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留日 创办盐碱
范旭东(1883——1945),原名范源让,字明俊,1883年10月25日生于湖南长沙东乡。早年留学日本,改名范锐,字旭东,1901年在日本清华学堂学习日语,1905年毕业于和歌山中学,同年考入岗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医学,1908年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应用化学科。1912年回国后,曾在南京政府财政部任职。1913年春被派赴欧洲考察盐政,回国后,深感中国盐业落后,决意从办盐入手,进而用制盐制碱来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在与旧盐商的生死搏斗中,于1916年4月制出第一批国产精盐,改善了食品卫生,结束了国人以粗盐为食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亚交通阻梗,我国一直依赖英国卜内门公司进口的洋碱来源锐减,卜内门公司为了攫取暴利,屯积居奇,碱价暴涨七八倍,还常常有行无市。人民无碱,只得以酸膜为食;以碱为原料的工厂十有八九倒闭,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忧国忧民的范旭东为发展我国民族工业,有志发起创办碱业来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
久大精盐公司创建3年后,由于生产发展,盈利丰厚,积累了办厂经验和一定的资金,范旭东于1919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用苏尔维法制纯碱。范旭东一面和王小徐、陈调甫等科学家一起在天津日租界大和里住宅进行小型的苏尔维法由海盐制碱的实验,一面向政府申请工业用盐免税,中国盐价低而盐税高,若不解决免税问题,则制碱工业无从谈起。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试成功。但当时生产纯碱方法为苏尔维公司垄断,技术极端保密,外人无从染指,就国内条件来说,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碱厂也有很多困难,主要是技术、设备和资金。号称世界碱王的英商卜内门公司经理李特尔曾对范旭东说:“碱对贵国是非常重要,只可惜办早了一点,就条件来说,再等30年不迟。”范先生当即回复说:“恨不得早办30年,好在事在人为,今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说完就不再理睬,就回来了。他深感“创业难,带有革命性的创业更难。”他和永利的同仁们迎着困难,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并规定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方能入股。他们从国外买来的图纸、设备质量低劣,致使工厂建成后无法开工。范旭东和永利同仁们并没有退缩,继续探索,他说:“为了这件大事,虽粉身碎骨,我也硬要干出来。”他四处奔走,日夜操劳,另一方面他很重视英才。
二、求贤胜金 重用德榜
陈调甫在美国工作期间,看到留学生侯德榜学识渊博,工作踏实、勤奋,就向范旭东赤诚推荐侯德榜来永利工作。1921年春天,侯德榜正在准备制革的博士论文答辩,突然接到范旭东的信,邀请他毕业后到“永利制碱公司”工作。信中详述碱对中国的重要,洋碱在中国的霸市行径,帝国主义对苏尔维技术的种种封锁,塘沽所具备的发展碱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范旭东本人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殷切希望侯德榜学成归来为创办中国的碱业共同奋斗。深深打动了侯德榜的心,可是侯德榜4年来是学习制革专业的,尤其是这篇博士论文,使他在制革学术上有了新的建树,现在要放弃制革,把还不太专精的制碱作为终身事业,这可不是小事,须好好思考。这一夜侯德榜久久不能入睡,制碱、制革就像拔河比赛似的把他拉来拉去。他又一次打开范旭东给他的言辞恳切、真诚的邀请信,范先生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搞制革又是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的工业吗?范先生这样有识有胆,热心事业的人,我怎能推辞他的邀请?这是祖国的召唤!制碱事业是值得我为之终身奋斗的!于是伏案疾书:“……蒙范先生不弃,德榜将制碱有关技术方面,勉强地一肩挑起……”,欣然接受了范旭东的邀请。在他取得博士学位后,就为永利制碱公司在美国验收发电机、压缩机、鼓风机、锅炉、电动机等设备,并尽力考察美国碱业,收集有关资料。1921年10月侯德榜登上海轮,驶向阔别8年的祖国。
1922年春节刚过,侯德榜从福建老家赶到塘沽,在陈调甫的引见下,在碱厂工地上和范先生初次见面,二人谈得十分投机,范旭东当即委侯负建筑、安装、技术全责,重用和扶持侯德榜攻克制碱技术难关。
