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世界制碱工业权威侯德榜博士诞辰110周年。
一、刻苦勤奋学习,立志报效祖国
侯德榜,字致本,排行启荣。1890年8月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坡尾乡(即长沙村)。侯家世代以农为主,祖父希望他长大后有功德于人世,取名德榜。幼年家境贫寒,六岁开始随祖父读书时,就和父亲一起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从小就有一种时间紧迫感。
十三岁的侯德榜在福州开药铺的姑母资助下,进入美国教会开办的福州“英华书院”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十六岁时他因参加学校的学生罢课,抗议美国种族主义者在旧金山制造的大规模迫害、驱逐华工、烧毁华人住宅的暴行,掀起中国人民的反美爱国运动被学校开除。这些爱国学生转入由爱国绅士陈宝琛为他们新开办的一所中学学习一年。学习期间,他和同学们一起登山到白塔寺春游,寺里的法雨堂是翻译《天演论》的严复幼年读书的地方。侯德榜很爱读《天演论》,书中写道:“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中国如不图强,就要亡国”。强调要着眼于“西学”、“西法”……,严复的进步思想,使侯德榜更坚定了“科学救国”和“工业救国”的抱负。
1907年,上海新成立的闽皖铁路学校到福州招生,侯德榜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入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津浦铁路符离集车站做工程施工练习生。1911年他考取了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前身),因入学考试成绩特优,被直接编入高等科三班,这是最高年级,只需再学习一年就可去美国留学。
当时清华学堂的学生大部分是豪富官宦子弟,过着阔气的生活。相形之下,靠公费上学的侯德榜显得十分寒酸,那些纨绔子弟在背后叫他“土包子”。期末考试刚过,一个美国教师宣布考试成绩,第一个就是侯德榜,“数学一百分、物理一百分、化学一百分……”,十门功课考了一千分!它象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整个清华园,就连那些早日看不起这个“土包子”的阔少爷们也不得不刮目相看。在清华学习期间,鉴于当时国内形势,他心想:“祖国从来没有比现在更需要科学技术,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盛贡献力量”。由于他成绩特优,1913年学校保送他去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化工科。在即将告别北京时,他和同学们来到了圆明园,看到在1860年被英法帝国主义侵略者抢劫一空,毁于一炬的圆明园。他站在残破的西洋楼前,禁不住一阵辛酸的眼泪夺眶而出,一股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思潮在胸中回荡,汹涌欲出:“别了,圆明园!别了,祖国!你的儿子即将远涉重洋,去学习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了您不再受外国强盗的欺凌,为了祖国母亲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麻省理工学院师资雄厚,设备精良,藏书齐全。在实验室里,他不仅验证书上理论,还探索书本上没有的新方法,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学院图书馆是他最钟爱的地方,在校学习4年中,有一半时间以上是在图书馆里渡过的,这里赐予侯德榜广博、丰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给了他一双翱翔科学太空的翅膀。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取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决定继续留美深造。他了解了祖国盛产皮毛,每年有大量出口,但制革工艺和管理都较落后,于是他选择了制革工业作为深造方向。1917年他进入纽约普拉特专科学院,专学制革化学,1918年毕业,获制革化学师文凭。同年秋天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继续研究制革,1919年获硕士学位,紧接着留校攻读博士学位。
当时世界上用铬盐制革,而我国缺铬,为了适合国情,他以铁盐鞣革作为研究课题。1921年春,他完成了“铁盐鞣革”论文,并通过了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31岁。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际智革界的重视。
