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唐生智先生的教育思想初探
作者:胡楚琨
【摘要】唐生智先生这位军界名人,与众不同的是他独具教育兴国之识,热心创办学校。他的夫人霍福光在《忆孟潇》一文中写道,他曾对人说:“万事之本在于人,我寄希望于将来,准备扎扎实实从事教育工作,以培养一批人才挽救国家与百姓。”
  唐生智先生这位军界名人,与众不同的是他独具教育兴国之识,热心创办学校。他的夫人霍福光在《忆孟潇》一文中写道,他曾对人说:“万事之本在于人,我寄希望于将来,准备扎扎实实从事教育工作,以培养一批人才挽救国家与百姓。”1923年,他在长沙创办了“厚风学校”;后来,他又在衡阳创办了“慈衡学校”;1937年,他支持家乡创办了“唐氏族学”;特别是1939年,唐生智先生变卖他在青岛、长沙、永州等地的房产,拿出1823.56 亩的田租和一个造纸厂的盈利,并争取了张治中、孔祥熙、张发奎、宋希濂、李品仙、冯天柱、刘兴等社会名流和部将门生的支助,创办了“耀祥书院”。这所书院,原定集大学中学小学于一院,后因条件所囿,1943年经当时的教育部审批,办成完全中学,定名为“湖南省私立耀祥中学”。唐生智先生私立的耀祥中学,规模宏大,校园面积1500余亩,其中有300亩的农场,80亩的苗圃,20亩的菜园,5亩的三口鱼塘,还有一个养猪场;有当时一流的办公楼、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有当时少有的发电机、打米机、抽水机、收音机、电话机、电灯等设备;实验仪器、体育器材齐备,尤其是图书丰富,仅绝版线装古籍就有8000余册。这所学校的名牌教师多,英语教师林笃信,留学美国,硕士学位;国文教师曾芸阁,留学日本,曾任湖南大学教授;数学教师沈伯仲,留学美国;生物教师吴剑华,留学日本;其他教师多为大学本科毕业。40年代的耀祥中学,以环境幽静、校舍美观、设备齐全、师资精良、校纪严明、学风严谨和富有特色而闻名湖南,成了潇湘学子向往的学校。解放后,唐生智先生将他的这所私立中学,交给了东安县人民政府续办,改名为“东安县立中学”,旋改为“东安县第二中学”。1989年10月,根据中央统战部的批示,召开了纪念唐生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和东安二中建校五十周年大会。东安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创始人唐生智先生,又将校名改为“东安县耀祥中学”。 

唐生智先生私立的40年代的耀祥中学,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富有特色的学校。而从其特色中,我们可以洞悉唐生智先生可贵的教育思想。

唐生智先生办学思想的第一大特色是“植道德为大本”。

他创办的耀祥中学的校歌中有“树人比树木,植道德为大本”的词句。他拟定的学科教学目标、规定的训育标准和制定的学生守则,都具体体现了“植道德为大本”的思想。 

他拟定的公民、国文、历史、音乐的教学目标是:“公民课——培养公民道德,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抗战到底的决心(选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抗日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作教材);国文课——侧重培养民族气节,发扬抗战情绪之文学,凡足以发扬祖国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气概者均授之(选用了《秦晋肴之战》、《勾践灭吴》、《鲁仲连义不帝秦》作教材,以弦高的爱国精神、勾践的雪耻决心和鲁仲连反投降的气节教育学生坚持抗日);历史——灌输爱我民族、爱我国家之思想;音乐——凡能激发抗战情绪,培养民族意识之歌曲,择优选授,其于靡靡之音斥不择用(选用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义勇军进行曲》、《延水谣》、《保卫黄河》作教材)。”

他规定的训育标准是“做人第一”,具体要求是:“1、养成学生严谨好学,求真崇实,振奋进取之习性;2、破除苟且自私之恶习,唤取自立自尊力行不辍之勇气;3、养成忠诚勇敢之习性,不文已过,见义勇为;4、训导学生志于学,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5、陶鎔因循奢靡行为,养成勤俭美德;6、训练学生舍己利群,讲信重义,互相和平;7、卫生惜阴之养成,作息有时,饮食有节。” 

他制定的《湖南私立耀祥中学学生守则》的第三条是:本校学生应恪遵“礼义廉耻”及“好学力行知耻”之校训,敦品力行。至凡委靡、偷惰、骄矜、怯懦、推诿、敷衍、奢侈、贪婪、亵荡、浪漫、卑劣、诈伪、浮滑、粗暴诸恶习应彻底革除,以养成奋发,勤勉、谦恭、强毅、负责、尽职、节俭之美德。第四条是:本校学生一切行为应注意团结精神,重秩序、守纪律、亲爱精诚、敬业乐群。第五条是:本校学生应虚心受教、注意学业、认真学习。第六条是:本校学生应注意体育卫生,劳作锻炼,坚强活泼健康之体魄,并养成艰苦卓绝、任重致远之精神。第七条是:本校学生应以勤劳坚忍,英断果敢之品格接受军事训练及童子军训练,以养成智、仁、勇、信、严之武德。第八条是:本校学生衣着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仪表须重端正、雍容、肃穆。第九条是:本校学生须注重礼貌,对师长应尊敬,对同学宜和蔼。第十条是:本校学生应热心公益,勤勉服务,对学校或校内团体所推派之工作,务须切实负责。第十一条是:本校学生不得有吸烟、酗酒、冶游、赌博、偷窃或其他不正当行为。第三十七条是:学生劳作时,应以严谨之态度,勤勉从事,以发挥刻苦耐劳之精神。

