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味淡情斯永介绍清人陶澍咏安化茶诗
作者:刘岳耘
【摘要】陶澍为清代一大名臣,民间流传不少关于他的轶事。他生长在我省安化茶区,对茶区的生产、生活的了解深刻。本诗在茶学界还是首次发掘,所反映的清代茶事,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特别是他认为《禹贡》上的“贡厥名”的“名”就是“茗”,是值得追索的问题。
  近读清代湘人文集,见到陶澍的几首咏茶诗,对安化茶多有引荐之意。全诗较长,但意味殊深,可供一读。现照抄如下:

清寒第六会,吴萳雪舍人、陈石士编修、朱萳友侍讲、谢向亭编修、胡墨庄侍御、钱衎石农部,同集印心石屋,试安化茶。一成诗四首:

今岁足衎乐,春来事云适;长安诸故人,颇能盛筵席。席设每见招,终日但为客,今朝客忽来,例我具殽核。冷盘三五陈,下箸无所获;匪徒少羊羔,亦乃乏鸡跖。斗酒兴未阑,四座欢弥剧。旋闻蟹眼鸣,中有风腴碧。我这茱萸江、乡物旧新积;虽无甘露兄,犹足清两腋;煮茗况家风,庭前余雪白。

芙蓉插霞标,香炉渺云阙;自我来京华,久与此山别。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躠。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是名谷雨尖,香气弥勃勃;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黄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方其摘取时,蓝筐遍山岊,晨穿苦雾深,晚焙新火烈。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

“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斯由地气殊,匪藉人工巧。迩来地利尽,所产日以少,变化及荃茅,夹杂或茶蓼。遂令东家施,貌作西邻姣。时俗但鹜名,讵易初终保,臭味慎差池,我谓茶犹小。

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有如极黯戆,大似宽饶猛。俗子诩茶经,略置不加省,岂知劲直姿,其功罕与等。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我闻虞夏时,三邦列荆境,包匭旅菁茅,厥贡名即茗。著号材所长,自昔功已迥;历久用弥彰,阇然思尚褧。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

——《陶文毅公全集》第五十三卷

陶澍(1778-1839),字云汀,湖南安化人。清道光年间,曾任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以水利、漕运、盐政驰名江淮。陶澍在京师(今北京)任翰林院编修、江西道监察御史、户吏两部给事中期间,以文会友,参与了同僚邀集的消寒诗社。据胡承珙(即胡墨图庄)《消寒诗社图序》所说,诗社始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冬,“间旬日一集,集必有诗,尊酒流连,谈噱间作。时复商榷古今上下,其议论足以去疑蔽而泯异同”。(见李瑚:《魏源诗文系年》)嘉庆十九冬至为十二月二十二日,即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按第十天集会一次,则诗序所说“消寒第六会”,大约应在嘉庆二十年(1815)阴历一月。

陶诗第一首,叙述了试茶的缘由,及引荐安化茶的用意。消寒诗社同人集会,每次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或鉴赏金石古玩,或揣摹名家碑帖,等等。而且每次都有筵席相佐。第六次集会,由陶澍在北京私邸(印心石屋)作东,除设殽核(菜肴、果品)相待之外,还有茗饮助兴。陶澍的家乡湖南安化小淹,自古以来即为重要的黑茶产区。这次烹沏的就是安化茶。清代的京师,佳茗会集。身为京官的陶澍,邀友品茗,不用龙井、顾渚、蒙顶、鹜源诸地名产,却用了旧日积攒的“乡物”——安化茶。虽如诗中所说,这是为了一展“家风”,但联系下文,其实是别有一番乡情厚意的。

