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两江总督署西花园(煦园),众多清朝旧址遗物、碑文题刻扑面而来。沿雨花石径,过鸳鸯亭,掠不系舟,绕荷花池,在园之西南角,即有一望楼式亭台:印心石屋碑亭。入园向北,越六角亭、枫桥夜泊诗碑,在桐音馆之后,花厅之前,棕榈亭之旁,又有巨大石匾一块。碑亭和石匾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关于它们的来历,还要从两江总督陶澍说起。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早年在四川做官,善于审案,梳理旧宗,史称“决滞狱八百有奇”,“剖决狱讼如流”,“治行为四川第一”。由于他在这方面的卓越表现,又被派往安徽清查库款。当时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陶澍到任后,“钩核档案,分别应动、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陶澍之所以能禀公办事,清廉为政,与他出身艰苦,贴近百姓有关。
陶澍夫人右手手背有一肿起的赘疣,曾有不知情的人向她询问,陶夫人总是蹙着眉头说:“我出身微贱,从小经常劳作,一次被磨柄砸伤了手”而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陶澍从小家境贫穷,起先欲聘同城一姓黄的女子为妻。但有一吴姓富人,听说黄女美貌后,便要将黄女抢夺去,给其儿子做继室。在吴家厚利的引诱下,黄父改变了主意,黄女也产生了离异的想法,于是退婚。陶澍不同意,但黄女贪图富贵,坚决要与吴家结亲,遂将穷生陶澍抛在一边。当时吴家有一养婢,对陶澍深为同情,愿以身相代,这便是后来的两江总督夫人。后来吴家自恃有钱,霸占了曾家的田产,吴曾两家发生械斗,吴家父子先后被殴打至死。同族中人见黄女寡弱,遂将她的田产侵吞殆尽。陶澍贵显后,丁忧回乡时,了解到事情的前后,可怜黄女的困境,便赠送给她黄金五十两。黄女愧悔欲死,抱着金子号泣大哭。她把黄金收藏仔细,不忍使用,不料却又被小偷偷去了,黄女愤恨之中自縊而死。曾有人宴请陶澍,席间演戏《双官诰》,陶澍为贵客,观戏当中触景生情,竟然双泪盈眶不能忍,这时主人方才醒悟,自知失察。当时,一同看戏的人,上上下下有数百人之多,注视着陶澍,私下窃语,都知道了他的身世。
道光十年(1830),陶澍捕获了户部私造假照的要犯任松宇、刘东昇等人,朝廷加其衔太子少保,署理两江总督,不久实授。当时“淮盐政坏,商困课绌,岌岌不可终日,澍疏陈积弊,请大删浮费,以为补救”。“力排众议,毅然持之,率获成效”。陶澍整理淮纲,任用江宁余德渊为盐运使,初到扬州,“运库若洗,次年遂有三百万之储”。可惜的是余德渊不久死去,林则徐为他写了祭文。盐政在康熙年间始以总督、巡抚兼任,其主要职能是掌督征课,调剂盐价,纠察属官。一般在产盐地区设盐运使,又称都转;不设盐运使的地方设有盐法道。盐政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历朝历代都将盐政放在重要地位。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成为定制,即从道光十一年陶澍开始。
陶澍整顿盐法后,盐商大户以及从盐业贪污中饱的人,顿时利益受了侵夺,一时间对陶澍诽谤四起。在盐商集散中心扬州,有人恨陶澍入骨,便在叶子牌(一种纸牌游戏)中增加了两张牌,一张纸牌上画有一棵桃树,一张纸牌上绘有一个美女叫陶小姐。游戏中,几拈得桃树牌的人,即使全赢了也算输,拈得此牌的人都骂不绝口。而拈得“陶小姐”的人,即使全输了也算赢,凡是拈得此牌的人,高兴之余加以谑词,亵渎不已民。陶澍听说此事后,非常气愤,甚至提出辞去江督和盐政。当然未获朝廷批准,此事一两年后才平静下来。
由于陶澍待人热忱,天下贤才皆来投奔。当时左宗棠没有及第,到江南来拜谒陶澍,想借些川资盘缠,回归故里读书。陶澍见左宗棠来访,便热情留其住在总督署内,每天都有幕友亲故与其交谈。住了十几天后,左宗棠欲启程回乡,陶澍再次挽留。又住了几天,陶澍忽来见左,说:“你的言论志趣,几日来我都已尽知,将来你的名位一定远在老夫之上。听说你要走了,特准备若干金,只当是赞助你的膏火钱吧!”左宗棠赶紧推辞。陶澍又说:“我有一个儿子,想让他与你的女儿结婚,请求你能同意。”左宗棠更加推辞说道:“我的年龄、门第、名位都远远比不上您,怎么能高攀您的这门亲事呢!”陶澍说:“不对,不对,若论年龄,只要他夫妻俩年龄相仿就可以了,不须论亲家的年龄。若要说门第,你是贤女嫁到我家,没有什么不适合的。至于名位,你以后远远在我之上,有什么好顾虑的?”于是定下了婚事。后来左宗棠也做了两江总督,为了报答陶澍和林则徐早年对他的知遇之恩,便在江宁建立了陶、林合祠,今督署对面,南京长江东街4号,旧迹有痕。