范、侯等人就在没有专利、没有名师指点下,经过8年的苦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26年6月29日永利碱厂生产出合格的碳酸钠,含量为99%的高质量洁白产品,为使我国的产品区别于卜内门进口的“洋碱”,范旭东取名为“纯碱”。范先生很激动地说:“永利制碱的成功要归功于大家同心同德,努力苦干。但大家应该同意,首功要记在侯博士身上,他数年如一日,为了谋求技术问题的解决,奋不顾身,寝馈于厂,为了中国的制碱事业和今日的成功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受了多少磨难。他来厂三四年都顾不上接家眷,可见事业心、责任心之强……”。开车后生产稳定,日产量超过30吨,注册商标为“红三角”。同年8月,“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红三角”牌纯碱畅销国内外,与国际垄断集团卜内门化工公司的产品相抗衡。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化学工业的崛起,宣告了“洋碱”独霸中国市场的结束。
范旭东还勉励侯博士一定要把《纯碱制造》这本书整理、修改好,向全世界公开苏尔维法制碱的秘密,为中华民族争光。两年后,《纯碱制造》一书出版后,得到了全世界化工界的热烈赞扬和高度评价。
1922年范先生于塘沽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该社除为久大、永利两企业提供技术外,还从事理论研究和资源调查,对盐卤、轻金属、肥料、细菌学等方面的研究皆有成就。1924年他在青岛又创办了永裕盐业公司,1933年在江苏大浦建立了久大分厂。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每年要进口十几万吨硫酸铵,耗银2000万两。面对这种情况,范旭东感到“要振兴以农立国的中华,兴办氨、酸两业实是当务之急。”范先生一面向政府实业部正式提出以2000万元发展纯碱、硫酸、合成氨、硝酸等基本化学工业的计划;一面派侯德榜去美国考察学习掌握制酸、制氨的技术。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批文只是满口赞文,毫无实际内容。1933年侯博士学成归来,技术问题有了眉目,矛盾集中在资金问题上。
在范先生的努力和上海、浙江等4家银行的支持下,于1934年在江苏卸甲甸(现南京大厂镇)创办硫酸铵厂,4种产品的日产设计能力为合成氨39吨、硫酸112吨、硫酸铵160吨、硝酸10吨。当时永利制碱公司改组成“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硫酸铵厂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宁厂(现南京化学工业公司),1937年春,新厂建成投产,一次试车成功,充分说明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完全可以驾驭这一技术复杂的联合工厂。这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化工企业,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化肥工业,奠定了我国酸、碱、盐三位一体的基本化学工业。
正当永利事业迅速发展时,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铁蹄长驱直入,迅速向南京逼近,在这危急时刻,侯德榜在范旭东指导下,配合战争需要,将工厂转产硝酸铵,日夜赶制炸药;安排铁工厂制造地雷壳、军用铁锹和飞机尾翼。使这个新兴的民族企业,在民族危难之际,发挥着抵抗外敌的积极作用。
一些无耻的汉奸还纠缠和胁迫范旭东投入英国的怀抱,挂英国旗,乞求保护。范对此嗤之以鼻,明确指出这是拒狼引虎,决无可取之处。
日本帝国主义早已对永利铵厂垂涎三尺,三番五次在上海、南京、香港向范旭东表示:“只要愿意合作,工厂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证。”范先生以中华民族的凛然志气,断然拒绝与日寇合作。坚定地指示在天津的李浊尘和南京的侯德榜“宁举丧,不受奠仪!”继续率领全厂职工生产军火,支援抗战。
日寇见利诱不成,继以武力威胁,于1937年8月21日、9月27日、10月21日3次狂轰滥炸,永利铵厂中弹87枚,工厂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被迫停止。
范旭东和侯德榜等“永久黄”(即永利按厂、久大盐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同仁们怀着对敌人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于1937年底将“永久黄”内迁到四川华西开辟新的化工基地,其中包括于自贡市创建久大盐厂及三一化工制品厂,迁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及创建永利川厂于乐山县五通桥附近的老龙坝;并建立了纯碱、砖瓦、煤矿开采和由植物油制汽油等企业,从而奠定了华西化工中心。1939年3月1日公司为纪念已被日寇侵占的中国基本化工发祥地—塘沽,将五通桥太清观更名为“新塘沽”,意即“燕云在望,以志不忘耳。”
由于四川井盐质差、价贵,如仍采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低(仅70%),且废渣无法处理,范旭东决意寻找新的制碱方法来建设华西化工基地,他抱定宗旨“宁肯不做,做就做好,做就做成。”全力以赴,力求先进。