第二首,叙述了安化茶的采制情况。开头两句追溯了安化茶的产地。”芙蓉插霞标,香炉渺云阙”,指的是作者家乡的芙蓉山、香炉山,这都是安化境内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常年多雾,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茶叶李长。据《明•统志》载:“安化出茶……极为行远,邑土产推此为第一。盖缘芙蓉山有仙茶,故名益著”。作者虽然只提到芙蓉、香炉二山,实际是以此作为安化茶区的代表。接着,作者历述了安化茶的培植、采摘和焙制进程:头一年六、七月锄茶土,一遇立冬就要给茶树培根。次年开春,茶芽绽发,茶叶萌出,就开始繁忙的采摘了。清明前后采摘的第一批芽茶叫“雨前香”,每株茶树一日大约只能采到一小撮。隔不多时,茶芽长出了细细的茸毛,形如铁针,香气馥郁,这叫“谷雨尖”。以后白茸渐密,如同鹤毳;嫩叶舒展,类似雀舌。再晚些时候采摘的叫黄芽,香味醇厚,品质也不差。诗中写道:茶农栽茶、采茶都是很辛苦的,他们在培植茶树时,要攀悬崖绝壁,走羊肠小道。采茶时,一早起来就踏露水,穿晨雾,足迹遍及山角落。晚上还要赶忙在烈火的烤炙下辛勤焙制。然而,其结果却是“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为什么这样?诗人未直说,其实还不是要用成茶去换钱还债,汆粮果腹吗?这与唐代诗人孟郊《织妇辞》中的感叹:“如何织执素,自著褴褛衣”,在感情上是完全一致的。陶澍出身寒微,少年时期,随父亲结庐于资江之滨,紧靠香炉山下,且耕且读。他深深懂得茶农的苦楚,因而他又写出了“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的悲悯的呼声。这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官吏中,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首,惊叹安化茶的命运。安化茶在唐代即以铁色茶驰名荆楚。作者引用宋代即有的“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的民谚,并非恣意贬低新化茶的质地,而是为了说明安化茶在地理条件上的得天独厚。但他也同时感叹:由于仅仅依靠天然的地利,而不注重茶园培育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安化茶产量减少,品质已经濒临日渐下降的境况。“遂令东家施,貌作西邻姣”。作者引用“东施效颦”的典故,用意是很明显的:“安化茶的地位已被其他茶叶所替代了。接着,作者指出:时下的风气,往往只图虚名,不合实际,这样岂能永保领先的地位呢!“臭味慎差池,我谓茶犹小”。他认为,注意辨风向,看气候,审慎行事,避免差误,这是一切经营者的必备的本领,茶业只不过是一个小的方面。

第四首,是在对安化茶的命运嗟叹之余,再次强调安化茶的独特品质、功力和它的历史地位,以唤起人们对安化茶的关注。作者以“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概述了安化茶在色泽、滋味和功力等方面区别于其它品类茶种的独特品格。他说:在传说中的虞夏时代,安化地域属古荆州三邦。当时三邦用包裹的青茅一类土特产做为贡品呈送时,其中就有茗,可见安化茶的古老了。至今西北地区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喜好安化茶远远胜过鼎中的珍馐。安化茶为什么如此受到欢迎?重要在于它的品质优良,功力奇特,而不是单靠夙有的名气。但是一些谈论茶叶的人,却往往本于唐代陆羽《茶经》中对当时茶类的评价,对安化茶少有认真的考察和公允的论评,作者对此是颇有感触的。“著号材所长,自昔功已迥;历久用弥彰,阇然思尚褧”。这意思是说:安化茶的功效和地位,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作用。这很能使人想起那身着锦衣的人,却罩上了一层麻布外衣一样,文采虽未外露,却是蕴藏其中的。“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结尾两句,则是由茶而引伸到与同人的交往:虽无佳茗,但情谊弥笃。作者引用“君子之交流如水”这高人雅士的信条,难道又仅仅是谈人与人的关系吗?我们只要查一查前几句引文的出处,就可以看见作者的心迹。《礼记•中庸》云:“诗曰:衣锦尚绸(通褧),恶其文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姑不论《礼记•中庸》在这里阐明品德的内涵及其本身的价值,我们单从陶澍引和它的意向来说,显然可以看出,在他的心目中,安化茶的品位是很高的。

安化茶业,源远流长。有史可考者,至少在宋代全国发展的茶区一百一十余州中,湖南潭州产茶额居全省之冠,安化是重要产区之一。当时有名的潭州铁色茶,就是安化茶。(参见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我国著名的茶学家,有“当代茶圣”之称的吴觉农老先生,在其所著的《湖南茶业史话》中引述的若干资料,也说明自古以来,安化茶叶无论在产量、质量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如清同治年间印行的《安化县志》谈到:元、明以前,茶叶在安化境内“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元、明以来,民渐艺植,各有畛域。清初,茶日兴……远商亦日至”。“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冒称武夷以求售者。孰知清香厚味,安化固十倍于武夷,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卖……”。太平天国时期,茶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这些材料与陶澍诗中所述情况,可以互为佐证。晚清以来,安化茶业在一些仁人志土倡导下,曾经得到很大开发,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摧残下又几经凋蔽。全国解放后才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振兴。解放后研制的“安化松针”,以其色泽翠绿、香气馥郁、滋味甜醇,已列为中国农业名产之一。(引自《中国农业名产茶叶分册》第50页)当然与国内其他许多有名茶区相比,安化茶无论在单位面积产量和品种质量上都还存在某些差距。茶叶是安化经济开发中的重要资源。重读陶澍的咏茶诗,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安化茶的生产历史,也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发展和振兴安化乃至整个国家茶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下载全文:
 
来源:《茶叶通讯》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