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4年起,范旭东先后创建久大盐业公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世人称之为“永久黄”工业团体,与当时的《大公报》、南开大学并称天津的三大事业。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一、立志“实业救国”
范旭东(1883-1945年),湖南湘阴人,原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范锐,字旭东。他6岁丧父,家道中衰,得姑母及胞兄扶持,入私塾学馆读书。他对八股文章很反感,“八股文章代圣贤立言,但我要自立,我有主见应由我尽量发挥,要我伪装圣贤来说假话是不可能的”。他虽住乡下,但常到中西学术并重的长沙求贤书院去阅读报纸、研讨时事,受到新思想的影响较多。
19世纪末,维新日盛,湖南开风气之先,其兄范源廉是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的学生,参与维新活动。范旭东随兄来往于其间,耳濡目染,使他逐渐脱离了读书做官的窠臼,立志做救国救民的大事业。
戊戌变法失败后,范旭东随兄东渡日本,在日本,他目睹了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强盛,感受了中西差异,救国之情日切。在冈山高等学堂读书时,深得校长酒井佐保器重。范旭东打算到帝国大学习军火制造术,以拯救中国,并与之相商。校长不以为然:“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这深深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不久,又传来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瓜分中国领土的消息。为铭记民族耻辱,曾特意摄像,“我愿从今以后,寡言力行,摄像做立誓之证”。并加旁注,“时方中原不靖,安危一发,有感而记此,男儿,男儿,其勿忘之”。1908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习应用化学。通过接受近代科学教育,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认知,以及对列强侵华的反思,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国于危亡,必须发展科技,加强工业建设,乃确立“工业救国”和“实业救国”思想。
辛亥革命爆发,他备受鼓舞,满怀报国之志回到中国。他先在财政部币制局工作,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职。中国盐资源丰富,但中国人长期食用含有杂质的粗盐,且盐政腐败。时北洋政府对盐政有改良之意,拟办新式盐场,派技术人员到欧洲考察盐业。范旭东在其兄的帮助之下,得到这一机会。范旭东在欧洲近一年,走遍各国矿盐产地及沿海各盐场。这次考察,使他眼界大开。回国后,他根据考察所得,提出了包括取消专商,废除引岸,改良盐质,统一税率,工业用盐免税等项内容的盐政改革设想。可袁世凯忙于复辟帝制,政府对盐政改革之事已然没有兴趣。失望之余,遂决定自已办盐厂。从此,他离开了政治中心北京,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大时代不容任何人苟安,我等有负起担子的必要,力所能做,不可放松,要争气就靠这个时候办工业振兴我们的民族。”
二、创办基本化工企业
范旭东办盐厂的想法得到当时盐务署顾问、《盐政杂志》主笔景学钤的支持。他们决定合作,招股集资办厂,改良盐质,以济民食,挽回利权。1914 年,范旭东只身来到天津荒凉的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迈出了其实业生涯的第一步。
开办之初,条件艰苦,范旭东既是公司经理也是唯一的技师。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研制出能与洋盐媲美的精盐。1916年,制盐厂正式投产,因质量好、价格合理,深受消费者欢迎。最初日产5吨,年获利达五六十万元。经济效益显著,范旭东蠃得了股东们的信任,在工业界也崭露头角。
1922年,范旭东又以80万元承接了北洋政府收回的日本在青岛的盐田,组建永裕盐业公司,并取得青岛精盐的外销专卖权,首次将精盐运销国外。
碱,号称工业之母,它既是生活必需品,也是化工基础原料。20世纪初,中国没有制碱工业,碱业市场长期被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亚交通阻塞,碱源中断,外商囤积居奇,市价倍增,国计民生大受影响,范旭东决定用盐制碱。赴欧考察时他就认识到,中国不发展制碱工业,就不能发展化学工业,“中国化学工业不幸到今日还没有基础!不独近代高级的如高压、高温合成、精炼等化学工业无人举办,甚至家常洗衣肥皂都不能独立,必得由外国输入补充,岂不可耻!”中国要立国,就应该有独立的化学工业,要有独立的化学工业,就得先有制碱工业。
1917年冬,范旭东准备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苏尔维制碱技术,开始筹资创办永利碱厂。范旭东遇到的困难,一是资金,二是技术。“我辈皆穷书生,因国内环境特殊,非苦斗即无出路,为了这件大事业,虽粉身碎骨,我就要硬干出来”。他指着形如小山的盐坨,大有感慨地对陈调甫说:“一个化学家,看见这样丰富的资源而不起雄心者,非丈夫也,我死后,还愿意葬在这个地方。”
苏尔维制碱法原理简单,但生产技术及关键设备被国外大公司垄断,保密极严。因此,范旭东所办的碱厂,一切必须靠自己暗中摸索。他在技术上聘请留美化工博士候德榜担任制碱总工程师,经济上借助久大和金城银行的支持,战胜了外商阻挠和利诱,克服了技术、设备、经营及资金上的诸多困难,渡过了三次濒临倒闭的险关,1926年6月29日,成功制造出含碳酸钠99%的纯碱,破解了苏尔维制碱法之秘,打破了卜内门公司独霸中国市场的局面。同年8月,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到1929年,永利纯碱已远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永利制碱成功,触及卜内门公司在华利益,该公司要求与永利公司合作,以控制永利。面对强大的对手,范坚守公司章程中“股东以享有中国国藉者为限”的规定,不予变通。和谈不成,卜内门公司便采取低价竟销办法,欲挤跨永利。永利一面降价应战,一面谋求对策。范旭东采取委托三井公司在日本低价代销永利产品的办法,迫使在日本有大量销货的卜内门公司急切与永利公司和谈。商战结果,双方协定,以后决不再廉价竞销,如遇价格变动,必事先协商。双方还达成配销协定:在中国市场上,永利纯碱销量占55%,卜内门公司占45%。从此,红三角牌纯碱声誉日隆,碱厂事业蒸蒸日上。
