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默觚·学篇》与魏源的修身治学思想
作者:朱文亮;李斌
【摘要】《默觚•学篇》是魏源青年时期的读书心得,集中体现了其修身治学思想。关于修身,魏源认为主要应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从顺入”——“好仁”;一是“从逆入”——“恶不仁”。关于治学,魏源则从珍惜时间、活学活用、教学相长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强调。
                          

魏源,字默深,1794年生于湖南邵阳市隆回县金潭乡。自幼生性特别,寡嬉笑,常独坐。七岁时,延塾师刘之纲先生教读。14岁参加县学考试,位列榜首。17岁回乡开馆授徒,“名闻益广,学徒踵至”。1813年进岳麓书院学习,10个月后通过拔贡考试。1814年进京,就馆于湖南学政李春湖家,一面教授幼童,一面广交师友,研究学问。“因饰《大学》古本,五十多日不过候,(汤)相国疑其疾,问之。府君垢面出迎,鬓发如蓬,相国愕眙。及出所业,瞿然叹曰:‘吾子勤学罕覯,乃深造至此,然而何不自珍爱乃尔也。’”1817年赴扬州任教,十月到长沙就馆授课。1819年中顺天乡试副贡生。1820年成《大学古本发微》。1821年三入京师,又中顺天乡试副贡生,教读陈沆之子陈廷经。1822年中顺天乡试第二名,取得会试资格,是年受直隶提督杨芳之邀教读其子杨承注,直到1825年入贺长龄幕,撰《诗古微》、《董子春秋发微》、《公羊春秋发微》、《易象微》及《书古微》。1826年受贺长龄之托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和先进的思想家,魏源一生勤于笔耕,著作等身。除了国人所熟知的《海国图志》外,更有《默觚》、《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等名作传世。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史学诸领域都有过卓越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经世致用”等等。正如齐思和所说:“有清三百年间,学术风气凡三变,其一为顾炎武,其一为戴东原,其第三变的代表人物就是魏黙深先生”。

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研究魏源的成果并不少,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其政治思想特别是开放思想方面,相对而言对魏源其它方面的思想关注并不多。其实作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魏源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修身、治学思想就是魏源庞大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值得大力挖掘和弘扬。魏源的修身、治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默觚•学篇》中。这是魏源除《海国图志》等巨著之外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历来研究魏源思想者的必读材料。据《魏源传》的作者李汉武先生考证分析,《默觚》当为“《清夜斋文集》的主体内容,成书于1826年或本年以前,是魏源33岁之前的读书心得”。如果李先生的观点成立,我们可以认为,《默觚•学篇》是魏源青年时代修身、治学方面心得体会的一个重要总结。因为1826年前魏源的人生经历比起他后来的人生经历相对要简单一些,除了刻苦攻读、著书立说,余则主要是开馆授徒。也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积累起了大量关于修身、治学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默觚•学篇》对于我们研究魏源的修身、治学思想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价值。

下面,笔者将主要以《默觚•学篇》为素材,分两个部分来具体剖析魏源的修身与治学思想。不过值得说明的是,魏源的修身与治学思想在很多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在《默觚•学篇》中,他的中心议题是“治学”,在他看来,修身是治学的前提,而治学是修身的基础,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



魏源很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其“默深”两字就取自“默好深思还自守”之意。“攻他人之异端,不如攻一身之异端。气禀物欲,皆为性分所本无。去本无以还其固有,损之以损以至于无。始面以道德战纷华,既而以中行绳过、不及,内御日强,外侮日退,则人我一矣,则自身之异端尽矣。”意即与其一味依赖外界帮助,怨天尤人,不如从自我做起。只有内御日强,才可外侮日退。

至于如何修身,魏源认为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以顺入”,即“好仁”,也就是培养自身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另一方面“以逆入”,即“恶不仁”,也就是戒除不良恶习,杜绝外在利欲的诱惑。他说“同一为仁也,而有好仁恶不仁之分。好仁者以顺入,见善如不及焉;恶不仁者以逆入,见不善如探汤焉。”