侯博士由于在校学习成绩优异,被接纳为美国Sigma Chi荣誉科学会会员和美国PiLambda Upsilon化学会荣誉会员,两个学会各发给侯博士金钥匙一把。
二、跨进“永利大门”,成为制碱权威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亚交通梗阻,我国过去一直依赖英国卜内门公司进口的“洋碱”(我国后来称为纯碱,化学名为碳酸钠,分子式为(Na2CO3)来源锐减,卜内门公司为了牟取暴利,碱价骤涨七八倍,还常有价无货"百姓无碱,只得以酸镆为食;严重影响了我国许多以碱为原料的民族工业。
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我国著名的化工实业家范旭东先生继他在1914年在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成功后,1917年又筹建“永利制碱公司”,1920年在塘沽兴建“永利碱厂”。但当时生产纯碱的技术是比利时苏尔维兄弟研究成功的“苏尔维制碱法”,其技术被英国卜内门公司所垄断,且不申请专利,其重要的机器设备均为他们自制,对外极其保密,外人无从购买,必须自已暗中摸索设计。
1921年春天,侯德榜准备博士论文答辩,由于陈调甫在美国工作期间了解到侯德榜学识渊博,工作踏实、勤奋,就向范旭东推荐侯德榜来永利工作。范旭东去信邀请侯德榜毕业后到永利制碱公司工作,信中详述碱对中国的重要性、洋碱在中国的霸市行径、帝国主义对苏尔维技术的封锁、欢迎他学成回来创办碱业共同奋斗等等。字字句句情深意切,深深打动了侯德榜的心。可是,侯德榜4年来热心制革,尤其是这篇博士论文,使他在制革学术上有了新建树,现在要他放弃制革,把还不太专精的制碱作为终身事业的一个大转弯,当夜他久久未眠,“制碱”、“制革”就象拔河似的把他拉来拉去。但他想:范先生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搞制革又是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的工业吗?这是祖国的召唤!制碱事业是值得我为之终身奋斗的!他欣然接受了范先生的邀请,当他取得学位后,就为永利制碱公司在美国验收电机、压缩机、鼓风机、锅炉、电动机等设备,并尽力考察美国碱业,收集有关资料。
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范先生聘他为塘沽制碱公司技师长,负责建厂工作。1923初,侯德榜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兼造部长,负责技术指导工作。
苏尔维法制碱的特点之一是连续生产,整个工艺流程中所用的机器设备节节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有一个部分发生故障,生产就受到严重影响。当永利制碱公司刚试车时,由于缺乏经验,毛病百出"侯博士带领工程师们在没有专利、没有名师指导下,昼夜奋战,摸索着进行这场革命性的艰苦创业。试车过程中,通过数百次的修改和调整,使永利这条苏尔维法制碱的长龙终于活动起来了。但是不幸的是,1925年3月,工厂里最后一台船式锅炉烧坏了,工厂只好停产。侯德榜再度赴美解决燃烧炉问题,当年回国。
1926年6月29日,永利碱厂第二次开车生产,生产出雪白的产品,碳酸钠含量在99%以上,日产超过30吨,打破英商卜内门的垄断。范旭东提议取名为“纯碱”,以别于进口的“洋碱”,这就是“纯碱”名称的由来。在庆祝会上,范先生激动地说:“……永利制碱的成功,首功要记在侯博士身上,他数年如一日,为了中国的制碱工业和今日的成功度过多少不眠之夜,吃尽多少苦头,受了多少磨难……”同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中国永利碱厂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博览会金奖,打破了卜内门的技术封锁,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也成为苏尔维集团以外掌握这技术的国家之一。
1933年侯德榜在范旭东的支持下,花了一年多时间用英文写成《纯碱制造》一书,美国纽约出版,将苏尔维法的秘密公布于世,打破了苏尔维集团垄断70年之久的奥秘,轰动了整个化学界,一些著名的化学家称此书的出版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苏尔维法的优点是原料(食盐、石灰石)便宜,成品纯度高,可连续生产,副产品氨和二氧化碳可回收再用,但主要缺点是食盐利用率低(约70%),且副产品氯化钙用途不大。后来,德国新发明了“察安法”纯碱制造工艺,以碳酸氢钠和食盐为原料的循环法,可得纯碱和氯化氨两种产品,使食盐利用率提高到90%。1938年8月,范旭东派侯博士率4位工程师赴德国考察“察安法”制碱并购买专利。但他们当时并不知德、日已暗结成法西斯轴心国,百般阻挠、刁难他们访问,购买专利谈判,德方先以高价八万美元设计一座日产10吨的“察安法”试验厂,后又提出无理要求:“将来使用察安法专利的产品,不准在东北三省出售”。