从唐生智先生制定的这一系列的“植道德为大本”的规章制度,我们可以看出唐生智先生倡导的“德”的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是:爱国、忠诚、正直、勇敢、谦恭、勤俭、守纪、敬业,乐群等。针对当时处于抗日时期,他要求培养学生抗日救国的抱负。抗日胜利后,他本人的思想进一步倾向革命,先后接纳了共产党员严正、何一挺和张凡任教。学生中成立了“东山学会”、“新民主主义研究小组”。1949年上期,唐生智先生亲自拟了《理想中的新中国》一题,要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为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学校里建立了党团组织,发展了党团员,学生吴立民、秦正华、周寿嵩等人加入了党组织,唐生智先生的儿子唐仁曼、外甥林少伟等人加入了青年团。以党团员为骨干成立了“东安协助解放志愿服务队”,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地下革命活动。由此可见,唐生智先生倡导的“德”又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紧跟共产党,以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为己任。 

唐生智先生办学思想的第二大特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等社会实践相结合,融职业教育于普通教育之中。

唐生智先生在他创办的耀祥中学里,开辟了面积300亩的农场,80亩的苗圃和20亩的菜园,用人工挖出三口共5亩宽的鱼塘,还修建了养猪场。他把“劳动”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他要求新生入学,必须带锄头、畚箕,方准注册。他规定每周开设两节劳动课,由农艺师指导劳作实习。他制定的《学生守则》第四十四条规定:“学生劳作实习,概须到场,不得缺席,如因特殊事故请假者,亦须在本周内星期日补足之。”他还规定学生劳动课不及格,不得升级。除在课表上每周安排两节劳动课外,还要根据农事的需要集中时间到劳动场地去实习。学生还自己利用饭后课余从事劳作。通过劳动课,学生学到了种植农作物、栽种蔬菜、培育苗木、栽培果树和养猪养鱼等技术,同时还养成了劳动习惯,培养了热爱劳动的品德。老校友文家玉(曾任湖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在《深切的思念》一文中说:“同学们分到了土地后热情很高,饭后课余,挖土种菜,浇水施肥,尽情领略劳动的欢欣。我在分得的土地上种了黄豆,经过精心管理和培养,结出了累累果实。如今我已年过花甲,仍然保持着种瓜种豆,劳动爽身的良好习惯。我今天的专业知识都是母校给我打下的基础。”唐生智先生创办的耀祥中学,规定学生参加的劳作实习不仅有学农活动,还有学工活动,如学习造纸、学习制造肥皂等。 

另一类实践活动是组织访问调查队,深入农村、山区,对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生物、矿产、经济、贸易作实地调查,或写出调查报告,或编成乡土教材,或分析土壤成分,或采集生物、矿产标本等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再一类实践活动是军训。唐生智先生为培养出“挽救国家”的人才,规定学生要参加军事训练实践活动。他规定军事训练:“俾能增加战时知识和技能,其训练时间除例假集训半个月或一个月外,平时随时实施,并成立情报组、警戒组、救护组、消防组、运输组、民众组织组、宣传组,以培养学生从军抗日的技能。军训分学科和术科。学科以熟谙军礼、军语、内务规则,识别军器为主,以阵中勤务为辅;术科以熟练行军装备、制式、教练,及军事生活为主,以兼习班、排、连诸教习为辅。军训,每人发一枝步枪……” 

40年代的耀祥中学的军训与当今大中专院校的军训相比,前者的要求高得多,内容丰富得多,实践性也强得多。

唐生智先生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融职业教育于普通教育之中的思想,从他于1947年春给当时湖南省主席王东原信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他在信中说:“智自乡居,从事整理学校农场及救灾诸事,日不暇给,诚以教育为树人大计,生聚教训,即所以尽国民之天职也。尤以乡中教育于普通教育之中,兼施以与乡村生计有关之职业教育,殊为必要。举凡本乡历史地理生物艺事及乡村人事物产,邻里墟市、商贷贸易、经济组合之调查,以及农作实习与建桥修路、造林种山等业,均须传授实际知识,而不以乡土旧有职业为鄙事,斯于乡村环境之中,收其学以致用之效,此亦今日教育所须注意之事也。”王东原对唐生智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作了很高的评价,他在给唐生智先生的复信说:“关于普通教育中兼施有关职业教育,诚为改进社会之良剂,我公高瞻远瞩,洞察时弊,敬当秉承宏旨,力求推行,以副笃爱。”

上述事实,充分证明了唐生智先生在他创办的“湖南省私立耀祥中学”实践了他的教育“植道德为大本”和教育与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等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的我国教育,旗帜鲜明地坚持以德育为本。而早在40年代,唐生智先生就萌发了“植道德为大本”的教育思想,实在是有远见卓识,难能可贵。解放后,我国的教育坚持与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反对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而早在 40年代,唐生智先生从中国是农业大国而农业十分落后急需培养农技人才促进农业发展的国情出发,从当时处于抗日时期急需造就抗日救国志士的实际出发,滋生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等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思想,则更具有创造性、现实性和时代性,令人惊叹。

唐生智先生独具教育兴国的慧眼,创办了“植道德为大本”和紧密结合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等社会实践的独具一格的“湖南省私立耀祥中学”,功垂千秋;唐生智先生闪光的教育思想,是值得开掘的宝贵财富。


下载全文:
 
来源:《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