道光十五年,陶澍因政绩显著,被如晋京入觐。他离开两江期间,由江法律巡抚林则徐署理两江总督。由于政声在外,传播甚广,陶澍进京后刚入宫殿侧门,即有高声传谕表扬:“让你巡视南漕,你尚有良心,肯说几句正经话”。陶澍敢于直谏,反而得到了宠任。他在廷对时,也是好“议论人物,惟恐不尽”。由于说的太多,有时也遭到皇帝的怀疑,幸亏得到孙文靖的力保。但有时说的高兴,又得到皇帝的嘉奖。“印心石屋”即是这年觐见时,道光帝所赐。
陶澍向道光帝描述了其家位于“洞庭西南资水之滨,两岸石壁屹立如门,潭心有石,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幼年时其随父“结屋读书其上”等等。道光帝听后,很感兴趣,随即书大小两方“印心石屋”匾额以赐。
陶澍接过赐匾,自是珍重异常,无尚光荣。回到江宁两江总督署即择吉日刻石树碑。印心石碑亭为上下两层,上层可拾阶而上,凭栏眺望。下层为一方室,正中砖壁一方,背面嵌双龙戏珠砖雕。正面嵌着刻有陶澍原籍,资江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及上道光帝谢恩奏折石碑。石刻为长方形,高48厘米,宽155厘米,图中有山有水,有船有纤,有房有径,有塔有祠,俱标有名称。正中刻有一亭,内罩巨石一方,颇为形象,旁有山水全图说。谢恩奏折叙述了道光帝垂询陶澍家世的事实及其感激之情。全文600余字,现字字清晰,一一可认。兹录全文如下:
印心石屋山水全图说
谨按资水发源都梁为禹贡荆州九江之一,凡过郡二州县九,东会湘水北会沅水,入洞庭湖,源流长一千八百里,从宝庆府城外纳邵水,西迳新化县,转神山东北入安化境,以次收纳山溪之水数十条。水经注谓资水一名茱萸江,迸流山峡,臣所居资江滨之小淹,正在山峡稍东三里许,石辟对立两岸如重门,澄潭溹侯深十数丈,有石出于潭心,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臣父曾结屋授书其上,兹荷,御赐宝书大小二幅,宠及林泉,光生蓬荜,实臣下难逢之异数,谨绘全图以识荣遇焉。
两江总督臣陶澍跪奏为恭谢
天恩事本月初四日,军机大臣恭捧御书印心石屋四字扁额,传旨赐臣,谨即叩头袛领天题宠赐卿云增石墨之华宸翰,亲颁矞采,发山川之色,感深鳌戴庆,溢蜗庐伏念臣楚省菲材山乡下士,昨于召见之顷,仰蒙垂询家世兼及里居,比经缕悉具对,臣家洞庭西南,资水之滨,两岸石辟屹立如门,潭心有石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幼随臣父结屋读书其上,门临活水,喜寻溥搏之源,石借他山常凛琢磨之义,江流千八百里,别号茱萸,溪环五十三滩,近邻红藿迨涉蓬瀛而窥中秘,旋绾符绶而领,兼圻介切铭心,敢拟中流一柱,恩深系肘,欣瞻朗映千潭,每思若谷之渊怀,虚受有如投水,愧之,回澜之厚力,实际无补擎天,乃承齐额之,荣颁,特贲印心之嘉号,拜易简王堂之贶,飞白腾芳,开文翁石室之图,汗青在望,从此摹悬素辟,用箴如水之,臣心还当镌泐贞珉长焕辉山之御宝所有,微臣感激荣幸,下忱谨缮折,恭谢天恩,伏乞皇上对鉴,谨奏,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奉旨知道了,钦此。
又因花厅环境优雅,左右回廊,前后斑竹,陶澍称之为“潇湘馆”,道光手书“印心石屋”巨匾即置于此。巨匾正中有“道光之宝”玺印,右边落款“道光乙未秋日”。石质横匾下有须弥座拱托,周有云龙戏珠花纹,又有假山环绕,迷津抵达,气势雄浑端庄。据说此石匾共有六块:一在湖南安化陶澍原籍;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西花园里的这一块,原藏龙蟠里惜阴书院四松庵中,后来移置于此。另江苏省内扬州、连云港、无锡等地也立有此碑,大小基本相同。
道光十九年六月初三日,陶澍病死,上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晋赠太子太保。清史日: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所拔取多至方面节钺有名。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渊、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