当时东北三省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成立了伪满洲国。德国的条件就是公然否认东北三省是我国的领土。侯德榜对这种丧权辱国的条件,十分气愤,当即据理批驳,谈判立即终止。义愤填膺的侯德榜深沉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这体现了侯博士崇高的民族气节。侯德榜一行离德赴美,决心自立研究新法制碱"在纽约,他运用丰富的制碱经验,深入研究、分析了在德国得到的关于“察安法”专利说明书,制定出新法制碱的全面计划。试验首先在川西五通桥进行,但当时四川处于抗战后方,设备、药品和资料极为缺乏。1939年春天他决定在香港建立实验室,他在纽约通过信件指导一些工程师们进行研究,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基本掌握了“察安法”的生产工艺流程,并发现了察安法的缺点:间断生产,且要用中间载体。1941年初,这些“黑头发,黑眼珠”的中国人,已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胜过“察安法”的新的制碱法,这就是在同年3月15日永利厂务会议命名新法为“侯氏碱法”(Hou.s Process)。永利贺函正在美国工作的侯德榜:“抱愿恢宏,积二十年深邃学理之研究与献身苦干之结果,设计适合华西环境之新法制碱,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一新纪元,后由于侯博士的谦逊,经上级研究,遂改“侯氏碱法”为“联合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的优点是吸收了苏尔维法和“察安法”的优点,将合成氨工艺与制碱工艺紧密结合成连续的过程,既利用了合成氨厂的废二氧化碳,又利用了碱厂废弃的氯离子生产氯化氨肥料,使食盐利用率达到98%,设备投资费用比苏尔维法节省三分之一,成本比苏尔维法降低40%。侯氏制碱法的成功不仅为中华民族在国际学术界争得了光荣,更在世界制碱技术史上树起了又一块丰碑。为此,他于194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化工学会名誉会员,194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三、再展化工一翼,八年抗日迁川
1928年,塘沽碱厂在技术上和经营上稍见顺畅,范旭东先生见到我国大量进口肥田粉,仅1930年进口肥田粉32万担,耗银1850万两。大量白银滚滚外流,这使他感到:“要保卫祖国,要振兴农立国的中华,兴办氨、酸二业,实是当务之急”。1931年,范旭东又派侯德榜第三次赴美考察、学习。侯博士通过两年的参观学习,对氨、酸两业的生产技术问题已胸有成竹,学成回国。此时“永利制碱公司”已改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在南京卸甲甸(即现在的大厂镇)建新厂,侯出任公司总工程师和碱、硫酸铵两厂厂长。他决定采用引进技术,自购设备的办法,按“优质、快速、廉价“的原则,向国外招标承包制造设备。
1937年1月,硫酸厂、氨厂、硝酸厂、硫酸铵厂相继建成,且一次试车成功,举世震惊。侯博士在欢宴外国专家时说:“中国在10年前搞成纯碱工业,这是化学工业的一翼,而今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又得到各国专家的协助,永利的合成氨、硫酸、硝酸工业也创建成功,化学工业的另一翼也已凌空扑动。现在有了酸、碱两翼,发展中国化学工业再也不受基本原料缺乏之苦了,谢谢各位的协助”。
不幸的是,亚洲一流水平的永利硫酸铵厂投产才几个月,“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天津沦陷后,塘沽碱厂沦入敌手。不久,上海沦陷,日寇逼近南京,对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早已垂涎三尺,三番五次派人向范旭东表示:“只要愿意合作,工厂安全就可以得到保障”。范旭东态度坚决地指示侯德榜“宁举丧,不受奠仪!”日本帝国主义见利诱不成,继以武力威胁,永利宁厂于1937年8月和10月三次遭日机的疯狂轰炸,先后中弹87枚,工厂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停产。侯博士遵照范旭东指示,指挥全厂撤离南京转移到四川自贡五通桥,创建西南化工基地——永利川厂。侯德榜是最后一批撤离南京的,他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向铵厂方向挥动,从肺腑发出怒狮般的巨吼:“铵厂!我们要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
四、国际主义战士,外交谈判能手