关于“以顺入”,即培养自身良好的品德和习惯,魏源认为应着重培养“六心”——恒心、耐心、专心、虚心、孝心、宽心。

恒心:魏源认为,治学决非一朝一夕便可以竟全功,必须有恒心和毅力。只有通过知识的日积月累,才能学有所成。“草木之长,不见其有予而日修,为善日益也似之;礳磨之砥,不见其有夺而日薄,为不善日损也似之。”不仅常人应当如此,即便圣人也不例外。“圣其果生知乎,安行乎?孔何以发愤而忘食?姬何以夜坐而待旦?文何以忧患而作易?孔何以假年而学易乎?”正是这种发奋忘食夜坐待旦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是圣人同常人的区别。所以,“敏者与鲁者共学,敏不获而鲁反获之;敏者日鲁,鲁者日敏。”也是此道理。有了恒心,反应迟钝的人可变得思维敏捷;一曝十寒,只会敏者日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笨鸟亦能先飞。“溺心于邪,久必有鬼★凭之;潜心于道,久必有神相之。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鬼神将告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可以祈天永命,造化自我立焉……何微之不入?何坚之不劘?何心光之不发乎?”

耐心:亦即吃苦耐劳之心。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一举成名天下知”之前,要耐得住“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凄苦和寂寞。“故圣人之道,不在豪放高远,而在枯槁寂寞之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拔苗助长。“禾未熟而登场,获者弃之矣;果未熟而登盘,食者吐之矣。是故治之因者,政之熟者也;俗之庞者,化之熟者也;功之成者,虑之熟者也;名之归者,德之熟者也。政未熟而急求治,治必乱;化未熟而急变俗,俗必骇;虑未熟而急图功,功必阻;德未熟而急知名,名必辱。”在本应该扎实学习的阶段有很多人不愿吃苦,却想一步登天;贪图享乐,中辍学业,这只会“急图功,功必阻;急知名,名必辱”。而且,魏源认为只有那些通过艰难得来的学问才会印象深刻更为可贵,“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专心:“人之智虑亦然,丰于此则必啬于彼,详于末则必荒于本”。人生的精力有限,而知识的汪洋大海是那样的无边无际。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必求全责备,面面俱到。务必专心于一,才能在量变的基础上取得质的飞跃。“是以君子之学,先立其大而小者从令,致专于一,则殊途同归。道以多歧亡羊,学以多方丧生。”立其大,选定学习的目标,然后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地努力下去,定可事半功倍取得巨大的成功。“人能翕其数十年之精力于技艺,则技艺且必通神”。

虚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人,魏源觉得亦有过错之处。“圣人之过,圣人知之,贤人不知也;贤人之过,贤人知之,众人不知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孔何以发奋而忘食?姬何以夜坐而待旦?文何以忧患而作易?孔何以假年而学易乎?”故为学不能自大。“世有自命君子,而物望不孚,德业不进者,无不由于自是而自大。自大则廉而刿物,……而一物不能容,奚其大!诚能自反而心常畏,畏生谦,谦生虚,虚生受,而无一物不可容,奚其小!……君子惟不自大,斯能成其大。”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愈内敛则愈无物我,而与天地同其大;愈外骛则愈歧畛域,而与外物同其小。”

孝心:对父母的孝顺本是天经地义,但魏源把其提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高度。“大哉,孝之外无学,孝之外无道也。”因为“观大于细,观变于常,观谨于忽”。小中可以见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毫无感情,甚至成为逆子,又怎能同旁人友好相处,立足于世呢?也就更谈不上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故“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事亲如事天,事天如事亲”。

宽心:求学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些意志薄弱的人经不起路途的坎坷,偶遇打击便会一蹶不振;也有些人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过高过快,只想一步登天,得陇望蜀,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因此,在学习以及事关得失成败的考试之时,心理素质显得非常重要。二百年前的魏源同样认识到了这一点。对如何进行心理自我调整做了很好的解读。“诚知足,天不能贫;诚无求,天不能贱”,知足者能常乐。“为徼幸而辄成者,非小人之幸,天所以弃之而厚其疢乎!为徼幸而辄不成者,非君子之不幸,天所以厚之而戒其偸乎!”“故不如意之事,如意这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祸福相依,失败是成功之母,失意时重要的不是伤心懊悔,而是从颓废中解脱出来,重新树立斗志。魏源相信“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跌倒时只要把心放宽,总有一天会尽快的站立起来。

