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源濂(1876-1927),宇静生,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1876年(光绪二年)出生于湖南湘阴,祖父曾任直隶大兴知县,父以教书为业。1889年,祖父、父亲相继去世,此后家道中衰,次年随母迁居长沙。
时值十九世纪末,湖南维新志士岌岌讲求救国之策。1897年,巡抚陈宝箴与熊希龄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范源濂于第二期投考人学。时务学堂是新派人物济济之地,广泛向学生介绍西学,传播维新思想,范源濂受教其间,耳濡目染,眼界大开,与蔡锷同为梁启超的得意弟子。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夭折,康有为、梁启超避逃海外。1899年,范源濂与蔡锷、唐才常一同前往上海,考人南洋公学,随后辗转接梁启超函约,东渡日本,就读于梁氏所办的东京高等大同学校。1900年,唐才常在南方筹组自立军,密谋起义,范源濂潜归祖国,回湘联络时务学堂师友,准备响应,后因事机泄露,遭到通缉,随即再次东渡。
1901年,清政府上谕诏布“派游学”,此后,负笈东渡的青年学子与年俱增。鉴于国内学校初创,学科设置不全,学生赴日后没有相当程度的学校可入,范源濂便向法政大学校长梅谦次郎建议,在法政大学附设法政速成科,自任翻译。国内学生闻讯而来,盛况空前。与此同时,清政府也派员赴日考察教育,范源濂乘严修一行在日本考察的机会,请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先生为他们介绍日本教育状况,并亲自“指陈各省教育教授之原理,以及普通、特殊各科之应用,并为译析日本全国之教育制度及其普被之方法”,颇得赏识。
不久,范源濂被清廷电召回国任事,因学部初创,无先例可资援引,范源濂以自己在日本得来的学识经验悉心规画,三四年间,即由主事而升至员外郎。尽职部务的同时,范源濂也热心于社会教育。1909年,他联合同志创设殖边学堂,同年冬,发起尚志学会,它附设的尚志医院,先后诊治一万四千人次,法政讲习所实行义务授课,并编译文化及哲学书籍,刊行尚志学会丛书。1909年7月,为办理庚款兴学事业,外务部与学部联合成立游美学务处,作为考选留美学少的机关,范源濂由学部派充该处会办,1911年2月,游美肄业馆迁人清华园,改名清华学堂,成为正规的留美预备学校,范源濂充任副监督。
辛亥革命后,范源濂以任职学部,与前清官僚均有交往,且与革命党领袖黄兴、宋教仁等有同乡之谊,加之本人生性谨慎,因此南北议和期间,颇得袁世凯倚重,被派定招待南京迎袁专使,又随唐绍仪赴南京接洽统一,斡旋其间,“于南北皆无迕。”
1912年4月,北京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范源濂任次长,7月继蔡任总长。任职半年,颁布了民国新的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陆续公布了学校系统令及各级各类学校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均以培养共和国所需各种人材为目的,对民初教育界的稳定极为必要。此间,黄兴积极运动政党内阁,希望名列共和党的范源濂也能加人国民党,范源濂以“个人素性不适于政党生活”为辞,脱离共和党,并声明决不再人他党。1913年1月辞去总长职,4月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负责编定新式教科书。
随着袁世凯帝制野心的日渐暴露,范源濂对他一度效力的大总统逐渐疏远,进而追随梁启超、蔡锷从事倒袁活动。1916年5月,护国运动的指挥机关军务院在肇庆成立,因上海为全国交通的中心,于是派范源濂与谷钟秀为驻沪代表,范源濂奉梁启超之命奔走于黎元洪、段祺瑞处,“鼓其兴味及责任心”。袁世凯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7月任命范源濂为教育总长。