侯博士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爱国主义战士,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他的《纯碱制造》问世后,不少国家要求他帮助建碱厂或指导,他都无私地进行帮助。1940年他应邀去南非代为考察设厂条件,历时半年;1944年巴西政府请他协助设计新建碱厂、培训和指导开工;他于1945年赴印度,帮助塔塔公司新建米达浦纯碱厂,侯的无私援助,使该厂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幅增加,这是中印两国民间技术合作的典范,支持了反帝爱国的塔塔公司事业的成长,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时援引了永利和塔塔交往事例,作为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典范。
侯德榜对损害民族利益的谈判是针锋相对、寸土不让的。1937年南京沦陷后,南京永利厂被日本占领,1942年硝酸厂设备被日军盗拆运到日本九州大牟田东洋高压会社横须工厂。抗战胜利后,永利接受南京厂时发现硝酸厂只剩空楼一座,经多次追问才知被盗运至日本。为了争取劫物归还,1947年7月7日侯德榜亲赴日本,找到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并几度与远东经济委员会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经过多次交涉,美方才同意将大牟田的硝酸厂设备整套归还。在要求日本赔偿和归还劫物的斗争中,侯博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论是外对美、日,还是内对国民党政府,他都是针锋相对,终于全胜而归,充分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
五、身先士卒,勤俭廉洁
1949年5月侯博士在印度收到了刘少奇副主席的电报“请侯先生赶快回华北来,共商国家化工大计”。他结束了印度米达浦碱厂的公务后,即速离印回国,受到周总理和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后来他身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化工部副部长等要职,对化工事业的发展又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保持事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优良作风。1958年初他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到上海开展小合成氨的设计建厂工作,与全体组员一起连夜奋战。他不顾70岁高龄,亲自爬到20米高的塔上去调查情况,大大鼓舞了全体同志的士气,碳酸氢铵新流程的成功,荣获国家科委发明奖。他70多岁时还常常深入基层,有一次视察大连碱厂,转筒煅烧炉出了故障,他第一个从人孔中率先爬进去把刮刀链子翻过来,他最后一个出来。刘少奇同志常以侯博士制碱的事迹勉励青年一代,称他为“国宝”,“十门功课1000分,了不起!”
侯博士在1958年趁疗养机会将《纯碱制造》一书的内容进行全面刷新补充,完成了内容丰富的《制碱工学》,分上、下两册,共54章80万字,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出版,作为向建国10年大庆的献礼。此书在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国际上的一致好评,他是举世公认的国际制碱权威!
“勤能补拙,勤俭立业”是侯博士的座右铭。他办事一贯坚持勤俭节约和廉洁奉公的精神。自1913-1949年间,他去美国12次,为了节约外汇,处处精打细算,从不住高级宾馆,而住宿在最便宜的“万国留学生会馆”,吃饭在低廉的自助餐馆;出入联系工作尽量坐公共汽车,上下班都坐地铁。1945年初帮助巴西时所获报酬,用作和范旭东先生一起回国的旅费。他五赴印度帮助指导米达浦碱厂作出了很大贡献,永利从塔塔公司得到酬金20万美元,除少量开支外,尚余十几万美元,他分文不取,全部转赠给黄海化工研究社作为基金和中国化学会购置房产。他荣获范旭东奖金,全数赠给中华化学工业会图书馆添置图书。1959年他将《制碱工学》一书的稿费两万元全部作为党费上缴。
侯德榜历任全国第一届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学会及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化工部副部长等职。他担任副部长的十年间,由于办公地点离家远,怕来回影响工作和学习,每天自带午餐,过着简朴的生活。
侯博士刻苦学习、治学严谨、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勤俭立业、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对我们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