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 月的一天,在上海中华书局的库房内,有几位工作人员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委派的监督员监视下,把仓库内存的《武昌革命真史》一书,拿专用切书刀将其一本一本地对角切成两半,同时把纸型图版全部予于销毁。《武昌革命真史》是何等的书籍而遭此厄运?作者又是谁?由于此书刚出版就被销毁,流入市面很少,又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段史事,为时较远。故而,人们对此书以及作者了解甚少。
《武昌革命真史》一书,1930年3月由上海中华书局代为印刷发行。其书有精装、平装两种,分前编、正编两个部分。前编为上册,正编为中下册。此书记述了自武昌起义前的革命准备活动到 1912年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解体,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详细经过。其中有反清革命团体组织“日知会”的活动,清吏捕杀革命党人的口供、狱中日记、辛亥革命时期各省和同盟会的活动史事等。作者曹亚伯为日知会会员,并亲历孙中山、黄克强(黄兴)等组织的革命活动。所以,书中之事皆据实记载,史料翔实,并附有照片百余幅,是研究辛亥革命必备的主要参考书目
曹亚伯(1875-1937 年)原名茂瑞,字凌云,湖北大冶市大箕铺曹家晚村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考入武昌两湖书院,其间得识同学黄兴,结为至交。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清廷更加腐败,帝国主义侵华更加猖狂。湖北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笔从戎,在军队中传播革命思想。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的曹亚伯,1904年7月3日和张乃先、吕大森等12人在武昌发起成立“科学补习所”,这是辛亥革命运动在武汉地区成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该组织借科学研究为名,在新军和学校中宣传革命思想。科学补习所遭清廷破坏后,曹亚伯旋至教执,并帮助黄兴准备武装起义,任湘鄂联络员。因事泄露,冒险护送黄兴脱险。事后,由黄兴函促曹亚伯赴日本后,加入同盟会。1905年冬,曹亚伯返回武昌和刘静庵等人,再度联络反清革命志士,集结原科学补习所成员,于1906年2月成立革命团体“日知会”。因奸人告密,日知会活动遂停止。曹亚伯旋赴英国留学,兼任香港《中国日报》驻英通讯员。1910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12年回国,孙中山荐其任财政部次长,婉辞不就。1913年“二次革命”后,东渡日本,并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正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曹亚伯不畏艰辛,筹集资金助孙中山起兵护法,时任大元帅府参议。1918年又奉孙中山之命赴德国,为孙中山提出的中德联合计划而奔走,由于德国已战败,未果而归。曹亚伯曾多次筹款资助孙中山革命。1921年秋被孙中山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并参与北伐事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曹亚伯因与汪精卫、胡汉民原本处事关系就不协,遂退居上海,不久移居昆山。在昆山玉山镇(现状元泾)置产为家,以农为主业。自称寓所为“平居”、“隐庐”。曹亚伯脱离政界,隐居古城昆山后,将其收藏多年的“日知会”文书笔记及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告、信函、电报文稿、照片等加以整理,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在“平居”历经近三个寒暑的努力笔耕,一部记载辛亥革命的史书,约45万余字的《武昌革命真史》基本完稿。正式定稿是1927 年6月15日。正当曹亚伯编写《武昌革命真史》至中途的 1926年6月之际,国共合作,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身居昆山“隐庐”的曹亚伯停笔从戎,精心组织发动了昆山乡民起义,其声势浩大,波及昆山周边城乡,英勇抗击了军阀孙传芳部队,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支持国民革命军北伐,受到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爱国将领冯玉祥的高度赞扬。为了纪念昆山北伐战争中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乡民起义”,曹亚伯还特别请了当时昆山城内享有盛名的“老泰和”银楼定制了奖章,颁发给参战有功人员。
