用。《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意思是把自己比喻为防御边患的“万里长城”。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也把自己比喻为抗金的“长城”。全句的意思是,建立中华民国要依靠你这员像万里长城一样举足轻重的大将。
五句“民失擎旗手”。“民”,国民,老百姓。“擎”,举。“擎旗手”,高举大旗的人。作者说黄克强之死,国民惋惜失去了一个高举国民革命的旗手。
六句“我悲引路人”。“引路人”,走在前面引导别人跟随他走的人。作者是黄克强介绍加人华兴会和中国同盟会的,所以称他为引路人。引路人死去,作者今后就有可能感到迷路,能不万分悲痛吗?
七句“千秋遗爱在”。“千秋”,形容留传年代久远。“遗爱”,《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仁爱之德遗留给后人,谓之遗爱。全句意思是。黄克强为推翻几千年帝制、创建民国立下了不朽功绩,虽然人死了,但功绩是留传千古的。
八句“遥奠泪沾巾”。“奠”,祭奠死者。“遥奠”,当时作者在长沙,黄克强死于上海,作者未能亲临祭奠,故曰遥奠。“巾”,凡覆盖或包裹的布皆谓之巾。又拭手、拭面之巾,统称手巾。清制,凡为死者戴孝束在腰间的白布,也称为“手巾”。据以上对巾的解释,这里的“巾”作戴孝的“手巾”解释较妥。全句意思是,我在遥遥数千里之外祭奠你,眼泪把戴孝的手巾都湿了。结尾句子紧扣题目的“哭”字。
全诗叙述了作者与黄克强的关系,歌颂了黄克强的历史功绩,抒发了作者沉重的哀悼之情。立意得体,语言精炼,用典准确,平仄协调,对仗也较工整,韵律哀婉,可称上乘之作。但此诗是按地方口语押韵,这是美中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