关于“以逆入”——即“恶不仁”,也即戒除一些影响修身求学的杂念,魏源阐述了自己的以下看法。他说:“心为天君,神明出焉。众人以物为君,以身为臣,以心为使令,故终身役役而不知我之何存。圣人以心为君,以身为城,以五官为臣,故外欲不入谓之关,内欲不出谓之扃,终身泰然而不知物之可营”。物欲乃修身之大患,“以物为君,以身为臣”就是今天所说的成为“金钱的奴隶”。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既具有动物的自然属性,又有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一味追求物质奢华和欲望上的满足,无异于行尸走肉。管子曰:“日益之而不足者,忠也;日损之而不足者,欲也。”名利是修身之大敌,是“欲”中最大的两个分支。魏源对名利的认识真可谓一针见血,“易言惩忿、窒欲,仇亦欲也。仇起于好胜,故好勇、好斗与货、色同病,好即欲也。凡不学之人,患莫甚货、色;学道之人,患莫甚好名”。不学之人或者学问不深的人禁不起“利”的诱惑,而学道之人却又为“好名”所困。只有不为名利所动,“外欲不入”,“内欲不出”,才能终成大业,生活也会变得更有意义一些。

人生的成长同农田中的稻苗相似,如果稗草多了,自然会分散养料,影响稻苗的生长。不适时除稗,甚至还会稗草满田,颗粒无收。“仁种之不成熟奈何?曰:荑稗夺之也。地力、雨露、人事,滋于彼则耗于此。功利之稗一,记丑之稗一,词章之稗一,技艺嗜好之稗一,生气渗泄,外强中干,而仁之存者寡矣”。稗草尽了,就能致专于一,修身成才。

                          

关于治学的方法,魏源主要阐述了以下几种:

1、早睡早起,珍惜时间。“圣贤志士,未有不夙兴者也。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求道则易悟,为事则易成。故相士相家相国之道,观其寝兴之早晏而决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魏源不仅认为早晨清新的空气有利于读书求知,而且把早起做为一种锻炼意志的手段。一屋不扫不能扫天下,连早起的意志都没有当然不可能成大事!早起也是珍惜时间的一种表现。“故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2、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在认识论上,魏源接受了道家的哲学观。“君子之于道也,始于一,韬于一,积于一,优游般乐于一。一生变,变生化,化生无穷”。把这种哲学观点应用于治学,就是要求人们要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虽然同为封建士大夫的一份子,但魏源和那些死守八股、泥古迂腐的老学究不同,比如他对古代经典的解读就精辟独到,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之功。“以周易决疑,以洪笵占变,以春秋断事,以礼、乐服制兴教化,以周官致太平,以禹贡行河,以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出使专对,谓之以经术为治术。曾有以通经致用为诟厉乎?以诂训音声蔽小学,以名物器服蔽三礼,以象数蔽易,以鸟兽草木蔽诗,毕生治经,无一言益已,无一事可验诸治者乎?” 可以说,魏源之所以能成为晚清今文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以经世致用之学闻名于天下,正是得力于其学习上的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之法。

3、教学相长,取长补短。魏源在《学篇》开篇时就指出“学之言觉也,以先觉觉后觉”,“学之言效也,以后人师前人”,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重要性。另外,他又认为“交道非人益我,即我益人。求人益我者,进德之事,子夏之言近之;以我益人者,成德之事,子张之言近之。非能自受天下之益者,不能以益人,故学者当先子夏而后子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习别人长处之外也可以在向旁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陷,弥补不足。

4、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论的学习必须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行为的检验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之而后知,必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死读书本而从不加以应用,所学所得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无用的“空中楼阁”而已。“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暼;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5、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魏源从不认为学习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方法,而应因人而异。因为“气质之性,其犹药性乎!各有所宜,即各有所偏;非煅制不能入品,非剂和众味,君臣佐使互相生克,不能调其过不及”,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症下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默觚•学篇》所反映的魏源修身与治学思想大致包括以上内容,其许多见解在今天仍具积极的借鉴意义。

下载全文:
 
来源:《求索》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