1927年,由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致使北伐战争中途夭折。曹亚伯为此痛心疾首。自此,曹亚伯常到离他“平居”不远的昆山玉峰山顶“华藏寺”食素念佛,信仰佛法,遍读各家经典。逢人常以佛法相劝,不与人争权利,清操傲世,凡是苏州、昆山佛门之事,总是尽力护持相助。
实际上曹亚伯撰写《武昌革命真史》早在1925年前。刚有初稿时,孙中山就知此事。汪精卫和胡汉民曾在孙中山面前进谗说:“武昌革命时,亚伯尚在伦敦,书中不免多数杜撰。”孙中山回答汪、胡二人说:“亚伯为我至交,生平不作谎言,彼所撰之《武昌革命真史》,所有资料,均由当日首义之主要军政人员及中下级干部所给予,盖彼等皆亚伯之知交或门人,亚伯穷数月之精力及奔走,始由各人之日记或经历中得来,事事翔实,较之个人撰述更为可靠,汝等不必质疑。”从此话中可看出孙中山对曹亚伯的信任,同时也可知曹亚伯收集“武昌革命真史”资料的真实性与艰辛。
曹亚伯撰写的《武昌革命真史》中途因北伐战争而耽搁。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至1930 年3 月由上海中华书局正式刊行。此书出版未久,汪精卫、胡汉民二人怀往日夙怨,以“突出日知会功绩,批评起义人员过于露骨,记载失实,讥评总理”等为由,同年10月间,由行政院通知中华书局,禁止发行,并予销毁。所以,《武昌革命真史》一书原版传世量极少。台湾文坛李敖堪称一位风云人物,他在中学时代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对书籍很有研究。在《李敖自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在省立台中图书馆用功看课外书,看到一部曹亚伯的《武昌革命真史》,大为惊讶。曹亚伯是辛亥革命先驱,资助过孙中山,有大功于建立民国。不料革命成功民国成立后,他不但被出了局,抓起来,并且国民党政府还查了他写的《武昌革命真史》,查禁的方法是把该书切去一角,不准上市。但我在台中图书馆看到的这一部,却是没切角的,所以我会惊讶。感于曹亚伯的不平遭遇,我后来写了一篇《〈武昌革命真史〉书后》,谴责国民党对老同志的忘恩负义”。从李敖的话中可说明,国民党内部勾心斗角,派系斗争复杂,同时也充分证实了《武昌革命真史》禁书之事的真实性。而李敖所说的曹亚伯被抓起来,这恐怕是曹亚伯退出政界,隐居昆山,不闻政事造成的误传。凭曹亚伯在南京国民政府中的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资格,也是不可能的。
1928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南京任审计院院长时,曹亚伯特地从昆山赶赴南京要和于右任比一比胡子。于右任早在1918年就已是闻名南北的“美髯公”了,大家都尊称他为“于胡子”。而曹亚伯自己也留有一把“山羊胡子”,总是不服气别人称赞于右任的胡子。故而,胡曹两人约期,特地请了国民党知名人士吴稚晖担任“胡子”评判员。经过评比结果为:曹亚伯的长胡子虽有一大把,但是杂乱无章,外观不美;而于右任的胡子,外观俊美,滋润有光泽。再说于右任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相比之下,曹亚伯也自愧不如,只得点头认输连说:“我服了,服了!”事后,于右任还问及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书稿一事,曹亚伯回答说:“ 要不是北伐之事,此书早已出版,现已基本完稿,待时付印。”从这小事中可看出,曹亚伯在南京国民政府要员中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基础。
曹亚伯性格随和,从不计个人得失,虽为辛亥革命元勋,但功成不居,口不言禄,从不愿做官,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仅见之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曹亚伯自昆山只身出发,奔走南北,不畏艰险,呼吁民众奋起抗日。还把自己积蓄的6000银元,捐助冯玉祥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时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以及陈诚等,自南京赴沪途中,特地登门拜访隐居昆山的曹亚伯。曹亚伯不顾自己体弱多病,陪同冯玉祥一行勘察了昆山区域的作战地形,不遗余力支持配合淞沪抗战。在《冯玉祥自传》第二章“淞沪抗战”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过了没几个月,上海沦陷了,昆山也沦陷了,曹先生得了病与世长辞了。这就是日本人侵略我们,把我们宝贵无比的曹亚伯先生给害死了,真是可惜到万分!”从此话中可充分看出冯玉祥将军对曹亚伯的无限崇敬,具有深厚的革命情感基础。曹亚伯1937年10月27日逝世于昆山寓所“平居”,据传患 “霍乱症”而死。
曹亚伯逝世之时,正遇日军全面侵华,上海、昆山沦陷之际,中华大地战乱动荡时期,故而丧事场面凄惨默然,无人知晓。也许是过早离世的缘故,所以至今在一般词典中也较难找到这位反清反帝革命之先驱、同盟会元老曹亚伯的名字。现在市面上所能看到的《辛亥革命真史》,大都是1982年2月由上海书店按1930年3月中华书店出版的《武昌革命真史》原本影印版。而上述李敖所看到的那本原版本实属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