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湘文化的探讨近年来一直有人关注,人们在研究湖湘文化的起源到底是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抑或是来自更早的荆楚祝融蛮夷文化,并急于归纳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乃至与其他地域文化之间的异同。其实,探讨某种文化,最终的着眼点离不开具体的人,应该说近代湖南层出不穷的高级军政人才,才是主张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真正亮丽的风景。从这个角度而言,湖南文艺出版社近期推出的《陶澍诗选笺释》,首次把近代湖南一位封疆大吏的精神风貌展示在世人面前,算得上是对湖湘文化研究一次脚踏实地的贡献。
陶澍,字子霖,湖南安化人,是晚清卓有成就的一代名宦,官至两江总督兼两淮盐务。他是中国近代化运动中率先突破乾隆朝政政治经济体制的封疆大吏,把商品经济的运行引入到漕粮海运、盐务改革等政务中,从而引发国民经济改革的宏旨问题。他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实现了当时魏源、林则徐等人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兴利除弊,革故鼎新,把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向前进。在民间,则有陶澍私访江南、惩治盐商和贪官污吏的传说。不光如此,陶澍还是晚清文坛公认的领袖人物,勤于笔耕。由夏国权先生选注的这本《笺释》,是海内外学界迄今为止首次对陶澍诗歌所作研究整理,该书从陶澍传世的《印心石屋诗文集》五十六卷中精心挑选了各体诗作二百六十首,并认真加以编注、笺释,脉络清楚,反映全面,力图为具有中等古文水平的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个合适的陶澍诗歌读本。
该书的选诗标准,侧重在最能反映陶澍生平业绩、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的诗歌。比如说陶澍一生主张“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和“德行并重、宽严兼济”的政治主张,他的胸襟抱负在诗作中往往有直接的反应。他在一首试家乡安化新茶的诗中写下“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这样的名句,揭露社会灾难,描绘人民生活。该书中所收五古七古长诗多达近四十首,集中反映了陶澍一生革故鼎新的三大政绩,即:河运改海运,纲盐改票盐,水灾变水利。清末诗人贺长龄在评价陶澍的作品时曾说,“公之诗文,皆公之政治也”,与陶澍同时,深受陶澍赏识的魏源则认为陶澍“诗宗韩柳,尤工长句”。看来笺释的选诗标准是抓住了陶澍诗作的这一内容特点的。
陶澍的诗作具有沉雄豪放、清新明快的诗风,不少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提倡“从来文彩不虚用”的艺术观,在一生的诗歌创作中,除反映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思想外,还有大量短小精悍的律诗、绝句等多种体裁以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反映人民朴实生活,抒发自身际遇感慨,以及咏物写景等。这些在选本中都有具体体现。《清史稿》曾载陶澍是当时北京诗坛“消寒诗社”公认的领袖人物,所作“和者数百人”,朝鲜文官还结社为“拟陶诗屋”,对其作品推崇备至,模仿学习,从作品可以看出他并非浪得虚名。总之,作者在选诗时既强调了思想性,又重视了艺术性。陶诗中灵活生动、借古喻今、情景结合、才识兼资的好诗作,都已入选。
本书选编者从事的是在海内外至今仍属空白的拓荒工程。古人作诗不易,今人选诗注诗尤难。该书的注释部分约占全书的五分之四,最见作者认真的学术态度和知识功底。陶澍本人精于小学,在某些诗作中文字较为古奥,为便于今人阅读,选编者在注释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以期说明诗中的人物、事件、典故。注释之详尽,所选各诗,莫不如此。这种穷根究源、精确诊断的精神,当是湖湘学风流韵至今的最新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