范源濂二度出任教育总长,上台伊始即表示要实行民元教育方针,重整教育大业。他呈文大总统,陈明袁世凯颁行的各种教育法规应分别废止或修改,因为它们“与民国元年发布之学校系统不无抵触,且于国民教育特设阶级制度,施诸共和国家,亦为不合”。此后又颁布实施细则,再度明令删除“读经”一项,摒弃复古教育。
1917年1月,范源濂兼署内务总长,本欲整顿民政礼俗,有所作为,无奈军阀操戈,政客结党营私,虽勉力图维,然“忽忽数月,成绩茫然”,4月辞内务部职。其时,黎元洪与段祺瑞在是否参加世界大战问题上发生冲突,相持不下,范源濂四处调解,毫无结果,段祺瑞被迫去职,12月,范源濂也提交辞呈。
1918年春,范源濂赴美国考察教育,接受了美国教育家孟禄博士的学说,认为只有从调查人手,才能改进中国教育。同年冬回国。次年3月,教育部组织教育调查会,范源濂出任调查会会长。1921年夏,他与蔡元培等人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聘请孟禄博士来华调查中国教育。12月,该社与教育杂志社及中华教育共进社合并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专设筹划全国教育经费组,分研究、关税、公债、赔款四部,范源濂任赔款部主任。
范源濂旅居在外,仍时时关注湖南政局。1918年张敬尧任湖南督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湖南士民忍无可忍,掀起驱张运动。1919年11月,范源濂领衔与徐佛苏、刘揆一等湖南旅京士绅向国会提交弹劾书,控诉张敬尧祸湘六大罪状,要求政府“先去祸湘之人,更施福湘之政”。驱张运动成功后,赵恒惕又称霸湖南,以“援助湘省自治”为借口出兵湖北,范源濂即刻电责他放弃行动。
1920年8月,直皖战争结束后直系组阁,范源濂三度出任教育总长。在任期内,建立了高等专门以上学校视察委员会,公布教育资料采集委员会规程,筹办教育博物馆,公布国音字典,通令各省推广蒙养院,订立教会所立学校立案办法。1921年4月,北京八校教职员因政府积欠薪金,愤而罢课。范源濂身处教员与政府之间,难以措置,只有苦苦劝告:“教育乃精神事业,动辄罢课,则精神方面之损失,宁有限量。”6月,示威学生与军警在新华门前发生流血冲突。目睹政府横行无理,学生坐废光阴,范源濂心急如焚,邀汪大燮、傅增湘、张国淦、张一麟等四位要人出面调停,奔走于交通、财政诸部之间,疏通关节,谋求教育经费的着落,缓解教职员学生与政府间的对立情绪,风潮才得以平息。
1922年6月,他再度赴美,考察农业及公民教育,后转道欧洲,与英国政府商洽庚子赔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此次出洋,历时年余,对西方教育情形见闻颇多。
1923年2月范源濂漫游海外时,教育部发布范源濂为北师大第一任校长的任命,师大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自治会、学生教职员联合会、学生评议会等团体立即发表宜言,掀起迎范热潮。他们一致认为:范源濂服务教育界最久,无论学识经验,都足以楷模国人,作为教育界名流,他生平提倡师范教育,成绩显著;对于我国教育抱有改革的决心,其进取精神令人佩服。因此,师大校长非范莫属。1923年10月,范源濂自法国归来,1924年1月到校就职,谢绝四度出任教育总长而专心致力于师大的经营建设。他一方面厉行严格主义,实施严格考试、严格管理制度;一方面注重人格教育,培养师生、同学之间健康友爱的关系。又邀请学界名流梁启超、蒋方震、黄郛等来校讲学,事无巨细,均用心备至。仅历时半载,成绩已大有可观,全校精神上、物质上都焕然一新。9月,又因经费短缺,“困迫情形、莫由解救”,恳请辞职。全体学生组织挽范委员会,多方挽留,终未续任。1924年,美国国会两院正式通过第二次退还庚款一案,9月,中美共同设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保证庚款用于文教事业,范源濂为董事长,旋被推为干事长,负责实际工作,奔走筹划,积劳成疾,1927年12月23日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