30年代初,农村已采用硫酸铵作肥料以增加产量,但硫酸铵全赖进口。为争回利权,范旭东在中国政府与英、德商议合办硫酸铵厂的谈判破裂后,主动向政府申请承办硫酸铵厂,得到南京政府批准。他深知:氮气工业,是基本化学工业,在农业和国防上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积极创办硫酸铵厂,完全是出于保护化学工业,没有顾及个人的利害得失。
为筹办硫酸铵厂,1934年他改组永利制碱公司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范旭东争取上海四家银行进行投资,国内由他统筹,国外由候德榜率领科技人员进行设计、购置设备。经过30多个月的奋战,一座远东第一流的现代化硫酸铵厂在南京卸甲甸落成,1937年2月正式出货,填补了中国化肥工业的空白。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津沦陷,久大、永利两厂遭日军劫占,南京硫酸铵厂也遭到日军的轰炸。范旭东拒绝与日军合作,把企业内迁四川,率领同仁,又开始了建设华西化工基地的艰苦工作。
三、工业的基础在科学与人才
范旭东所创办的化工企业都是技术含量高的基础工业,他是近代中国正确而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人物,“中国今日若不注重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相信科学、重视科研成为他创业的理念,并把它作为企业发展的信条之一。
创办久大、永利后,他认识到:如果不用科学方法提高效率,将会因成本过高、技术落后而被洋货淘汰。1922年,他在久大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聘请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孙学悟任社长,全面加强化工科学技术的研究,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民营研究机构。范旭东在《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缘起》中说道:“第近世工业非学术无以立其基,而学术非研究无以探其蕴,是研究一事尤当为最先之要务也。”他十分重视这个科研机构,认为它是企业发展的神经中枢。并带头把久大、永利两公司每年发给创办人的酬金全部捐给黄海。黄海社广聘学者,不仅承担永利、久大技术难题的攻关任务,还搞其他专题研究,服务于社会。
范旭东深知,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在他的周围集结了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这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自创办企业以来,凡是有志于献身酸碱工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他都设法物色到“永久黄”团体中来。侯德榜、李烛尘、陈调甫、孙学悟 、傅冰芝等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化工人才,先后被罗致到团体中来,成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范旭东不仅广招贤才,而且积极培养人才。永利制碱厂建成投产后,为加强生产技术力量,特成立艺徒班,学制三年,专门招收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级中学的毕业生加以培训,使之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此外,他还坚持从永利、久大两公司拨出一定数额的经费,选派优秀人员出国深造,培养化学工业所需的高级人才。仅1931年至1938年,“永久黄”团体就选派了22人出国深造。
范旭东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风范,把“永久黄”团体变成了技术人才库,也为中国化工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四、高尚的企业家品格
范旭东创办实业,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对同仁耳提面命,无不以此为前提。他创办企业,“‘书生之见’比‘发财之念’浓厚的多”。他一生书生本色,淡泊名利,公私行为,明朗公正,廉洁崇高的作风,令人景仰。
在创办久大公司时,范旭东就为自己规定了三个原则:不利用公司的钱财谋私利;不利用公司的地位图私益;不利用公司的时间办私事。
“我由于职位关系,不免经常站在我们团体视线的集中地,因而一举一动偶有疏略,就易被众目察看出来,为了事业的发展,首先我要做个样子。范旭东家庭生活简朴,公私行为分明;薪俸所得,除必要生活开支,大多捐给了黄海化学研究社。
他多次拒绝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员插手企业,谢绝“官商合办”。他怕官场腐化习气传染企业,对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他认为“官营工业,历来没有好成绩,不一定是当事人不道德,总有一个使它失败的理由”。
作为实业团体的灵魂人物,他在工作上素来自强自立。所有公司重要文件都一手亲拟,函件文稿亲自处理。个人生活上,他“不染烟酒,不事赌博。至纳妾蓄婢,更所禁绝”。他“当公司总经理三十余年,出门不置汽车,家居不营大厦,一生全部精力集中于其事业,其艰苦卓绝,稍知其为人者,胥能道之”。
范先生一生不为私,从不为一己‘打算’、‘想办法’,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形成了极具战斗力的企业团队。公司“上下清白到底,内外无丝毫苟且之事发生,而精诚团结与埋头苦干,又为全体一致的信条,脚跟既稳,纵外力有如何之阻挠,总能将一切难关,随时打破,能生存即能奋斗,此其所以有成也”。
“我们同仁追随范先生十几年二三十年不等,说名无名,说利无利,而无论怎样不肯离开的道理,就因为范先生品格高尚,公正廉明,使大家感动,因而心悦诚服地同他共艰苦共患难,并不是跟着团体混碗饭吃。人生,除了挣钱吃饭以外,还有他的理想与责任。”
在那样的年代,作为“永久黄”团体的领导人,有此高风亮节,足见其人格的高尚。范旭东抱定“实业救国”的宗旨办实业,剩余价值不是其根本追求,兼济天下才是他的最终目的。因此,他能为中华民族谋取最大的利益,他是真正的企业家巨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