此时,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着手改造苏尔维法,德国已发明察安法制碱,以碳酸氢按和食盐为原料的循环法,可得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使食盐利用率提高到90%,而废液几乎于无。范先生于1938年8月派侯德榜等赴德国考察并购买察安法专利。在他们赴德时,尚不知德日已暗结法西斯轴心一意进行侵略扩张对被侵略的民族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各碱厂对侯德榜等人采取严格保密措施,暗中监视,阻挠他们较详细参观察安法碱厂,尤其是涉及技术关键之处,均讳莫如深。但是遮眼法躲不过明眼人,侯等透过交谈、参观和对资料的汇总分析,进一步了解察安法的原理、设备和目前水平。购买专利谈判时,德方先以高价刁难,设计一座日产10吨的察安法试验厂,开价8万美元。后又提无理要求:“将来使用察安法的产品,不准在东北三省出售。“当时东北三省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成立了伪满洲国,德国的条件就是公然否认东北三省是我国领土。侯德榜对这种丧权辱国的条件,十分气愤,当即据理批驳,谈判暂停,并致电范旭东。范先生闻听后,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地提出:“东北三省是中国的领土,我们的产品不仅要在东北销售,还要向世界市场销售。”侯等一行接到范先生的电报后,立即终止谈判。范、侯两人铿锵有声的寥寥数语,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质,代表团立即离德赴美。
为雪国耻,重振国威,范先生立志探索新路,积极鼓励和热情支持侯德榜精心研究制碱新法,侯在纽约利用他丰富的制碱经验和聪明才智,深入地研究、分析了在德国得到的两份关于察安法专利说明书,制订出新法制碱试验的全面计划,组织永利研究所的技师们开展研究。
试验开始在川西五通桥进行,但由于条件很差,对开展试验不利。1939年春天,试验厂移到采购、通讯条件较好的香港,在范旭东寓所的饭厅里进行。香港试验组的同事们由侯德榜在纽约遥控指挥,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全部摸清察安法的工艺条件,还摸索到不用固体碳酸氢铵作原料,而用液体碳酸氢铵也是可行的初步结论,省去了结晶、分离、溶解等一系列繁复步骤,对察安法是一个改进。
为了进一步将“改进”部分的成果扩大试验,如放在香港做很不合适,因为英国卜内门公司的远东基地也设在香港,很可能会泄漏消息。为安全计,1940年2月,范、侯决定把扩大试验迁到上海法租界和纽约两地进行。经过反复的扩大试验,1941年初,制碱新工艺—氨碱联合流程最终完成,形成了制碱工业与合成氨工业紧密结合的全部流程。“黑眼珠、黑头发”的中国人已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新的制碱法。把纯碱工业的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了表彰侯德榜开创制碱新工艺的功绩,范旭东将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1944年范先生为纪念久大创办30周年,成立海洋化工研究室,致力于发展海洋化工。
由于范旭东对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1924年当选为中华化学工业会副会长;1945年当选为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
三、工业先驱 功在中华
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后,范旭东对战后复兴我国化工事业充满极大热情,立即派先遣队前往南京、塘沽接收两厂,组织两厂的修复工作,尽快恢复生产,为发展其它化工打基础。同时着手实施建设10大化工厂的宏伟计划。这10大化工厂是:(1)扩充塘沽碱厂;(2)修复南京铵厂;(3)完成新塘沽合成氨厂工程;(4)建设五通桥硝酸、硝酸铵和硫酸厂;(5)建设株州水泥厂;(6)建设青岛电化厂;(7)建设株州硫酸铵厂;(8)建设株州炼焦厂;(9)建设株州玻璃厂;(10)建设南京侯氏法碱厂。
在经济上,范先生全力争取美国贷款的实现。美国进出口银行鉴于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自创办以来,事业成功,信誉卓著,首次破例向中国私人企业直接贷款。1945年1月,范先生与他们签订了1600万美元的低息贷款、且无抵押,只要中国政府同意担保,即可履行放款手续。但却遭到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阻挠,未果。致使范旭东梦寐以求的宏伟计划落空,他受到这种沉重的打击,大失所望,心力交瘁,忧愤成疾,黄胆病和脑血管病同时发作,不幸于1945年10月4日在重庆沙坪坝逝世,享年62岁。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事业,床头叠放着战后建设10大化工厂的蓝图,嘱咐全体同仁“齐心齐德,努力前进!”
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为发展中华民族的化学工业事业付出毕生的精力,不愧是我国化学工业拓荒奠基的伟大先驱。侯德榜惊闻范先生逝世的噩耗,悲痛欲绝,心犹灌铅,痛失自己失去一位良师益友和一生事业的坚强后盾、哀伤永利失去一位不畏艰辛的领导和舵手。范先生之死不仅是永利事业的损失,中国工业界的损失,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在范先生的追悼会上,时值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朱德等同志向范先生表示深切的哀悼,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他书写“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